課程與教學論的十大流派
⑴ 課程與教學論下設哪些方向
有很多抄的,但是這個不是在報名的時候就選好的,是你確定被錄取之後,自己去選導師,每個導師研究的方向都不同,有專注於教學實踐方面的,有專注於教學理論方面的,還有專注教學實驗的,也有關於教學評價的,看你對哪個導師的方向感興趣,或者想好自己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如果專心想當老師,那麼就可以選研究教學實踐的,如果想搞研究,想再讀博之類的,就可以選研究教學理論的。重要的是在選之前了解好每個導師的研究方向。
⑵ 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經驗自然主義流派進行了什麼研究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從19世紀以來,課程與教學論孕育出了眾多的流派,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這里,擬對八種影響比較大的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流派進行簡要分析介紹。
一、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與教學論
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與教學理論是一種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理論流派,常被人稱為「傳統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創始人主要是赫爾巴特,實踐者和發展者是他的學生齊勒(Ziller, J., 1817-1882)和賴因(Rein,W., 1847-1929)。它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教育目的
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教育的選擇目的是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諧發展。前者的實質是人對現存制度的服從和迎合傳統,後者的實質是為了使兒童的發展與現實和未來社會分工就業匹配起來。
(二)關於教育目標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兒童的德性,較近的目標是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包括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六種興趣。這樣就在課程與教學層面上,把其提出的有些內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觀念統一了起來。
(三)關於課程形態
建構起來了規范化的「學科」課程與教學形態,追求古典人文學科與現代實科相結合。科目設置主要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學、地理、數學、邏輯、文法、自然哲學、文學、音樂、繪畫、雕刻、古典語、現代外語、本國語、歷史、政治、法律、神學等19個。
(四)關於課程橫向結構
面對分科導致的知識割裂問題,赫爾巴特主義提出並實踐了科目主題中心整合法。赫爾巴特首先提出了統覺心理學的整合原理,齊勒繼承了赫爾巴特的衣缽,建構起了以「歷史、文學、宗教」為中心和以歷史為核心的課程整合法。
(五)關於教學方法
赫爾巴特認為,兒童要擴大觀念就得依靠經驗的積累,並主要地在教學中獲得知識。立足於統覺心理學的基礎,他將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後經其弟子引申發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學法」,長期風行於歐美學校教育理論和實踐之中。五段教學法包括:(1)「預備」,即問題的提出,教學目的和目標的說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傳授;(3)「比較」,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使它們實現聯合;(4)「總括」,即在比較的基礎上,知識還不系統,需要一種靜止的審思活動,尋求結論和規律。(5)「應用」。
二、兒童社會活動中心課程與教學論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開始,美國興起的進步教育運動,對赫爾巴特主義課程與教學論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和超越,進而建立和發展起了兒童社會活動中心課程與教學論。兒童社會活動中心課程與教學論,徹底否定各種以學科主題為中心的傳統觀點,主張以學生興趣、愛好、動機、需要等為價值取向,以兒童社會活動為中心來研製課程和組織教學。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其基本觀點包括: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兒童發展
杜威批判傳統教育目的來自教育之外,是社會強加給教育的。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沒有目的的。「教育即發展(ecation as growth)」,這就是說,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二)課程與教學的實質是經驗
杜威以他的經驗自然主義哲學思想作為手術刀,對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的極端「兒童中心」論與強調一切從課程與教學出發的「科目中心」論進行了解剖批判,指出它們均走進了割裂兒童與課程的極端的、片面的誤區。他堅持用整體的、變化發展的和聯系的觀點來看待兒童與課程,這樣它們便成了一個整體、具有統一性。他分析道:「我們認識到,兒童和課程僅僅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構成一條直線一樣,兒童現在的觀點以及構成各種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構成了教學。從兒童的現在經驗進展到以有組織體系的真理即我們稱之為各門科目為代表的東西,是繼續改造的過程。」[1]這樣,實質上兒童與課程並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它們的統一點就是經驗。
(三)社會活動是課程與教學的中心
針對已有的科目主題中心論的偏頗,杜威宣稱:「學校科目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2]通過兒童的社會活動,從而實現教材里的成人經驗內化到兒童自身經驗之中。教師、課本和課堂都不再是中心了,課程與教學中各個科目的聯絡中心也變了,變成了兒童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活動,又被叫做「作業」,它們既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還是學校可以組織進行的。合乎這三個條件的,當時主要是縫紉,建築,木工和烹飪等。
(四)以活動為課程與教學的根本形態
20世紀30年代,美國進步教育協會為了將新的理論形態的活動課程與教學轉變為實踐形態,組織實施了史稱「八年研究」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運動,促使美國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實施了活動課程與教學。這一理論和實踐模式,以後逐步傳播到東西方許多國家,逐步占據了課程與教學的主導地位。
三、發展主義課程與教學論
發展主義課程與教學論,是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贊可夫(Занков,Л.В. 1901-1977),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經過長達20年的大規模學校實驗,總結升華形成的。贊可夫突出的主題是「教學與發展」,所以這一理論也突出地表現了贊可夫格外強調學生發展的特徵。這一理論主要內涵包括:
(一)作為理論基礎的「文化——歷史」理論和「最近發展區」學說
維果茨基(Выготский,Л.С.,1896-1934)以實驗為基礎,天才地提出了心理學的歷史原理和意義原理。進而在發現了兒童自生概念向科學概念的發展趨向後,他敏感到了兒童發展過程本身所具有的生長可能性。於是,他大膽地用以觀照兒童的智力發展,提出,在兒童的發展中,存在著兩種水平,第一種是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水平則是指兒童能夠做到、但不能獨立地而只能是根據模仿來做到的那個區域,它是兒童在以後能獨立完成的,所以應包括在兒童現有發展水平之中。這一區域,就被維果茨基命名為最近發展區。
(二)教育教學的根本功能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贊可夫所說的一般發展,基本涵義有三:一是指個性發展而不僅僅是智力發展,二是指心理一般發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發展,三是包括動機、情感和意志的發展。但是,在他的實驗中,能夠操作並實際操作了的發展內容,主要仍然僅僅是智力發展。所以,這一理論實質上打上了深深的科學主義烙印。
(三)教學創造兒童的最近發展區
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在兒童的發展歷程中,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四)課程與教學設計的五大基本原理
贊可夫以發展為目的的課程與教學
⑶ 現代課程與教學論這方面的專家有哪些
1優化教學設計,做到「教」與「學」相結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基於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整體系統化策略和具體安排。精彩的教學設計應是「教」和「學」的統一,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鑽研、個性化的文本解讀上,在對學生學情分析的基礎上,一定要關注學習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教學要做到合理、有效,教學設計就必須激勵、喚醒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學會正確地理解和表達,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當前,教學設計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教師的問題設計多,而學生的活動設計少。「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具等,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准確解讀課標、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教學資源進行加工提煉,形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脈絡清晰、方式靈活、學法指導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思維習慣和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2優化教學目標,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教學目標是指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後所要達到的學習結果,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合理的教學目標是高效課堂教學的保障。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學目標重心應向非知識領域轉移,要充分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目標,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要使教書和育人這一教學目標統一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深鑽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教師應認真鑽研課程標准,深刻體會並掌握國家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目標和方向的要求。二是要真確解讀教材。教師要認真對照課程標准,通覽教材,知道本學段本學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識,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教材的編排意圖和思路是什麼,進而明確這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練掌握教材的內容、性質,明確教學中德育的目標和任務。三是要找准切入點。教書和育人密不可分,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書必然育人,這是客觀規律。教師要在掌握教學內容科學性的同時,深人挖掘教學內容中內涵的哲理,適時點撥、引導,將教書育人有機融為一體,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習品質。3優化教學內容,做到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教學內容是解決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的問題。新課改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用教材來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教師要根據「教」和「學」的實際,解讀教材,活用教材,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的策略。在著力尋求新知識和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的同時,要積極擴展、延伸知識,積極誘導學生去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教學生成的創新性有機結合起來。4優化教學方法,做到學科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科特點、學生基礎和教學條件等實際出發,積極倡導參與式、啟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方法,推行探究式學習,培育推廣有利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學科教學的學科性與教學的藝術性結合起來,力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實質性提高。5優化教學過程,做到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學中要著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二者的關系表現為雙方目標一致,共同參與,協同配合,緊密聯系。高明的教師引導學生走路,笨拙的教師牽著學生走路,無能的教師代替學生走路。教學中,教師要要完成角色的轉換,由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交流的平台,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分析、總結。這樣,才能真正使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效果好起來。
⑷ 有關課程與教學論的,比較有權威的歐美著作有哪些啊
美] 比徹姆著,黃明皖譯:《課程理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麥克尼爾著回,施良方等譯:《課程導論》,遼寧答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譯,瞿葆奎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美]奧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譯:《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⑸ 課程與教學論和教育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專業性質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2、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
二、課程基礎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一些部屬和省屬師范院校都招收「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少數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下面有包含有「課程論」、「教學論」「學科教學論(語文教學論、數學教學論、物理教學論、化學教學論等三級學科)」。
2、教育學: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三、培養目標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系統學習。課程與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工作,系統學習是掌握學習學科知識的技術和基本途徑,學好課程與教學論將幫助你在今後更好地勝任小學教育工作。
2、教育學: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深入研究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等。
⑹ 課程與教學論是什麼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下面有包含有「課程論」、「教學論」「學科教學論(語文教學論、數學教學論、物理教學論、化學教學論等三級學科)」。
「課程與教學論」也是師范院校為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 目 前,華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導師黃甫全教授編著的「課程與教學論」著作,是一些師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6)課程與教學論的十大流派擴展閱讀:
課程意義:
1、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學老師每天都需要解決實際的課程與教學問題。
2、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系統學習。課程與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工作,系統學習是掌握學習學科知識的技術和基本途徑,學好課程與教學論將幫助你在今後更好地勝任小學教育工作。
注意事項:
1、要讀些課程與教學論的名著。
2、要豐富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知識,了解國內外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狀況。
3、多看專業雜志,了解學術前沿動態。
4、多看相關的參考書籍和專業書籍。
5、學習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終生努力。
⑺ 關於課程與教學論這個專業的問題
課程與教學論這個來專源業教育學碩士。
屬於學術碩士。
學術型與專業型所講的課,學的內容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前者側重於理論研究,後者側重於實踐。
數學專業是理學碩士,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碩士,兩者是不同的,也就不存在願意不願意的問題了,學的方向就業方向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