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教師評價總結
1. 校本課程優質課應該怎樣評
本學期,將進行小學學段校本課程優質課評比,這是推進課改七年來,首次舉行市級校本課程優質課評比。在很多學校已有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經驗基礎上,開展優質課評比,既是對學校及教師課程開發成果的總結與表彰,也是對今後課程有效實施的規范和引領,因此,校本課程優質課該怎樣評,它與學科優質課評比有怎樣的聯系與區別,其理性思考與操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要做好本次優質課評比,我想首先要澄清「校本課程優質課評比」的內涵。我們是要評選一門優秀的校本課程,還是評選一節校本課,如果評選一門課程,其評選標準是什麼,如果評選一節校本課,應該建立怎樣的評價框架,而這節校本課與學科課又有怎樣的聯系與區別?可否還有另一種思考,即以一節課為節點評選一門校本課程?釐清了上述概念與問題,評比才可能有較高的質量。 其次,要確定評價框架與基本標准。在我編寫的《校本課程五十問答》中有粗淺的、概要的評價建議,而要把課程評價做規范,還需我們制定較為嚴謹的評價要點與基本規則。 第三,要確定評選程序和評委組成。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涉及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師,而學生的表現更為重要,沒有學生的精彩回應,教師講得再好也無大意義。
2. 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學期總結評價
教師來在撰寫評語的時候,源是不是常常不知道從何處開始?一個班五六十個學生,就算文采再好,也難免江淹夢筆。在這里教大家一個小技巧。網教通為班主任提供了大量評語內容模板,只需滑鼠點一點,就能自動完成填寫,比如要表揚學生的在課堂上喜歡思考,可以直接選擇「課堂練習」點一下「你喜歡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這句話就直接寫入評語了!
3. 聽課後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總體評價怎樣寫
(一)根據實施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
功能:①檢查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②決定對學生的適當安置;③辨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
功能:①改進學生的學習;②為學生的學習定步;③強化學生的學習;④給教師提供反饋。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
功能:①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②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③確定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④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⑤為制訂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二)根據運用的標准不同,可以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1.相對性評價
(1)基本含義: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
(2)具體作法:以常模為參照點,把學生個體的學習成績與常模相比較,根據學生在該班中的相對位置和名次,確定他的學習成績在該班中是屬於「優」、「中」還是「差」。
(3)基本評價:相對性評價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它的缺點是不能明確表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准,對於個人的努力狀況和進步的程度也不夠重視。
4. 教師怎樣進行有效地課堂評價經驗總結
教師怎樣進行有效地課堂評價經驗總結
課程改革走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正在回歸真實、扎實、朴實的自然境界,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場史無前例的「思想風暴」沖擊著傳統教育的壁壘,刷新了我們那些陳舊的觀念。下面,筆者把在語文課堂評價中的反思呈現給大家。
案例:語文課堂幾個鏡頭
鏡頭一:語文課上,教師讓學生讀課文時說:「看誰讀得好!」學生紛紛舉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總是:「你真了不起!」「好極了!」「你真棒!」「我們來掌聲鼓勵一下!」學生們機械地拍拍手,大聲喊:「你真棒:」這樣不論學生讀得如何,教師評價都是「好」、「棒」!連溫柔地批評,善意地指點也沒有。「掌聲」、「喊聲」不絕於耳。
鏡頭二:課堂上,學生為得到老師獎勵的「小紅花」,小手舉得高高的,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一節課下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少,學生的答案,其實是豐富多彩的,教師也只是說:「你說得還不錯!」「非常有道理!」「你很聰明!」等等,而從不對學生的回答說「不」字。教師將那朵朵小紅花不斷地獎給學生。那些得到小紅花的學生,小手不時擺弄著小紅花,偶爾向身旁的同學炫耀,哪裡還有心思聽課。不一會兒,小紅花獎完了,沒有得到紅花的學生發出失望的嘆息,有的無精打采,有的嬉笑打鬧,課堂失去了控制……
反思:在語文課堂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教師過去那種高高在上,板著面孔,滔滔不絕地挖苦指責的語言少了,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課堂與案例那種情形相似,教師試圖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激勵性的獎品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但從實際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原因有:
(1)教師的評價語言要真,不能虛偽,獎品宜少而精,不能濫發。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如何,學生到底好在哪兒,棒在何處,教師應該清楚明白。獎品發多了,對學生的評價就成了一種物質誘惑,不少學生只注重獎品,而不關注學習內容。語文課堂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沒有實際效果。
(2)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誠,只是簡單的肯定,一味的贊揚。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文本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搞花架子,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對與錯,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快樂,都能成為「優秀者」。
在語文課堂對學生的評價中,我們應該確立怎樣的評價理念呢?筆者認為最具核心意義的方法有三:
(1)鼓勵式評價。語文課堂評價是在教師與學生平等信任中進行的,只有師生心與心相通。才能展開真正意義上的評價。如當學生說出不一般的見解時,教師應滿懷謝意地說:「你的精彩發言給了我啟發」;當學生超越你的思維時,教師應寬厚地說:「你真了不起,就照你說的試試吧。」又如:在一次公開研討課中,聽課老師眾多,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小女孩被指名讀課文,最初小女孩慢慢地站起來,一聲不吭,但在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你肯定行,老師跟你一起讀,好嗎?」「你先試試,輕輕地讀給老師聽。」「真不錯,聲音稍微響亮一點,同學們都聽見了。」「老師就知道你肯定行,這不,讀得多流利、多響亮呀!」小女孩終於戰勝了害怕的心理,較流利地朗讀了課文。
(2)點撥式評價。在課堂上要多讓學生表白、敘事,以及展開多種形式的對話。一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學生讀了《軍鍾》後說,「劉伯承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如何評價學生的看法呢?教師沒有正面回答,讓學生先敘述他的想法。這位學生說劉伯承撒了兩次謊。老師由此展開評價「你能聯系課文來思考,不錯!但對課文的理解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請你聯系當時當地的情景想一想,劉伯承為什麼撒謊?這能叫不誠實嗎?」如此點撥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筆者認為:點撥式評價其實就是坦誠交流,真心互動。
(3)整合式評價。整合式評價也是總結性的評價,是評價的最高境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老師說的最多的應該是啟發的話和整合的話。如:在上《小珊迪》一課中王崧舟老師有一段動情而肯定的述說:「正像同學們所理解的,小珊迪確定非常需要錢。他需要錢去購買衣服禦寒,需要錢去購買麵包充飢,需要錢去醫治自己的雙腿,需要錢去照顧自己的弟弟……」前兩句是對學生感悟的整合評價,後兩句烘託了主題,升華了情感。
評價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結晶。新的課堂評價,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融教學者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教學機智等於一身的因人而異的教學智慧。評價有法,但無定法。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評價才能屢評屢新,越評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