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屬於校本課程
Ⅰ 校本課程和特色課程中,應用最好的有哪些它們的優勢是什麼
校本課程的四個突出特徵:(1)實踐性:校本課程大多屬於實踐性課程,而不屬於學科類課程。它不以系統知識為基本內容,也不以讀書、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而是圍繞學生需要研討和解決的問題來組織具有多樣性、動態性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調查研究、討論探究等活動中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充分發展的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所以,它強調學生應在活動中學,注重直接體驗和經驗積累,反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顯然,實踐性是校本課程最本質的特徵。(2)探索性。校本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理念。各門校本課程應是圍繞一系列重要問題或挑戰性任務而編排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活動的,學生便按照一系列課題或主題參加學習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收集書面材料和實際材料,進而通過自 己的思考、操作以及與同伴的討論去解決問題或提交作品。各個課題或主題的答案多為實際答案(即拿出各種作品),也有認識性答案。有些課題或主題有多個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據,就可獲得優良的成績。(3)綜合性。各門校本課程的內容是圍繞一個一個主題或課題而從多種學科和多種現代媒體中收集組織的。這種綜合性內容不受學科知識體系的束縛,因而有助於多種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多種能力的均衡發展。(4)以學生為主體。各門校本課程的構建都把學生的發展置於中心地位。首先,以學生的特別需要為出發點,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學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門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學習活動的安排都給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一些空間,創造一些條件,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提出問題、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結論或提交作品
Ⅱ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嗎
按照現代課程分類理論來考察,校本課程並不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是屬於課程管理方面的版一個范權疇,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即中小學新課程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的校本課程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這一界定試圖反映校本課程的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Ⅲ 河南省為什麼要選擇把高考教材換掉
暑假悄沒聲兒地就溜走一大半了,在這開學當口,不少家長開始在各個群里求助啦:誰知道鄭州某某小學用的什麼版本的教材呀?家裡孩子想提前預習……
不僅僅是鄭州小學的家長比較關心教材,高中的家長同樣關心,特別是剛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高一新生的家長。
諾諾剛收到心儀高中的錄取通知書,家長開心之餘,有點兒坐不住啦:「看到朋友圈有人轉發教育部的文件,沒看懂,是又要換新教材了嗎?」
記得前兩年鄭州小學一年級剛換的教材,今年高中也要換嗎?
諾諾想提前預習高一知識,聽說有可能換教材,一時間不知該借哪個版本的教材了?
▼那麼,河南省的高中,使用哪個版本的教材呢?
每個高中,有適當的選擇自由,也就是說,學校可以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教學用書目錄里的教材,自由選擇。
「當然了,大部分學校是按照目錄選擇的教材,也有一部分在選擇了目錄里的教材後,根據學校情況,加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內容,比如校本課程的教材。」鄭州外國語學校趙付老師說。
所以啊,雖說大部分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但畢竟學校有選擇教材的自由,想知道自己孩子應該預習哪個版本的教材,最好的辦法是問問學校,找該校學長學姐借教材。
最後,希望每一位認真預習的孩子,暑假過後,成功逆襲!
Ⅳ 「綜合實踐活動」屬於地方還是校本課程
很高興與你交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統一制定指導綱要,地方教回育管理部門根據地答方差異加以指導和管理,學校進行校本開發和課程實施。可以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統籌加以考慮,但必須防止走校本教材的誤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該以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直接體驗過程,而非獲取間接經驗。
Ⅳ 校本課程有哪些開發類型
我們的教師已經具備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能力了嗎?校本課程不就是興趣小組或活動課嗎,還需要什麼開發?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什麼是校本課程,還涉及到校本課程到底有哪些開發類型。 如何劃分校本課程的開發類型 校本課程開發的分類有許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有開發主體、開發范圍與開發程序這三個維度。 如果按開發主體來劃分,則有教師個人、教師小組、教師全體以及與校外機構或個人合作等四種類型,現階段我們主要倡導教師小組、與校外合作這兩種。 如果按開發范圍來劃分,則有單門課程、一類課程和所有課程的開發,現在我們主要倡導一類課程的開發。 如果按開發程序來劃分,則因程度不同又可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在這幾種方式中,課程開發主體的參與程度由低到高,開發的范圍從小到大,開發的程度也由易到難。課程選擇是參與程度最低的校本課程開發類型,只是行使了課程選擇權,是從幾種備擇的課程中選擇一種。課程改編、整合是在備擇的課程中通過增減和重組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加工。課程補充、拓展是對原有課程進行補充性、拓展性的加工。課程新編是參與程度最高的校本課程開發類型,意味著按照一定的規范或技術創生一門嶄新的課程。 校本課程有哪些具體的開發形式 綜上所述,開發程序是決定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的重要維度,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種具體形式。 課程選擇。主要是指在備擇的幾種課程中選出一種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課程作為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開發剛起步時或課程開發能力比較缺乏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經常採用這種適宜的方式。如當學校確定要開一門書法課,在既沒有經驗又沒有合適的教師的情況下,看看別的學校有沒有可借鑒的或類似的課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選用,以後再逐步建設。當然,課程選擇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教師要有選擇的權力,同時還要有可供選擇的課程。 課程改編。主要是指學校和教師對已有的課程(或自己的、或別人的)進行修改,以形成一門適合自己實際需要的課程。它也包括某些學校引進國外的課程進行翻譯和本土化改造。課程改編一般涉及五個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修訂,即目標、內容選擇與組織、實施方式、評價方式與課程資源的修訂。 課程整合。主要是指按照某個重要的主題將兩門及以上學科知識體系的知識或技能組織成一門新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可以彌補以分科為主開發的國家課程的不足,同時也可以使校本課程引進最新的主題元素,如可以以災後心理輔導、汶水新城規劃、奧運志願者、太湖水污染治理等這樣的主題開發跨學科或超學科的校本課程。 課程補充。主要是指對原有課程的不足而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以形成一門新的校本課程。課程補充可以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如英語會話、作文寫作指導等,也可以是對校本課程的補充;可以是矯正性的,也可以是補救性的。 課程拓展。主要是指對原有課程的優勢而進行拓展,以形成一門新的校本課程。課程拓展可以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如數學思想、唐詩欣賞等,也可以是對校本課程的拓展,如國際象棋Ⅰ、國際象棋Ⅱ等;可以是內容的廣度拓寬,也可以是內容的深度加深。 課程新編。主要是指按照學生課程需求的評估以及可得到資源的分析,在學校教育哲學的觀照下確定開發一門全新的校本課程。所謂新編,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是相對個性化而言,越個性化的課程,就越能體現新編。許多學校的「特色課程」以及最具時代性的課程就屬於此類,如校史教育、「我與上海世博會」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校本課程的開發形式的分類本身只是為了學理上的清晰,而且局限於某一門課程的開發,而不是指校本課程整體方案的開發。事實上,學校和教師在具體的課程開發活動時無需對號入座,還是要以課程產品的品質為導向,因地制宜地選擇一種或多種開發形式。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對校本課程進行整體規劃,然後對參與的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讓教師有機會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