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stem課程的教學目標

stem課程的教學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2-13 23:48:49

A. 如何區分課程目標,課程計劃,課程設計,教學計劃,培養目標這些概念,要通俗易懂

課程目標:學校課程在特定階段的預期結果是指導整個課程開發過程的最關鍵的標准。

課程計劃:對課程進行總體規劃,它綜合安排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具體規定學校應設置學科,學科設置順序和時間分配,以及學期、年限。休假部。

課程設計:是一個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實踐,一般由教師、指導、學生設計。

教學計劃是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教學計劃的別稱。

培養目標:指各級學校和各學術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它是根據國家教育目標、學校性質和任務對培養對象的特殊要求。它是整體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來實現。

(1)stem課程的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課程是指學校主體的總和、過程和安排。課程是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結。

廣義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全部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它包括學校教師教授的所有課程和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觀是指某一學科。

課程目標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設計的直接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確定課程目標,才能確定課程計劃和教學目標。

課程計劃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反映了國家對學校的統一要求,是組織學校活動的基本綱領和重要依據。

課程設計有利於基本知識的理解、邏輯思維的鍛煉、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學術態度的培養。

參考資料:課程目標 網路課程計劃 網路

B.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2013-08-20 by 皮蛋老師) 科學課(及相關實驗和手工)占據覃山學校一半的分量。這門課程開展的好壞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我不得不再三詢問自己「這門課程,我們學校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 不釐清這個問題,那就是糊里糊塗;釐清了這個問題,但沒有把握住卻因各種原因不斷偏離目標方向,後果仍是一樣。也就是說,不僅需要弄清方向,而且還要不斷反思自己每一天的實踐是否偏離了方向。 對科學課程目標的認識也是一個自己不斷反思進步的過程,就目前而言,我認為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是: 一、能力與方法 . 學生善於通過觀察事物,自己獨立提出具有探索意義的問題。 . 學生善於對自己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預測。 . 學生勇於通過「動手做」來檢驗自己的預測。 . 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模型。 .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形成的模型進行預測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模型。 (以上的目標是做科學本身所需要的習慣) 二、觀念與個性 . 學生要形成這樣的觀念「眼見並不一定為實,眼不能見並不一定不存在」。 . 學生養成不人雲亦雲,而是有通過自己的「動手做和思考」檢視之的習慣。 . 學生要養成有像科學家那樣考慮所有變數地全面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 探索問題必須會遇到不斷的挫折,錘煉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毅力。 . 培養學生熱愛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三、知識 . 掌握一定的科學概念。 . 能夠閱讀科普讀物。 我一直把目標只是作為一個努力的方向來看,而不是一定非得達到它,畢竟它是一個理想的狀態描述;目標也是一個指導性原則,教學的思路。

C. 教學目標的課程目標

教學抄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①知識與技能。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D.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區別是什麼

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范圍要小,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E.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區別是什麼

課程目標是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教學目標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標。它是這一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是對學生通過一階段的學習以後在認知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實現期望。是課程編制過程的關鍵准則。

F. 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哪幾個部分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 一是課程目標;

  2. 二是課堂教學目標;

  3. 三是教育成才專目標。(這也是屬教學的最終目標。)

G. 課程教學目標的作用有哪些

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這種結果表現為學生在與課程相關的素質或特徵方面的變化。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教學目標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每個單元、每節課甚至每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從制定的依據來看,課程目標制定的依據一是學生需要,二是社會生活需要,三是學科發展需要。教學目標制定依據是具體教學內容、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從制定的主體來看,課程目標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和課程工作者制定的,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規定性,它不但考慮學科特點,還應考慮學生的特點和社會需要。教學目標主要是由教師來制定,相對課程目標而言,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在目標的制定方面除了重視學科特點、社會需求以外,更應該重視學生特點。

從適應范圍來看,課程目標的首要作用是為課程(教材)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其次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參考。教學目標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依據,它是對局部的教育學產生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

二者之間又有聯系。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起導向作用。教師在每節課甚至每個教學活動環節的教學目標,要注意落實課程目標,體現課程宗旨。教學目標最具實踐性和實效性,課程目標要通過教學目標來體現,它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教學是實施課程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有計劃的教師教的過程與學生學的活動所要實現的教學成果,它是促進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然而,我們教師當中還有一部分對教學目標的作用與如何制定有效教學目標,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一節課下來,與教師的交談中,當問到執教教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或者隨便說出一些。在目標的認識與敘述上,主要存在下面的一些問題:

1、 對教學目標的功能缺乏認識。有的雖然按要求制定了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但不明白教學目標的作用,教學不是圍繞著目標進行。或者只有過程,沒有目標,教學的隨意性很大。

2、 對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區分不清。在制定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不夠具體、明確,往往把課程目標的內容定為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例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等。

3、 制定教學目標時,含糊其詞,難以評價。如「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和親身經歷實踐,來探究完成分離物體的任務。」敘述上,行為動詞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如「讓學生了解物體分離方法的多樣性」。

教師在教學目標認識和制定上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功能,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間的關系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掌握目標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目標導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正確認識教學目標的功能

教學目標的功能可以概括為:指導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生的教學,以及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可簡化為導學、導教和導評(對教師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

1、 指導教師的教

教學目標可以指導教師的教學策略選擇。教學策略是指適合教學目標實現的教學步驟、媒體的運用和師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果教學目標側重於知識傳授,側宜選擇接受學習,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主導的講授法。如果教學目標側重過程或探索知識經驗,側宜選擇發現學習(探究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發現教學法(探究式教學)。

2、 指導學生的學

清晰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導向作用。通過對照目標進行學習,學生知道完成目標

或部分目標,對學生起到一個激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的作用。

3、 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

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藉助目標進行互動並用目標來調節自己行為

的一個信息反饋過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從目標制定出發,通過一系列師生活動,最後要回到目標,將學生學習結果與預設的目標相對照,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如果目標達到了,則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的目標,如果目標部分未達到則必須進行補救教學。

二、把握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也有聯系。課程目標是指各學科的教育。

三、精心設計,制定有效教學目標

1、 設置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要考慮的問題

第一,考慮學科課程目標,如小學科學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制定科學教學目標時,就要考慮科學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第二,考慮當前的教學任務適合為本學科三類目標中哪些類型的目標服務;第三,因為除了符號和事實性知識可以在短時內掌握之外,系統知識、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學習都需要經過若干階段,因此,不僅考慮目標類型,還應考慮每一目標實現所處的學習階段。第四,還應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考慮目標的可行性。

2、 在教學目標制定和敘述上的要求

(1)目標要全面、具體、適宜、具可測性。全面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兼顧三維目標;具體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標准中的具體目標,確定具體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看了之後明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會做什麼;適宜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考慮學生的發展性等。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學習結果,應該用學生學習後能說什麼或能做什麼來陳述,

盡量避免用「知道什麼」、「理解什麼」等含糊的詞語來陳述目標。

(3)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在目標的陳述中,學生一詞應省略。

不能出現「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會做什麼 」這類句式,因為這類句式中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同時又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制定好全面、具體、適宜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在有效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H. 什麼是STEMSTEM教學理念是什麼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統稱,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麥多版多國際繪本課程,權強調STEM教學,首創沉浸式互動科學體驗空間。

I. 什麼是STEM教育

STEA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教育就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

STEM教育(STEM Ecation)起源於美國,目前在全世界的中小學教育中得到普遍應用。然而,STEM課程並不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將四門學科內容組合形成有機整體,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培養STEM能力的教育一般遵循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問題作為導向的學習 的教學原則。PBL是一種以鼓勵學習者通過運用批判思考,問題解決技能和內容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和爭議的教學方法。

(9)stem課程的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STEM的特點:

融合的 STEM 教育具備新的核心特徵:跨學科、趣味性、體驗性、情境性、協作、設計性、藝術性、實證性和技術增強性等。

(1)跨學科:跨學科意味著教育工作者在 STEM 教育中, 不再將重點放在某個特定學科或者過於關注學科界限,而是將重心放在特定問題。

,強調利用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等學科相互關聯的知識解決問題,實現跨越學科界限、從多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角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目標。

(2)趣味性:STEM 教育強調分享、創造,強調讓學生體驗和獲得 分享中的快樂感與創造中的成就感。有的項目還把 STEM 教育內容游戲化(將游戲的元素、方法和框架 融於教育場景)。

因為將基於探索和目標導向的學 習嵌入游戲中,有利於發展學習者的團隊技能、教授 交叉課程概念和負責的科學內容主題,可以得到更 多、更理想的教育產出。

(3)體驗性:STEM 教育不僅主張通過自學或教師講授習得 抽象知識,更強調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學習過程。 STEM 提供了學生動手做的學習體驗,學生應用所 學的數學和科學知識應對現實世界問題,創造、設 計、建構、發現、合作並解決問題。

(4)情景性:STEM 教育強調把知識還原於豐富的 生活,結合生活中有趣、挑戰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問題解決完成教學。

STEM 教育強調讓學生獲得將知識進行情境化應用的能力,同時能夠理解和辨識不同情境的知識表現,即能夠根據知識所處背景信息聯繫上下文辨識問題本質並靈活解決問題。

(5)協作性:STEM 教育具有協作性,強調在群體協同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進行群體性知識建構。STEM 教育中的問題往往是真實的,真實任務的解決離不開其他同學、教師或專家的合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與他人交流和討論。

(6)設計性:STEM 教育要求學習產出環節包含設計作品, 通過設計促進知識的融合與遷移運用,通過作品外 化學習的結果、外顯習得的知識和能力。

(7)藝術性:STEM 教育 的藝術性強調在自然科學教學中增加學習者對人文 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注與重視。

(8)實證性:,STEM 教育 不僅要注重科學的實證性,更強調跨學科情景中通 過對問題或項目的探索,培養學生向真實生活遷移 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

(9)技術增強性:STEM 教育強調學生要具備一定技術素養,強 調學生要了解技術應用、技術發展過程,具備分析新 技術如何影響自己乃至周邊環境的能力。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