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中的德育教學
1. 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
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體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的主要任務,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體育的教育目標之一。因此,體育教師應該在日常的體育教學工作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了解當代初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認清德育是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初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 初中生的心理特徵,因為其心理水平的半成熟和半幼稚性,往往處於矛盾狀態,表現為他們由於身體的快速發育及性的成熟,產生了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他們在對人、對事的態度、情緒和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另一方面,由於其認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點及社會經驗的幼稚,使得他們的思維雖然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比較低,處於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所以,在人格特點上,還缺乏成人那種深刻而穩定的情緒體驗,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社會經驗也十分欠缺。 二、體育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體育課是以學生直接參與實踐活動為主體的課程,基於以上對初中生心理特徵的理解,學生在體育課活躍的運動中,其思想覺悟、優點、弱點往往都會在言行上表露出來,因此教師可利用體育課的每一部分、每一個環節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全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體育課達到既可體育,又可育心的目的,把德育貫穿於全過程。當然,要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規范,德育必須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只有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三、體育課滲透德育的幾種方法 1.明確目的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對本節課目的和意義做出簡明扼要的闡述,讓學生在思想上做好吃苦耐勞的准備,為順利實施教學做好鋪墊。如在隊列、隊形的教學中,教師先要闡述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團結協作的重要性,然後要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對在隊列、隊形中表現不好的同學進行批評教育,教育他們在練習中要刻苦認真,遵守紀律,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 2.適時表揚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所表現出的良好思想行為及時做出充分的肯定,對在練習中完成任務好的學生,教師可安排他們去進行一些他們所喜愛的球類項目練習,這樣對其他學生是一種無形的鞭策。對以往表現差的學生要積極創造環境和機會,使他們有機會去閃光,並實事求是的給予表揚,做到一視同仁。 3.感染熏陶法。體育教學過程學生的身體活動呈現各種姿態,其思想活動亦如此,在體力活動中出現的思想活動,往往是一閃而過,是很微小的,這就需要教師仔細觀察,及時發現,積極引導,抓緊教育。讓好的思想行為得以感染熏陶其他學生,從而使體育教學形成良好的氛圍,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 4.活動教育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都要承受極大的肌肉疲勞,教師應有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已忍受的練習,將獲得相應的回報,使他們在練習中更加刻苦、認真,如做1分鍾仰卧起座時,應該先告訴學生,當你做到35次時,肌肉就會感到酸痛,所以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否則你的成績永遠只能停止而不能進步,讓他們在堅持中養成吃苦耐勞的心理品質。又如在中長跑的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向學生清楚明白地闡述「極點」這一生理現象,在他們練習出現「極點」現象時,鼓勵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和意志去戰勝「極點」現象,逐步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優良品質。 5.競爭引入法。社會的發展使得各行各業都出現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體育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在競爭中品嘗勝利的歡樂,失敗的痛苦,進步的喜悅,拼搏的樂趣。 如在接力跑教學中,可把學生分成幾個組,規定最後一組到達終點的同學要做俯卧撐,讓學生認識到勝利和失敗會帶來的兩種不同的結果。教師便可抓住時機,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鼓勵他們在下一次的競爭中戰勝對手。又如在球類項目中,也可把他們分成幾個組,輪流進行比賽,打敗的組沒有參賽資格,其它組繼續比賽,讓他們在比賽中盡最大力量戰勝對手,保證本組能繼續打比賽,從而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競爭意識。 6.問題討論法。如在武術課教學中,可用提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一些電影片或小說中的問題,如「習武以什麼為先」,然後由學生來回答,使他們對「習武以德為先」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尊師重教,講禮守信,寬以待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7.榜樣激勵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體育課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英雄模範人物以及教師所展示出的良好師德和表率作用來熏陶學生的情感,從而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養成優良的品質好行為習慣。 8.場地設置法。體育課場地的布局和設置
2. 體育教學中怎樣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而實施德育教育有多種途徑,其中通過各學科教師把握好德育與教學的結合點,用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去吸引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是尤為重要的途徑之一。利用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學生更易直接接受。一、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堅持以下原則1、主體性原則。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學生的內在需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認同接受,才能奏效。因此,在體育課滲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別強調確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迪和引導學生的主體意識,吸引和組織學生參與教育活動,幫助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身內在的需求,從而提高自身素質。2、內化性原則。體育教師在滲透德育過程中必須善於了解和啟迪學生的內在需要,引導他們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們將奇偶礙於內容內化為自身素質。3、整體性原則。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注意麵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顧及到小部分,而忽視大部分。還應特別注意將德育所包涵的各項素質有機地聯系起來,以促使全體學生的德育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4、差異性原則。因為學生間存在著思想認識、所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因而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依照自身條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發展,在基本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發展自己的個性。5、系統性原則。從廣義上講,教師要有長遠計劃,講德育教育的滲透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從狹義上講,教師應從課的開始至結束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課與課之間要注意緊密聯系,使學生接受教師的滲透信息牢固、深刻。二、實施滲透的途徑(一)結合教學,介紹我國體育發展史、體育成就和為振興我國體育事業奮斗的運動員、教練員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黨、愛社會主義和愛祖國的教育。1、我國具有悠久的體育發展史,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體育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體育發展史。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熱情。2、中國體育的近現代史同我國近現代史一樣是一部屈辱史、血淚史。從舊中古乖哦的體育屈人胯下,被稱為「東亞病夫」,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各種國際大賽中日益顯示出中國這一東方巨人的崛起。利用這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的體育事業才能蓬勃發展,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3、用中國健兒為了祖國榮譽奮勇拼搏的事跡去感染、激勵學生。(二)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質教育、紀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審美情趣培養。1、學習籃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項目,教師要在講戰術和技術配合時,特別向學生強度集體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白如果一個沒有一個沒有集體觀念的人即使個人技術再高,若不講究集體配合,就會失去同伴創造的機會,也難以有所作為。讓學生在戰術配合的練習中體會集體主義的精髓和集體協作的力量。2、耐久跑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障礙跑可以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跳馬、雙杠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教師應很好結合這些教材的特點,滲透意志品質的教育。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勝利時,教師不僅要及時總結學生完成技術動作的情況,更要讓學生回味勝利取得的不易,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艱難的勇氣,勇於拼搏的精神。繼而教育引導學生懂得無論學習、工作等都需具備這些意志品質。從而使學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須具備這些優良的意志和品格,才會勇往直前,不斷進步。3、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組織教學比賽、達標測驗、單元技術考評是經常要做的事情,教師應很好地利用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懂得勝利是人人嚮往的,失敗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如何看待失敗,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承受失敗,此時教師的誘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幫助學生分析失敗原因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心態的能力,養成良好杜瓦爾個性心理素質,使他們清楚失敗的使成績,決不應是精神和人格。從而塑造他們豁達、開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輸的心理素質。4、通過比賽加深學生對規則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任何體育比賽都是通過規則的約束,才富有了觀賞性和藝術性。在組織教學比賽時,教師嚴格執法,讓學生認識到犯規就會失去一次得分的機會,犯規將會造成被罰下,失去競爭的機會,就此教師應順勢提醒學生紀律的重要性,遵守紀律是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的職責,一個沒有紀律性違法違紀的人將會得到社會的排斥和懲罰,從而讓學生領悟到紀律的重要性。5、學生對美是十分嚮往的,而對美的認識是模糊的。因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住美的瞬間,讓學生去觀察、去體會。在運動中領略豪邁、奔放、節律恰當的流暢之美;在靜止中去感受剛毅、穩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特別是在教授舞蹈、韻律操、健美操的內容時,美的表現力更直接,更易被感觀認識。通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並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品位。三、體育體育教師自身對學生的感染,同樣具有無形的德育滲透的作用體育教師應注意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和知識水平,在教學中隨時隨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學生。推薦理由:由於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普遍存在嬌氣、自私、任性、不能吃苦、抗挫性差等特點,缺乏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所以,我想通過這篇文章,提醒廣大體育同仁,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既要重視對學生的體質的鍛煉,更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3.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是什麼
,體育教學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專,也使體育教學中屬的德育教育問題,成為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將通過對小學生特點和體育體育特點的分析,結合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內容探討,提出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優化途徑,從而為解決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問題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鑒方法.
4. 如何在體育課堂中融入德育教學
德育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而實施德育教育有多種途徑,其中通過各學科教師把握好德育與教學的結合點,用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去吸引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是尤為重要的途徑之一。利用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學生更易直接接受。 一、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堅持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學生的內在需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認同接受,才能奏效。 因此,在體育課滲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別強調確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迪和引導學生的主體意識,吸引和組織學生參與教育活動,幫助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身內在的需求,從而提高自身素質。 2、內化性原則。體育教師在滲透德育過程中必須善於了解和啟迪學生的內在需要,引導他們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們將奇偶礙於內容內化為自身素質。 3、整體性原則。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注意麵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顧及到小部分,而忽視大部分。還應特別注意將德育所包涵的各項素質有機地聯系起來,以促使全體學生的德育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 4、差異性原則。因為學生間存在著思想認識、所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因而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依照自身條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發展,在基本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發展自己的個性。 5、系統性原則。從廣義上講,教師要有長遠計劃,講德育教育的滲透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從狹義上講,教師應從課的開始至結束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課與課之間要注意緊密聯系,使學生接受教師的滲透信息牢固、深刻。 二、實施滲透的途徑 (一)結合教學,介紹我國體育發展史、體育成就和為振興我國體育事業奮斗的運動員、教練員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黨、愛社會主義和愛祖國的教育。 1、我國具有悠久的體育發展史,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體育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體育發展史。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中國體育的近現代史同我國近現代史一樣是一部屈辱史、血淚史。從舊中古乖哦的體育屈人胯下,被稱為「東亞病夫」,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各種國際大賽中日益顯示出中國這一東方巨人的崛起。利用這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的體育事業才能蓬勃發展,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3、用中國健兒為了祖國榮譽奮勇拼搏的事跡去感染、激勵學生。 (二)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質教育、紀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審美情趣培養。 1、學習籃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項目,教師要在講戰術和技術配合時,特別向學生強度集體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白如果一個沒有一個沒有集體觀念的人即使個人技術再高,若不講究集體配合,就會失去同伴創造的機會,也難以有所作為。讓學生在戰術配合的練習中體會集體主義的精髓和集體協作的力量。 2、耐久跑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障礙跑可以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跳馬、雙杠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教師應很好結合這些教材的特點,滲透意志品質的教育。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勝利時,教師不僅要及時總結學生完成技術動作的情況,更要讓學生回味勝利取得的不易,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艱難的勇氣,勇於拼搏的精神。繼而教育引導學生懂得無論學習、工作等都需具備這些意志品質。從而使學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須具備這些優良的意志和品格,才會勇往直前,不斷進步。 3、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組織教學比賽、達標測驗、單元技術考評是經常要做的事情,教師應很好地利用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懂得勝利是人人嚮往的,失敗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如何看待失敗,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承受失敗,此時教師的誘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幫助學生分析失敗原因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心態的能力,養成良好杜瓦爾個性心理素質,使他們清楚失敗的使成績,決不應是精神和人格。從而塑造他們豁達、開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輸的心理素質。 4、通過比賽加深學生對規則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任何體育比賽都是通過規則的約束,才富有了觀賞性和藝術性。在組織教學比賽時,教師嚴格執法,讓學生認識到犯規就會失去一次得分的機會,犯規將會造成被罰下,失去競爭的機會,就此教師應順勢提醒學生紀律的重要性,遵守紀律是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的職責,一個沒有紀律性違法違紀的人將會得到社會的排斥和懲罰,從而讓學生領悟到紀律的重要性。 5、學生對美是十分嚮往的,而對美的認識是模糊的。因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住美的瞬間,讓學生去觀察、去體會。在運動中領略豪邁、奔放、節律恰當的流暢之美;在靜止中去感受剛毅、穩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特別是在教授舞蹈、韻律操、健美操的內容時,美的表現力更直接,更易被感觀認識。通過實踐使學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並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品位。 三、體育體育教師自身對學生的感染,同樣具有無形的德育滲透的作用 體育教師應注意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和知識水平,在教學中隨時隨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學生。推薦理由: 由於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普遍存在嬌氣、自私、任性、不能吃苦、抗挫性差等特點,缺乏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所以,我想通過這篇文章,提醒廣大體育同仁,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既要重視對學生的體質的鍛煉,更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5. 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一定要摒棄形式主義,摒棄理論空話與教條,認清新時期德育教育的基本問題,不能誇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體育教師的道德人格問題,因為它決定著教師以身作則,以身立教。由於體育教學的特殊性,與其它學科教師相比,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存在著一種「親密性」,在這種「親密接觸」中,體育教師可能比其他教師更多一份人格暗示與輻射。因此,體育教師要以自己語言的優美、行為的文雅、生活的朴實、衣著的整潔、態度的積極、思想的進步和作風的正派,給學生以耳濡目染。所以,體育教師首先應具有希望在學生身上建構起來的普通公民道德,還必須率先修養希望學生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養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質(如尊重他人、公平競爭、敢於爭先、民主、果敢等)。「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師必須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說,當體育教學中的「育」與教師人格不一致時,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傳身教中的教師的道德修養,而不是「育」。最後,在宣揚與實現「快樂體育」的同時,在體育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為一種「愉快德育」,成為一種樂於接受的德育,一種讓學生個性盡情舒展的德育,一種能促使學生健康人格可持續發展的德育。
6. 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這個問題很多人不理解,認為搞體育的以及參與體育的人,都是人高馬大、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野蠻粗暴的代言人,可隨著體育科技與競技的日益科學化、時尚化、國際化,體育以及體育教育都在向最文明、最文化方向靠攏,並開始引領整個藝術門類健康和諧發展。從世界到國家,從競技到教育無不滲透著體育道德和風尚,作為小學體育教育者,一開始就從讓學生培養良好的體育行為、體育風尚和體育道德入手,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相機滲透德育教育。
一、 以規范體育行為為原點
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是重要的德育內容,在體育課中,始終要堅持規范學生體育行為,嚴格遵守體育鍛煉規則,不能想當然的訓練。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策劃准備活動,基本活動和放鬆活動。從准備集合開始,就強調學生遵守課堂紀律、遵循課堂常規要求,每節課開始要檢查學生服裝是否和體,是否適合於運動,清理可能讓學生產生運動傷害隱患的利器硬物及掛件等;再就是要聽從口令、服從安排,讓學生明白在體育鍛煉前一定要作好准備活動,活動好每個關節、韌帶、肌群,以免在運動中
受傷,或最大限度的降低損傷程度,在活動過程中必須教導學生按科學規范來參與運動,達到強體健身之目的,給學生作好標准示範動作,要求學生規范自己的動作。如體操中的前平舉、上舉、側平舉、俯腰、弓健步等動作要嚴格執行到位,不能讓學生想當然的習慣成自然,影響美觀和身體畸形發展;在放鬆過程中,充分舒展運動量大的肌肉,作好恢復的准備,以免作成疼痛或讓學生懼怕運動的心理。每每此時,我都給學生講一些身邊的實例或用比喻暗示,強調規范體育行為的重要性,比如劇烈運動後不要立即進食、立即飲水、立即停止運動等常識教育,我就會給他們打燒紅的鐵板會被生水激爆的比喻;
暑天勞累的黃牛會被一肚子涼水而激炸心肺等來做事例,達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我還給學生介紹體育明星們的體育道德、體育風尚,把他們的事跡作為一種典範,潛移默化,也能使絕大多數同學能較自覺的規范自己的體育行為。
二、以培養合作意識為支柱
在體育運動中,很多項目都是靠集體的團結協作來完成的。因此,在此類體育課的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而這也正是新課程標准中體育課的德育目標之一。記得有句戲語說的好:「單個的中國人都是人中龍,而群體的中國人都是蟲。」這句話也說明了我們的國民缺乏合作意識。而諸多的體育教學素材正好能為解決這一難題盡一點力。如:打球、拔河、接力等項目,應教育學生明確在運動中團結的重要性,明白合力的巨大功能,讓學生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另外再加上拉拉隊的助威吶喊,不斷暗示其全力以赴,老師則及時指正集體中的一部分同學掉以輕心不加努力將會導致集體失敗的問題,並激勵全體同學都來幫助這部分同學,糾正其認識錯誤達到團結協作、共同進步之目的。
三、以發揚拼搏精神為動力
在體育競技中,很多的項目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過硬的體能。而體能訓練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這正是對學生進行不畏艱難、勇於挑戰、拼搏進取的思想進行訓練的大好時機。例如在長跑教學中,除讓學生掌握長跑動作常規和技術要領外,還應教會學生克服長跑中的極點——我們把在運動中最累最難受的時刻稱之為極點,這是一種生理現象和運動特徵。特別是在此時,更需要學生的頑強拼搏精神,只有一次次的克服它、抑制它,才能逐漸的減小過極點時的疲憊和難受程度,否則永遠也過不了極點,或者過極點時跨度時間延長,感覺難受的時間也加長,不但達不到增加體質之目的,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在教學中,除給學生講清楚道理外,還及時鼓勵學生在此時哪怕是慢跑,都不能停下來,讓學生在運動中體會到極點得意義,感受克服極點後的輕松,品味拼搏產生的喜悅,讓他們明白「彩虹總在風雨後」的道理。從而引申到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等方面都要以對待極點的方式來挑戰困難、挑戰自我、挑戰自然、挑戰極限,充分把握和展示自身的潛力,挖掘並擁有頑強拼搏的能力。
四、以宣揚終身體育為目標
作為體育教師還應在課堂中把握並指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義,《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要教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它不只局限於一節體育課,也不只限於參加過某項體育運動,讓學生將自身健康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是更好工作的首要條件。在教學中,利用游戲、唱遊等活動,啟發學生不光在校園內,在體育課上,或是在以後的社會生活、工作中都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我運動,我快樂」,作為一種時尚,作為一種追求,成為真正德才兼備,體格健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其實,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示範、點評、借鑒學習等多種手段達到目的,使體育人成為文明人,而不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代言人。
在國人熱切期盼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即將來臨之際,作為家門口的體育盛事更是我們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