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學習體會
『壹』 課程與教學論的意義
意義: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老師每天都需要解決實際的課程與教學問題。 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系統學習。課程與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工作,系統學習是掌握學習學科知識的技術和基本途徑,學好課程與教學論有助於今後更好地勝任教育工作。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教學論又稱教學法、教學理論,過去曾稱為教授學。研究教學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在當代,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它已形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貳』 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舉例說明你是怎樣解決課程與教學論的問題的
量規作為一個評價工具,是課程與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評價與課程、教學的一體化注入到課堂中去,不同於過去將評價排斥於課程與教學之外或將評價視為外在的監控的傳統評價觀。它在課堂中的運用將推動課程與教學的發展,保證課程與教學的良性循環。而且,使評價貫穿於整個課程與教學,可以隨時發現和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和課程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課堂教學量規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作為預先規定的教學結果,自然是測量、檢查、評價教學活動成功與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標准。如前所訴,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目的的具體規定或准確規定,肯定要對教學結果予以構想和預定。構想或預定的結果是否達到,還差多遠,必然需要某種尺度測量。測量的尺度是什麼,自然是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目標也具有測度功能。 2.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自學調節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漸進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促進學生智力、體力和社會主義品德、審美情趣的發展,並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教學過程一般包括四個階段:1.引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2.引導學生理解知識3.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實踐作業4.檢查和鞏固知識 3.教學效果測量並判定教學效果,是教學評價最重要的一項職能。教師的教學水平如何?學生是否掌握了預定的知識、技能?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是否得以實現?都必須通過教學評價加以驗證。而檢驗和判定教學效果,是了解教學狀況,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4.教學媒體現代化教學媒體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習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為直觀,便於觀察和認識,有利於學習和掌握教材。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速度、節省課時,減輕了教師的勞動
『叄』 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意義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學老師每天都需要解決實際的課程內與教容學問題。 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系統學習。課程與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工作,系統學習是掌握學習學科知識的技術和基本途徑,學好課程與教學論將幫助你在今後更好地勝任小學教育工作。
『肆』 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學對於每個問題都有很多種觀點,所以對於課程與教學的關系也存在很多種,包括顯課程和隱課程的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一般認為顯課程和隱課程的區別是,顯課程是學校安排的課表課程,隱課程也就是潛在的。
『伍』 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讀書筆記
「一個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專民族是注屬定要衰落的,我們應當努力建立民族或國家的清醒的數學意識。」我想,我們應當把思維方法的訓練滲透於日常數學教學活動中去,應當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帶動、促進具體數學內容的教學。
『陸』 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我學到了什麼求短文
閱讀是人的一種需要,是內心渴求溝通,渴求被認可的一種心理需要。人們在閱讀中認識世界,交流情感。人們在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某種教育和傾向。閱讀是現代人成長的方式。
英語閱讀能力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環,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或間接制約了學生英語水平的發展。《新課程標准》針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要求側重把聽、說作為英語學習的主要手段和英語理解與表達的形式,同時要求小學六年級畢業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能藉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並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因此在小學階段強調英語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然而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把閱讀教學當成一般課文教學如講解生詞,過分地重視了詞彙和語法教學,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解釋生詞,對對答案。如此走過場的教學非但時間上的得不到保證,而且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也成了一句空話。新理念下小學英語閱讀課該怎麼上?這是值得一線老師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英語閱讀課突圍創新的重要支點在於教師關注閱讀主體,主要包括:教師要激發、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要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其他語言能力, 教師要關注、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柒』 電大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習過程或學習方法
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必須採用正確的、科學的、現代化的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論領域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
1.調查研究法基本程序
研究者通過親自接觸和廣泛了解教育現狀,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從中發現某些規律或傾向性問題的研究方法。
其特點在於揭示課程與教學領域中現實存在的問題,總結、推廣先進的思想經驗,服務於教學管理、預測。
2.觀察研究法基本程序
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一起對處於自然狀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觀性和能動性的特點。特點是有助於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形成,檢驗原有理論觀點的正確性。
3.實驗研究法基本程序
通過人為地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特點在於檢驗現有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先進性、並改進教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為發現和揭示新的教育特點和規律提供必要的基礎,對引進的教育理論進行檢驗、變通、改造與發展,為新的科學理論假說應用於實踐尋求操作程序。
4.人種學研究法基本程序
又叫實地研究或定性研究。它是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現象提供完整、科學的描述。它強調被研究者的經歷,強調實地研究以及情境性,強調以整體的全局的觀點看問題。
『捌』 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習方法
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在概念、原理、價值觀和方法等各方面形成整體聯系,把握其內在精神和基本特性。 聯系實際,學思結合。一方面,要積極地運用實際經驗來闡釋和理解理論,即藉助個人經驗、典型案例和現實情境等因素,促進對概念和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學以致用,即關注教育現實,努力運用所學理論去解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注意擴展學習。
①要讀些課程與教學論的名著。
②要豐富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知識,了解國內外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狀況。
③多看專業雜志,了解學術前沿動態。
④多看相關的參考書籍和專業書籍。
⑤學習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終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