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旅遊地理課程標准
① 關於旅遊地理專業
有很多的,二樓說的那幾個不錯!
這個專業前景很有發展
要求:因為這屬於文科,內一些風景名勝容古跡的特點與狀況必須了如指掌,背得非常熟,因為旅遊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很大一部分是當導游。等等
外貌不是很重要,五官端正就很好。
② 請簡述旅遊地理學的學科體系。謝謝!
體系:認識論:哲學根基,基礎理論,主要理論,相關理論;方法論: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綜合方法論
③ 旅遊地理的定義 1什麼是旅遊地理啊 注意不是旅遊地理學
這個問題比較強,旅遊地理學不就是研究旅遊地理的學科嘛,後者的研究內容不內就是前者嗎?另外,關於這種容交叉學科的定義,一百個專家有一百種解釋,十本論著的定義可能本本側重點不同,是不可能有一個「大一統」的概念的.
④ 你對旅遊地理學課程的認識
通過對相關地理知識來幫助旅遊或導游,為人們提供便利,促進對各地的了解
⑤ 如何激活高職旅遊專業歷史課堂教學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旅遊業從小到大,實現了從旅遊資源大國向世界旅遊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屆時,預計我國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可達1億人次,國內旅遊人數可達28億人次,出境旅遊人數可達1億人次,遊客市場總量可達30億人次。與此同時,中國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國家旅遊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旅遊業從業人員約為600萬人,而實際需要專業旅遊人才在800萬以上;這樣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約40萬人。中國旅遊業產業規模擴大及對旅遊就業的強勁拉動使旅遊人才需求連年走高,要滿足這樣一個發展迅速、規模龐大的產業的需求,關鍵是加強旅遊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出一大批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
我國的大眾旅遊始於1978年,旅遊教育也隨之起步,目前已走過30年的歷史。在這30年裡,我國的旅遊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由單到全的快速發展過程。從結構上看,已基本形成了由研究生、本科生、高職高專生和中職生這樣四個層次組成的金字塔式結構,培養了大批旅遊專業人才。據統計,2007年全國共有開設旅遊類本科專業的高校440所,專業點數455個;共有招收高職高專教育旅遊類專業的院校892所,招生專業點1532個。可以說,旅遊高等職業教育已逐漸突起,並成為我國旅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顯示目前旅遊業最為缺乏的人才,一類是從事旅遊管理與策劃的高層次人才;另一類就是從事旅遊實務操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後者正是適合高職教育培養特點的目標群。至今為止,各類高職院校的旅遊管理專業關於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已經基本取得共識,即重點培養21世紀旅遊業所需要的,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能夠從事旅遊行業基層管理部門和各類旅遊企業一線服務與管理的應用技能型人才。這種准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制定高職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提供了總綱,也就是說,高職旅遊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
一、高職旅遊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旅遊專業基本上是在傳統學科專業,如工商管理、外語、歷史、地理、中文等「母體專業」中脫胎出來的,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實際上嚴重背離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表現在:
1、課程設置結構學科化
課程設置多沿用傳統學科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三段式結構,主要強調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理論性,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表現在教學中,則強調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中心,忽視實踐教學,造成高職旅遊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理論知識方面比不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實踐技能水平比不上中職生的尷尬局面,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達到崗位能力要求的培養目標。
2、課程設置具有主觀性,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
很多高職旅遊專業課程的設置不是建立在深入企業展開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也沒有進行充分的旅遊行業職業崗位及職業崗位群的分析和調研,更不是按照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工作任務和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識和素質要求來開設課程。往往是主觀認為旅遊專業的學生應該學習哪些知識,於是就羅列、堆砌一些課程或者照抄照搬其他院校課程設置,從而導致課程設置科目眾多且混雜無序,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現象出現。
3、實踐課程設置形式化,在課程設置中缺乏獨立的課程體系
旅遊專業實踐教學一直被作為「輔助性」課程來設置,形式化明顯,突出表現在不成體系、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整個課程設置中僅列有「頂崗實習」一項內容。可喜的是,目前很多高職旅遊專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摸索並逐步建立實踐課程體系。但是,即使在那些實踐課程體系已經逐步建立起來的高職院校中,還是存在實踐課程形式化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實踐課程開設但無法開出或實踐課教授的技能達不到行業標准。
4、教材混雜且職業特色不明顯,地方性特色教材編寫滯後
高職旅遊專業教材多而雜,多脫胎於傳統學科,依然是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的「翻版」,例如旅遊心理學、旅遊經濟學、旅遊財務、旅遊公共關系等教材都是把旅遊的知識和相關專業的知識編在一起,依然沿用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的體系、內容、結構,不能滿足旅遊行業崗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一部分教材標明是高職高專教材,其編寫體系、內容、結構雖具有高職高專特點,但是由於編寫者缺乏行業實踐或行業管理經驗,往往是脫離行業崗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要,實用性差。還存在若干教材中的內容交叉、重復的現象,例如《旅遊學概論》、《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心理學》、《旅行社經營管理》幾門課程中都能發現很多重復內容。此外,旅遊業是地域性極強的行業,其專業教學必須具有地域性,當前地方性旅遊教材的欠缺嚴重影響了本土化人才的培養。例如,在內蒙古地區,目前還沒有出版關於地方旅遊知識的系列教材,如內蒙古旅遊地理、內蒙古歷史文化、內蒙古民俗、內蒙古旅遊景區景點等教材,導致現在有些高職院校開設的上述課程,其講授內容大多都是任課教師的零散收集和整理而成的,沒辦法給學生以完整的知識。
二、高職旅遊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思路
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知道要實現高職旅遊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對課程設置作根本性的變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打破學科型課程結構,建立職業化課程結構
打破學科課程體系,用必修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包括限選課和任選課)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即建立符合高職旅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化課程體系。必修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目的在於保證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其中公共基礎課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必修課(應劃分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通用的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選修課應該在行業工作崗位細分的基礎上,按照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以模塊化的形式來精心設課,重在深化和拓展學生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任選課集中拓展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打破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理論性的傾向,壓減和整合專業理論知識,使其必須和夠用即可,重點強化職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盡量做到理論和實踐課程設置的比例達到1:1,從而建立起職業化的課程結構。
2、在廣泛開展行業調研的基礎上,依據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來設置課程
高職旅遊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在積極深入企業開展廣泛的行業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通過與旅遊行業專家、企業管理人員及基層員工的廣泛交流,分析和調研旅遊行業職業崗位及職業崗位群,明確各工作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確定行業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並依此來開發和設計專業課程。由於旅遊行業發展飛速、競爭日益激烈,人才需求日新月異,因此,要求旅遊專業主管領導和各教研室主任每年必須深入企業進行市場調研,了解旅遊行業職業崗位及職業崗位群的變化,了解各工作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和行業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設置改革。也就是說,高職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不斷進行調整和修改。
3、重視實踐課程(包括實習和實訓課程)設置,構建實踐教學的完整體系
高職旅遊管理專業應該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設置實踐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並設置相應學分,同時明確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編寫實踐課程的指導書、實習實訓教案、規定實踐課程的考核方式。尤其注意的事,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一定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列出時間去執行,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應該由旅遊行業認知實習(包括邀請專家和企業相關管理人才進校講座、學生深入旅遊行業實地參觀和考察、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熟悉旅遊線路等實踐形式)、旅遊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可採取課堂上分散進行或課外分散實踐的形式)、旅遊線路訓練、旅遊行業綜合實習和頂崗實習等環節構成一個完整體系,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易到難、由零到整,逐步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畢業時實現零距離就業。
4、增設區域特色課程,開發地方特色教材
高職旅遊教育培養的人才多是服務於地方旅遊行業,例如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專業主要就是向內蒙古及周邊地區輸送一線旅遊服務人員和旅遊基層管理人員。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時要增設符合地方旅遊經濟發展和反映地方或區域旅遊資源特色的課程,即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開設了內蒙古旅遊地理、內蒙古景區景點知識與講解、內蒙古民俗、蒙古族餐飲文化與禮儀等課程,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地區旅遊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提高了人才的區域適應性。此外,在開設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的同時,高職旅遊院校應該聯合相關地區的各類旅遊院校、旅遊行業專家、地區知名人士等共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以滿足課程設置的需要和學生學習區域旅遊知識的需要。
⑥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6)高職旅遊地理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⑦ 職高旅遊地理必背的知識有哪些
1.全球氣候(重點掌握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荒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氣候特徵和形成原因)2.經緯網的判讀(主要掌握1.特殊的緯線:赤道0°南北回歸線23.5°南北極圈66.5°這五條特殊的緯線把地球分為熱帶和南北溫帶、南北寒帶 2.特殊的經線: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180°經線是新一天的最早時刻180°經線和0時刻所在經線將地球分為今天和昨天 但是180°經線與國際日期變更先不完全重合 最後就是東西半球的劃分20°W沿地球自轉方向向東到160°E為東半球,剩下的就是西半球了)3.比例尺(這個不難,把比例尺寫成分數的形式,分子都為一時,分母大的比例尺小,但表示的范圍大)4.中國的河流和國際河流(中國主要就是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東北三江的水系特徵和水文特徵,答題了解地理位置,知道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比如是南北方的分界線等。國際河流主要知道世界前三長的河,徑流量前三的河)5.板塊(知道每個板塊的大體形狀和名稱、不要和大洲記混了,還有四大洋的名稱)6.掌握幾個典型國家(或大洲)的大體地形和地勢7.背過中國30+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8.按照一個系統的框架自己順一遍,不會的地方記下,查漏補缺中國旅遊文化地域類型初步研究
鄭冬子;劉東
論文指出中國旅遊文化地域性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整體理論表達的現狀,指出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把旅遊文化的地域性解釋為一般空間特徵而針對性不足,或者如歷史文化學者將其歸屬於歷史文化范疇而又缺乏空間形式。論文著重研究了旅遊文化地域類型概念、指標,包括地理環境相似性、旅遊景觀相似性、旅遊資源結構統一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同一性、旅遊產業的綜合水平等五個方面。根據我們的實地考察提出了理論上的分類,進而初步分析了中國旅遊文化地域類型。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旅遊管理專業201620(鄭冬子);海南大學旅遊學院 570228(任雲)
【關鍵詞】:旅遊文化;地域類型;指標;中國
【分類號】:F592
【DOI】:CNKI:SUN:XXJK.0.2007-23-088
【正文快照】:
1引言旅遊文化由旅遊現象中涉及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構成,包括自然界的一部分,及社會、經濟、歷史、文化遺產、建築、藝術、科學技術、信息等方面。旅遊文化的自然部分是被賦予了審美價值的自然景觀和構成社會經濟歷史藝術等事物的基本自然載體。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旅遊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地域性特徵。旅遊文化中自然部分的因素、歷史部分的因素以及人類傳統文化部分的因素,相對於經濟技術等因素具有比較強的地域性。但所有這些因素在現代旅遊物質文化系統[1]里相互聯系構成了運動變化整體,具有共同的地域性。人類的旅遊活動不能…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XJK200723088.htm
到這個網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