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對一堂幼兒教學課程的評價

對一堂幼兒教學課程的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2-14 13:18:30

❶ 怎麼評幼兒公開課

上公開課是每位幼兒教師從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經歷,是幼兒教師職稱評定、各種晉升少不了的重要環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反映了幼兒教師的教學功底,奠定自己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為今後工作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上好公開課,是每位教師的共同願望,那麼,怎樣才能上好幼兒園公開課呢? 一、上好公開課要做足准備 (一)備內容 1、注重內容的操作性——幼兒園公開課內容選得好,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一般來說,操作性強的活動內容是首選,不僅符合幼兒好動好玩的年齡特點,還符合聽眾心目中的優質課標准。因為,每位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學習,都會由衷地為幼兒驕傲,為幼師贊嘆! 2、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內容,這樣備課及上起課來都得心應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聽眾。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比方說情感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偏選了偏重於情感體驗類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上起來教師會感到不能揮灑自如。 3、考慮氣候、環境等因素——選公開課內容時,幼兒教師要綜合考慮氣候、環境等因素,不要存在僥幸心理,選擇風險較大的公開課,如《我和太陽做游戲》,若遇到陰天或下雨,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備目標 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幼兒及聽眾,取決於它的設計是否靈活,教法是否新穎。教師應在備課時注重創新,力求上出一節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好課。 1、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活動目標太難不利於幼兒的發展,而太簡單又會讓幼兒覺得沒意思,提不起興趣;教師應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幼兒設定「跳一跳,碰一碰」既能達到的目標,但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教師需要全面的了解幼兒的水平。 2、活動目標要直觀化——公開課上得好不好,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完成情況。量化的活動目標使聽眾客觀的評價公開課,讓聽眾看到課堂效果,而抽象化的教學目標,如激發幼兒好奇心,豐富幼兒想像力……這樣的活動目標都是靠主觀臆斷,難以客觀評價,應盡量避免。 (三)備自己 1、知識儲備——「要想供給幼兒一碗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缸鮮活的水」。在上公開課之前,幼兒教師要吃透各領域的教學特點,熟悉整個教學體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自身能力——每位教師在教學上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在備課時,幼兒教師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盡量在活動課中展示自身的長處,做到熟而精,得心應手。反之,很容易產生不自信的心理,影響教學效果。 (四)備幼兒 1、經驗儲備——幼兒的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公開課的效果。在選擇公開課時,要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若需要前期收集資料的,應事先安排幼兒相關活動,讓幼兒積累必備經驗。 2、年齡特徵——幼兒是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狀態直接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備課時,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生活經驗等,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小班不適合「大灰狼、巫婆」之類的材料,大班的孩子則喜歡這種刺激性的教法。 3、注重個別差異——不同的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備課時,要考慮不同幼兒之間的能力差異,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以供不同層次的幼兒回答,讓每位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幼兒積極性有極大的幫助。 (五)備突發事件 在課堂中,時常會遇到突發事件,阻礙了課堂的順利進行。備課時,教師要盡可能地預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盡量把這些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為零。比如,完成了教學任務,卻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萬一時間緊,差不多下課了還未完成准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備,就能處變不驚,應付自如,使公開課能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收到預期的效果。 (六)備聽眾 公開課上得好不好,直接關繫到自身的教學功底,甚至晉升。幼兒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幼兒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和評價,把他們也融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來。 1、多媒體教學——有些聽課者就往往不熟悉所聽的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因此在聽課過程中較難跟上師生的思路,也就難以對這節課作出正確的評價。多媒體的課件可通過優美而富動感的設計,直觀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躍然「幕」上,使幼兒及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 2、外向型活動——游戲、辯論、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動,能增加聽眾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也了解幼兒的動態,跟著幼兒歡笑、迷惑、或恍然大悟,營造一種非常融洽的課堂氣氛,讓聽眾也感到心怡神悅。 (七)備教法 1、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平鋪直敘的講述剝奪了幼兒在通過思考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並容易使幼兒失去參與的熱情,課堂變得沉悶。而啟發式的教學,由淺入深,層層誘引,最後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孩子的口中得出,而不是老師自己在說。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避免了「一言堂」,變成了人人參與的交流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幼兒對知識的印象特別深刻,有更強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有的老師說:「好是女子旁,海是三點水旁,拍是提手旁,對不對呀?」自己全說出來了。 2、注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發現他們的疑難困惑,及時解釋清楚。同時也要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或事物,利用表象、節奏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師生默契配合,共同把活動推向高潮。 3、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講解某個知識點也要經過幾個步驟。我們教學中分目標的確定、維度的把握(言語的聽說讀寫)、梯度的把握(分解難度、小步驟階梯化)、重點的把握(所有課程設置的步驟要按每節課重難點的把握)、量的把握(一節課5次刺激量)。教師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或步驟間的的自然銜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而幼兒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轉折而打斷,從而順暢流動,思維非常活躍,聽眾也就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與上面幾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4、多種教學方式——選擇好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長處和短處,選擇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各種方法的職能、應用范圍和自身實際,切忌削足適履,弄巧成拙。 5、玩教具的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能幫助幼兒理解一些抽象的,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內容,以保證公開課教學的順利進行,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也會對公開課留下美好印象的! ①要創新——幼兒天生愛玩,在公開課中,讓幼兒通過「玩」教具,能很好的吸引住幼兒,也樂於操作玩教具,使整節課井然有序地進行。不過,幼兒教師要注意玩出新花樣,讓聽眾耳目一新,給自己的公開課加分。 ②規格、顏色適宜——教具要精緻、大方、美觀,不小於2cm,圖片要孩子越小圖越大一些,有的老師畫的圖很可怕,就適得其反。 ③合理利用——在恰當的時間運用適宜的玩教具,不僅能吸引住幼兒,還可以讓公開課的內容豐富多樣。有的老師上了三分之二的課,教具才出來,孩子早就坐不住了,嚴重影響了公開課的效果。 二、公開課中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的言行舉止——普通話標准、咬字清晰、教態自然、有親和力、身資優美的教師,總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給自己的教學課加分。因此,幼兒教師要在每一個環節注意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協調配合,用眼神、動作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不要過分表現,以免讓聽課者看著緊張,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師的鏡面示範——對於幼兒,區分左右手還是有定難度的,

❷ 如何評價一堂課

過去評價一堂課,視點聚焦於教師,主要看教師為人師表的風采、語言、課堂知識點含量、教學方法等。這些方面表現出色,就是一堂好課。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把教師視為演員,學生視為無關緊要的聽眾,只評演員的演藝,不看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成效。這種評價觀顯然同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相沖突、相違背。那麼,究竟應當怎樣評價一堂課?說法不一。
我覺得如今評價一堂課應該分為三部分,即學生學習狀態評價、教師教學行為評價、教師基本功評價。學生學習狀態的評價,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也是歸宿點。這一點首先要看學生參與教學的廣度、深度,因為這一點是衡量其主體地位是否發揮的重要標志。要看學生是不是絕大多數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還存在嚴重的死角,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否面向了全體;也要看學生是動情、動腦、有時還動手主動地學習,還是被動地應付性地學習。其次看學生學習方式的滲透度,運用的准確度和實際效果。當然這里也要看教師指導和課堂控制的效果,看教師是否充當好了「導演」的角色,看教師是否善於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探索,並進行合作學習,讓探究式學習方式充分滲透到教學中。再次,看學生知識的整合度。一堂好的課堂教學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好課都必須守住的底線。但光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是不夠的,還要看這些知識點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網中的整合度。學生會不會利用這些學到的知識點進行遷移,捕捉新的知識,即觸類旁通,學會學習。另外還要看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通過這堂課學生行為習慣是否有實質性的進步。
對教師教學行為評價的重點是: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教師是否能恰當的處理好教材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是否正確及時的評價學生,及時調控好課堂;教師是否提出了高質量的問題和引導學生提出有創意的問題。至於教師基本功的評價,其標准應該包括教師的表情有感染力;語言流暢清晰,使用普通話,吸引人;書寫規范、美觀,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准確熟練、教態大方得體;普通的歌、舞、畫比較熟練。
總之,一堂課中,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學生參與廣泛,師生交流充分;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學習。學生說:「感覺我與老師關系很好,我不再怕老師了。」教師的評價常以「你完全可以做到」或者「你通過創設一定的條件可以實現」等激勵式進行的。這樣的課就是好課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觀課形式
1.領導和教師隨時進教室觀課,對其教學情況進行評價.
2.每位專教師每月出屬一節公開課,村小學以校為單位,中心小學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評價.
3.每學期選不同學科的優秀教師上觀摩課,全鎮小學教師參與聽課和評價.聽課教師認真填寫<課堂評價表>在會上進行交流,以達到提高教師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評價辦法
1.評價採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強調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實行多向評價.除領導,專業人員外,更強調同行的參與,在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家長.學生參與,以全面了解各種信息.
3.評價方法多樣,採取研討.訪談.觀察.問卷.測驗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4.評價不但要評教,而且要評學,不但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
5.評價不但要對現狀作出診斷,而且要關注改進和發展,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
6.出公開課的教師,在聽取聽課教師的評價後,要在兩天之內寫出教學反思交於主管領導.
三.評價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評價標准要客觀,不帶隨意性.
評價學生要客觀,不帶偶然性.
評價態度要客觀,不帶主觀性.
2整體性原則

❹ :從幼兒的視角來看,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呢|一

從幼兒的腳四腳來看,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老師講的他聽明白了。

❺ 幼兒園怎樣評價一堂好課

就像上面說的一堂課孩子的興趣及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是最重要的,其次看目標,內課程容內容有沒有緊靠他的目標,是如何解決重難點,解決的方式是否恰當,讓孩子掌握了目標。新授課要求要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掌握。再有就是老師
的教態和老師的語言是否適合孩子,授課過程中有沒有成人化的言語。

❻ 與教師相比,幼兒對課程評價有哪些特點

、課程方案評價
評價學前教育課程方案,主要要了解兩個方面內容:第一,方案以及方案中的各個要素、部分是否依據了科學的原理、原則,是否以先進的課程理論為指導;第二,課程結構是否合理,各要素之間是否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是否符合原先的指導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學前教育課程方案的范圍很寬泛,大到課程的整體規劃,小到具體的一個教育活動的設計。
二、課程實施過程評價
評價學前教育機構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了解的內容就比較全,包括:
1.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反應,指主動性、參與程度、情緒表現等。
2.教師的教育態度和行為,指對兒童的控製程度、課堂管理方式、教育機制和技巧等。
3.教師與兒童互動的質量。
在學前教育機構里,師幼互動貫穿於兒童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是學前教育機構各項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教師內在的教育觀念、教育能力和外顯的教育手段、教育行為相結合的綜合表現。在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過程中,無論是抽象的教育目標、教育原則,還是直觀的教育方案、教育內容,無不是藉助於連續不斷的師幼互動而逐漸實現的。教師成為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相引導者,積極的教師與兒童的互動,將能促進兒童知識經驗和行為的建構。教師發起的互動行為中,總體以不帶鮮明色彩的中性行為為主。對兒童表現出的負面性行為會抑制兒童的互動進一步深入,對兒童個性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大大降低了教師與兒童互動的質量。優秀教師能對兒童的互動行為保持高度關注,並給予積極回應,注重對兒童的肯定,且適時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有效牽引教師與兒童互動良性循環過程。
4.兒童學習環境的創設和利用等。
新《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是學前教育課程實施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通過斑斕的色彩、具體的形象、合理的布局隨時隨地影響著兒童,通過情感交融與互動,每時每刻都在兒童教育中發揮著隱性的教育價值。如,評價教師是否創設快樂體驗的環境——是否讓孩子有自主活動的時空、感受理解與關懷、獲得安全與滿足、成功與自信:是否創設豐富全元的環境——玩具與材料是否數量充足、種類全樣,能夠蘊涵豐富的信息與全元價值:是否創設有趣可選的環境——是否符合孩子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工具、材料、方法、夥伴;是否創設富有挑戰的環境——有無根據需要設置問題情境,提高活動難度,通過自己的努力難度,解決問題,挑戰自我;是否創設對話互動的環境——是否能引導兒童大膽操作、詢問探究。伴隨孩子的活動能夠再現師幼間近距離對話的。再現師幼主題探索的軌跡:是否更新和發展環境——是否根據活動的主題、孩子的興趣、關注的熱點,及時添加、更換、動態改變發展的環境:是否創設富有特色的環境——是否創設與學前教育課程追求相匹配,具有學前教育課程特色的園所環境。

❼ 怎樣對幼兒園教育的進行評價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時代呼喚的是具有創新精神與無窮發展潛力的新人類。集體教學活動又能為幼兒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呢?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又能獲得多少發展的可能性呢?這是值得引起每一位幼兒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學專家余文森教授說:「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指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幼兒在各方面有收獲、有提高。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有效的集體教學是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如何組織合理、有效的集體教學,關於新課程背景下集體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就成為我們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切入點。集體教學是集教師、幼兒的活動於一體的活動,其中包含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幼兒的「學」。現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集體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一線的幼教工作者有所幫助。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現狀分析
1、陳舊的教學觀對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
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也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過程、對象的認識。目前幼兒園教育仍受傳統陳舊的教學觀的禁錮。
(1)活動目標單一、不具體。
(2)活動過程乏味,教法單一。
(3)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2、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頗,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呼喚幼兒園課程改革,強調幼兒主體地位、主動學習的今天,一部分教師把課程改革看作是與傳統的決裂,甚至不少教師產生了一些極端想法,認為:提倡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就是否定了傳統單科教學模式;提倡幼兒自我知識的建構就是否定了教師的講解和示範;提倡幼兒的體驗學習就是幼兒的自我游戲,忽視了教師與幼兒的有效互動。
如何在新《綱要》思想的指導下改變這一現狀,探求適宜幼兒終身發展的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策略,是當前集體教學活動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學准備策略:
教學准備策略主要指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即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具體說,教師在准備教學時須解決如下問題:目標的確定、材料的准備、教法的選擇等。有效的教學准備策略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幼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在集體教學中一定要先明確教學目標。目標的確立須從幼兒角度出發,涵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經驗多個緯度,必須是可測的、可評價的、具體的、明確的,適宜大部分幼兒最近發展區,是可以共同達到的。
例如:小班科學領域「認識時間」,某教師目標表述:「認識白天黑夜,了解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正確區分白天黑夜」。顯然,目標過於單一,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其它能力的發展。結合有效教育目標的標准,可做如下改動:「認識白天黑夜,了解其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正確區分白天黑夜,嘗試運用時間詞彙;幫幼兒樹立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准備操作材料
集體教學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教師應結合活動要求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准備最佳的操作材料,發揮最大效應。
(1)材料的可操作性。集體教學中提供的材料操作性要強,使幼兒願意操作、探索。如:整合活動「有趣的線條」,幼兒可利用線條自由表現,充分體驗創造想像的樂趣。
(2)材料的層次性。同一年齡幼兒發展水平不一致,存在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教師提供的材料要有層次性,使幼兒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操作、探索,有效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如中班社會領域《神奇的筷子》,可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易夾的紙團、難度大的黃豆等,不同層次的幼兒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材料,興趣自然很濃。
(3)材料的豐富性。要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須保證足夠的、豐富的材料供幼兒操作。如:大班科學領域「認識磁鐵」,教師動員家長為幼兒准備磁鐵、木塊、布條、玻璃、塑料等。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其特性,並運用磁鐵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材料的多功能性。活動中提供的材料盡可能一物多用。如幼兒常玩的套桶,可作為數數、區分大小、排序的操作材料,如加上數字卡,也可作為認數的材料,充分發揮套桶的作用。
3、選擇適宜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
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活動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能,為此,要選擇適宜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
(1)教學方法多樣化。據幼兒年齡特點,採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如游戲法、觀察法等進行教學。如「認識蔬菜」,應通過視覺、觸覺、味覺進行教學,避免單一說教。
(2)組織形式生活化。將抽象的活動生活化,使幼兒輕松習得知識。如小班排序活動,請幼兒用色彩鮮艷的串珠,按大小、顏色、形狀等標准進行排列,製作彩色項鏈。
(3)教學手段現代化。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易幫幼兒釋疑,提高工作效率。如:大班數學活動「目測數群」,傳統的教學幼兒較難理解其意義,通過課件演示,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課件演示。我們須抱著「揚棄」的態度,使現代化教育手段和傳統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二)、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
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教學方案而發生在集體教學活動內外的一系列行為。集體教學行為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行為,二是教學行為。
1、管理行為。集體教學的管理行為是為了使教學能順利地進行而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及為了確保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益的活動。
2、教學行為。教學行為包含兩種:一是直接指向目標和內容,可以事先做好准備的行為;二是直接指向幼兒和教學情景,無法事先做好准備的偶發事件。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教學行為應該是:
(1)形成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積極、有效的互動。
A、營造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如大班數學活動《娃娃超市》,教師不作限制,只要求幼兒注意輕拿輕放,愛護玩具。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玩具,主動介紹玩具的玩法……,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是師幼有效互動的前提。
B、注重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實現真正的師幼互動。
C、注意適時、適度的干預。教師不要過多的干預,盡量讓幼兒自己思考、嘗試解決問題。促進幼兒知識的建構,幫幼兒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2)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首先要善於觀察、了解幼兒,找出幼兒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其次,對觀察的結果客觀分析,找出適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和要求。如:一部分幼兒對於10以內的數量,目測即能說出總數,因此,可隨機調整學習內容「練習按群計數」,落實因人而異的教育。
(三)、教學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指對集體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價值判斷行為,是過程性評價。
1、評價應科學合理。避免採用統一的標准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2、評價應具有針對性。避免在一次活動中不斷出現「不錯」「很好」等詞語。
3、評價應指向教育活動的全過程。
幼兒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課程中不可或卻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建構和發現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幼兒的這種角色不是教師賜予的,而是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要使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真正做到有效、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

❽ 評價幼兒園 一節教學活動(一堂課)的標准有哪些

1 看一看這節活動的目標是不是達到了. 2 看一看這節活動的師幼互動怎麼樣. 3 看一看教師的態度是不是適宜. 4 看一看幼兒的反映,這節活動是不是有吸引力. 5 觀察教師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是不是得當.

❾ 如何進行幼兒園公開課評議

上公開課是每位幼兒教師從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經歷,是幼兒教師職稱評定、各種晉升少不了的重要環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反映了幼兒教師的教學功底,奠定自己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為今後工作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上好公開課,是每位教師的共同願望,那麼,怎樣才能上好幼兒園公開課呢? 一、上好公開課要做足准備 (一...)備內容 1、注重內容的操作性——幼兒園公開課內容選得好,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一般來說,操作性強的活動內容是首選,不僅符合幼兒好動好玩的年齡特點,還符合聽眾心目中的優質課標准。因為,每位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學習,都會由衷地為幼兒驕傲,為幼師贊嘆! 2、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內容,這樣備課及上起課來都得心應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聽眾。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比方說情感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偏選了偏重於情感體驗類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上起來教師會感到不能揮灑自如。 3、考慮氣候、環境等因素——選公開課內容時,幼兒教師要綜合考慮氣候、環境等因素,不要存在僥幸心理,選擇風險較大的公開課,如《我和太陽做游戲》,若遇到陰天或下雨,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備目標 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幼兒及聽眾,取決於它的設計是否靈活,教法是否新穎。教師應在備課時注重創新,力求上出一節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好課。 1、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活動目標太難不利於幼兒的發展,而太簡單又會讓幼兒覺得沒意思,提不起興趣;教師應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幼兒設定「跳一跳,碰一碰」既能達到的目標,但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教師需要全面的了解幼兒的水平。 2、活動目標要直觀化——公開課上得好不好,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完成情況。量化的活動目標使聽眾客觀的評價公開課,讓聽眾看到課堂效果,而抽象化的教學目標,如激發幼兒好奇心,豐富幼兒想像力……這樣的活動目標都是靠主觀臆斷,難以客觀評價,應盡量避免。 (三)備自己 1、知識儲備——「要想供給幼兒一碗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缸鮮活的水」。在上公開課之前,幼兒教師要吃透各領域的教學特點,熟悉整個教學體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自身能力——每位教師在教學上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在備課時,幼兒教師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盡量在活動課中展示自身的長處,做到熟而精,得心應手。反之,很容易產生不自信的心理,影響教學效果。 (四)備幼兒 1、經驗儲備——幼兒的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公開課的效果。在選擇公開課時,要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若需要前期收集資料的,應事先安排幼兒相關活動,讓幼兒積累必備經驗。 2、年齡特徵——幼兒是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狀態直接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備課時,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生活經驗等,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小班不適合「大灰狼、巫婆」之類的材料,大班的孩子則喜歡這種刺激性的教法。 3、注重個別差異——不同的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備課時,要考慮不同幼兒之間的能力差異,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以供不同層次的幼兒回答,讓每位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幼兒積極性有極大的幫助。 (五)備突發事件 在課堂中,時常會遇到突發事件,阻礙了課堂的順利進行。備課時,教師要盡可能地預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盡量把這些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為零。比如,完成了教學任務,卻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萬一時間緊,差不多下課了還未完成准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備,就能處變不驚,應付自如,使公開課能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收到預期的效果。 (六)備聽眾 公開課上得好不好,直接關繫到自身的教學功底,甚至晉升。幼兒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幼兒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和評價,把他們也融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來。 1、多媒體教學——有些聽課者就往往不熟悉所聽的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因此在聽課過程中較難跟上師生的思路,也就難以對這節課作出正確的評價。多媒體的課件可通過優美而富動感的設計,直觀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躍然「幕」上,使幼兒及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 2、外向型活動——游戲、辯論、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動,能增加聽眾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也了解幼兒的動態,跟著幼兒歡笑、迷惑、或恍然大悟,營造一種非常融洽的課堂氣氛,讓聽眾也感到心怡神悅。 (七)備教法 1、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平鋪直敘的講述剝奪了幼兒在通過思考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並容易使幼兒失去參與的熱情,課堂變得沉悶。而啟發式的教學,由淺入深,層層誘引,最後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孩子的口中得出,而不是老師自己在說。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避免了「一言堂」,變成了人人參與的交流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幼兒對知識的印象特別深刻,有更強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有的老師說:「好是女子旁,海是三點水旁,拍是提手旁,對不對呀?」自己全說出來了。 2、注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發現他們的疑難困惑,及時解釋清楚。同時也要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或事物,利用表象、節奏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師生默契配合,共同把活動推向高潮。 3、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講解某個知識點也要經過幾個步驟。我們教學中分目標的確定、維度的把握(言語的聽說讀寫)、梯度的把握(分解難度、小步驟階梯化)、重點的把握(所有課程設置的步驟要按每節課重難點的把握)、量的把握(一節課5次刺激量)。教師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或步驟間的的自然銜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而幼兒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轉折而打斷,從而順暢流動,思維非常活躍,聽眾也就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與上面幾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4、多種教學方式——選擇好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長處和短處,選擇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各種方法的職能、應用范圍和自身實際,切忌削足適履,弄巧成拙。 5、玩教具的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能幫助幼兒理解一些抽象的,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內容,以保證公開課教學的順利進行,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也會對公開課留下美好印象的! ①要創新——幼兒天生愛玩,在公開課中,讓幼兒通過「玩」教具,能很好的吸引住幼兒,也樂於操作玩教具,使整節課井然有序地進行。不過,幼兒教師要注意玩出新花樣,讓聽眾耳目一新,給自己的公開課加分。 ②規格、顏色適宜——教具要精緻、大方、美觀,不小於2cm,圖片要孩子越小圖越大一些,有的老師畫的圖很可怕,就適得其反。 ③合理利用——在恰當的時間運用適宜的玩教具,不僅能吸引住幼兒,還可以讓公開課的內容豐富多樣。有的老師上了三分之二的課,教具才出來,孩子早就坐不住了,嚴重影響了公開課的效果。 二、公開課中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的言行舉止——普通話標准、咬字清晰、教態自然、有親和力、身資優美的教師,總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給自己的教學課加分。因此,幼兒教師要在每一個環節注意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協調配合,用眼神、動作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不要過分表現,以免讓聽課者看著緊張,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師的鏡面示範——對於幼兒,區分左右手還是有定難度的,

❿ 幼兒教學活動評價用語

教案規范、詳細,教學目的明確,既有知識目標,又有情感目標,還有德育目標。

重難點突出,教法選擇靈活恰當,教學過程設計較詳,並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師生互動過程設計。

板書設計有創意,知識聯絡圖文結合。

作圖非常規范,非常漂亮,還有課後小結。

注意用不同的色彩強調語句中的重點,一目瞭然。

教案非常詳細,結合時政,有大量的文字敘述。

教案格式規范,一筆一劃書寫很認真,很漂亮。

教案檢查與評價作為教學常規管理的一部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案改革勢在必行,以適應課改的要求。那麼作為學校管理者對於教案檢查與評價也應適應改革,引領教師編寫切實有效的教案,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一、檢查概況

20XX 年12月19日教導處聯合各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對全校後階段的教學常規工作進行了檢查。此次我們數學組共有17名教師接受檢查。總體來說絕大多數教師的工作成效是令人欣喜的值得肯定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整改。

二、主要成績

一、教案編寫情況

⑴實效大。大多數教師編寫教案能根據學情課型緊靠《課標》重點突出體現特點落實目標滲透理念教學環節清晰合理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⑵「余糧」足。大部分的教師能精心准備認真撰寫數量足夠大多數教師有一周的「庫存糧」。

⑶形式活。教案呈現方式多有自己撰寫有集體備課個人增減有在文中批註等但更多的是自撰的。

⑷有反思。大部分教師都能及時地在教案後面寫上自己的教學感受體驗思考頓悟內容豐富形式靈活。

二作業布置與批改

⑴作業布置有廣度大多數教師能踐行中心校就作業布置的具體要求做到「堂堂有作業課課有練習」。有一部分教師還從時間類型要求等不同層面上做「細活」。

⑵設置作業有維度多數教師能根據學情與教材特點從夯實基礎落實目標提高能力發展潛力等多重目的出發自設了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綜合作業。

⑶批改作業有效度教師們都能及時認真細致准確地批改作業做到符號規范反饋及時重視矯正。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三、存在問題

1、個別教師教案編寫簡單空洞缺乏實用性。

2、少數教師的作業布置分量偏少缺少精心設計未能有效地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

3、一部分學生的作業習慣差和作業矯正效果差仍是「頑疾」

四、整改意見

1、重視教學常規工作的過程性管理提高學校工作的整體效益

2、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提高矯正的有效值

3、開展「如何對待錯題」專題研討實現師生「雙贏」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