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本課程6
⑴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1)中小學校本課程6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⑵ 小學六年級校本課程目錄
課程表嗎?
⑶ 結合實際談談你的校本課程開發。(600字以上)
關於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思考
校本課程最先出現於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校本課程」雖是一個外來語,但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許多中小學對活動課程的開發實際上就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奏。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展開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貫徹,我國中小學面臨著正式開發校本課程的任務。於是「校本課程」這一術語便由此而逐漸流行於我國教育領域。校本課程在我國的提出與之在英美等國的出現相比較,雖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但也有明顯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緣由。所以,我們探討這個概念的內涵時,須充分反映我國校本課程的特點。
一、校本課程的涵義和特點
(一)校本課程的涵義
按照現代課程分類理論〔1〕來考察,校本課程並不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是屬於課程管理方面的一個范疇,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即中小學新課程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的校本課程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這一界定試圖反映校本課程的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
校本課程的關聯性,是指課程計劃中的校本課程與同一課程計劃中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由於校本課程只是新課程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雖有獨特的育人功能,但決不能取代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密切聯系,形成一個整體。其關聯性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國家課程、一地方課程各自的總體目標具有互補性;第二,校本課程的總課時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總課時具有整體性,第三,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對國家課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輔助性。
校本課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課程具有服務學校、依靠學校、植根於學校的特性。這是校本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根本特徵。首先,校本課程以適應學校和學生的特別需要為主旨。一方面,校本課程的生成要以學校的辦學宗旨為依據,要為學校辦出特色而服務;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別需要為依據,即為滿足本校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未能得到滿足的種種合理需要而設置。所以,校本課程不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重復,而是對它們的有力補充。其次,校本課程須依靠學校而生成。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長為首的本校教師。第三,校本課程深深植根於學校。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由師生對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優良傳統、校園文化資源以及經過師生加工處理了的網路信息資源有機構成的一片沃土。它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它的根深深扎在這片沃土裡。
校本課程的可選擇性,是指校本課程的多樣性具有滿足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可能性。學生要想充分發展自已的個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作為育人藍圖和育人媒體的學校課程應適當滿足學生的這一要求。然而,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只提供學生極有限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校本課程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在這一方面的不足。當一所學校的校本課程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時,它能較充分地反映學生的種種特別需要,提供多種多樣的課程門類,讓學生自由選擇。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課程的可選擇性是逐步增強、分層推進的。
⑷ 六年級校本課程教案
三、學習課程標准,完善校本課程 我校堅定不移地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本學期我校創辦了小學六年級「IB預備班」。消息既出,應者雲集,許多有意
⑸ 小學校本課程教材
對聯趣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課程開發之民間對聯
對 聯 趣 談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充滿趣味和智慧的對聯世界。
巧 對(兩則)
陳摩人
(一)
清代初,連山蓮塘人彭希商,號會齋,十三歲時即在當時縣學就讀,學使來查員生的業績與才學,信口出了一上聯曰:「諸肉不如豬肉味」求下聯。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時應對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學使聽了非常高興,稱贊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為秀才,據說從此彭族開始成為「書香門第」之家)。後來彭希商由拔貢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學政官)頗有聲望。
(二)
清代中葉,有個人叫鄧維森,據說自幼聰慧,進入私塾讀書前就能吟詩作對,遠近聞名。有一次,外地江右來了一位名士,聽說鄧維森是個神童,便來和睦鄉來找他,正巧和鄧維森在村頭池塘邊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聯曰:
「一池浮萍,許多魚蝦藏底下。」
鄧維森聽了,毫不困難地對道:
「兩株喬樹,若干鳥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聽後非常欣賞,贊揚道:「好對,好對!」
「頭落地」對「角朝天」
從前,有位書生趕路上京考試,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不知從那條路走好。剛好看見有位老大爺在河邊大石上磨斧頭,他走上去向老大爺問路。老大爺抬頭看看書生,想了想,就說了幾句話:「磨斧頭,上山頭,砍木頭,頭頭落地」。他說:「如果你對得上,就指路給你。」書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裡,妻子奇怪地問他:「為什麼又走回來?」書生只好將路上遇見老大爺,問路出對的情況告知妻子。嘆了口氣說:「你別著急,明天一早我就幫你想出來,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覺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來,叫書生跟著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門外,就折起一邊衫角,直走到塘邊,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書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於是,辭別妻子趕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爺,他對:「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爺聽了,高興地指路給他前去。
研討與練習
一、 仔細閱讀故事中的三副對聯,請你說說對聯都有那一些特點。
二、 讀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結合實際上談談你自己的切身體會。
三、 利用課余、寒暑假時間,收集出現在你身邊、生活中一些對聯,如行業聯、裝飾聯、春聯、壽聯等。並拿回學校與其他同學交流欣賞。
課本內容說明
《巧對》兩則,分別講了彭希商和鄧維森兩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內容真實、生動有趣且充滿智慧。彭希商因對對子而成為秀才,鄧維森因對對子大受江右名士稱贊,能讓學生從中受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兩對對聯無論在字數、平仄、詞性、內容方面都對得很工整。
第一則中的對聯,屬於異字同音對,即把一個字或幾個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分別字排在一副對聯內。如「諸」和「豬」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聯都是七個字。上聯末字音調是去聲,屬仄聲;下聯末字音調是陰平,屬平聲,符合對聯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調和諧。相同位置詞語的詞性也對得十分工整,如「諸肉」對「百花」(名詞對名詞),「不如」對「怎比」(虛詞對虛詞),「豬肉」對「柏花」(名詞對名詞),「味」對「香」(形容詞對形容詞)。並且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聯講的是所有的肉類都不如豬肉的味道,下聯運用一個反問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則中的對聯,上下聯都是十一個字。上下聯末字分別是「下」和「底」,同樣符合對聯「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詞性也對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對「兩株」(數量詞對數量詞),「浮萍」對「喬樹」(名詞對名詞),「許多」對「若干」(副詞對副詞),「藏」對「宿」(動詞對動詞),「底下」對「其中」(副詞對副詞)。上聯講的是在浮萍下藏著許多魚蝦,下聯講的是在喬樹中宿著若干鳥雀,內容也相關。
《「頭落地」對「角朝天」》講了一個書生問路應對的有趣故事,對聯同樣充滿智慧。此聯屬復字對,即將一個或幾個字按照某種規律,重復出現。如對聯中的「頭」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數、平仄、詞性、內容上也對得十分工整,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研討與練習
一、 細閱讀故事中的三副對聯,請你說說對聯都有那一些特點。
此題意在讓學生初步了解對聯的基本特點,形成初步認識。能判斷什麼是對聯,並為填寫簡單的對聯打下基礎。
二、 讀了文中的三個小故事,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結合實際上談談你自己的切身體會。
此題目的讓學生從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從而認識到博覽群書、刻苦學習的重要性。
三、 利用課余、寒暑假時間,收集出現在你身邊、生活中一些對聯,如行業聯、裝飾聯、春聯、壽聯等。並拿回學校與其他同學交流欣賞。
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語文活動教案——對聯趣談
活動目的:
1、 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和課內交流,知道對聯是我國獨特而寶貴的文學遺產,是我國文學園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 豐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了解對聯的特點,並嘗試對簡單的對聯。
3、 激發學生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說話和思維的能力。
活動准備:向學生推薦一些談對聯的書籍和文章,並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對聯故事、知識,收、隼精彩的對聯,准備課內交流。
活動過程:
一、 教師談話引入。
泱泱中華大地,孕育了多少靈秀人物;滔滔歷史長河,流淌著多少文化特產。這些文化傳統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異草,裝飾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人類文化大觀園,對聯就是其中的一種。古人學語文,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學對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對對子來展現自己的才華,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軼聞趣事。
二、說對聯故事。
巧 對(兩則)
陳摩人
(一)
清代初,連山蓮塘人彭希商,號會齋,十三歲時即在當時縣學就讀,學使來查員生的業績與才學,信口出了一上聯曰:「諸肉不如豬肉味」求下聯。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時應對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學使聽了非常高興,稱贊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為秀才,據說從此彭族開始成為「書香門第」之家)。後來彭希商由拔貢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學政官)頗有聲望。
(二)
清代中葉,連山和睦鄉的鄧維森,據說自幼聰慧,進入私塾讀書前就能吟詩作對,遠近聞名。有一次,外地江右來了一位名士,聽說鄧維森是個神童,便來和睦鄉來找他,正巧和鄧維森在村頭池塘邊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聯曰:
「一池浮萍,許多魚蝦藏底下。」
鄧維森聽了,毫不困難地對道:
「兩株喬樹,若干鳥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聽後非常欣賞,贊揚道:「好對,好對!」
「頭落地」對「角朝天」
從前,有位書生趕路上京考試,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不知從那條路走好。剛好看見有位老大爺在河邊大石上磨斧頭,他走上去向老大爺問路。老大爺抬頭看看書生,想了想,就說了幾句話:「磨斧頭,上山頭,砍木頭,頭頭落地」。他說:「如果你對得上,就指路給你。」書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裡,妻子奇怪地問他:「為什麼又走回來?」書生只好將路上遇見老大爺,問路出對的情況告知妻子。嘆了口氣說:「你別著急,明天一早我就幫你想出來,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覺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來,叫書生跟著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門外,就折起一邊衫角,直走到塘邊,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書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於是,辭別妻子趕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爺,他對:「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爺聽了,高興地指路給他前去。
(1)討論對聯的特點:
從這三個對對聯的故事中,你發現對聯有什麼特點呢?四人小組討論。
教師小結
對聯一般有四個基本特點:
A、 字數要對,就是要求兩個句子的字數相等,配好成對。
B、平仄相合,音調合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有抑揚頓挫之美。
C、對仗工整,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以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
D、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顛倒。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作用。
(具體分析見課文內容說明)
(2)從這個小故事中,你學到了什麼?
三 學生交流對故事
1 同學們課前都收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請說給一般說給班上的同學聽聽。
2 指名說。
四 練習寫對聯
欣賞了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來寫寫對聯,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1 老師這有幾副上聯,請大家對下聯。
蠶吐絲——(蜂釀蜜) 辭舊歲——(迎新年)
說時機_——(顧大局) 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神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
處處春光好——(家家氣象新)
家中世界小——(網上天地寬)
冬去山清水秀——(春來鳥語花香)
2、個人或小組出對,同學應對。
3、我這里還有不完整的幾副對聯,請大家幫忙對對。
(1)寫缺字對聯
活到老,學到老,老不服老。
畫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數字對聯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忙著貼對聯,一個窮得快揭不開鍋的老秀才為自己寫了一副對聯。
橫批:南北----沒有東西
上聯: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聯: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這副對聯含著的意思嗎?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問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曰:「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
四、 欣賞對聯
a) 對聯有著廣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場合看到過對聯呢?
b) 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從一副副精妙的對聯,我們不難發現:對聯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奇葩,它能表達種種復雜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強喜慶氣氛,給人一種喜氣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讓我們再來欣賞幾副對聯:
(1)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2)人過大佛寺,
寺佛大過人。
(3)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4)六畜興旺,
五穀豐登。
(5)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五、 贈言結課
對聯是節慶賀婚滿堂生輝的使者,是華夏民族文墨精華的象徵。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對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對聯,用心去感受這一精髓所蘊涵的豐富的精神營養,不斷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⑹ 公立小學的校本課程都有哪些
除了人教版就是新課標。
⑺ 小學課程包括什麼
小學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想品德、健康、社會、音樂、體育、美術、微機、禮儀等。
拓展資料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近年來,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建設方面涌現出一些先進典型,他們為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了新鮮的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與生產、健康、營養等相關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與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生活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生活發展結合起來」的改革實驗,是農村小學地方課程建設的範例。
⑻ 小學校本課程計劃
2006教學工作計劃
認真貫徹國家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繼續以"關注課堂"為工作主線,並注意整合教學,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面積地提高教育質量。
具體工作:
一、認真學習理論,明確課改方向。
要把理論學習作為伴隨課改全程的活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知識不斷更新,新的理念不斷涌現,學習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從事著教書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學習。只有那些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人,看問題才會更准,思路才會更清,行動才會更快。教導處將統籌安排,將學習安排到全校業務學習活動中,滲透到教研組教研活動中。在學習中,既要學介紹具體經驗文章,也要學難懂的理論性較強的文章,防止東施效顰;既要學正面宣傳的文章,也要學提出爭議的評論,防止人雲亦雲。採用理論聯系實際、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的辦法,要求每位教師做好學習筆記。並經常組織交流,使先進的教育思想牢牢紮根於每位教師心中,從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本期與上期一樣,每周一篇學習筆記,一月一篇案例設計一篇教育故事。
二、嚴格執行常規,提高教育質量。
1、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是法規,任何人無權變更,教導處將不定期抽查教師上課情況,嚴格督促教師自覺按課表上課,嚴禁私自調課或侵佔技能課等現象發生,如有特殊情況確實需要調課的必須報請教導處批准。
2、本學期將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常州市教研室修訂的《中小學各科教學常規》,修訂我校教學常規要求,使全體教師明確要求,自我對照,切實落實常規,有效地改進教學,全面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教導處將提倡「推門聽課,翻本檢查」工作制度,繼續實行學月常規檢查制度。
3、加強教研組建設。教研組是教師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教師成長成材的搖籃。各教研組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結合本教研組的實際情況,擬定切實可行的教研組工作計劃。教研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學習課改理論、寫讀書筆記、鑽研課標教材、集體備課、聽評課,進行教法和學法的探討等)、定好主題和中心發言人。教研活動要在「實」與「新」上做文章,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熱情,鼓勵教師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個教研組要創自己的特色,及時、認真總結得失,在期末進行交流,開展先進教研組的評選。
4、抓好集體備課。備課組活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集中活動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安排,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著力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各班要針對班級實際進行修改,並在教學過程加以調整,倡導課後撰寫教學後記和教學案例。
5、加強對教學質量的調研。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靈魂和生命線。每位教師必須樹立「有效教學」觀念,增強質量意識,憂患意識,爭先意識,努力提升所任學科的質量。本學期教導處將加大學科的階段性調研力度,分析存在問題,落實解決措施,力爭不使一門學科、一個班級、一個學生掉隊。抓好幾個調研與比賽,即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比賽,二年級朗讀比賽,三—六年級「六一」作文比賽,低年級口算調研,中高年級計算、概念、應用題調研,英語階段性調研。
6、抓緊畢業班復習迎考工作。認真總結上學期期末考試情況,分析我校六年級教學工作的現狀,引導全體教師進一步明確各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採取針對性的應對舉措;及時召開畢業班家長會,加強家校聯系溝通,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爭取家長配合支持,為學生復習迎考,打勝小學畢業最後一仗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有力支撐。抓兩頭,促中間,分類輔導,採取學月考試,獎勵前五名和進步大的等形式,努力提高畢業考試的優秀率和及格率。
三、深化課改實驗,提升實施水平。
1、加強課改實驗的師資培訓。本學期繼續組織教師學習新課標,把握其精神實質,加強對三年級等使用新教材教師的培訓與管理。
2、加大課程研究的力度。加強教研和科研的結合,以教研為載體,以科研為先導,促進全體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水平。繼續與教研室多聯系,爭取專家的支持、指導,健全教研製度,改革教研形式。各教研組制定計劃時要立足本校,結合自身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好每次活動的內容,開展小型、多樣、高效的教研活動,創造性地開展活動,讓教研和科研活動真正為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服務。學校將有針對性地組織有關學科的校級教研活動,對品德與生活(社會)等術科教研活動也將有所安排。以此全面提高教師駕御新課堂的能力。
3、繼續加強課程管理開發的研究,根據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南」的有關要求,加強管理,使之不至流於形式,加強課程開發的研究,繼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本期綜合實踐活動由教師自願報名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組組長鄭志強指導,集中力量進一步開發、完善我校校本課程——《我的家鄉---梓潼》,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拓展學生學習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育學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
四、調動教師熱情,加強隊伍建設。
1、上期,我校開展青年教師賽課,一部分教師在活動中脫穎而出,一部分教師迅速成長。本期,我校將進行中老教師示範課,讓教師們在這樣的活動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同的教學風格
2、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學歷進修,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實踐水平。加強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的培訓,重點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本期,要求每一位教師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上倆節課,由張玉全作好記載。
3、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評優課活動、學術研討和參加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評選活動,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造就優秀教師。
4、繼續組織校課改積極分子、青年骨幹教師、優秀教研組等評優活動,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教學是學校的主要、重點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每一位教師每一節課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教導處本學期將一如既往地深入課堂、深入各班,檢查教學的各環節的落實,使我校的教學再創佳績。
五、科研工作: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為及時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我校確立的科研課題為:
1、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促進小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國家級)2語文課題將申報「愉快識字法」(市級)
3、校本教材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4、數學課題組
路漫漫其修遠兮,親愛的教師們,辛勤的付出,必會換來金秋的收獲。
教學工作大事表
2006年2月
主要活動:
二月份:
1、制定教學工作計劃。
2、召開教研組長會議,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3、各科教師制定學科教學計劃。
4、召開綜合實踐指導老師會議,制定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計劃。
三月份:
1、第二次教學常規檢查。
2、召開英語教師研討會,討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關措施。
3、修訂學校教學常規細則。
4、校新課程教材培訓。(一、二年級數學)
5、中老年教師示範課
8、召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
9、課題組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四月份:
1、學科期中調研測試。
2、徵集、評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3、畢業班復習教學研討活動。
6、第三次常規調研。
五月份:
2、三—六年級慶「六一」作文競賽。
3、一、二年級口算比賽。
4、二年級朗讀比賽。
六月份:
1、檢查各教研組落實教研活動情況。
2、六年級模擬考試。
4、一年級看拼音寫漢字比賽。
5、評選課改積極分子、優秀教研組。
6、撰寫教學論文與案例。
7、舉行期末考試,做好試後分析。
8、第四次常規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