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
A. 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標准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有序地安排教學要素,回確定適當答的教學方案和思路。
2、課程設計:制定課程計劃(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活動。
二、目的不同
1、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多學習知識,在各方面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
2、課程設計:一項具有教育經驗的計劃,旨在使學生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獲得、促進遷移,並進一步促進其的全面發展。
(1)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應從「為什麼要學習」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習者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決定學習什麼;
3、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所需的教學內容,即如何學習,應採取哪些策略?
4、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修改上述環節,以保證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的順利進行。
B. 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 )。
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名師詳解】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
C. 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
根據張玉新教授在《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及結果》一文中闡述。這里所說的起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指設計者在邏輯思維上的出發點」。「通常我們說的預設,體現的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那麼教學的終點又是什麼呢?「王邦閣的『教學立意』則是從寫景的散文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其實是他的教學結果或終點。」也就是說教學的終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歸宿。 《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顯然熟悉議論文有關的文體知識有其科學依據。中考語文試題中議論文閱讀與說明文閱讀兩者選其一,這說明學習議論文文體知識有現實意義。所以一般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學的終點探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的起點要麼是論證方法,要麼是議論文的語言,有時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起點的確定要根據這篇議論文的特點,或者學生的知識基礎特點。這是在遵照《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這也是中考的召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也是這樣呢?第一課與第二課時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一樣?筆者認為不能這樣。 從教材編排上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看有2個特點不利於教師確定這種文體的教學起點和終點:一是蘇教版教材初中階段第一篇議論文。以前學生接觸的知識小說、散文、人物傳記、詩歌。根據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學生不介紹文體知識,更不用說教學體現文體特點了。因此學生還不知道這叫做議論文,還不知道什麼論點、論據,還不知道論證方法,還不知道什麼議論文語言的特點。因此教學的起點定為論證方法、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論證的特點顯然是不妥的。應該是什麼呢?二是教材不是按文體編排,而是按人文內容編排,把它編排在關注科學的單元中。在這一單元中只有這么一篇議論文,前一篇是《斜塔上的實驗》,屬於人物傳記。後一篇是《宇宙里有些什麼》,是屬於說明文,再後一篇是《夢溪筆談二則》,是文言文,在文體上,是筆記體。因此學生學習了議論文的知識又得不到鞏固,所以對於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不能在一個單元里做整體規劃。那麼這篇議論文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究竟在哪裡呢?我覺得應該從初中三年的學習做一個整體的規劃。不求一下子讓學生明白議論文的所有知識。根據本單元的主題特點,《斜塔上的實驗》可以確定讓學生領悟伽利略不輕信權威,堅持用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甘為科學奉獻終身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終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可以確定讓學生明白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要有勤奮求知的品質、活用知識的知識和意識,要有善於抓住靈感的習慣,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的終點。從這篇課文本身特點看,教材有三個難點。⑴開頭用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引入創造性思維這個話題。但這並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一般的議論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這樣學生一讀就捕捉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樣的寫法適宜於初學議論文的同學學習。這種開頭沒有提出中心論點的寫法就是教學難度之一。⑵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中間?是不是有一個明顯的句子或段落(過渡段)?都不是。這是難點之二。⑶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結尾呢?是的。但不像一般議論文在結尾直接標明中心論點,即學生通過閱讀直接可以用筆畫出原文的句子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比較隱蔽,用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是難點之三。因此,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作為這篇課文的起點是不妥的,因為與學情不符,把它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妥,因為文章一課時學不完。我認為如果要作為這篇課文教學設計的一個終點,那還要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中的「掌握」一詞改為「感悟」。但還不能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這是由這篇文章中心論點在文中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學情決定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在何處呢?這還要從第一課時的教學起點開始說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概括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要精通各種知識,要有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並且持之以恆的嘗試。」其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生一堂課學不完整篇課文,我們只能鎖定文章中一個獨立的部分。二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訓練概括能力。三是學生要概括出這一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需要跳一跳。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所以說把它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合情合理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感受議論文中引用論證與小說散文中語言描寫的區別和議論文中舉例論證與小說散文中寫事的區別」。有人認為這樣閱讀量就大了,一堂課完成不了。我覺得是可以的,我們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來對比研究。這樣既可以減少熟悉課文的時間。又可以把文章的閱讀引向深入。也能使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特徵凸顯了,加強了議論文的文體意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中學生往往把文體都搞不清。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讓學生明白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特點。例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聯系《社戲》中雙喜的語言描寫,讓學生明白語言描寫的作用,議論文中引用語言的作用;在散文中出現的位置,在議論文中出現的位置;以及在散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在議論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學生通過探討明白小說散文中我們把它叫做語言描寫,在議論文中我們把它叫做引用論證。在散文小說中語言描寫起到推動故事的情節、使人物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藉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議論文中的作用是能夠深刻的論證論點。在小說散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是在敘述事情的過程中,有時在開頭,有時在結尾,有時在中間,但可以與敘述,環境描寫,議論等交錯進行。而在議論文中只是引用某些人的語言來論證某個觀點,他不需要敘述什麼事,具體的情景是什麼也更不需要描寫出來。一般就是出現某人說的一段話,最多在這段話的最後可以加點議論闡述。使引用的目的更為明顯。在區別舉例論證與散文小說寫事的區別時,我們既可以繼續拿《社戲》中的一件事偷羅漢豆與本課中的舉的兩個例子中的一個例子對比。讓他們研究出其中的區別在哪兒,從中掌握議論文舉例論證的特徵。 因此,《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終點有三個:一是關於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上的,二是關於文章的中心論點,三是關於文體方面的知識,那就是感受引用論證與舉例論證的特徵。有人還說把開頭引用一個有趣的問題的作用作為一個終點,我認為即使要作為教學的終點,也不能突出它的重要性,為什麼?一篇課文最好是一課一得,太多了就什麼也不得了。這篇課文確定三個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少了。這篇文章的教學起點有兩個:一是概括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必須要素,二是概括要自信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要善於抓住小的靈感,並且鍥而不舍把它發展下去。後者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因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只能作為這篇課文的一個教學生成點。要讓學生感悟中心論點必須結合第一節課教學設計的終點進行推理。
D. 早教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模塊(環節)是什麼
1 以結果為導向進行逆推 2 根據各個月齡段孩子發育指標設定教學的知識點 3 根據每一個知識點和年齡 可以羅列出教學大綱,同時這個知識點就是你該次教學要達到的目標
E. 課程設計要注意哪些環節
1、需求分析環節,需求分析是一切課程包括項目的源頭,沒有結構化的、有邏輯的需求分析,就沒有後面的一切內容,企業所有的培訓都應該是基於企業的戰略和業務出發的,需求分析不做或者做不透,就會出現很多的老師講的都是自己擅長的,而不是企業需要的內容。
2、學習目標制定環節,學習目標制定是學習內容開發與設計的核心環節,它決定了內容的取捨和應該用什麼樣的教學活動和測試方式。我見過太多的老師課程學習目標制定當中出現「了解、掌握、熟悉、認識」等等模糊不清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不清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最後的成果產出也是不清晰的。
3、驗證評估環節,驗證評估環節是課程設計當中重中之重的環節之一,如何證明你的學員在課堂上或者是課後學會了你的內容,會在實際工作當中運用你課堂當中的內容,這些都是需要在課程設計當中就應該設計進去的。
F. 課程設計與課程標準的區別
課程設計分為實際課程與虛擬課程,所謂實際課程就是實際操作的計劃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學習的課本章節,上午要學習哪些內容,下午要學習哪些內容;虛擬課程就是把將要做的任務安排記在頭腦里,不一定要立即實行。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G. 怎樣做好課程的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
年輕教員在接受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後,首先要全面認識本專業的教學總體設計,然後認真搞好本門課程的教學設計,並在每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做好組織與實施工作,才能上好課。
一、年輕教員必須明確所任課程在本專業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我國目前的教育結構有四種,即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普通高中與9年義務教育。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用於培養各專業的博士、碩士層次的研究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用於在本科、高職院校、中專、技校等培養這兩類技能和管理型人才;普通高中與9年義務教育為基礎教育。
在各種教育結構中,都詳細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方案中對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與原則、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及要求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這個方案就是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是各個專業組織實施教學的基本依據。眾所周知,這個總體方案就是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採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結合各自專業創辦的歷史和對人才的現實需要制定的。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它明確規定了每門課程的類別、地位、學時、教學要求、主要內容、實踐環節和考核方法等。每位教員只有從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出發,清楚認識所任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目的和要求。才能自覺地圍繞人才培養方案的主旨,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學工作。比如機械制圖課程,對於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而言,重點是讀圖。即能讀懂零件圖、局部裝配圖和總裝配圖,讀懂飛機圖。而不是用尺規繪制飛機或航空發動機的零件設計圖。再如,機械設計基礎課,主要講常用機械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的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及設計步驟,對於機械零件的強度計算、剛度計算則講得很少。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為了使學員能理解飛機或發動機構造中的有關常用機構的運動
源於:論文致謝怎麼寫http://www.udooo.com
原理。就是在有關機械零件的設計中,如鏈條傳動,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中根本不用,可以不講;再如,航空材料學課程中,盡管鑄鐵是工業重要的結構材料,並且白口鑄鐵一節在相圖理論中又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共晶反應典型代表。但在航空材料學中不應該講。因為從實際應用角度看,碳鋼尚且極少應用,更何況鑄鐵。因此,在航空材料學課程中,我們一直將有色金屬及其應用,即鋁合金、鎂合金和鈦合金作為重點講述。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地自覺地圍繞著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搞好所任課程的教學工作。
年輕教員要加強現代先進教育理論的學習,明了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教育理念上與研究型人才的區別,後者要求「理論夠用,注重應用」、「不追求每門課程中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注重實用技能的培養」。只有深刻了解學員的培養目標,了解他們就業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主動地、積極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適於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年輕教員要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看待教學過程,分析教學過程,搞好教學設計
眾所周知,教學是由學校、專業、教員、學員、教材、教學媒體、評估方法等組成的動態系統。說它是動態,主要指時間、空間、內容、方法和對象都會發生變化。
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做指導,採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和現代教學技術,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策略和媒體,並對教學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稱為教學設計。分析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及其在整個系統中的功用,進行優化處理,使得系統綜合功能發揮最好,就是教學設計。
它包括四個層面的設計,即學校、專業、課程的宏觀與微觀設計。學校層面的設計,包括學校的定位,辦學的目標,辦學的條件等;專業層面的設計,包括專業的定位、目標、教學條件等;課程宏觀層面的設計,包括課程的標准、教材的選擇、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確定、教學媒體的選擇等;課程的微觀設計,包括每一節課的內容選擇、講授方法和步驟安排、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作業的布置等。
教學實施則指講好每次課,做好每次試驗、安排好復習和考試、做好授課總結等。顯然,年輕教員必須了解前兩個層次的設計,而重點是做好後兩個層次的設計及其做好教學的實施工作。
為了搞好所任課程宏觀層面的設計。首先,認真研究所任課程的課程標准。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所任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與前後課程的關系;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好教材;才能對學員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陷入盲目性。其次,認真選擇合適的教材十分重要。畢業於地方本科院校的各個專業的年輕教員,到軍隊院校的相應專業擔任專業基礎課比較多。由於地方各個本科院校的同名專業與軍隊院校的專業有很大區別。因此,選擇教材對搞好教學是十分重要的,這就使得年輕教員在教材選取上面應該注意很多地方。再次,要安排好教學進度計劃和考核方法。對教學計劃中的主要內容,必須採用考核方法,否則可以安排自學或簡要介紹,也就沒有必要安排相應的考核。
為了搞好所任課程微觀層面的設計。首先就要備好課。也就是要用對比的方法讀參考書,用壓縮的方法寫講稿,用歸納的方法提煉教案中板書內容,即做好所任課程的細節設計工作。備課時,找三種層次的教材,琢磨同樣問題各自的提出、展開、論述和講法的特點,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講法。
備課是「為給學員提供一杯水,而自己必須准備一桶水」的過程。此處僅就閱讀參考書、寫講稿和教案的過程談一點我的認識和做法。
H. 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
選C ,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目標
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內學校培養目標)。容
本題考查的是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即課程方案設置的各個教學科目,如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所規定的教學應達到的要求或標准。這個層次的目標是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化,通過課程目標的實現來完成培養目標。因此,實現課程目標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小學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綜上所述,C項正確。
A、B、D項均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