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淺談如何體驗式德育校本課程

淺談如何體驗式德育校本課程

發布時間: 2021-02-15 08:14:04

⑴ 淺談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PDF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

⑵ 什麼叫體驗式德育

體驗式教育就在老師的啟發與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特定的 活動和游回戲,在與同學的互動中,獲答取個人的親身經歷,發展自信心 與膽識、情緒管理、自立能力、發現及解決問題能力等。重在培養學 生的綜合素質。

⑶ 淺談如何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體驗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連的課程,如何讓生活能真實地走入品德與社會課程,凝聚著多少老師的智慧和關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體驗。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樣的「課堂」,是靈動的、美麗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情感,感悟道理。體驗式學習像生活中的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引導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通過有趣的活動親身體驗、感悟道理。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方式:一、給予關注,注重學生的生命成長源於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感動,觸動心靈,所以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我們的品社課堂,引入生活之水,為他們搭建生活平台, 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網路資源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力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易於學生接受,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人間自有真情在》一課時,並沒有按照教材中給出的唐山地震圖片和事例進行教學,而是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教材中1976年發生的唐山地震的內容換成學生親身體驗了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這個鮮活的教學資源。對於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對1976年唐山地震距離較遠,感情淡漠。巧用資源,選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孩子們都親身經歷了募捐活動,有體驗,有感受,易激起情感,能引發孩子們的共鳴。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一段影片、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張照片,一段感人的視頻,由總理到普通老人,由成人到兒童,由國內到國際層層滲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不讓同學們感悟到大災有大難,人間有大愛,體驗真情。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使之散發德育魅力,綻放成長足跡。人間有大愛,體驗真情。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使之散發德育魅力,綻放成長足跡。二、獲取經驗,提高學習實效性在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也有災難》、《當災害來臨時》、《人間自有真情在》、《災難後的思考》等章節,在學生積累了一定自救自護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進行理性思考,更深一層地提高學生的自護能力。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育對自己以及他人生命負責的意識,逐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進一步落實了課程標准中的「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適應社會的能力。」 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一堂生動並且有實效的品德與社會的主題教育課,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錄像、投影、錄音等電教媒體,上活品德與社會課,積極引導學生對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等方面具體而真實的感知,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規范,同時,也要重視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所以,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善於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多了解一些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份洞察力,多一份判斷力。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⑷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德育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低抄效或無效現象是目襲前的小學德育課堂存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這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一些表面上遵循課改要求,實質上偏離課改理念的教學行為應運而生的結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學德育課堂的有效性已成為廣大班主任教師急需解決的難題。

⑸ 淺談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我國正值改革開放的「深水區」,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攻堅時期內,在這種新形勢下,各類容文化頻繁交流與碰撞,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政治信仰或堅定的理想信念,就非常容易陷入意識形態的漩渦,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為此在初中階段,國家設置了道德與法制課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則和科學的法制意識,本文就新形勢下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滲透德育教育進行研究。

⑹ 我參與的體驗式德育活動怎麼寫

家的路上,他背著書包,興高采烈的穿過馬路時,一輛約重五噸的卡車飛馳
而來內,當司機發現時,已經來容不及了,卡車從小男孩的腳和手臂壓去,「啊……」一聲慘叫後,司機剎住
了車,他急匆匆的跑向小男孩的身旁,當時他早已昏過去,身體血淋淋的,慘不忍睹……
小男孩被送到了醫院,聞訊趕來的家屬痛苦流涕,拚命地捶打著啞口無言的司機,時間一分一秒的流
逝著,小男孩在手術室中呆了六

⑺ 淺談如何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

品德教育的過程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和教師的課余教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並教育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付諸行動,提高思想認識。由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認識意識還比較模糊﹑不穩定,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把握幾個基本准則。 首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根據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及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如:五年級的××同學受手工商業意識的影響,認為成績只要及格,不用那麼刻苦,課外找點工作多賺點錢,這樣也會使父母感到滿意。了解到這一情況,在教育中我講事實﹑擺道理,使她懂得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只求考個及格是不上進的表現,只有專心致志讀好書,才是正確的,至於寒暑假做手工積錢解決學費,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導下,終於擺正該生思想中讀書與賺錢的位置,也解決了這類學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針對學生中存在不團結﹑相互妒忌﹑關系緊張的情況,我及時進行解決﹑引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徹底化解矛盾。體育課上,××和××兩位同學因玩羽毛球產生爭吵,相互貶辱,甚至動起手腳來。解決這類學生的矛盾,首先要針對事情的嚴重程度和來龍去脈來教育他們。在這一點上,我列舉了村上曾經發生的一宗因學生矛盾而造成雙方家長動手打架的惡性事件來教育。通過事例引導他們吸取教訓,認識自己的過錯和魯莽。經過教育,他們都作了自我批評和檢討,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對方道歉的決心。他們的行動,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不團結的同學,使這些同學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團結。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堅持多樣化。 所謂多樣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樣: 課堂講解——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據教材,並聯系實際補充豐富德育資料向學生講授,著重抓住德育目的,講清人物實際,讓學生感受德育道理。 課堂討論——在講解和認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 專題班會——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德育專題班會,使學生從活動中有所悟,有收獲。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堅持示範性。 所謂示範性,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中,要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模範和表率。小學生有著模仿的習慣這一特點,相反地說,教師的言行舉止將直接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模式。如:教師道德修養中有「為人師表」的要求,然而,教師對學生提出了「講究衛生」﹑「愛護公物」﹑「講文明」等德育要求時,教師本身的品德將影響著學生,學生會產生比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堅持示範性,不然對學生的教育便會削弱力量。 第四,加強學生教育工作,首先要優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所謂優化,是指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要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另外,課外要設計練習,留置作業。練習題要從實際出發,緊扣《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思想品德課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讓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學習一個品德形象,接受一個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樣的。如:《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一課,我讓學生進行有關調查,了解校園里勤奮學習﹑在各次知識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教學《助人為樂》一課,我布置學生調查周圍「學生學賴寧」的好人好事。實踐證明,在調查了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想會默默地受到周圍的先進人物事跡所感染﹑受到啟迪,其教師效果往往比說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課上完以後,我都布置適當的作業,讓學生行為得到訓練,認識得到印證,並注意定時總結匯報,表揚鼓勵。《孝敬父母》一課,我要求學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滿意的事。結果,有的學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醫問葯,照料父親;有的學生母親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飯。他們在校能夠做個好學生,在家能夠做個好孩子。

⑻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德育

1、尊重幼兒,重視的主體觀念
2、將德育觀念滲透於幼兒一日活動中
3、開辟愉悅的德育天地,實施道德教育
4、做好家庭、幼兒園、社區之間的相互聯系,體現良好的道德品質

⑼ 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1.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在課堂准備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閱讀並挖掘教材,把握德育教育和教材內容的結合點,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愛國意識的培養。例如,講授《我們來養蠶》一課時,在普及了關於蠶的生物知識以後,我順便告訴同學們,我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發明絲綢的國度,讓學生對我國的古代文明充滿了遐想。接著我介紹了我國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以及具體的路線,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了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告訴學生絲綢之路對於中外交往的重要意義,絲綢的發明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開辟了歷史先河。我通過歷史的回顧和多媒體等手段向學生們滲透愛國思想,讓學生在學習養蠶技術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絢麗奪目。
2.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是內容涵蓋范圍廣,實踐性很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館的啟蒙教育。有關自然物質如水、地球和動植物等知識都穿插在課程教材中,可以讓學生領會到世界是由各種物質形態構成的,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和觀察現象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到萬物的變化運動,這些都是科學自然觀的內容,為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授《能量的轉換》時,通過電可以轉換成聲、光、熱、磁、動力等,告訴學生能量是不斷的轉化的。

⑽ 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中職生的生源決定了中職教育的特殊性,同時也決定了中職班主任工作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對中職生的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單位就是班級,班級學生管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如何開展好學生管理工作,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作為直接教育者,所具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尤為重要。
一、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現狀
(一)教學內容抽象空洞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由於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所有的德育教材基本上都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合集。德育課教材過於注重思想內容而忽視給學生提供可以產生真實感受和體驗的材料。抽象空洞的理論內容學生提不起興趣,不願投入精力學習,德育課的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二)教師的強制性灌輸使學生逆反
德育課的內容是固定的,很多教師仍然注重灌輸式教學,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基本上只有單向灌輸一種模式,缺少交流和討論,即使有討論,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結論,使學生根本不願意參加,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在教師的強制性灌輸下,本來就沒有興趣的學生更是覺得枯燥乏味,於是,不是「玩手機」,就是:「睡大覺」。
(三)課堂地位不平等使學生排斥德育課
現代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課堂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然而事實上,在德育課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根本沒有學生表情達意的渠道。傳統的教育模式只重視教師有沒有把知識講解到,沒有把學生置於平等的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嚴重缺乏人文關懷。傳統的德育模式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整齊劃一,將它們趕進事先設計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學生的個體特徵,未能深入學生的靈魂深處,無法觸動心靈的琴弦,課堂地位的嚴重不平等使學生身在教室心已飛,甚至有少數學生見到德育課就逃。
二、正視生源差距,重塑積極的德育理念
(一)修正認知,對中職生的認識要「脫俗」
「脫俗」就是要脫離一貫對中職生的認識,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他們。提到中職生時,總是覺得他們很叛逆、有惡習、愛打架、不好管等。而這樣的「帽子」扣在中職生的頭上,更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摘掉帽子給他們更多的尊重,才是開展德育的首要任務。明確一點「學習成績低,不代表素質低」,中職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但不是人生的「落榜生」,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也是人生新的開始。他們可能一時不願意讀書,但不代表他們不想追求新知。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特長,動手能力也強,其實他們也還懷揣夢想,希望練就一身技能回報家庭。對中職生認識的「脫俗」就是要重新認識他們,就是要給學生人格的認同,發自內心地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教育他們。
(二)主動施教,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
有的班主任經常講「如果我們班沒有這個學生,這個班會是個好班」。或者找到學校職能部門請求「能不能把這個學生轉走,實在是沒法管」。聽到這些話,我想真正需要反思的應該是教師。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他們進行教育,進行雕琢。教育不是把所謂的好學生順利培養成才,而是正確規范和引導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作為班主任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體現教師的能力,貴在「因材施教」。班主任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一樣的教育策略,使學生能夠守住道德、規矩、法律的底線,逐步培養良好習慣,尤其是對於中職生,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因此,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但有選擇如何教的權利。
(三)潛移默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
教師的責任在於言傳身教。對於受教育者而言,教師的思想、情緒、行為等都對學生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整天面對一位經常抱怨、批判的教師或者一位整天面無表情的教師,學生的思想里也將會變得有批判性、變得消極,學生也會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在這種負能量的影響下,學生又怎麼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師應該是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尤其是整天面對學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當面對學生,也應該是微笑的。教師要時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充滿陽光的心靈啟迪學生。
(四)追根溯源,搭建師生的通心橋
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學生是最好的教育。可是當班主任努力去關心、關愛學生的時候,班主任是否考慮過,學生能體會到對他們的關心嗎?能接受對您的愛嗎?曾有一個調查,問教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90%的教師都回答「愛學生」,而問到愛學生的教師所教的學生「老師是否愛你們」時,只有10%的人回答「愛!」可以看出,老師的愛沒有傳遞到學生,老師的愛沒有走進學生心靈。
三、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德育課堂教學實效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德育課教師必須把自己看作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盡可能給學生自由和開放的空間。把學生看作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個體,給學生機會向老師質疑問題,給學生空間打破常規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