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課程標准以學為本

課程標准以學為本

發布時間: 2021-02-15 09:08:47

⑴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做到"以學為本

長久以來,由於受傳統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扮演著知識佔有者和輸出者的角色,學生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容器,掩蓋了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本文從現代教學新課標的要求出發,就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做到以學生為本提出幾點見解與認識。關鍵詞:中學數學,傳統教學,理念,方法,內容,過程。一、 中學數學教學的課標標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課標》強調,教材內容的編排和呈現要突出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應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新教材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過程,採用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習過程變成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課標》明確提出總體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 二、新形勢下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1、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展示教師知識水平的舞台,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文化的傳播者、課程教材的執行者、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即所謂「傳道授業者」,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容器。那麼教學過程到底是看教師的表演還是學生的活動呢?種種教學實踐表明,盡管傳統教學有很多合理的元素,但已經落伍於時代。當今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的角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一個組織者就是做教學內容的確定者、課堂結構的設計者、課堂節奏的把握著、教學效果的評價者。作為一個引導者就是架起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指導學生找到最佳的學習途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掌握知識。2、教學目標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掌握,而是注重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師還大有人在,他們過分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往往忽視了思維價值豐富的知識發生過程,掩蓋了學生富有個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利於知識的應用,致使部分學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不能同步,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從而學習成績每況愈下。而注重過程教學才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佳途徑,真正使學生經歷問題的提出過程、感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暴露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學優劣不僅注重結論的正確與否,而且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不但要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方面。 三、新《課標》要求下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內容: 通常情況下,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應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新知識點的生長點是什麼?(2)新知識點的內容是什麼?(3)利用新知識點解決了什麼問題?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應遵循以下過程: 1、通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構造知識教與學的框架。如在進行《函數》一節的備課時應明確三部分:實例感受、得出定義、舉例領會。 2、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識的生長點即本節課的知識切入點。如我在進行《函數》一節的引入是利用實際生活的實例引入。 3、選擇可類比的思想方法。如在學習幾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先學習了判定的預備定理: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它是學習其它三個判定定理的基礎,學習的方法是類似的,都是先構造全等三角形,然後再用預備定理。又如解一元一次方程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問題。 4、深挖教材,提煉出你自己認為有新意的規律性東西。如在學習去括弧的法則:括弧前面是負號,去掉括弧和它前面的負號,括弧裡面的各項都不變號時,寫出-(a-b)=-a+b,就不如寫成-(+a-b)=-a+b直觀,從而才能明顯的感覺出符號的變化。 5、設計問題要有層次性、可操作性與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理論來指導,而更重要的實

⑵ 淺析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求解答

摘要:長久以來,由於受傳統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扮演著知識佔有者和輸出者的角色,學生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容器,掩蓋了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本文從現代教學新課標的要求出發,就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做到以學生為本提出幾點見解與認識。關鍵詞:中學數學,傳統教學,理念,方法,內容,過程。一、 中學數學教學的課標標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課標》強調,教材內容的編排和呈現要突出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應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新教材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過程,採用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習過程變成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課標》明確提出總體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 二、新形勢下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1、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展示教師知識水平的舞台,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文化的傳播者、課程教材的執行者、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即所謂「傳道授業者」,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容器。那麼教學過程到底是看教師的表演還是學生的活動呢?種種教學實踐表明,盡管傳統教學有很多合理的元素,但已經落伍於時代。當今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的角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一個組織者就是做教學內容的確定者、課堂結構的設計者、課堂節奏的把握著、教學效果的評價者。作為一個引導者就是架起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指導學生找到最佳的學習途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掌握知識。2、教學目標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掌握,而是注重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師還大有人在,他們過分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往往忽視了思維價值豐富的知識發生過程,掩蓋了學生富有個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利於知識的應用,致使部分學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不能同步,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從而學習成績每況愈下。而注重過程教學才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佳途徑,真正使學生經歷問題的提出過程、感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暴露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學優劣不僅注重結論的正確與否,而且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不但要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方面。 三、新《課標》要求下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內容: 通常情況下,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應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新知識點的生長點是什麼?(2)新知識點的內容是什麼?(3)利用新知識點解決了什麼問題?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應遵循以下過程: 1、通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構造知識教與學的框架。如在進行《函數》一節的備課時應明確三部分:實例感受、得出定義、舉例領會。 2、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識的生長點即本節課的知識切入點。如我在進行《函數》一節的引入是利用實際生活的實例引入。 3、選擇可類比的思想方法。如在學習幾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先學習了判定的預備定理: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它是學習其它三個判定定理的基礎,學習的方法是類似的,都是先構造全等三角形,然後再用預備定理。又如解一元一次方程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問題。 4、深挖教材,提煉出你自己認為有新意的規律性東西。如在學習去括弧的法則:括弧前面是負號,去掉括弧和它前面的負號,括弧裡面的各項都不變號時,寫出-(a-b)=-a+b,就不如寫成-(+a-b)=-a+b直觀,從而才能明顯的感覺出符號的變化。 5、設計問題要有層次性、可操作性與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理論來指導,而更重要的實效性。 6、查閱材料,取長補短。只有在自己嘗試備課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有批判性的吸收別人的東西,否則很難認同,更談不上輸出,只能是比著葫蘆畫瓢。 四、如何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學生的課堂收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達到教師教的過程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學的過程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功效,故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把握課堂節奏,師生活動時間分配得當2、教師提出問題但最好不讀題、不做任何提示,問題解決一定要給學生留出思維的時間與空間,真正給學生嘗試、合作、討論、解決的機會。 3、問題及解決盡可能的書面化與圖形化,不做長篇大論的口述。特別是幾何題,在講解是一定要有可參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4.、關注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確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可見創新並不神秘。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為此,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要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數學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因此,課堂上教師是否能活躍課堂的研討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問難,以及對於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否呵護、如何呵護等,都應成為新時期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 總之,一節數學課,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否得到培養,就看老師是否創設一個愉悅、寬松的、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於發表意見;是否有能培養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的題材(資源);是否能很好、有效地利用課堂的資源;是否充分尊重、贊賞學生發表的意見等方面內容。[1] 作者為廣東省開平市第三中學數學教師

⑶ 如何把"以學生為本"理念貫徹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

新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這就正式把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設置中重要的課程之一.其基本方法是:學生通過觀察社會,並在老師的指導下選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通過查閱資料,參觀訪問,問卷調查收集資料,並在此基礎上處理、分析、研究信息,從而提出自己的基本觀點或解決辦法.如學習活動課「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組織了一次社會調查,調查的主題是「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我與同學們共同擬定了以下調查內容:(1)20多年來,有哪些我們曾經熟悉的日用品正在逐步消失?(2)為什麼會有上述變化?(3)通過調查,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通過這次社會調查,同學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中國 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等等,學生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比枯燥的理論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更新觀念,打開校門,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與時俱進.放手讓學生走向社會,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書本上根本沒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深化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戰,也將會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作為承擔時代特徵鮮明,思想性極強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教師,理應站在課改前列,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創新為中心,以實踐為基礎,以知識為橋梁,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學新理念.

⑷ 新課程標准在哪些方面突出體現了"以學為本"的設計思想

答:第一,在課程目標的設計上,新增加的兩個維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突出了作為學習專主屬體的人——學生和學生發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關注和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習的態度與情感,反映了課程標準的設計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學為本的現代課程理念. 第二,在內容標準的設計上,從學習領域,學習主題,目標要素的學的角度,來設計和組織課程內容,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充分感受到課程標准中學生和學生發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課程實施建議方面,從教更好地為學服務,從教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發展,從教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樣一個角度來提出建議.為學生形成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學習品質,提供教學環境和教學平台的支撐.

⑸ 為什麼課程標准把學生為本作為基本理念

課程標准把學生為本作為基本理念是正確的,課程目的是為了學生學到知識本領,提高能力。當然要考慮學生的需求。

⑹ 課程標准為什麼要以學生為本網易

學生是學習來的主體。

新課自程標准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為此,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遵循學生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的規律,教學中是學生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造就出既有現代知識又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現代創造性人才。

⑺ 為什麼要提出「教學要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標准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內。為此,教師必容須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遵循學生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的規律,教學中是學生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造就出既有現代知識又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現代創造性人才。

⑻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以學生為本

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以學生為本就應該做到: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自由的呼吸」。

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強調「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也是人」。

主要方法:

  • 主動獲取知識

    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但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被動地去接受教師的灌輸,而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主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揮自己的智力和潛能。

  • 進行學習方法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動腦,多問、分析和總結,自主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

  • 合作學習

    由於其在豐富課堂交往方式、擴展信息交流維度、培養溝通協作素養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受到了新課程教學方式的眷顧與青睞,其本質是對人的關注而非對知識的關注。

  • 自主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時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要求過於具體,死死的圈住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只能按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配合教師順利推進教學進程,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被削弱、被剝奪了;有時教師總擔心學生不理解、不明白,於是反復強調,結果教師講解過多,真正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使學生根本沒有探究的機會、求知的空間去打開思維。

⑼ 如何體現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以關注人的發展為首要目標,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⑽ 如何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單元學習的最開始,教師就將整個單元學習的基本內容、計劃、目的版、學習時間以及權將要進行的主要活動全盤托給學生,在徵求學生意見的同時,和學生一起擬訂基本的學習計劃、安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把握學習目的,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後面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