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課程設計
1. 基督教主日學棕枝節游戲
〖 1.偵探 〗
課前預備:
??預備一些4x6的紙,上面貼著每個小朋友的照片,或寫上他們的名字(只寫名字也可以,但貼上照片會更有趣)。
游戲方式:
1 小朋友排成一列,帶領者在每位小朋友背後黏一張預備的紙,不要讓他們看到紙的內容。接下來,小朋友開始找人問問題,對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例如:「我背上的人是長頭發嗎?」「我背上的人是女生嗎?」。
2.如果小朋友猜出背後所貼的人名,要將正確答案告訴帶領者,然後他可以選擇留在人群中,繼續回答別人的問題。若猜錯了,他要繼續找人問問題。游戲持續到每個人都猜出目己背後的神秘人物為止。
〖 2.復活節全壘打 〗
課前預備:
??從經文中找出一些與這活節有關的問題,將它們為在卡片上,在卡片的角落依問題的難易度註明「一壘」、「二壘」、「三壘」、或「全壘打」,卡片的背後寫上標准答案。
游戲方式:
1.將小朋友分為兩組,用四張椅子排出正方形的范圍如同棒球場的四個壘。打擊手一開始坐在代表本壘的椅子上,由帶領者提出問題,並講明是一壘安打題或二壘安打等。若打擊手正確地回答問題,便可安全上壘;若答錯,則記一好球,若三題都答錯,就被三振出局,由同組的下一位擔任打擊手,繼續答題。
2.若一組有三人出局,則換另一組打擊,帶領者要計分,在二十分鍾或規定局動內得分最多者為贏家。
〖 3.拼拼湊湊 〗
課前預備:
??將節數不同的金句寫在不同顏色的卡紙上,然後將這些卡紙剪成一張拼圖。
游戲方式:
??將拼圖塊混和在一起分給小朋友,讓他們依顏色將拼圖拼湊起來。完成後,讓小朋友將金句念出來,讓他們說說自己如何遵行金句的教導,或用默劇將實行的方式表演出來。
〖 4.我是誰? 〗
游戲方式:
??分給每人一支筆和一張紙。請每個人寫出一件有關自己的事,這件事必須是別人不知道的。例如:「我一生下來就已經長一顆牙了~」將紙折起來,放在籃子里。每個人隨意抽出一張,念給大家聽,讓大家猜猜這個人是誰,猜出正確答案者,請這個人再補充說明。
〖 5.雞蛋的冒險之旅 〗
課前預備:
??生雞蛋、彩色筆、大塑料膠布一張、空籃子2個
游戲方式:
1. 分給每個人一個生雞蛋,用彩色筆在蛋的外殼上做些裝飾,並寫上自己的名字,讓小朋友圍坐成一圈,每個人展示自己的傑作。然後,在地上鋪一大張塑膠布,請小朋友排成一列,每個人相隔約兩步。把所有的蛋放入一個籃子里,擺在隊伍的一端,再把另一個空籃子放在隊伍的另一端。
2. 這個游戲的目的是要小朋友以投擲的方式,把雞蛋從這端的籃子里接力傳到另外一端的籃子里。如果雞蛋不慎摔在地上,裝飾這枚蛋的小朋友就要出局離開隊伍。但是他所站的位置仍要空著,剩下的小朋友繼續傳擲雞蛋,直到傳完所有的雞蛋。
〖 6.主里合一 〗
課前預備:
??預備兩把湯匙及兩團毛線球,分別將兩個線頭穿過湯匙綁緊。
游戲方式:
l.讓小朋友排成兩列,把帶有毛線球的湯匙交給每一列排頭小朋友。他們要把綁在毛線球上湯匙穿過衣服(從一邊的袖子,穿到另一邊的袖子,或穿褲腳管等),再將湯匙傳給下面的小朋友。重復相同的動作。
2.最先將所有人都穿在一起的那列為贏冢。將毛線球抽掉時,只需把綁在湯匙上的毛線剪斷,再將毛線拉出來就可以了。(小心喔!會很癢的!)
〖 7.狩獵大攻擊 〗
課前預備:
?? 將不同的動物海報剪成拼圖,若為年幼的小朋友,拼圖的塊數可以少一點;年紀稍長的小朋友,可以剪成多幾片,將拼圖藏在房間各處。
游戲方式:
??當小朋友進入房間時,分給每人一小片拼圖,讓他們在房間里尋找其他的拼圖片,所找到的拼圖片如果不是自己要的,便將它放在桌面上。第一個湊成完整圖型,並將它貼在厚紙版上的小朋友是贏家。這游戲可以分成小隊競賽,每隊要共同完成一幅拼圖。
〖 8.如履薄冰 〗
課前預備:
??在地板上鋪一大塊防水布,在布上不規則地擺放泡沫奶油和果凍杯。將干凈的大毛巾及水桶放在防水布的末端。
游戲方式:
??把學生分成四組(男女混合),脫掉鞋子和襪子。每組推派一人蒙上眼睛 讓他(她)原地轉三圈。四個蒙眼的人同時開始由布的一端出發向終點前進,途中不可以踩到布上放著的東西。每組的組員在一旁發號指令,指揮目己那組的蒙眼者正確的方向,但不可以叫他的名字。這游戲的目的是要蒙眼的小朋友學習辨認自己同伴的聲音,藉以安全地到達終點。
〖 9.你很棒 〗
游戲方式:
1.讓小朋友圍坐成一個大圓圈。帶領者開始帶領大家以拍手或拍腿設定節奏。接著每個小朋友輪流用此節奏按以下的格式造句:「他是一個很棒的人,我們叫他胖一胖,我們都很喜歡他,因為他___」盡量有趣味性些,如:「因為他不吃盤子。」「因為他愛洗澎澎」「因為他是棒棒糖」。。節奏可以滑稽或是規律不定。
2.是一個非競爭性的游戲,如果有小朋友想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幫助他出主意。
〖 10.動手又動口 〗
課前預備:
??36張卡片紙、彩色筆,在卡片寫上1至6當中的一個數字,每個數字要寫在6張卡片上。
游戲方式:
??每個人輪流從卡片里抽出兩張(可以不照順序抽取,不一定要拿最上面的兩張。)抽完卡片的人,要介紹一件關於目己的事,接著畫出卡片上所代表的身體部位。游戲的目的是要小朋友畫出基督徒的肖像,為了完成一個身體,他們必須先抽出以下的卡片:
??兩張1號――(代表頭和身體)
??兩張2號――(代表兩只手臂)
??兩張3號――(代表雙腳)
??一張4號――(代表嘴)
??兩張5號――(代表雙眼)
??一張6號――(代表心和十字架)
2.畫完了的人要再把卡片放回去,重新洗牌。如果抽中卡片上的身體部位已經有人畫過了,就換由下一個人抽卡片。游戲進行到有人畫出完整的身體為上。
3.游戲除了要看誰最快畫完整個身體之外,同時也讓彼此互相認識。
〖 11.對不對 〗
??小朋友輪流在黑板或白板上寫二句描述自己的話,讓全部的人都看得到。這三句話里有兩句是對的,一句是錯的(如果小朋友較年幼,可以讓他們直接說出來。)其他小朋友要舉手發言,猜猜三句話中哪兩句是對的,哪一句是錯的。聽完幾位小朋友的猜測後,再由出題的人說出正確答案,並略做解釋;猜對的小朋友成為下一位出題者。
〖 12.彼此認識 〗
課前預備:
??設計十個可以了解每個人的基本問卷。例如:誰有一個哥哥?誰有長頭發?誰會溜冰刀鞋?
游戲方式:
1將問卷和筆分給小朋友,給他們五分鍾的時間去尋找與答案吻合的人,並請對方在答案欄簽名。有的答案很明顯(例如:長頭發),有的笞案需要詢問之下才會知道。每個問題都要找不同的人簽名。
2五分鍾後,集合小朋友,要每人向大家介紹一位小朋友,說出一件跟他有關的事。
〖 13.姓名游戲 〗
課前預備: 一個枕頭。
游戲方式:
1.小朋友站著圍成一個大圈―一介紹自己的名字。選一個人當「大王」,手拿枕頭站在圓圈中央。游戲一開始時,大家輪流報出姓名,接著大王報出自己和另外一人的名字,然後開始用枕頭去碰其他人。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要立刻說出自己的名字及另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才能避免被「大王」抓走。
2.抓到的小朋友,要到圓圈中央當「大王」。新「大王」先說目己的名字,再說另一位小朋友的名字。如果孩子們需要復習名字,可以暫停游戲,重新報名(或每個人取新的名字,游戲再重新開始。
〖 14.我的名字有玄機 〗
游戲方式:
??每個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並以名字里的字來造句,用來形容自己(請看下面的例子)。寫好後,讓每個人輪流分享自己所寫的,並解釋為什麼要這么寫。
??威勝――威武、勝利
??美芳――美麗、芳香
??幸樂――幸福、快樂
2. 主日學小班課程有哪些
小班的 課蠻多啊,五大領域(科學、健康、藝術、語言、社會)都可以涉及,小班版公開課選材上應盡量抓權住幼兒的年齡特點,以簡單能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最佳,目標制定上不應過大,十五到二十分鍾的課程設計上要有趣味,如:用小動物圖片、頭飾或設計一些游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在上課時,教師的語言體態對小班孩子中注意力的吸 引起著很大的很作用,因此,老師的基本功也要好好加強,這個很關鍵
3. 主日學課程如何和神建立關系
主日學教育乃是復依據受教育者身心制發展的規律,在主日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的傳授聖經知識、傳道技能和培養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素質的活動。主日學涉及心理學、課程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只有配合人身心發展的規例,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同時,主日學一定要有計劃和目的,不要有攀比的心理。其目的不是宣揚自己的名聲,乃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教會所需要的人
4. 主日學的歷史
當時的主日學課程包括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公會的要理內容,並且參加主日崇拜。力奇向兒童們講聖經故事,並且側重於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在1783年,力奇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介紹主日學工作的文章,後來倫敦許多報章雜志都刊登有關力奇的成就,而約翰衛斯理也在講台上盛贊他的貢獻。主日學的工作逐漸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漸漸地吸引了一批信徒來參加這有意義的事工。
這時候的主日學課程開始有所變化,主日學學生年齡介於六至十四歲之間,而且開始有分班制。雖然英國教會對於力奇的貢獻反應冷淡,甚至有教會領袖認為主日學事工會帶來教會的分裂,然而在許多人的支持和鼓勵之下,主日學的工作繼續有所發展,在力奇安息主懷的那一年(1811),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名主日學學生。
主日學在英國進行了幾年以後,成立類似計劃的浪潮很快就傳到北美。到了1820年,主日學已經快速傳播開來。大多數的宗派都開始倡導以主日學為地方教會事工的一部分。後來,北美的主日學更採納了包含所有年齡層在內的主日學模式,相較於英國只有孩童參與的主日學模式,美國的主日學開創了主日學普及到各年齡層的先河。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戰後,教會和社會都經歷神學上及不同社會狀態上的沖擊,主日學原先蓬勃發展的步伐開始進入式微。然而一直到今天,在每一周,主日學仍然繼續對成千上萬的生命產生影響。
5. 主日學教師七大定律
授課的定律
用已知的觀念去解釋未知的觀念,依學生的經歷,按部就班地引導他們。
孩子漸漸長大,對鋼琴特別有興趣,我便委託友人介紹鋼琴教師。本想找一位琴技高超的教師,心想琴技愈高應該教得愈好,名師當然出高徒。但經內行人解釋,才知琴技高超不一定懂得教琴,鋼琴演奏技術不等於鋼琴教學技巧。鋼琴演奏家與鋼琴教師不同,雖然滿有一手琴技仍不夠。鋼琴教師要懂得兒童學習心理與教學方法,有耐性、有恆心,把復雜的技巧化解成一連串不同的單元、小節,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由簡至繁,按著孩童學習心理教導他。
事實上,這也是每一位有效教師要掌握的真理。要把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採用適當的方法,把新的知識和技巧,建立在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和技巧上。藉由舊數據學習新數據:教師要借著舊的和已知的材料去解釋新的材料,好使學生可憑著已學會的知識去理解陌生的新知識。字典的寫成就是一個好例子,初學英文時,我所用的是英漢字典:英文字匯,中文解釋(例: BLUSH--- 臉紅);到念中學時再改用英英字典:英文字匯,英文解釋(例: BLUSH---A sudden reddening of the face )。
授課的定律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已知的領域,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一套有起點、有進度、有步驟、有組織、有關系的課程,經由已知的領域引進未知的領域。所謂起點,就是教學的出發點入手的地方。若所教的課題是全新的,教師當要找出一個學生已知的定點,作為學生入門的起點。
有經驗的教師,多從學生已知的材料中,找出雷同作為起點。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中去尋找授課的起點。葛氏指出,若不拿已知的材料作為所要學習未知之事的起點,就好像帶領一個人在黑夜裡行走彎曲的路途。既不告訴他確實的位置所在,又不幫助他踏入正確的途徑。起點的另一個說法是:教師要知道學生思維的所在,才能引領他們學習。你曾否在偌大的購物中心裏面對著商店的平面圖,雖然在圖上找到了你要找的商號所在,但卻不知道自己在圖中的相對位置。同樣地,學生受教於缺乏教學起點、使人迷亂的課室教導也會有類似的感覺,甚至會使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授課定律的另一原則,就是教學需要有方向和進度。過度重復已知和已明的材料,不但限制學生的成長,甚而抹殺求知慾。教師千萬不要重復給學生過長或過多舊的學習材料,乃要從舊的材料中,找出新的應用。即使要教導相同的題材,也應有不同的強調重點和教學目的。
例如:當教導初信慕道的肢體有關水禮時,所強調的應是水禮的屬靈意義。幫助他們順服聖經的教訓,接受水禮。當教導信主三、五年以上,又已受了水禮的信徒時,應強調的則是幫助他們確信所接受的水禮的屬靈實效。教導時可以指出不同形式的水禮:浸禮、灑禮等;舊約認罪悔改的水禮與新約信徒水禮的不同;信徒應接受多少次水禮?還未重生的牧師如替已重生的信徒施行水禮是否有效?當教導執事們同樣的題目時,重點則可以放在如何輔導准備接受水禮的信徒?如何解答他們心中的掙扎和疑問?又當如何與受洗者面談?當從事學術探討時,則可以講解水禮在教會歷史中的不同解釋,聖經中有關水禮難解的經文,如「替死人施洗」等。如在神學院里教導水禮一課時,學習的內容就更廣闊了!如是者,一個編排妥善的課題應當是有方向和進度的。
有了教學的方向和進度,再要考慮教學的步驟。就是把繁亂的概念,分成數個簡單但可以聯接在一起的單元。每一個單元只需強調一件事實或一個概念,並讓一個單元接續地建立在另一個單元之上。由簡淺和具體的事項,引進到一般和抽象的概念,且由前題引入總結。曾有一次我教導一班信主不久的信徒舊約小先知書。我知道要明白小先知書必須先了解以色列亡國時期的歷史。於是我准備了十多幀投影膠片,每幀只表達一個概念。使用圖解的方式鳥瞰舊約歷史,由廣至窄,引導學生進入亡國前後的歷史時期。這就是將復雜的內容,化為多個互相連系的簡單單元的實際應用。
教學的要務乃是使各段能按步前進,若某一段未能被交代講解清楚,就很容易使學生迷亂。正如在加減法未能熟練之前,就無法理解乘除法。有了步驟層次分明的合宜教導,就可以很自然地將學生引進到下一單元,並開始提出有關下一單元的問題。反過來說,若教學內容缺乏進度,沒有分成個別的單元,就如同將一大堆沒有系統和計劃的知識,陳明在學生面前,只會讓學生吃不消!試想若把所有有關水禮的課題統統在慕道、水禮班中教導信徒,經過三、五年教會生活後,在主日學又要學習同一內容;或許當執事時,還要學同一內容;這樣,多次重復同一課程,不是使學生苦叫沉悶,就是令他們消化不良。
我們必須依賴已有的知識去學習新的知識;另一說法是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釋未知的概念。當一個兩歲大的孩童問父母親他是從那裡來時,其問題本身並不難,父母親也不是不知道答案。難處在於如何將答案用兩歲小孩已知已懂的知識和經驗,去解釋他所不懂的概念。當兒子三歲時,我花了大半小時教他綁鞋帶,但卻徒勞無功;過了一周,他從主日學回來,滿懷信心地在我面前示範綁鞋帶,當我問他從那裡學會時,他回答說:「是 Eric 教我的!」( Eric 是他主日學同班同學,年紀比他大數個月)。我馬上追問:「 Eric 用了多久時間教你?」「他在我面前只示範了兩次,我就曉得了」。
人的學習,多依賴「比較( Association )」和「判斷( Judging )」,就是從舊有的經驗,去找尋一些可以解釋新經驗的事情。廣東人學英文,常把 R 音發成 L 音就是此理。因為自己原有的語言沒有 R 音,故人家的 R 音,就被譯為自己語言的 L 音。我們要借著比較和判斷,將新的經驗與舊的扯上關系,以加增其關連意義。所以耶穌在教導門徒時,常常借用比喻幫助門徒領略新的道理。許多牧師講道時,也常用喻道故事來解釋聖經真理。
明白了授課定律,就較能欣賞和衡量在市面上出售的主日學教材。看看它們如何把繁雜的課題,分化成多個不同的單元。又使單元與單元之間有彼此的連貫,按步建立新的概念。在眾教學定律中,這定律可算是最重要的關鍵。教師是否能把繁雜的材料簡化,深入淺出地闡明深奧的道理,真是一位教師教學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
教導的定律
啟導學生運用他們的頭腦,讓他們從參與中發掘真理。
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曾說:「我常常都預備要學習,但我不願常常被教( I'm always ready to learn, but I do not always like being taught )。」的確!求學並不一定要靠教師,就像大部分的學前兒童早已學會不少事情。事實上我們一生所領略的,大部份是自學來的,而這些自學所得來的知識,通常也是可以維持最久的知識。
教導的定律強調教師的責任是要製造最優良的環境去啟導學生運用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們自己主動地去尋找和發掘知識。如此,教師不需要告訴學生他們自己能力所能學習的事;學生們要親自藉觀摩,去作思考和結論。教學的目的是把經驗和知識有效的傳遞給學生,在這個傳遞過程中,教師當以一個啟導者的身份,鼓勵栽培學生自己去吸取知識和經驗。
一個能主動學習的學生,必能建立自信心。惟有經過思考和努力得來的知識,才能變成他的經驗的一部份,而且終身不忘。正如學游泳一樣,不能單單在岸上學習游泳的姿態或觀看別人游泳,乃是要自己下水練習,經由練習才能學會游泳,自信心才會增強.
教師另一個責任是要提供最有利的學習環境給學生,讓他們自發地去學習。不同的事物都可刺激起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來學習。
真正的教學,是利用外界的刺激,使學生自動自發,吸取經驗和知識的過程。若某種刺激失效,就要改用另外一種方法,直至學生可以自動學習才罷休。對視覺領悟力高的學生,教師就應多用講義、圖析、閱讀等方法來教導;若是對聽覺領悟力強的學生,教師就可多採用錄音帶、訪問、演說等方法來教導.
學習的定律
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應用所學,直到他們能養成習慣,
以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達所學習到的為止。
韓得力( Howard Hendricks) 教授曾提到一個經驗:一位學生在課室門口等候進入試場,在最後的數分鍾仍念念有詞,目光凝注著考試的內容。那時韓教授剛行經該學生身旁,見他神色緊張,韓教授滿想鼓勵他一下,與他聊聊;當韓教授輕輕的拍他肩膀一下,還未開口,學生見狀,馬上沖口而出說:「教授,不要碰我!不然我所背的都要漏光了!」言下之意是為了應付考試,肚子裝得滿滿的,考完試後就可能將之忘得一乾二凈。
上一條教導的定律指出教師當怎樣教,這里學習的定律指出學生當怎樣學習。前已提及,真正的教導,不是教師把自己的知識單單傾倒在學生面前。同樣,真正的學習也不是單單強記和背誦教師所傾倒出來的。真正的教育,重點是在學生身上。我們常有一種錯覺,誤以為教導是一件辛勞的工作,但事實上,學生的學習其實比教師的教導來得更辛勞!
學習有不同的層次,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應用在日常生活。這正符合聖經的要求:讀經的目的,乃是要有實際生活的應用和生命的改變(太 20:20 ;雅 1:25 )。 一般說來,學習過程可以簡單的分成下列五個層次:
一、記憶:我能背誦它嗎?
二、概念:我能明白它嗎?
三、詮譯:我能表達它嗎?
四、證明:我能證實它嗎?
五、應用:我能活用它嗎?
學習有如上階梯(參附圖),從第一個層次起,按步而上,逐一學得至第五個層次。其中每一步都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習絕不能只停留在前四個層次,教師和學生應當以達到應用的層次為最終目的。
復習的定律
藉溫習和反復思想,試驗和證明,在舊的信息中加增新的體會,
尋找新的應用,並矯正錯誤的觀念,使真理得以完全。
一九七八年我參加 Bill Gothard 主領的 Basic Life Seminar 。一連六天的聚會,周一至周四晚上每晚聚集三小時,周五、周六則整天聚會。那次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講座,聚集時忙於抄筆記,講義內被我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次年有機會再參加同一講座,因此有機會再在筆記上填補遺漏的部分,並開始對他所講的有所領受。在過去的十七年中,我間歇的參加了八、九次此講座。雖然每次都是大同小異的材料,但每次都多聽了一些,多得著一些新的概念,這正說明復習的價值。
根據葛氏的解釋,若教師能遵照以上各律來執教,學生也盡本份學習,表面看來,教學的工作似乎已經完畢,但從實效的層面來看,教學的工作其實尚未完成,因為學生從學習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不應該只是一種潛力而已。若學生只有「潛力」卻未能應用此「潛力」,這些知識與技能其實並不能算是被學生所擁有。所以教師必須用再次溫習與闡明應用來鞏固教學工作的實效。
溫習的目的有三: 1. 吸收知識, 2. 鞏固所學, 3. 使知識隨時可被應用。這三個目的,不單是向後望,同時也是向前看:溫故而知新 --- 新的領域,新的概念,新的應用。
溫習與重做一次,重念一遍不同。溫習是再次思考的意思,並把零散的知識和單元歸納在一起作新的聯想,同時將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融匯貫通。一般人初次學習新的課題,常常不能立刻領悟新的數據。好比學習開車一樣,雖然考過筆試、路試,但仍需多年的練習方能真正熟練。很多領了駕駛執照卻沒有繼續練習的人,過了一陣子,技術就變得生疏,也不能駕輕就熟地應用所學。
當我們選購房子時,初次看到一間新房子,常很容易就被其特色所吸引。但若能從不同的角度多看幾次,加上看說明書、平面圖,回家後又在心中構思一下房子不同的格局和布置,這樣才能掌握全棟房子的實際情形,進而評估適用的條件。所以我們初次學習新的課題時,要常常重復溫習,多思想其中內容,才能徹底明白,學以致用。
主耶穌在提比利亞海邊(約 21:15-18 ),以重復的口吻但不同的語氣三次詢問西門彼得:「你愛我嗎?」。彼得在溫故知新的情況下,受著良心的催迫,不得不誠誠懇懇的回答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溫習可使我們有更深一層的體驗和領受。
要使溫習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前後溫習之間最好相隔一段時間。若你只能用三個小時去准備主日學的教導,或許你可以一口氣用三個小時來准備,但更有效的方法是一連三天各用一小時來准備。這樣就算你沒有坐在桌前准備教材,你的腦海也可以反復思考教材的內容、進度、切合性等。
在課堂上應用這定律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是叫學生重讀、重說、重抄一遍。或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再說一遍,傳遞新的應用層面,試試學生是否明白所學的。圖表、手工、實物、仿效、試驗也是溫習所學的好方法。讓我舉一個例子:你可以要求學生畫十樣屬於舊約的東西和十樣屬於新約的東西,來溫習新舊約之間的區別。總之,溫習不是再做一次同一個舉動,而是讓學生再次思考同一個內容。
總結
教學七大定律是看來簡單,亦是合乎常理的定律。每一定律與其它的定律都有部分共同之處,但各律亦有不同的強調重點。若能謹守這幾個定律,必能帶來令人愉快的教學成果。若忽略其一,則會減弱整個教學過程的成果。祈願主幫助我們,無論是當教師的或作學生的,都能將這些定律應用在我們的主日學和日常生活中,好讓我們不斷成長,榮神益人。
6. 主日學課程,什麼我們的祖先是猴子
聖靈果子--溫柔聖靈的果子由聖靈結,結出在神兒女的生命裡面,將榮耀歸於神。聖靈的果子第八樣屬靈的美德是溫柔。媽媽的愛是溫柔的,老師是叮嚀是溫柔的。那什麼才是聖靈果子--溫柔呢?溫柔顧名思義就是溫和柔軟,不強硬不固執。就好像棉花糖一樣,柔軟。溫柔是對美好事物和人的一種褒揚和形容。真正的智慧就是溫良柔順,不輕易發怒,有高超的自製力,虛懷若谷,不斤斤計較。這智慧首先表現在言語上,一個溫柔的人該說的時候必要說,不該說的時候絕不說,不說不是怯懦,說不是勇敢,不該說的時候敢說是魯莽,該說的時候不說是膽怯。摩西是一個溫柔的人,也是一個有威嚴正義的人。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箴17:27)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25:15)可見溫柔不是以強凌弱,而是外柔內剛,剛柔並濟,有無比的力量。溫柔也表現在行動上,溫柔不僅是在口舌上,更是在實際的關系中。溫柔的人,讓人很容易接觸,溫柔的人給人安全感。所謂平易近人就是溫柔的一種表現。聖經說,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雅3:13)溫柔的力量不容小視,他可以見證神奇妙和偉大。要按著神的旨意溫柔,並不是自己什麼時候想溫柔就溫柔。溫柔是在見證主的溫柔和謙卑。溫柔挽回人的心、溫柔引人到主面前。人們講溫柔如水,這水並非洪水和決堤的泛濫,而是在所規定的范圍內發揮力量。水滴穿石和抽刀斷水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溫柔的水從不缺乏潛力,當石頭攔住它去路,它不是硬碰硬的通過,而是等候聚集多了後,從石頭上面通過。我們溫柔就是為主作見證。
7. 基督教主日學課程
所有教會靈里都已死亡。看啟示錄18章4節,留在教會的就會投入地獄,這是非常危險和相當嚴肅的事。
8. 主日學課程
主日學教育乃是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在主日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回進行的傳答授聖經知識、傳道技能和培養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素質的活動。主日學涉及心理學、課程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只有配合人身心發展的規例,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同時,主日學一定要有計劃和目的,不要有攀比的心理。其目的不是宣揚自己的名聲,乃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教會所需要的人
9. 主日學課程如何講才好
首先要有個很好的預備在主面前。
每個老師都要先將自己所要講的經文或者課程大綱回熟悉不低於五遍,答這樣去講的時候不至於尷尬;
在講課前肯定要好好在主面前禱告,求他給你足夠的智慧去帶領這些小孩子;
用心去講,但不要渴望孩子一定能從你那裡學到什麼,但做工的是主,孩子們的收獲都是從聖靈的感動來的;
總之禱告最重要,然後根據聖靈的感動去備課。願主帶領你!
如果哪裡有主日學教師的培訓,我建議你可以先去參加看看。
10. 主日學課程 圖片伊甸園的故事
上帝塑造了亞當,但是覺得亞當很寂寞,於是用亞當身上的一塊肋骨塑造了夏娃,專放他們到自己屬的伊甸園里生活,於是就有了人間的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里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只有一條禁令,上帝禁止他們摘食智慧樹上的果實。有一天,魔鬼撒旦趁亞當不在家,變成了一條蛇,用盡甜言蜜語欺騙夏娃摘取智慧果。夏娃看到那嬌艷的果子忍不住動心摘下食用,吃過智慧果夏娃覺得自己的眼界都要比以前開闊,看到赤裸的自己不禁覺得羞恥,於是用樹葉做了遮擋。夏娃想讓亞當也變的聰明,於是就為他留下了一個。當亞當得知夏娃違反了上帝的禁令十分氣憤,但看到那嬌艷的果實也動心食用了。上帝看到他們有了羞恥之心便知道他們違反了自己的禁令,決定懲罰他們。於是將撒旦變成了永遠只能用腹部貼在地上爬行的動物,男子將終身負責養家糊口的重任,而女人則要受分娩之苦,並且將亞當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