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
❶ 如何在新課程標准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目的是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關注人的發展,而不是對分數的唯一追求,因此,我們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與《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著力進行建立課程評價機制的嘗試,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評價觀,轉變評價理念,制定評價策略,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目標的整合,體現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與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本次課程改革學生評價工作的基礎,應包括評價的內容和標准,評價方法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計劃。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評價方法和手法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以往的學生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這樣的評價是甄別,選拔和評優的功能,而在如何促進學生發展方面作用有限,如何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是教育各部門及廣大師生十分關注的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應包括以下四個工作環節。一.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准確立教師不斷成長的評價標准和內容新的課程是關注教師的成長,關注教師個人身心健康和發展,新的評價觀強調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標准和內容建立促進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各方面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等單一指標來評價學生的做法,重綜合評價。實現評價指標多元化,要從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轉變為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創新意識和實際能力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二.改進評價方法和方式改進評價方法和方式促進教學成長課程學習中最能反映一個學生學習態度,知識與技能,情感價值觀等情況。為此,學校要求進教師把激勵性評價慣穿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皮格馬利翁效應及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肯定性評價語對學生學習的進步,成績的提高能起到較好的激勵作用。愛迪生曾經說過「相信自己能的人就會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無論對什麼樣的學生,教師都要讓他們樹立一個信念:「我能行!」而正確的評價絕不是簡單的「好!」或「不錯就了事,需要精心設計,何時評價,如何評價,怎樣措辭,都力求恰到好處。用科學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新課程所倡導的發展性評價,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的價值觀,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之間在各科學習上必然存在著差異,所以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應達到的目標,為此,我們要求教師選擇推遲作出判斷的方法,即允許學生提出兩次評價要求,因為這種「推遲判斷」會讓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看到了希望讓他們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歡,從而激發了新的學習動力。三.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的學生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結合,綜合評定,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有些評價要素是可以量化的,我們應採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這種分析能比較准確地反映客觀實質,防止主觀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路與信息時代的來臨,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因此,以量化方式描述,評價一個人的發展狀況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化和表面化的特點,那樣學生發展的生動活潑和豐富性,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都被泯滅在一組組抽象的數據中,這樣的評價,事實上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質性評價的方法則以其全面、深入,真實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優點受到歡迎。所以,我們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用多種評價方法。例如,激勵性的評語,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和情景測驗等質性評價方法都有利於我們深化學生評價改革。四.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並制定改進計劃促進「全面發展」不等同於追求「全優發展」,「全面發展 「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的功能和目標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發展和發現了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因此,各課程目標中不僅包含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展,還要求關注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例如:《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評價時還應關注學生以下諸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對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實質上,促進「全面發展」強調給予學生全面發展的機會,但絕不等同於追求「全優發展」。因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指從全方位的角度,評價學生各個方面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狀況,它允許學生身上同時存在著優勢領域趨勢和不足領域,於是,要注意避免教師只以顯性的評價指標為導向培養學生,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擁有自信,實現個人價值。評價體系的改革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了教師 角 色的轉變,,課堂上,學生的頭抬起來了,手舉起來了,話多起來了,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了,「師道尊嚴「的架子放下來了,教師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合作者、服務者、以學論教的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總之,一句話,要扎扎實實地搞好課改,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搞好課程評價,我們要有信心將新的評價理念應用於教學實踐,用發展的眼光,關注個體差異和獨特性,爭取讓評價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❷ 新課標注重學生的(),強調學習的()與()
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強調科學的自然統一性,強調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待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❸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課程改革實驗在我們所有年級學生中的全面展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更加明顯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出來。部分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不重視或者依舊停留在原有的評價思想評價體繫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已經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 一、教師的評價要具有發展性 所謂發展,指的是教學評價要改變統一的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發展水平,評價的作用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展。為此,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應從評價學生的「過去」和「現在」,轉向評價學生的「將來」和「發展」。在評價中主張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情況、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觀念的新的評價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進行正確的學生評價。 二、教師的評價要具備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傳統教育教學中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教師佔有評價的主動權,學生則是被評價者,是評價的客體,在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而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要求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是由師生家長學校等方面組成的評價整體,不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單一的評價結構。評價提倡的是多元化主體,在這個多元評價中,要求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家長對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等等。提倡把學習小組的評價與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 在這諸多的評價中,最重要的評價活動是學生的自評。在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通過主動參與、主動評價來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進程有一個新的定位,隨時對照學習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以及不足,評價要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三、教師的評價方法要多樣化 多樣化指的是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即在實際評價時,要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與在學習過程中進步表現相結合等等。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於學生學習的評價,應該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評價方法應該是:對學生評價中,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標+權重」方式進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則應該採用描述性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評價、課堂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以動態的評價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視「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為同等重要,最後採用以一定比例納入學生的評價結果。 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亦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書面測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課後對學生進行訪談、建立學生成長紀錄——即學生個案檔案等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進步的地方,掌握學生學習的發展空間,便於學生支持發展。 四、教師的評價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全面性指的是教學評價必須建立在全面、全員和全程(課程和過程)採集學生學習的各種信息,同時獲取與學生各種素質培養及各種技能發展有關的信息,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部學習、成長的動態過程。 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進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要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意識,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現情況等等。 其次,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學習思維策略、學習意識水平、學習思維品質。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看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結合具體的學習情景提出問題;能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否主動積極的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能否正確地表達和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總結,並獲取解決同類問題的經驗。 第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學習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性、自信心、以及解決問題的達成度。對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狀況的評價,要依照標准所列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使學生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自我認識。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標准需要的評價是:評價功能從甄別選拔轉向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主體從教師一元轉向了師生多元;評價的內容從單一的評價學生學習成績轉向了評價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評價的方式方法從單純地「打分」或「劃分等級」轉向了以定性評價兼顧定量量化評價的多種方式;評價的過程從靜態地從結果評價轉到過程評價;由優劣評價走向發展評價;由封閉評價走向開放評價的新的評價方式和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兼顧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著重學生的未來。對學生的評價,要更多的體現對學生的關注與關懷,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特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課程需要的是一個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全面的評價體系。
❹ 新課程標准下教師怎樣備好課
新課程標准下教師怎樣備好課
新課程背景下,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以科學研究的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廣泛的積累,對教學內容進行刻苦的鑽研,對教學對象進行全面的了解,對教學步驟進行周密的安排,對教法和學法進行認真的探討,只有這樣把課備好了,才能把每節課上好。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過去是就教材而備教材,強調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多是以教師的「解讀」牽動或代替學生的「解讀」,可以說學生是接受式的學習。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由於大多數小學課程簡單易於教授,許多教師從來不備課,上課的時候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地方就說什麼,學生沒有積極性、目的性,學習效果差。這當然是由一定的客觀條件造成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認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按新課程標准,備好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教學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
2、備課每一節課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是豐富而開放的。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每一節課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具體做法如下:我們在備每一節課的教材時,必須確定教學目標,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廣泛閱讀有關信息的報刊雜志、瀏覽網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識點和教學中需要的素材和資源。
3、備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的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4、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有目的的教學,是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講授、任務驅動、參觀、演示、實習、練習、課堂討論、欣賞、復習等方法。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教師應把程序式課堂教學變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略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應有個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心理。遵循「教無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則。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符合學生的發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的引導,教師的導向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麼事都是學生說的算,在民主的基礎上還要集中,否則是另一個樣子(混亂的,無頭緒的)。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
5、備好教學組織形式
小學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操作實踐中去,並在操作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組織教學形式時,要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和學校硬體設施情況分配教師教學時間和學生練習時間,把教師教學和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學生鞏固練習相結合。「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我們認為學生最方便的合作夥伴就是自己的同桌,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同桌,從獨立學習到同桌的互幫互學。同桌既是學習的合作者,又是評價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合作流於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認真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我想,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進行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
6、備好教學評價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研究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關注課程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評價必須應注重學生信息意識和情感倫理道德修養、科學素養和能力的全面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操作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的測評。我們在備課時,要確定教學結束後以哪一項作為評價的重心,從而布置學生書面或者練習要求。
7、寫心得體會
實際的課堂教學很難完完全全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此寫心得的形式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教訓,可作下次備課的借鑒。這也是提高教師備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過要把課上好,首先要把課備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備課,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備課,年輕教師必須備課,老教師也要備課,教師應為自己立一條戒律:「不上無准備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