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考試
A. 課程與教學論中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考研需要准備什麼
1.初試是全國統考 政治 英語 教育學專業基礎;教育學專業基礎考的是教育學原理 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學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沒有規定的教材,一般大家推薦的是:
教育學原理:
全國12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 《教育學基礎>>
袁振國主編的 《當代教育學》
王道俊 王漢瀾 《教育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說明:以上三本綜合起來基本包括了全部大綱上的點,而且是公認的最權威的書目之一。尤其是《當代教育學》,今年大綱新增的地方很多是取自這本書。但是每本書都不全,而且每本書上都要很多根本用不著看的東西,所
以大家要對照大綱,取其精華。
中外教育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的孫培青編著的《中國教育史》 北京師范大學吳式穎編蓍的《外國教育史教程》
孫吳的這兩本書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知識點,而且標准答案明顯是參考的這兩本書,所以有這兩本書應該是足夠了。
如果有時間,以下兩本書也可以看看:
王炳照等編寫的《簡明中國教育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王天一等編著的《外國教育史》上下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心理學:
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陳奇、劉汝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
吳慶麟主編的,《教育心理學》
馮中良、武新春等編著的《教育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學》
說明:以上幾本內容都不能全部包括大綱,但各和所長,如果全買的話根本不現實,建議選一兩本買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有兩個版本,都不錯。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裴娣娜編的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白皮的,安徽教育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
說明:第一本裴娣娜的很詳細,和大綱符合的很好,如果有這本的話以這本為主。研究方法的這些書說的都不全,最好是買一本比較詳細的大綱解析。大綱解析較常見的有:華中師范大學許文安編的,還有華東師范大學編的,還有山東李保強編的,金聖才編的,,廈大的,北師大出版社的等等.復試得看你靠什麼學校,上他們研究生網去看 都有的。
2.就業其實都要靠自己 只要讀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好好學就行了。
3.錄取分數也得看你報的學校 一般都能查到的。競爭是肯定激烈的 但是你要是好好准備,在初試考上線一般就有很大把握了,因為初試就會刷下去很多人的。課程與教學論相對其他的來說要好考些,但都還是得努力!
4.專業排名更重要些。
B. 考研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要考哪些書目和知識哪些學校比較好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初試是考教育學綜合,國家統考。 復試不同學校指定的書目內可能有所不同。
教育容學統考一般用這些教材:
《教育學基礎》 教育科學出版社 十二所重點師范合編
《教育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王漢瀾
《教育心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儒德、陳琦
《簡明中國教育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炳照或《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孫培青
《外國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吳式穎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 裴娣娜
教育學統考網是一個比較好的網站,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和信息,你可以看看。至於哪些學校好,你可以查一下這些學校的語文課程教學論信息,導師、有沒有博士點等等,還可以聯系一下上屆的學生……
C. 本科學文學,報考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生,初試考什麼
040102課程與教學論
01語文教學論
報名時報考專業必須選文藝學專業,其初試科目選擇同文藝學專業,並在備用信息一中填寫「報考課程與教學論」。在進入復試名單後按課程與教學論專業進行復試錄取。我對這個也很困惑,希望高人指點,萬分感謝!
D. 考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生
語文課程與教育論是教育學學碩考研方向之一,初試是不分方向的,考試科目為政治(100分)、外國語(100分)、教育學專業課(300分)。不涉及語文內容。
目前,教育學考研大部分院校退出統考,改為自主命題,不同院校的考試科目是不一樣的。建議先選擇好院校,了解好院校的考試科目和參考書,然後在開始備考。
教育學考研復試各個院校不同,考試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同樣建議可以先選擇好院校。
教育學專業比較好院校有: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首師大、南開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是可以考慮的。
現在復習主要是初試的備考復習,復試等初試完成之後在復習也是來得及的。各科的復習先從參考書開始,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復習。
關於教育學考研相關信息可以到博仁考研網去查看。
課程與教育論方向介紹:
學科簡介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該學科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正朝著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論綜合和不同學科教學論專門化研究的方向發展。
本學科著重探索先進的課程與教學理念,研究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問題,積極參與現行的課程教學改革。
培養目標
系統掌握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夠對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做出判斷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能夠完成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碩士學位論文,運用一門外語進行交流,能夠比較熟練的閱讀本學科的外語文獻的能力。
研究方向
0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
02.小學課程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03.學習論
04.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05.中學政治課程與教學論
06.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07.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08.實驗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09.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0.數學教學研究
11.競賽數學
12.數學教學心理學
13.數學問題的解決與心理學研究
14.化學課程與教學論
15.漢語國際教育
16.生物課程與教學論
17.地理與可持續發展
18.英語課程教學與研究
(註:各個招生單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3]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題)
(各個招生單位考試科目略有不同,以上統考院校為例)
專業開設學校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渤海大學等。
就業前景
隨著國家對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視就業前景會更加廣闊。近幾年,同不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相比,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呈現出供不應求且經年不衰的可喜局面。這是因為我國教育事業相對落後,教育人才本來就比較缺乏。近幾年,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更是給師范畢業生帶來廣闊的就業市場。從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就業去向來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業前景相對較好。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基礎教育教學和研究機構、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教育合作與交流機構從事相關教學、科研與各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
E.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試卷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題庫
名詞解釋
1、語文(10):語文是一個以語言為核心的,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漢語文獨有的文言文等及其文化的多元體系。語文在1949年6月被正是確定為中小學課程的名稱。語文課實質上就是通過言語作品的聽說讀寫教學,使學生掌握母語語言,培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2、語文課程的工具性(11):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基於語文的工具性,基於語言的工具性。①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不是物質性的工具,而是負載文化的工具,是物質和精神共同構成的工具。②語文這門課程的實質是培養學生正確而熟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是把掌問握和運用這種工具作為自己的教學目的。
3、語文課程的人文性(13):
⑴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基於語文的人文屬性,基於語言和言語的人文屬性。
①人類的文化活動和成果,主要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之上,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反映著一個民族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積淀著民族精神,傳承者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根。
②言語作品,特別是經典性的言語作品,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結晶,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語文學科屬於人文學科,文學課程就是教學生通過言語學習來掌握語言的,其中充盈著人文教育的因素。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
4、語文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齡,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5、課程目標:是學生學完某課程以後所要達到的發展狀態和水平的描述性目標。它受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的制約,是國家所期望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具體表現。
6、語文課程理念(13):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思想,它取代大綱中的「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和「教學原則」,意在提升語文課程的理性程度,重在為語文教育實踐提供一種理性規范,即總的指導思想。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實際上是語文教育規律的一種詮釋。
7、語文素養(11、13):在語文學習和實踐中,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與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及綜合性學習,內化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最終使自身的語文涵養達到一定的高度。「語文素養」這一概念,全面體現了課程改革的三個思考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8、語文課程評價:是語文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語文課程中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語文課程評價是根據語文課程目標和相關要求,運用教育評價理論、方法和技術,系統地、科學地搜集和處理課程和教學信息,對課程設計、實施過程和方式以及教學效果基於價值判斷的過程。
9、檔案袋評價法(12):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計劃,請學生持續一段時間主動收集、組織與省思學習成果的檔案,以評定其努力、進步、成長情形的一種評價方法。也叫「學習檔案評價」或「學成成長記錄袋評價」。這是語文新課程中最典型的質性評價方式。
10、語文課程資源(10、11):是能夠轉化為語文課程和服務於語文課程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總稱。語文課程資源的分布呈現一種關涉多級、空間無限的立體狀態。
11、語文教材(10):語文教材就是根據語文課程標准和語文教學實際需要,為師生編選的語文材料。從宏觀看,語文教材泛指一切可用於語文教與學的材料。它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既可以是紙質文本的,也可以是電子媒介的。從中觀看,語文教材專指語文教科書,又稱語文課本。從微觀看,語文教材特指語文教學的具體乃至細微的材料。
12、閱讀教學:俗稱「講讀教學」。他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書面文字元號去理解文章的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特殊的認知過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是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的主要形式。
13、朗讀(11):是指在視覺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礎上,由言語器官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准確而連貫的有聲語言,從而達到理解的閱讀方式,它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動作的過程。
14、默讀:即不出聲的閱讀,是一種與朗讀相對應的閱讀方式,默讀通過內部言語理解材料。它分為默朗讀(輕聲默念)和無聲默讀兩種形式。
15、精讀:是一種精心而細致的、逐字逐句地研讀文章,並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從中提取信息的閱讀方式。它要求對閱讀材料的內容、形式諸方面進行認真琢磨。
16、略讀:略讀是與精讀相對的一種閱讀方式。他要求能迅速「觀其大略」,把握作品要領和主旨。
17、口語交際(11):是指人們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社會活動。言語交際是口語交際的主體,在口語交際中,人們主要運用口頭語言富於表現力的語音、語調、語態、語氣和節奏表達自己的願望、觀點和看法。
18、非言語交際(12):口語交際中的無聲言語交際被稱為非言語交際,它是言語交際的補充。無聲語言有體態語言、服飾語言和距離語言等幾種形式,非言語交際是口語交際的有機組成部分。
19、語文綜合性學習(10、13):它是一種基於生活實踐而非學科的學習領域,它以學習者的直接生活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的語文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語文能力的綜合訓練。「綜合性學習」的立足點是「實踐」。
20、語言智能:語言智能即對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並與人交流的能力。語言智能包括修辭、解釋、記憶、書寫四個方面。
21、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狀態,以充分尊重學生為前提,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
2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觀認為,語文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
23、語感:語感是指個體的言語意識,即對言語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語感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具體性與抽象性的統一,是個體差異性與社會共同性的統一。
24、信息化語文教學技術:是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利用信息技術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層次和效率的教學技術。
25、板書:板書是語文教學經常使用的教學技術,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教學用具上以書面語言或符號進行表情達意、教書育人的活動。
26、傳統教學技術:傳統教學技術又可稱為常規教學技術,指那些過去在教學中經常使用,並且現在仍在使用的、比較簡單易行的教具、媒體。
27、現代語文教育技術:又可稱之為電化教學技術或者電教技術,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相關成果,藉助電聲波、電光波、電磁波等來傳輸和調節教學信息,已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技術。
28、創造性閱讀(13):創造性閱讀是閱讀的更高境界,也是閱讀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閱讀主體在理解、評價性閱讀的基礎之上,通過對讀物內容進行擴展,以期有新的探索和新的發現,將讀物的潛在意義轉化為現實意義,並再創造和重新建構出新的意義,實現讀物與閱讀主體自身的新的飛躍。
29、模塊(10):模塊是對詞條中部分內容進行格式化整理的模板。
30、發展性評價(10):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不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 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其實施的關鍵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核心是重視過程的總評價。
31、對話(13):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談話或雙方或多方之間接觸或會談
32、大語文教育(11):「大語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這種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33、接受學習(12):所謂接受學習,指人類個體經驗的獲得,來源於學習活動中,主體對他人經驗的接受,把別人發現的經驗經過其掌握、佔有或吸收,轉化成自己的經驗。
34、語文活動課程:語文活動課程是活動課程的一種,它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為活動主題,以學習知識、形成言語能力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一門課程。
35、語文課程標准:語文課程標準是規范語文課程的指導性文件,從整體上對語文課程進行總體設計,規定語文課程的性質以及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規范和確定語文課程目標,考試范圍、順序,既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指南,也是編寫語文教材和評估、考試命題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