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準儀使用課程設計
㈠ 關於智能儀表課程設計
要實物嗎
我做單片機設計的
㈡ 水準儀的使用方法與步驟是什麼
水準儀的使用包括:水準儀的安置、粗平、瞄準、精平、讀數五個步驟。
1、安置
安置是將儀器安裝在可以伸縮的三腳架上並置於兩觀測點之間。首先打開三腳架並使高度適中,用目估法使架頭大致水平並檢查腳架是否牢固,然後打開儀器箱,用連接螺旋將水準儀器連接在三腳架上。
2、粗平
粗平是使儀器的視線粗略水平,利用腳螺旋置圓水準氣泡居於圓指標圈之中。具體方法:用儀器練習。在整平過程中,氣泡移動的方向與大拇指運動的方向一致。
3、瞄準
瞄準是用望遠鏡准確地瞄準目標。首先是把望遠鏡對向遠處明亮的背景,轉動目鏡調焦螺旋,使十字絲最清晰。再松開固定螺旋,旋轉望遠鏡,使照門和準星的連接對准水準尺,擰緊固定螺旋。最後轉動物鏡對光螺旋,使水準尺的清晰地落在十字絲平面上,再轉動微動螺旋,使水準尺的像靠於十字豎絲的一側。
4、精平
精平是使望遠鏡的視線精確水平。微傾水準儀,在水準管上部裝有一組棱鏡,可將水準管氣泡兩端,折射到鏡管旁的符合水準觀察窗內,若氣泡居中時,氣泡兩端的像將符合成一拋物線型,說明視線水平。若氣泡兩端的像不相符合,說明視線不水平。這時可用右手轉動微傾螺旋使氣泡兩端的像完全符合,儀器便可提供一條水平視線,以滿足水準測量基本原理的要求。注意:氣泡左半部分的移動方向,總與右手大拇指的方向不一致。
5、讀數
用十字絲,截讀水準尺上的讀數。水準儀多是倒像望遠鏡,讀數時應由上而下進行。先估讀毫米級讀數,後報出全部讀數。注意,水準儀使用步驟一定要按上面順序進行,不能顛倒,特別是讀數前的符合水泡調整,一定要在讀數前進行。
㈢ 工程測量課程設計書中的體會怎麼寫
這個方面的問題的研究幫助,或者方法研究是可以的
㈣ 單片機課程設計轉速測量儀設計
這個你使用單片機P3.5腳的T1計數器功能就可以實現了,
不過注意一點,你所採集的信號要通過施密特反相器,否則有可能誤判;
㈤ 測量放大器的課程設計,滿意再加五十分
1.2.1測量放大器
a. 差模電壓放大倍數的測量:通過改變R2的阻值產生差模輸入電壓信號。
b. 非線性誤差的測量:在AVD=100的條件下,分別測量VI為± 25mV、± 50mV、± 75mV、± 100mV時的輸出電壓,求出非線性誤差的最大值。
c. KCMR的測量:在AVD=500、VI=0的條件下,分別測出VA=+15V、VB=0和 VA=0、VB=-15V時的共模電壓放大倍數,取較大的一個計算KCMR。
d. 輸出端雜訊電壓的測量:在R1=R2=R3=R4、VI=0的條件下,用示波器測量輸出端雜訊電壓峰-峰值。
e. 通頻帶的測量:用信號變換放大器取代橋式測量電路,信號變換電路的輸入信號由函數發生器或低頻信號發生器給出。
f. 不測量電壓放大器的輸入阻抗,僅根據對電路的分析,判斷它能否滿足對輸入阻抗的要求。
1.2.2測量直流穩壓電源
交流電壓變化+10%和-15%時,AVD和KCMR應保持不變。
2測量放大器的製作
2.1方案比較
2.1.1方案一:
如圖一直接採用高精度OP放大器接成懸置電橋差動放大器:利用一個放大器將雙端輸入信號轉變成單端輸出,然後通過電阻與下一級反向比例放大器進行耦合,放大主要通過後一級的比例放大器獲得,此電路的特點是簡單,實現起來對結構工藝要求不高,但是其輸入阻抗低,共模抑制比小。失調電壓和失調電流等參數也受到放大器本身性能限制不易進一步提高,且無法抑制放大器本身的零漂及共模信號產生,雖然電路十分簡單,元器件比較少,但仍將其舍棄。
圖一
2.1.2方案二:
採用比較通用的儀用放大器,如圖二所示,它是由運放A1A2按同相輸入法組成第一級差分放大電路。運放A3組成第二級差分放大電路。在第一級電路中,v1v2分別加到A1和A2的同相端,R1和兩個R2組成的反饋網路,引入了負反饋,兩運放A1、A2的兩輸入端形成虛短和虛斷,通過計算可以得到電路的電壓增益,適當的選擇電阻的阻值即可實現放大倍數的改變,並且可以將R1用一個適當阻值的電位器代替,通過調節電位器即可實現對放大倍數的控制。
該電路的優點是,電路簡單,原件較少,A1和A1兩個放大器組成差分放大電路,可以有效地抑制共模信號,並且為雙端輸出,其共模放大倍數理論為0,因而可以大大的提高共模抑制比,並且由於輸入信號V1和V2都是A1、A2的
圖二
同相端輸入,根據虛短和虛斷,流入放大器的電流為0所以輸入電阻Ri,並且要求兩運放的性能完全相同,這樣,線路除具有差模.共模輸入電阻大的特點外,兩運放的共模增益、失調及其漂移產生的誤差也相互抵消,但由於本實驗要求放大倍數可以調節,通過電位器調節放大倍數,電位器的阻值無法准確獲得,因而放大倍數無法准確得到,因而,本方案並不能完全滿足實驗要求,故舍棄本方案
2.1.3方案三:
如圖三。同相並聯式高阻抗測量放大器電路具有輸入阻抗高、增益調節方便、漂移互相補償、雙端變單端以及輸出不包括共模信號等優點。線路前級為同相差動放大結構,要求兩運放的性能完全相同,這樣,線路除具有差模、共模輸人電阻大的特點外,兩運放的共模增益、失調及其漂移產生的誤差也相互抵消,因而不需精密匹配電阻。後級的作用是抑制共模信號,並將雙端輸出轉變為單端放大輸出,以適應接地負載的需要,後級的電阻精度則要求匹配。增益分配一般前級取高值,後級取低值。
該測量放大器由運放U1和U2按同相輸入接法組成第一級差分放大電路,運放U3組成第二級差分放大電路,
圖三
對測量電路的基本要求是:
a高輸入阻抗,以抑制信號源與傳輸網路電阻不對稱引入的誤差。
b高共模抑制比,以抑制各種共模干擾引入的誤差。
c高增益及寬的增益調節范圍,以適應信號源電平的寬范圍。
以上這些要求通常採用多運放組合的電路來滿足,典型的組合方式有以下幾種:同相串聯式高阻測量放大器,同相並聯式高阻測量放大器。
抑制共模信號傳遞的最簡單方法是在基本的同相並聯電路之後,再接一級差動運算放大器,它不僅能割斷共模信號的傳遞,還將雙端變單端,適應接地負載的需要,電路如圖4所示。它具有輸入阻抗高、增益調節方便、漂移相互補償,以及輸出不包含共模信號等優點,其代價是所用組件數目較多,共模抑制能力略有下降。
其中Ac12和CMRR12為A1和A2組成的前置級的理想閉環增益和共模抑制比,CMRR2為A3組成的輸出級的共模抑制比。
方案三比的抑制共模能力強,故採取方案三.
方案三電路的理想閉環增益和共模抑制比分別為
Ac=R3/R2(1+2R1/Rw)
CMRR=(Ac12*CMRR3*CMRR12)/( Ac12*CMRR3+ CMRR12)
若 CMRR12>>Ac12*CMRR3
則有 CMRR=AC12*CMRR3
其中Ac12和CMRR12為A1和A2組成的前置級的理想閉環增益和共模抑制比,CMRR2為A3組成的輸出級的共模抑制比
Op07作為常用的運放主要有以下特點:
a低的輸入雜訊電壓幅度-0.35uvp-p(0.1hz-10hz)
b極低的輸入失調電壓-10uv
c極低的輸入失調電壓溫漂-0.2uf/c
d具有長期的穩定性-0.2uv/mo
e低的輸入偏置電流-+—1na
f高的共模抑制比-126db
g寬的共模輸入電壓范圍-+-14v
h寬的電源電壓范圍-+-3v—+-22v
i可替代725,108A,741,AD510等電路
圖片不好發,你把你郵箱告訴我我發給你
㈥ 課程設計 八位運算器的設計
你不是課設3嗎?問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