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語文課程標准和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和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2-16 21:52:50

㈠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答案第一: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

一、含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可是,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關繫到新課改的閱讀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貫徹落實。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開放閱讀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背景
傳統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中,我也注重閱讀訓練,與學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內容,體會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用詞的精當,但由於我備課時,對自己設置的問題都准備了正確的答案,因此每每隻要學生的回答與教案(包括教材、教參)里的答案相同時,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給學生,取代了他們的鮮活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一面囑咐學生把答案記錄一下,課後背記住。但結果呢,考試起來,學生就同一問題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錯誤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課堂里大聲質問:我在黑板上寫過不下三次的答案,你們仍然記不住呀?可學生的兩眼裡是迷茫與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為學生,每個人的知識積累、認知水平、生活體驗不同,怎能對文本的閱讀得出同一種理解呢?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對待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呢?用所謂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來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不就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了嗎?所以在教學新課程時,我便決心更新教育觀念,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容器,或教學預先設置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往裡鑽,而是要開放課堂空間,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閱讀文本,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發展獨特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http://www.0570school.com/teachers_view.asp?texttype=%BD%CC%D1%D0%C2%DB%CE%C4&id=87

答案第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
「對話性」閱讀教學中的語文老師走下聖壇,由知識的傳播者變成了平等的對話者。
一、對話意味著「人格上平等,心靈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系,並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並對學生存有偏見和歧視,這樣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實際上,語文的閱讀教學就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通過對話使讀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或讓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關系——「對話」關系,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應當是:
平等中的首席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或是多渠道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但是,我們同時還應當看到: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畢竟不同於成年人的閱讀;他們因為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正在學習閱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而,在閱讀中教師就成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的教師,「首席」的含義當如樂隊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樂隊里平等的成員,又擔當著獨特的作用,教師的提問和發言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心的介紹人
在對話中,教師就像是婚姻介紹人一樣,其根本任務是將文本介紹給學生,將重點放在疏通學生與文章「對話」的渠道上,促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情感。作為介紹人,應該留足時間與空間給「對話」的雙方交流,不要過多地駐足其間聒噪。只有在對話過程中出現冷場、語塞、卡殼、分歧時,介紹人才可出面幫助排除,使對話能夠流暢進行。
優秀的指路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指路人,不做帶路人。相對於教師,學生是稚嫩的「對話者」,學生不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和真誠的幫助。教師要鼓勵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閱讀一篇篇的文章,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絕佳風景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體味到它的美。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零距離」對話。
二、對話意味著「溝通與合作,交往與互動」
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法則,教和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有溝通與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互動與交往絕不只是教師和學生在對話教學中的存在狀態,而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形式。師生在交往與互動中實現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
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相信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發展會有幫助。只有敞開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交往與互動中,才能有真正對話、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與學生構成了互動對話。
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互相談話式的、開放心靈的雙向交流關系,即「對話」關系。「對話」所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狀態——教師式的學生與學生式的教師。教師與學生這種對話是實踐的需要,是師生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應成為:
忠實的傾聽者。
傾聽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溝通中認識與了解學生的第一步,傾聽學生等於尊重他、欣賞他,給他信心和勇氣。作為教師需要全身心地去聽學生說話,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並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發現和創意等,從而及時地引導、鼓勵,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我在教《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時,引導學生分析蔣干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蔣干是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有一個學生提出了異議「蔣干能毛遂自薦,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應該說這種勇氣是可嘉的」。我沒有打斷這個學生的「另一種聲音」,而是靜靜地傾聽他的觀點,並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傾聽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受到激勵、召喚,從而生成新的認識,這是對話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點。
積極的參與者。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相反,教師是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在對話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任何一方都應積極地時刻保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由於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對話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與學生一起交流、探討,互相促進。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教師參與對話,促進學生發展。
虛心的學習者。
弗里在《被壓制的教育學》一書中寫到,「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在教。」在「對話」中,教師有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實際上,學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很多的。他們雖然幼稚,但有一顆不斷探求的心;他們或許無知,但永不滿足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也許不夠成熟,但卻代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教師要學習這些優點,完善自身的素質,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向學生學習,能夠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煥發青春。從學生身上,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再一次發現自己,重塑自我。教與學達到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三、對話意味著「創造與生成」
閱讀文本應是語文學習的前提所在,只有通過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教師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導、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盡情地誦讀、玩味、揣摩,與課文直接「對話」。「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人、文「對話」中生成屬於自己的思想。正如鍾啟泉先生所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
在對話性閱讀教學中,師生雙方均是作為具有主體精神、創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對話、溝通、合作的氛圍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是知識的「發生器」,師生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和知識,使閱讀教學課堂涌動著生命的靈性,充滿了創造色彩。在新課標下,教師應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真誠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讀書前,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對文本的精神,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異議,哪裡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哪裡要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都要做到心裡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讀課文),才能和學生交流,並引導學生學習。
良好的創意人
接受理論和解釋學都告訴我們,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師不能囿於教參,應當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不能再搞過去應試教育下的一元論。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有創意的閱讀,善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閱讀,同時又藉助於別人的「前理解」;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文本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解本身或人雲亦雲;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對《項鏈》中瑪蒂爾德形象的解讀,有的同學說她愛幕虛榮,有的同學說她具有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思想,但有的同學認為她是值得贊揚的,因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勞動還清了債務,所以她還是很有美德的。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加深了對瑪蒂爾德的了解,體驗身為小人物的苦惱,了解人生的苦難與無奈,從而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優秀的質疑者
現代課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書、不惟上、不惟權、只惟實」。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師要讓學生敢於懷疑、敢於質問、敢於批判,多一點帶有個性色彩的語言。為此,教師首先得有質疑的意識,質疑的精神,質疑的勇氣。
在與文本、學生的對話中,在生生對話中,參與對話者會發現對方觀點中的可疑之處,會產生批判性的意見,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對話交流得以深入發展的支撐力。在對話互動中,參與者大都能一邊聽同伴發言,一邊反思自己的理解。質疑使對話深入,使對話的內涵豐富,多種觀點的聚集與碰撞、消解與融合、深化與提升,擴展了認知領域。
《雷雨》中周朴園與魯侍萍相會一幕,最能體現周朴園的性格特點。周朴園自私虛偽冷酷,是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長的化身,他對侍萍的愛是虛假的。但有的學生質疑:周朴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復雜的情感世界。他當年對侍萍的愛是真的,現在對侍萍的不愛也是真的。這樣,學生在質疑中提升了對人物形象的立體的認識,在交流碰撞中達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義。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互動的「對話教學」,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同時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需要不斷地融合、激活,這樣才能讓「對話」真正變為「零距離」。而教師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則能把 「對話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www.jsxlve.com/djkt/uploadfiles/2005-12/2 ... 30K 2007-5-30

㈡ 語文課程標準是怎樣概括語文教育特點

在《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有四條提出了閱讀方法: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4.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五種閱讀方法。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明確常用的閱讀方法,並能深入了解各種閱讀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靈活的運用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主要作用領會情感,發展語感。默讀:主要用於思考問題。瀏覽和略讀:都是大致的讀。但瀏覽主要用於提取信息,略讀主要用於粗知文章大致內容。誦讀: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於抒情散文、文言文等聲情並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更有助於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各種閱讀方法的不同作用設計相應的讀書的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評價建議中指出:1、對朗讀、默讀的評價。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2、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3、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4、評價精讀,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5、評價略讀、瀏覽。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㈢ 小學生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標對閱讀的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第二學段(3~4年級)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
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㈣ 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閱讀階段目標有哪些

語文新課程標准第一部分 前 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quot;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

㈤ 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有哪些新的策略

強化"讀"的環節。閱讀教學的根本是"讀",多"讀"見真知、顯真情。略讀感整體,精讀得內神韻容,默讀體內理。教師應特別重視默讀,學生在默讀中能潛心體悟文章內蘊。重視教師的導讀、范讀,教師可通過精心設計提示、啟示、過渡語等進行導讀,並做好范讀。在范讀時,應注重情感熏染,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於漪所說:"我們語文教師要懷著春風化雨的熱情,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們,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撒下美的種子。"

㈥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對學生瀏覽閱讀速度的要求

「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內生活的聯系容,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

㈦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對課外閱讀的相關要求

總目標中的第七點: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四學段(7~9年級)
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我們看到新課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雖然是最低標准,但如果按普通書10萬字計算的話,9年才閱讀40本書!
教學建議中關於閱讀的建議是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還應注意學主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㈧ 如何解讀《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

在《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有四條提出了閱讀方法: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五種閱讀方法。
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明確常用的閱讀方法,並能深入了解各種閱讀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靈活的運用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主要作用領會情感,發展語感。
默讀:主要用於思考問題。
瀏覽和略讀:都是大致的讀。但瀏覽主要用於提取信息,略讀主要用於粗知文章大致內容。
誦讀: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於抒情散文、文言文等聲情並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更有助於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各種閱讀方法的不同作用設計相應的讀書的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評價建議中指出:
1、對朗讀、默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2、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3、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4、評價精讀,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5、評價略讀、瀏覽。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㈨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目標: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過程與方法貫穿於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全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七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