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保應用微課程進行教學
① 如何把微課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
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zt)
我校自2012年9月開始創建的「以學定教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已成為廣州市2013年面向全市推廣的五大教學模式之一,並收入《課堂教學新模式》(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一書。「以學定教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教學,以單元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有機整合課程資源,整體構建單元目標,通過感受、精學、拓展、整理四種課型運作,經由學生個人先學、小組討論、全班分享、總結提升等教學環節而構建的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面向未來的課堂,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徑,是新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的載體。其操作可以理解為:在家裡學生個人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練習、鞏固、考核與提升。這與我校「以學定教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以及操作過程大體相似(見表1)。
所不同的是,模式中「個人先學」的部分由原來學生閱讀教材、做紙上的練習變成學習教師製作的微課等;而在課堂中的學習模式部分,小組交流、小組匯報、總結提升也可以成為翻轉課堂的一種模式。因此,在該模式的支撐下,加上「微課、前測、後測」等元素,我們探索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其操作基本程序:微課+「自學報告單」——「自學報告單」的批改(前測)——小組交流——小組匯報——難點突破——教師點撥、落實教學目標——分層練習,適度拓展——小結(後測)。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重點思考了下列問題。
什麼樣的內容適合做微課
在設計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做微課。數學是知識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學科,有許多內容可以通過學生的遷移與類比、猜想與驗證、交流與辨析等數學思想來完成,完成的過程也正是學生思維得到發展的過程,所以沒有必要做成微課。如三年級上學期《有餘數的除法》這一單元,當學生掌握了筆算有餘數除法後,教材第55頁例四「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對學生來講已沒有難度,就沒有做成微課的必要了。我們將適合製作成微課的內容總結如下。
1. 講述性比較強的知識點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識點。例如,二年級上學期《認識時間》,教師在微課中為了讓學生得到1小時=60分鍾的結論,要求學生先觀察鍾面,引導學生觀察出鍾面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再算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鍾,最後要求學生動手撥指針,讓分針轉一圈,觀察時針的變化。通過微課的層層引導,學生在觀察、動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這樣比學生自己看書達到的效果更好。
二年級上學期《角的初步認識》中關於角的概念,教師可以在微課中結合一個角的圖形,動態顯示組成這個角的各部分的同時,講述「從一個點出發,引出兩條直直的線所形成的圖形叫做角,這個點叫作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把這樣的知識點做成微課,對學生來講不僅能看到文字,還能聽到聲音,其學習效果比學生自己看書預習的效果要好。
2.
針對作業格式、書寫要求以及知識拓展
到了小學三年級,數學書面作業會比一二年級多,教師一般在開學初會對全班學生講一次作業書寫和答題的要求,但是這些要求較多,絕大多數學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記下來,這時教師不僅可以將作業要求在微課中講給學生聽,還能配上正確的作業圖片示例給學生看。有了這樣的微課,孩子還可以在家多看幾遍,效果比教師一遍遍地重復講要好。另外,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分類(例如,將格式要求分為練習本、練習冊、試卷的格式要求,分別製作三個微課),以便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
若針對某一類難題的講解,如計算圖1圖形的周長,我們可以在微課中動態演示平移過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轉化方法,最後將問題轉化為求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周長。
3.
針對知識難點的講解
例如,教二年級學生認識時間時,對於下面類型的時間,如8:55、11:50,很多學生容易將小時部分讀錯,那麼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難點設計一個微課,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怎樣讀取這樣類型的時間。再如,與乘法有關的解決問題中涉及線段圖的畫法,許多學生也遇到了困難,那麼就可以專門做一個微課,講解從實物圖如何逐步轉換成線段圖的畫法。知識難點在每個單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課都有,教師要注意收集,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
4.
方法與過程的演示
這類微課適用於操作性較強的知識點,如過直線外一點作垂線、量角、測量長度等。以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為例,我們可以通過PPT的動畫演示將測量的方法進行講解並配以文字形式呈現給學生聽和看。如果用攝像工具將教師親手拿著量角器測量角的全過程錄下來給學生看,則會讓學生更加明白在實際操作中怎樣使用量角器。它不僅更直觀,而且工作量比製作PPT並自定義動畫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課視頻中應配上操作步驟的文字說明。
如何設計微課
1.製作微課時,教師需准確把握教學內容包含了幾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需要通過幾個層次去推進,哪些層次可以在微課中體現,哪些層次要在課堂學習中推進。
在我校侯詠嫻教師的《畫垂線》這節翻轉課堂中,教學內容包含三個知識點,分別是: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間的距離,垂直線段最短。針對教學內容,侯教師首先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從而分別製作了三個短小的微課讓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微課1——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微課2——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微課3——點到直線間的距離。為了凸顯正確的作圖方法,微課中呈現了一些作圖的錯例。對於「點到直線間的距離,垂直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微課中由一個小故事引入,通過動畫演示證明出幾條線段中垂直線段就是最短的,並說明垂直線段的長度就是表示這點到直線的距離。對於這三個知識點的辨析、垂直線段性質的運用則需要在課堂中進行。主要辨析以下兩點:過直線上一點和過直線外一點向已知直線作垂線的步驟中的細微區別;垂線和垂直線段的區別。只有辨析清楚,學生在運用垂直線段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時才不會出錯。
2.微課作為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其設計應該與自學報告單、課堂教學互相補充、層層深入。圖2為侯教師《畫垂線》一節中的微課、自學報告單、課堂教學設計目標實施和達成結構圖。
圖2很好地反映了微課、自學報告單與課堂教學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翻轉課堂的統一關系。
如何設計微課的自學報告單
在製作微課時,我們希望學生在觀看微課的同時能針對非概念性的知識點動腦思考,而不是靠教師完全講解出來,學生被動接受。結合我校數學「以學定教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我們目前在設計微課的同時,也配套設計出與微課內容緊密結合的自學報告單。期望通過這份自學報告單,教師能了解到學生在學完微課後的學習效果或者遇到的問題,自學報告單有時候可以在課堂上以「前測」的形式呈現。因此,我們在設計自學報告單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微課與自學報告單相一致
自學報告單主要用於反饋學生是否看了微課,對微課中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何。只有教師在看到「自學報告單」或「前測」的反饋時,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做到「以學定教」。反饋結果可以通過師生共用網路平台或者「電子書包」技術方便快捷地得到。所以,「自學報告單」的精心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必須與微課內容保持一致。
在侯老師的《畫垂線》這節翻轉課堂中,針對微課1,自學報告單中設計了4個作圖題,4幅圖中已知直線擺放的方向不同。針對微課2,自學報告單中也設計了4個作圖題,除了已知直線擺放的方向不同外,還有需要延長已知直線才能作圖的情況。針對微課3,自學報告中設計了一個運用垂直線段性質解決問題的題目。自學報告單中題目的設計既有能直接運用微課中所講授的知識的練習,又有讓學生動腦思考,變式的鞏固練習,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運用。
賴老師《認識鍾表》這節課的自學報告單就是為學生在學習微課後的檢測和自學嘗試而准備的。所以,如果教師想好了自學報告單的內容,那麼微課的大致內容也就清晰了,如果微課的內容已經確定好,自學報告單就自然衍生了。
2.
課堂教學與自學報告單相一致
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前要了解學生完成自學報告單的情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二次備課——以學定教。自學報告單像課堂教學的地圖,是展現全部的路線還是展現一部分因內容而定。侯老師的《畫垂線》這一課的課堂實施過程:交流前置學習的收獲——小組內互查自學報告單完成情況,修正錯誤——小組交流兩個辨析問題——小組匯報——鞏固練習——挑戰題——小結。其自學報告單包含了課堂教學中的大部分內容。
賴老師的《認識鍾表》這一課上了兩次,第一次把知識的復習和鍾表中既定的知識藉助動態的演示講解給學生,並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交給孩子在家裡嘗試完成,回學校進行重點的匯報和難點的辨析。但在自學報告單中發現,學生大都關注難點的題,卻忽略了對重點題的分析和交流,導致一部分學生並沒有領悟透徹認讀時間的方法。在第二次的教學中,調整微課中自學報告單上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重點上加了引導操作:讓學生從整點(9時)開始,順時針撥動分針,一邊撥,一邊說是幾時幾分,而把教學難點(8時55分)留在了課堂上,在學生充分掌握認讀的方法之後,出示難點,現場生成學生的思維過程,並根據學生的不同答案的選擇確定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學生通過說理由、說方法,深入地掌握了認讀時間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這節課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堂課的學習從微課開始,落實在自學報告單上,學習重點的展現以及難點的突破則留在課堂。
實現微課應用於翻轉課堂模式的必要條件有哪些
1.
技術保障
教師和學生都能熟練平台或「電子書包」的操作,且能得到家長支持。
2.「先學」機制的建立
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其目的除了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麼「先學」就應該是一以貫之的行為,翻轉課堂模式也應該是一種常態,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即使沒有完整的「微課+自學報告單」,也應該有微課或「自學報告單」(即「先學」的形式可以多樣)。
3.
創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體
翻轉課堂需要同伴之間的互幫互助、共同進退來提高學習的效果。教師若要有效創建學習共同體,則需制定合理小組活動規則和合理有效的評價制度。
4.
練習的設計
翻轉課堂有一個重要環節是「練習」,其練習時間比一般新授課中練習時間設置得長。因為,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期望的是在學生練習時能夠注意到每位學生的練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給予指導,這樣能夠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做到有針對性的指導,而且能力較好的學生還能夠做小老師去幫助其他學生,這樣的活動自然就延長了練習的時間。練習包括前測、基礎練習、提高練習、拓展練習、後測,其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5.
教師的作用
教師設計微課的過程就是對教材充分研讀的過程,但微課需要的是教師的講解能力。在微課與課堂融合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重點的再呈現、再突破時,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對小組學習狀態的調節能力以及教師把握契機的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組織學生之間的討論、爭辯、質疑、動手操作等,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甚至拓展,都將是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考驗。
總之,翻轉課堂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利用移動學習設備和網路更方便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會出現的問題。但正如汪曉東博士所言:如果你現有的課堂教學形式能夠將教學目標實施得很好,還有必要製作微課去翻轉課堂嗎?我們不是為了翻轉而翻轉,而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所以,製作微課時要把這一點擺在首位。
-----------------------------------------------
【注】本文作者:黃付潤單位:廣東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文章源自黃老師的新浪博客,轉載未經作者授權,轉載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特此鳴謝!
夢工坊視頻工作室,您的專屬微課視頻助理。
② 如何運用微課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未來是以網路的全面深入運用世紀。隨著網路的廣泛普及應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算機網路的普及使網路教育的進程已在我們身邊迅速展開,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一種極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同樣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網路資源,增強課程吸引力,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加深並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微課作為網路資源最基礎、最生動、最形象的在線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以下是個人結合現有的完善的網路資源建設實際情況,就充分利用微課這一環節,提高學校教學效益進行學習總結。
一、完善的網路條件是微課得以實施提高學校教學效率的基礎
首先,學校教學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課,必須要具有完善的網路條件。現在的高等院校,都極為重視學校的現代化建設,學校領導必須認清社會教育網路化發展的趨勢,不惜巨資加大了網路方面的投入,建設現代網路化校園,並時刻注意保持與教育改革同步。
學校必須全面開通校園網,這樣才可以充分共享網上資源,及時了解教育教學信息;校內伺服器也已提供了豐富的學校內部網路教學資源,例如,當前最為流行的清華大學多媒體網路數字化資源庫。一律實行現代網路化辦公;投影儀、「三線」等已走進每一間教室,切實實現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實現了校園高效率的網路化管理。這樣也又利用優秀的微課能夠惠及到全國各地的學生,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園網路建設是利用豐富的網路教學資源的先決條件,並為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豐富的微課資源是提高學校教學效率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際網路上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且網上信息具有傳遞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優點,例如可實現對現代科技發展的實時跟蹤。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科學和信息傳播手段日益發展,知識量在短時間內發生猛增現象,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知識爆炸。而網路化的教學卻也能以其獨有的特點,迅速、准確地進行新知識的教學活動。
正是鑒於網路可以提供海量資源,支持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才得以全面提出及開展。多樣的外部刺激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網上豐富的資源有利於充分實現交互與共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習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從而最終有利於學校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教師的網路應用水平是產出高質量微課資源的有力保障
面對豐富的網路資源及現代化的網路技術條件,要想將其充分運用於教學,為教學服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具有較高的與之相適應得計算機水平,這對廣大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目前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他們的計算機網路化應用水平比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師在青年教師的帶動下,積極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並且學校定期對中老年教師進行計算機網路應用及課件製作的培訓,使之達到熟練應用和製作的目的。這樣,學校教師整體計算機水平較高,從而大大提高了網路資源的利用率。這極為有利於教師的備課與教學,同時學生也對這種現代的網路化教學手段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整體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微課得以普及的前提
網路信息時代教育的培養目標除了要求學生具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本素養外,還應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和很強的信息能力,因此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除吸收傳統知識技能的精華外,還應有意識地強調培養和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與加工能力。而當前正流行的熱門研究課題「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將研究性學習定義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自主探究方式。這是與當今教育改革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的變革,也是遠程開放教育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利用網路資源培養並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提升學生素質,是遠程開放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是我國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
為此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經常地適時組織學生到電子閱覽室進行自主網路探究。探究過程中的相互交流不僅可擴大知識的攝入量,更可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在交流中學習成長的意識。培養良好的基於網路的自學習慣,實現從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進而為實現教育改革的新的課標要求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快速發展,與當前廣泛應用的眾多社會性工具軟體(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樣,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後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於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路教研將大有作為,並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於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路的普及,基於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③ 如何錄制優秀的微課及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錄制優秀微課的方法:
(一)微課保證畫質清晰,視頻中有作者本人頭像或畫面;文字內容正確無誤,無科學性、政策性錯誤;聲音清楚,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詳略得當,講解精煉。(採用電腦錄制,錄制時調整電腦分辯率1024*768,顏色位數為16位。ppt盡量做到簡潔、美觀大方;文件大小不超過20m)。
(二)時間控制在十分鍾左右。
(三)微課片頭顯示標題、作者、單位、微課適用對象及微課所屬學科、教材、單元、知識點等信息,微課標題以知識點命名。
(四)微課選題得當,具有針對性,適合於多媒體表達,避免「黑板搬家」現象。選題應圍繞日常教學或學習中典型、有代表性或課堂教學過程中難以用傳統方式解決的問題進行設計。
(五)微課基於教學設計思想,圍繞選題設計,突出重點、難點;教學目的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組織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主線清晰、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明了易懂;具有針對性地解惑、啟惑,能夠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等問題,同時調動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
(六)視頻格式為:flv、mp4,視頻尺寸為:640*480或320*240。音頻格式有:aac 、 mp3、 vorbis 等
注意:
滑鼠不要在屏幕上亂晃。
字體和背景的顏色要搭配好。
講解課程時,滑鼠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
畫面要簡潔,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圖標、背景、教師人頭像等,都要刪除。
錄制視頻的環境要安靜、不要有噪音。
在微課程中適當位置設置暫停或者設置後續活動提示,便於學生瀏覽微課。
④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應用微課程與翻轉課堂
「微課程抄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及襲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因此,微課程在「知識點」教學內容組織的基礎上,其相應的教學環節的選擇就成了微課程整合教學應用的前提。所謂教學環節,就是指教學過程所涉及的各個階段和程序。由於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教學環節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但是,由一定的教學環節組成的教學活動就構成了.特定的教學模式。
⑤ 如何運用微課程進行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打破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通過課內微小視頻的播放,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筆者認為:1、運用微課,課前自主預習,進行熱身,激發學習興趣2、巧用微課,師生互動突破教材重難點3、利用微課,做好舉一反三,進行教學拓展延伸
關鍵詞:微課 激發興趣 突破重難點 拓展延伸 高效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從微小說、微電影、微視頻到微課等應運而生,微課的有效運用,為課堂教學添趣加效開辟了新路徑。
一、解讀微課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等教學支持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結構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環境」。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打破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創設更為客觀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課內微小視頻的播放,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中的重難點,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 小學語文教學與微課程的幾點巧妙結合:
1、運用微課,課前自主預習,進行熱身,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會有這樣的鏡頭:上課時學生中規中矩的在聽,教師頭頭是道的在講,可是到了下一節課時,令你大失所望,有不少的學生不能解決上節課已學會的知識。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雖然課上的很流暢,但多數學生只是被動聽、看,缺乏學習興趣,沒有成為課堂主人獨立思考問題。運用微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課前根據所需的知識點設計好微課,可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等情境導入微課,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為課堂做好准備。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晏子三次與楚王鬥智斗勇的故事,展現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氣。在以前的教學中,有很多學生經常提出這樣的疑問:晏子從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為何不掉頭回國?這次出使楚國的用意為何?針對這樣的疑問,今年我製作了一節微課《晏子使楚有何用意》。我把微課的觀看設在了課前預習的環節中。在微課中,我利用評書的形式講述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齊國在外交上緊張的政治局勢,闡述出晏子出使楚國的必然性,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晏子愛國的品質。這節微課深受學生的喜愛,尤其是評書講述形式,非常有氣勢和感染力。這節微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探究精神,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2、巧用微課,師生互動突破教材重難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對知識的理解力不強,所以課本中出現的重點、難點不好掌握。這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形象直觀,減輕難度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向目標方向思考,達到將知識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讓課堂教學變得「活」起來。那麼,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現教學有效突破呢?巧用微課,分解教材重難點,步步實現學習目標。如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潮來時」這部分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感受錢塘江潮的壯觀景象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於是我製作了微課《壯觀的錢塘江潮》。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像,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視頻,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視頻,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微課的運用,視聽結合,聲像並茂,使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的輕松氣氛中解決了重難點知識。
3、利用微課,做好舉一反三,進行教學拓展延伸,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完一篇課文後,學生往往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點撥,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拓展延伸,這樣可以促使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積極性。
微課不但可以讓學生對課外拓展的內容一目瞭然,而且覺得興趣盎然,使學習變得簡單。如在教學《趙州橋》這篇課文時,我製作了微課《寶貴的歷史遺產——趙州橋》,首先設置一系列關於趙州橋的圖片,提出疑問「趙州橋為什麼被稱為寶貴的歷史遺產?」,同學們會結合自己所學所看來交流,接下來讓學生「介紹自己參觀過哪些有名的歷史遺產?」,最後布置作業讓學生了解家鄉某個古建築的歷史,並畫下來。這是把學生引向生活實踐的一個學習建議,課內外結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巧借微課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變抽象為形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眼球,主動參與其中,帶著微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使語文課變得豐富多彩,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
⑥ 如何運用教學策略將微課程植入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
1、學習探索有效課堂的基礎理論、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實施途徑及評價方法、標准,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及評價體系。
2、加強構建有效課堂實施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
3、構建符合校情學情的具有特色的有效課堂新模式,並推廣運用。
4、扎實開展有效課堂的構建活動,鑄就一批課堂教學名師。
5、注重過程管理,強化指導、評價,使學校教育教學進一步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得到轉變,素質明顯提高,教學質量大幅度上升。
⑦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微課程
(一)課前導入
「萬事貴乎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雖然不能說是課堂成功的一半,但能影響整堂課的氛圍。一次語文課上,學習的課文是林海音的《竊讀記》。教師利用微課程介紹作者,簡潔的文字配上圖畫及音樂,一下子讓孩子們進入了作者的生活年代,使學生對老北京的生活有了濃厚的興趣,對老北京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整節課因為有了微課程作鋪墊,營造了良好的場景,學生體悟得相當好。我們也不得不重新定位微課程在課堂上的作用。又如學習《晏子使楚》,可以從外交家談起,先利用微課程講周恩來機智應對的外交故事,再轉回課文,古代也有言辭犀利、機智過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
(二)解決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為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提高而頭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出現很多低技術水平的錯誤,明明是自己或者同學可以修改的,卻一直保持到最後由教師批改。他們不願意和同學交換修改,自己修改的激情也不高。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給學生播放這樣一則視頻《四色筆》:視頻中的學生准備了黑、綠、藍三支筆:自己寫作文用黑色筆,同伴修改使用綠色筆,自己再修改時則使用藍色筆,最後,教師使用紅色筆點評或批改。因為字跡的顏色不同,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學生互動的過程,也能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過程。同時,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與同學的合作,也習慣了互相修改作文,學生作文的水平會在不斷的自我修改與互相修改中提高。
(三)拓展延伸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開闊視野。
⑧ 如何運用"微課程"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微課程的來主要載體是短小精悍源的微視頻,也可以是其他媒體形式的微內容.如文本、音頻、動畫、軟體等。我們從微課程的發展歷程來看,它與20世紀90年代傳人我國的「學習對象」概念相類似,但它所不同的是,目前出現的微課程概念大多是由一個視頻文件組成,以講授一個「知識點」(包括概念、知識、問題等)為主體,它與學習對象相比較更加強調「視頻」這一媒體的應用,這與慕課的核心內容——基於「視頻教學」不謀而合。在我國最初的基礎教育領域實驗中,微課程只是一種微視頻課件,著重在於解決傳統教材由靜態文本向動態資源轉變,以及解決傳統教學視頻「顆粒度」過大問題。但在慕課的影響下.微課程的含義開始延伸.它不再僅限於對「知識點」的講授、問答、演示、練習、反饋等教學環節的加入,並且將覆蓋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它包含著教學(學習)目標、內容、資源、活動和評價等必要的課程要素,並以整合課堂教學或在線教育應用為基礎。因此,微課程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媒體、工具和資源而存在,而是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組成單元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