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依據
❶ 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什麼必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總目標
新課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課程目標,而要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老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是很不容易的,這是推進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之間,我們既要考慮 「 新課程目標的內涵有哪些 」 ,又要考慮 「 如何圍繞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 以及 「 怎樣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 」 等問題。所以只有首先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說走進了新課程。
❷ 確定課程標準的依據有哪些
國家課來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源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首先應能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其次制定國家課程標准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❸ 依據國家規定的幼兒園課程標准,進行一日保育教育活動 是出自哪一個法規
沒有具體的法規說 一定要每日一次進行保育教育活動,但是根據以下文件回:
《國務院關於答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年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兩個國家部委級文件,當地省市主管部門再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規章制度。
因為在這兩個規章制度中對於幼兒園幼兒有「保育」、「體育」、「戶外活動」等要求,各地普遍上就制定了每日一次的保育教育活動。
附:《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❹ 課程標准依據什麼進行修訂
1.課程標准修訂的指導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的研製和修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為實現我國在戰略機遇期成功轉型的高度著眼,確定語文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認真研究外國母語課程改革的經驗和理念,從本國語文教育的傳統和現實狀況出發,明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堅持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鞏固改革成果,總結十年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針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問題,修訂課程目標和內容;進一步研究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和語文課程的特點,提出切合實際的課程實施舉措;從善如流,吸納來自各方面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2.課程標准修訂重點關注的若干問題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學科中的滲透。本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有必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導向,並努力把它有機地滲透到課程的功能和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等方面,與學科教學盡可能水乳交融,緊密結合。 (2)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規劃綱要還指出,要「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全面發展」。 修訂工作組認為,語文課程應該將人文關懷和道德品格的教育、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的教育,融入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中。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 修訂工作組通過研討認為,必須在語文課程中繼續堅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採用「語文素養」作為新課程的一個核心概念,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課程理念,表達了語文水平高低是學生多方面因素綜合體現的思想,語文教育必須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語文能力」包含在「語文素養」之中;強調「綜合素質」和學習內容的「綜合」,在教學中努力避免過度細分、低效高耗的狀況,是和黨中央關於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各個方面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相符的,是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相符的。 (3)突出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根據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習語文的特點,系統梳理並適當調整課程目標和內容,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5)針對語文教學和社會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突出問題,增強改革力度。關於漢字教育,是這一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在漢字教育中,要關注寫字的姿勢和習慣,注重書寫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和辨識正誤美醜的能力;要關注寫字過程,引導他們摒棄浮躁情緒,靜心求實,認真練習,努力提高書寫質量。 寫字教育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舉措,要抓緊抓實,持之以恆;同時,又要注意提高效率,盡可能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在第一學段降低寫字量的要求,使課程目標更加切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在小學階段每天安排練字的時間。 另外,還設法爭取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在課程標准附錄中增加《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以此為寫字教學、教材編寫和教學評估等提供依據。 (6)關於課程性質的表述和課程標準的「知識內容」與「結構體例」。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沒有直接回答「語文課程是什麼」的問題,因為顧及長期以來語文教育領域里的種種習慣說法,盡可能少用新的表述,以維持穩定,減少波動。要想繞開矛盾,避免爭論,實際上在這裡面形成了許多糾結。這一次修訂需要對此有一個明確的闡述。在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有關的語文知識內容已包含在課程目標中。根據本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沒有像其他一些學科的標准,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兩個部分,而是將「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結合在一起。
❺ 、課程標准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基本依據,其核心部分是
課程標准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基本依據,其核心部分(B、課程目標)
英國版在99年頒布的國權家課程標准中強調四項發展目標和六項基本技能,傳統的學業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體現的課程評價發展的基本特徵是( B、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❻ 課標大綱依據主要寫什麼
根據國家教育總體目標要求,學生年齡與智力水平發展的要求,學科內容要求。
你可以找一下完整版本的課標或大綱看一下,裡面很清楚寫了。
❼ 如何依據課程標准設置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課程目標,而要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老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是很不容易的,這是推進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之間,我們既要考慮 「 新課程目標的內涵有哪些 」 ,又要考慮
❽ 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什麼必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總目標"來確定
科學的課堂教學目標要把握一些基本的要素,這些要素包括課堂教學目標的功能、設計原則、設計取向、組織框架、陳述方式等。而實際的調查表明,雖然大多數教師都認可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學的指導作用,卻並沒有對之投入相應的研究和思考,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關注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層面。
❾ 簡述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課本三者有什麼關系
課程主要表現為課程計劃、課程標准、教材(教科書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關系見圖中表格
拓展資料:
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展開。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標准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聲像製品。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巧言 》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但這里課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遠。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雖然他對這里的「課程」沒有明確界定,但含義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課及其進程。這里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准確。
到了近代,由於班級授課制的施行,赫爾巴特學派「五段教學法」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程序及設計,於是課程的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語世界裡,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麼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
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這一解釋在各種英文詞典中很普遍,英國牛津字典、美國韋伯字典、《國際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這樣解釋的。
但這種解釋在當今的課程文獻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Currere」 一詞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由此課程就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從而引出了一種傳統的課程體系;而「Currere」的動詞形式是指「奔跑」,這樣理解課程的著眼點就會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上,就會得出一種完全不同的課程理論和實踐。
解放以後,由於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以前,「課程」一詞很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