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壹』 普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一、課程性質
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
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二)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九個級別並以學生「能夠做某事」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這種設計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能力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課程要求的有機銜接,保證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三)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四)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六)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路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三、設計思路
《標准》採用國際通用的分級方式,將英語課程目標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該設計遵循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也考慮到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旨在體現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國家英語課程要求從3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標准》第二級為6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級為9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級為高中畢業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級為第二、五、八級之間的過渡級。過渡級別的設置既有利於對各層次教學的指導,又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
英語課程分級目標結構如圖1所示:
課程目標的級別不完全等同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各個年級。但是,分級目標對3~6年級、7~9年級和高中各學段或年級的教學和評價以及教材編寫提供了循序漸進、穩步上升的指導性要求,有利於課程的整體實施。從3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3、4年級應完成一級目標,5、6年級完成二級目標;7~9年級分別完成三、四、五級目標;高中階段完成六、七、八級目標。第九級為外國語學校和外語特色學校高中畢業課程目標的指導級,該級別也可以作為部分學校少數英語特長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方向。
各地區可以根據國家課程三級管理的有關政策規定,根據當地的條件和需要,適當調整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教育基礎和師資條件暫不具備的地區或學校,以及把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開設的學校,可以適當降低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目標的要求。英語教育基礎和條件較好的(如從1年級起就開設英語課程的地區或學校),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提高相應學段級別的要求。
備註:高中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要求將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課程計劃確定之後作相應的調整。
『貳』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准內容
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質教育,充分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職業選擇創造有利條件。同時,英語課程有利於學生體驗中外文化差異,豐富思維方式,增進國際理解,提高人文素養。英語教育應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並重,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既能夠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夠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學習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形成創新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二)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性
義務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課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英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個性化的活動,學習者由於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的基礎上,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到靈活多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益。
(三)整體設計目標,充分考慮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
英語學習具有明顯的漸進性和持續性等特點。語言學習持續時間長,而且需要逐漸積累。《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和與之相銜接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將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設為九個級別,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循序漸進的發展特點,保證英語課程的整體性、連續性和漸進性。英語課程應按照學生的語言水平及相應等級要求組織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
(四)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英語課程提倡採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五)優化評價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要通過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水平,並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思和健康人格的發展。評價體系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日常教學中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
(六)豐富課程資源,豐富和拓展英語學習的渠道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教師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積極利用音像、廣播、電視、書報雜志、網路信息為學生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三、課程設計思路
英語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和先進的外語課程理念為指導,綜合考慮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現狀,從義務教育階段起,建立一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系統而持續漸進的英語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最終目標,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從五個方面設計整體課程目標和分級目標,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它們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使英語課程既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注重優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較強的文化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叄』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2011年版)》主要學習內容有哪些
主要學習的方面沒有什麼變化,相對比2001版的有以下幾點變化:
1.引言
2001:英語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教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英語教育尚不能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2011: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學習和使用英語對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借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增進中國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語課程有利於提高整體國民素養。英語課程對青少年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總目標:
2001: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
2011: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
3.基本理念:
2001: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2011:
注重素質教育,充分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
整體設計目標,充分考慮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
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優化評價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豐富課程資源,拓展英語學習的渠道。
4. 課程性質
2001: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主要語種之一。英語的學習既是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發展思維能力、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2011: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
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
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
5.評價建議
2001:
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注重評價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
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注意3一6年級英語教學評價的特殊性;
注意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
各級別的評價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
2011:
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
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依據課程目標要求確定評價內容與標准;
注意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樣性;
形成性評價要有利於監控和促進教與學的過程;
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注意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
小學的評價應以激勵學生學習為主;
合理設計和實施初中畢業學業考試。
然後是在目標啊,語言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有了很多改動。
『肆』 《英語課程標准》中指出語言技能包括那些內容
:《英語課程標准》中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本文結合《英語課程標准》闡述了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根據《英語課程標准》中的要求,對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培養進行了論述和實踐。實踐證明:這四種能力的培養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有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伍』 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部分該掌握哪些內容
最好是全部都給背了,只要你能夠背下來那麼你的口語絕對不成問題了呀,呵呵,開個玩笑,不過也真的很有用,能背多少背多少呀,對不
『陸』 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簡介
《義教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為2007年6月第18次印刷。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
『柒』 新的《英語課程標准》主要新在哪些方面
課程
『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介紹
為了方便廣大英語教師學習和掌握《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解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解讀(2011年版)》,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指導英語教師理解和運用《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解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解讀(2011年版)》,我們組織教研員和一線骨幹教師編寫了該讀本。讀本分別從新的語言教學觀、新的語言教學策略、新的語言測試及評價手段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四個部分來幫助教師理解《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解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解讀(2011年版)》的目標要求,並給予一些教學實例供大家參考。
『玖』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准》內容
現在的規定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小學畢業的時候達到英語課程標准二級的水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