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初中政治課程標准

初中政治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0-11-29 18:29:20

『壹』 大家有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准嗎

我找到了,只不過網路連接進去還需要再尋找一下,具體位置在:

您的位置:首頁>>教材與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輔>>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實驗稿)>>本頁

我復制了第一頁,由於太長,全部復制比較麻煩!!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初中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於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特製定本課程標准。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思想性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情感,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實踐性 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貳』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2)初中政治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叄』 中考政治怎麼復習

建議復習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復習要有「據」。《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是命題的依據,因此要仔細研究《課程標准》,課標不作要求的可不復習或不作重點復習。《考試說明》對考試范圍及知識點要求更具體和仔細,一定要認真研讀,圍繞《考試說明》中所規定的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使復習內容覆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還要將《考試說明》要求培養的「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出、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整合、表達、運用信息的能力」目標滲透其中,在培養學生基本思想政治素養的同時,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在復習時,要將《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相結合,對《考試說明》要求的而《課程標准》中又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等幾個方面不同層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並告訴學生,在教學中能放手的低層次要求的內容盡管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解決,對理解和要求掌握的內容,要下功夫,探求規律,學活學透。
二、復習要有「點」。
一是要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政治中考命題盡管愈來愈注重對能力的考查,強調能力立意,但若胸中無數,能力從何談起。因為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基礎,這就要求在復習中首先要要注重讓學生讀熟教材,切實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要求學生重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其含義,能復述其主要內容,並迅速而准確地找到它們在教材中的位置,為考試時翻閱教材作好准備,並且要把一個個的基本概念、原理經過歸納、綜合、整理,形成知識網路,做到點、線、面的結合,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聯系實際來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因為考試往往是:「題在課外、理在書內」,所以對基本理論要做到「加深理解、重在運用」,這樣才能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和分析問題。當然,對基礎的復習要抓住《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的重點,切忌知識「泛濫」。
二是要關注時政,點擊熱點。《考試說明》明確提出要「體現時代性。注意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以引導學生關注國家、人類和社會的命運」。時政熱點是命題的重點,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熱點時政、 地方時政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從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也可以看出命題者往往注重以最新的時政熱點材料為背景,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在實踐中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考生不能從課本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要自己先弄清楚時事材料所設計的問題,再用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選擇典型的事例來解剖,其重點是方法的指導與解題技巧的培養,力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取得較好的效果。今年的中考,我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學發展觀、依法治國等仍是考察的重點。
三是要分類研究,找准結合點。對熱點的透徹解剖,讓學生由社會問題回歸教材,這只是中考備考的一個層面,面對紛繁復雜的熱點問題,要做到「處變不驚」,還須對教材再次進行研究,培養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歸納和提高的能力,不僅要對本節、本章的內容進行歸納,更要打破章節和年級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橫向、縱向梳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路,找准分析熱點問題的聯結點。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例:它和教材可以結合的知識點有八年級的社會公平正義,九年級的社會責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基本國策,社會主義文化和精神文明,依法治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
三、復習要有「序」。復習時的有序安排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建議你復習採用「三輪復習法」,第一輪是基礎知識的系統復習,這一階段的復習目標側重於對基礎知識的領會、記憶,並使其系統化。今年的時間緊,因而復習課必須目標明確,重點基礎知識突出復習,講練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輪為專題復習,即教會學生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所學的知識點之間進行聯系,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輪中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要學以致用。教師主要是教給學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題的方法。教師要注意及時掌握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分門別類進行訓練,並要和課本的有關內容聯系起來訓練,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對於各個熱點問題,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力求窮盡其與教材相結合的知識點,並根據開卷考試的開放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特點,根據材料設計一些開放性訓練題,訓練全面、准確、迅速尋找材料與書本知識的最佳結合點的答題能力。第三輪為模擬練習,這一輪的復習目標主要是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知識的再提高。教師要精心編選好練習題,並定時訓練和講評,特別要加強對學生易出問題的知識點或思想認識方面模糊點的訓練,要注意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

『肆』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初中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於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特製定本課程標准。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思想性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情感,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實踐性 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伍』 初中新課標政治金榜學案9年級全一冊期中綜合檢測卷答案

[求助]初中新課標政治金榜學案9年級全一冊期中綜合檢測卷答案 [復制鏈接]

『陸』 新課程背景下怎樣上好初中思品課

摘要:從2006年9月秋學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課已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編寫的《思想品德》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選取了許多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作為主要素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同時新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發展。然而,我們也發現,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課程中仍延續著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端,嚴重地制約著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課程目標的有效實現。突出表現在: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重課本知識,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那麼,在新形勢下,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在此作些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 思想品德 赫爾巴特 陶行知 蘇霍姆林斯基
一、帶著愛心走向學生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愛。」學生最需要教師的愛,需要與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教師要熱愛學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學生」、「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不心罰學生」 、「嚴愛結合」 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支撐下,教師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學生。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於運用鼓勵性評價,要善於以商量的口氣和學生說話,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等待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二、研讀課程標准,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目前全國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課教材內容均是依據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各年級進行的教學內容在標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規定,即初一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為法律常識教育,初三為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國策教育。據此,教材必然可以成為教學與考試的依據,教師只要將教材吃透,就沒有必要再去研究課程標准。而新「課程標准」首次打破了學科知識體系和對具體年級的教學內容要求,以學生為本,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關系」有機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相關教學內容,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材的體例和內容的呈現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轉變為僅僅是一種學習課程標準的參考資料和一種課程資源。為此,教師備課必須先備課程標准,才能了解並把握課程的總體要求,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簡言之,教師只有通過研讀熟悉課程標准才能勝任教學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並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實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誤區,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學會運用這些要求和規范來觀察個人、他人與社會現象,著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解 「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一課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我縣近年來社會發生的變化。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歷數鄉鎮的巨大變化:平房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外資企業逐漸增多、城市綠化明顯改善、私家車進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思考、分析我市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深化學生的認識,實現了知行的和諧統一,教學效果很好。
四、運用名詩名句,讓思品課道理通俗化
古詩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內容,名詩常常寓意深刻,給人啟迪, 令人深思,把這些詩句運用於政治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奧的政治道理。比如在學習「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知識點時,我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並設問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再請學生回答,最後總結出原因。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而且擴大了知識面,做到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
不僅名詩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來,巧助政治課教學。例如在講「艱苦奮斗」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搜集不同時代關於艱苦奮斗的名言,然後上課時讓學生發言,同學們列舉了「艱苦奮斗,玉汝於成」、「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毛澤東)」、「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等。通過這些名句,學生深刻領悟到了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當代中學生更要發揚這種精神。
實踐證明,在政治課堂引用名句名言,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過程的熱情,而且提高了教學實效。
五、讓音樂走進政治課堂,讓思品課活潑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為了強化政治理論教學,在上課時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心聲召喚學生、教育學生,引發其對科學理論的共鳴,可以使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例如在講「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些知識點時,讓學生熟悉並吟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啊,親愛的媽媽》、《走進新時代》等歌曲,並及時補充了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光輝業績,同學們聽得嚴肅認真,群情激昂,其豪邁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聲中,黨的形象高大起來,神聖起來。又如,在講《中國環境問題》時,又播放了《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這些歌曲不僅激發了學生珍惜、熱愛美好環境的熱情,而且也讓學生有了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行為做斗爭的堅強決心。
總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努力實踐,勇於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課程散發出它應有的魅力!

『柒』 中考政治課程標准有沒有2020版的

可以問一下老師,老師都有一手資料的,其他人估計沒有

『捌』 初中教師國家規定每周上課的課時是幾節

由於各地教學條件不同,國家並沒有做定額的統一規定,具體要求要查詢當地教育局公布的信息。

一般初中教師每周工作量12—16節。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2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每周14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學科每周16節。

國家關於教師工作量制度相關規定:

1、全校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一般應佔全校教師工作量的約 2/3。試行辦法及暫行規定對各級職務教師擔任各種教學工作,進行教材和教學法資料編寫工作,專職和主要從事科學研究、生產、實驗室工作,兼任黨政工作等的工作量計算方法均有詳細規定。

2、1985 年教育部《關於當前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意見》提出:改革上述試行辦法,由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辦法自行決定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及其定額,教育部不作統一規定。

(8)初中政治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教師工作量是教師應承擔工作的數量。1914年,中國教育部《直轄專門以上學校職員薪俸暫行章程》規定,大學校專任教員每周授課10小時以上;大學預科專任教員每周12小時;高等師范學校專任教員每周12小時以上;專門學校專任教員每周12小時以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部於 1962年擬訂《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草案)》,曾在幾所全國重點學校試點。

1981年發出《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內容包括教學工作量(含教學法研究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實驗室建設工作量等。一個教師的全年工作量,應為1680小時。各類學校均按以上原則及本校具體情況制訂工作量。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