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程標准解讀
① 如何理解2017版地理課程標准的兩個亮點
地理涵蓋的事物太多了,覆蓋的面太寬了。如果沒有一個課程標准,那地理老師就可以隨意發揮,對於學生來說這樣就會混亂,沒有一個體系。所以要有一個地理課課程標准,讓老師去按照標准來教學。這樣就可以把地理的大框架和地理方面的基礎知識交給學生,至於學生怎麼填充這個大框架里的空間,那就要看學生自己了。不管學生以後會填充多少教科書以外的地理知識,學生都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地理框架、地理基礎知識,看到和地理有關的信息也不會兩眼一抹黑。
② 最新初中地理課程標准修訂了什麼問題
課程目標」部分的對比分析修訂後的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提出了原來沒有的課程總目標,並增添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表述,這三個方面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總目標是一個宏觀的、綜合的目標,不能機械、教條地加以肢解。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將「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這一內容,體現了對「人地協調」觀念和「因地制宜」原則的重視。1、內容標准有一些刪減,適當降低了難度並明確意圖。作為4大塊之一的「地球與地圖」中,「地球」部分將原來的「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改為「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更加突出知識的形成過程和人類探索地球歷程的科學史教育增加了一條標准為「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刪去了相應的「活動建議」,這一標準是必須進行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進行體驗學習和動手實踐。2、還有個別地方內容有所增加。如「地圖」單元增加了「在地圖上判讀經緯度」「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坡的陡緩」的內容,更加全面;又如,在第三塊「中國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單元,新補充了「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和「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兩條標准;關於長江和黃河,則明確要求「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四).「實施建議」部分的對比分析1、教學建議2、評價建議3、實施建議教學建議修改了原來的「要突出地理學科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說明,開門見山地提出強調地理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指出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需要領悟本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了解課程設計思路,按照可能目標和內容標准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的要求。評價建議部分修訂以前的結構是從五個方面、以五個「注重……」作為標題來闡述的,修訂以後「評價建議」則從「根據地理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標准確定評價標准」「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評價的實施」「評價結果的解釋」等四個方面展開闡述。強調評價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以及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的變化;要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指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方面評價的要點,指出「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要符合診斷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目的」,並給出了紙筆測驗評價方法、檔案袋評價方法、觀察評價方法等評價方法和操作目的與內容;在「評價的實施」中指出「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把評價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克服『一張考卷定終身』的弊端」,並提出了若干建議。實施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和第四部分「教材編寫建議」的位置在修訂時進行了互換。教材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應先談教材編寫,最後再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才比較合理。「教材編寫建議」部分內容基本沒變,但對其中的三個小標題進行了修改,更加突出了「設計有一定彈性的教學內容」「突出能力培養,發揮教科書的學習引導功能」等要求,使其建議內容與教學更加密切和貼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部分,修訂後更加突出了「利用學生學習經驗資源」,在闡述「開發社會地理課程資源」時,強調「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也可邀請有關人士到學校進行演講和座談;有條件的地區可創建地理實習基地」。增加了「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的建議要求,體現了新課程「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課程基本理念。總結總之,與修訂前相比,修訂後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容量略有減少,難度總體略有降低,課程性質、基本理念更加突出,更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趨勢以及學生、學科和社會發展對地理課程所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
③ 為什麼要強調地理課程標準的重要性
其實強調這樣的標准。
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這么課程。
所以說才會強調它的重要性。
④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一、為什麼要解讀課標?
《課標》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就必須熟讀課標、研究課標.
有人對教學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教學目標是半徑,無論圓多大,都離不開圓心.課程標准作為實施教學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圓心找不準,我們的教學就談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讀課程標准就是找准圓心,然後通過研讀教材來理解課標,同時用對課標的理解來把握教材.
二.我們如何解讀課標
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⑤ 新地理課程標准對地理學習評價提出哪五個「注重」
地理學習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以及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的變化。
⑥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解: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解: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⑦ 地理課程標準的作用
根據課標 制定三維的學習目標、習題甚至是考題
⑧ 高中地理新課程怎麼理解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1.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是中學地理教師、高中地理教材編寫者和高中地理評價者。
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準是為學生編寫的,是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後應該達到的最低標准。
2.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表述方式的解釋(用行為動詞使標准更具操作性)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兩大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課程標准採用三緯目標的表述方式,在概述下面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
內容標准採用先將內容劃分為幾大部分,再用條目表述的方式。具體內容標准條目則採用行為動詞帶知識要點的表述方式,每條內容標准包含了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技能、知識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求。
3.如何將課程目標轉化成課堂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教師教案中制定的目標多是每堂課的具體目標。具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在課程總目標的指導下完成,即不能脫離課程總目標的要求。但在具體表述上不必拘泥於課程總目標的三維形式,要密切結合所要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實際情況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要實事求是,要可以達到和檢測。
4.教學中如何使用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准
中學教師主要是依靠教材上課,而不是直接依靠課程標准上課。在使用教材時,可以將課程標准用作宏觀的指導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同時,利用課程標准把握課堂教學的深度、難度和考試范圍。
雖然教師不直接使用課程標准上課,但對它有正確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
內容標准中的行為動詞是針對學生說的,而不是針對教師的要求。
一些行為動詞的使用實際是起到降低教學要求的作用。
有些內容是可以滲透到其他內容中進行教學的。
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如案例教學部分。
5.教學評價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課程標准中的規定是最低標准。
設計檢測題時,不僅要檢查學生是否掌握知識要點,還應檢查學生是否達到標准要求的能力要點,如「描述」。
「舉例說明」等要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舉出實例,而不是試題中給出。
有些要求不好檢測或不適合用紙筆檢測,但也要進行教學,如「領悟」。
為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出檢測題時,應避免直接檢測學生對某個具體區域知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