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

初中歷史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0-11-29 21:37:30

❶ 新課改下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低效」是經常出現的一大頑疾。課堂的低效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動有趣的歷史課堂變得毫無樂趣和生氣,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探索、構建高效課堂是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結合高效課堂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歷史課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構建歷史學科的高效課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精心備課,打實高效課堂基礎
1.認真學習新課標,准確把握教材編排意圖
如在中國古代史「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個學習主題下,列出三項內容標准:①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②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項用了「了解」這一行為動詞,屬於最基本的「識記層次」。「政權分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而三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表現統一與割據矛盾最為典型的時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抓住「統一」與「割據」這一矛盾核心,這樣我們都能把握住中國歷史上的這個重要歷史現象。「民族融合」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第 ③ 項用了「概述」這一行為動詞,屬於理解層次,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歷史現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漢服」、「說漢語」、「與漢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措施的實行,在語言和血緣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閡,對於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進意義。
2.認真分析學情,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需要
初中歷史學科寓知識於教材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之中,歷史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好學生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在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興趣當中完成知識的預習。使課堂教學預習先行,實現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教師由此根據「學情」作出判斷,設置教學環節。課堂通過質疑、小組評價、當堂糾錯、矯正反饋等環節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達成目標的過程獲得方法、體驗成功,這就是高效課堂所要求的學生「進步」和「發展」。
二、認真組織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
1.課堂提問要有思維價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老師為解釋變法失敗的原因,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⑴有皇帝撐腰,並得到部分讀書人支持的變法是否成功?⑵為什麼作為最高統治者光緒帝支持的變法會失敗?這兩個問題的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好像沒有思維價值,實際上它的價值在於為第二個問題服務,對第二個問題有啟發性。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獲得「沒有發動人民群眾」這一信息。課堂提問把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形成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
2.重視學法指導,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歷史教材《大變革的時代》,由標題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導學生怎樣去具體尋找思維的切入點、問題的探究點。時代是具體指哪個歷史時期?推動變革人物是誰?變革的措施、作用、意義是什麼?變革的方向是什麼?變革的對象是誰?變革的動力是什麼?變革具備了哪些條件?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最終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
3.加強對課堂活動的管理,控制好課堂節奏
曾經聽過一堂年輕教師上的《張騫通西域》公開課,裡面有個情節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前往西域,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幾個表演的學生又是忙換裝,又是忙看詞,上講台後由於地小人多,「漢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攏嘴。這樣的課組織的不緊湊,看似熱鬧,實際是混亂,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效益。這種「表演」,對於課堂目標的完成幫助不大,學生從中也學不到什麼,甚至還會起反作用,耽誤了教學進度,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所以課堂上需要教師緊扣教學目標,做到課堂充實有效,重難點突出,教學環節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師要敢於「放手」,真正實現高效學習
我在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處理難點問題「辛亥革命的成敗」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除了得到「成」和「敗」的結論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同學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如果孫中山不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這個問題提出的非常好,我當即表揚了這個同學。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最終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是否完成」這個革命目的上,真正到達了問題討論的作用,揭示了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敢於對歷史事實進行假設,是學生辯證思維的突破,突破了歷史遺存,突破了書本的禁錮,是「開放」課堂的結果。
但是,課不管怎麼上,我們總得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必須明確這一節課應該讓學生在知識、情感、技能等方面有哪些收獲,讓課堂變得開放一些,採取多種方式授課,討論、辯論或者是通過角色演繹來讓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以更好的學習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歷史學習的內容很廣泛,對史料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在歷史教學中,要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而言之,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於學生的認識層面,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課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要發生改變,順應時代的發展,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歷史的教與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情感、意志、能力、心理、思維能力、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高效課堂體現了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應該成為我們歷史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❷ 什麼是中學歷史課標中的知識

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一點認識

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和認識高中歷史課程,明確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是進行歷史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同時也是廣大教師在實施歷史課程的實踐中應該好好把握的。下面本文將就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依然注重「基礎性」

在以往的概念界定中,更多的是把基礎教育范圍定義在九年義務教育,只是少數人把高中階段的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范疇。而這次的課程改革,把高中也歸入到了基礎教育階段。《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就說道:「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由此可知,高中歷史課程依然是一門基礎課程,依然屬於基礎教育的范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堅持基礎性」。這種基礎性,不僅僅是歷史知識上的基礎性,更應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度、多層次的基礎性。

高中歷史課程屬於基礎教育階段,可以說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之一,要為學生進入高層次的教學學習做鋪墊,也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基礎。因而,《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任務以及課程目標和基本要求,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規定適合高中學生學習的課程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其進入社會和高一級學校奠定基礎。」把高中歷史課程定位為一門基礎課程,這對於指導歷史課程改革、教學等,都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比較,具有獨特的「歷史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以歷史學知識為載體的,與其他課程相比,歷史課程有獨特的「歷史性」。歷史課程中的歷史知識具有時序性、過去性和一度性等特徵。這些特點可以說是其他學科知識都不曾具備的,是歷史知識的特性,而這些特性也決定了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區別與差異,同時也決定了與其他學科課程有巨大的不同。基於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不同,歷史課程在教育目標、教育功能等方面也與其他學科課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課程標准》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注重歷史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這些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其他課程所不能代替的。只有歷史課程才能很好地實現這些教育目標。

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不能等同於歷史學,更加強調其「歷史教育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雖然是以歷史學知識為載體的,但這並不是說歷史課程就等同於歷史學,歷史學重在進行歷史研究、窮盡追尋,而高中歷史課程更加強調的是其歷史教育性,教育已經被論證的知識。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內容,它需要歷史學研究的支撐,卻不等同於歷史學的研究。歷史學研究立足於爭鳴和創新,而歷史教育立足於傳承和行動。以往的教學大綱更多是注重歷史學知識的專業性,《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說道:「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這種過於強調歷史學知識的專業性,導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等現狀。

高中歷史課程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系統歷史知識的課程,它應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和幫助學生發展的課程;高中歷史課程屬於非專業歷史教育課程,它是面向全國中學生的基礎課程,應擺脫長期受大學專業歷史教育模式和歷史研究成果(模式)影響的束縛,不去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避免內容的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它應只向中學生介紹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知識,構建符合中學生認知水平和中學生學習需要並有助於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課程新體系。

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注重公民教育,同時具有很強的「人文性」

《課程標准》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課程將公民教育列為課程的基本功能,公民教育功能的正確定位,適應了課程的基本特點以及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世紀歷史教育的重大進步。課程標准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標,形成了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將對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加強歷史課程公民教育目標的研究,有利於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科的課程功能,有利於促進教師公民教育觀念的形成。

與以往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我國歷史課程標准開始用公民教育的理念解釋歷史課程的功能、性質,公民教育己成為歷史課程目標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歷史課程標准中的公民教育目標以其內容的豐富性、人文性,體系結構的層次性和深入性,教學規范的系統性、可操作性,體現了社會的需要、時代的發展,同時也體現了歷史課程對人本身的終極關懷,體現「人文性」。人文性是新課程的鮮明特徵,而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可替代的。歷史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其學習和探究的對象主要是人及人類社會的活動情況,人和人的活動是歷史學科關注的中心,這就奠定了歷史教育人文性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出發,歷史教育應承擔起新課程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因而,歷史課程注重歷史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具有「生本」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歷史課程同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亦即「注重人的生命可持續發展」。

《課程標准》強調了高中歷史課程要「堅持基礎性、時代性」,「體現多樣性」,指出歷史課程要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以上這些課程基本理念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❸ 初中歷史新課標體現的主要理念有哪些

新的課程標準的理念首先,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

❹ 高中歷史課標和初中歷史課標的區別

一、特點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構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課程體系,並採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2、初中歷史課標:從基本問題出發,選用合適的案例。所選案例經典而簡練,且與前面的理論闡述互相照應,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說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場景式實踐,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改進建議,使教師能夠豁然開朗。

案例與評析,將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與廣大一線教師的話語習慣、思維習慣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場景式的路徑引領。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歷史課標: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三、內容上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注重展現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歷史發展大勢,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啟示。

2、初中歷史課標:集中提煉、破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核心問題和突出問題,讓問題「露」出來。然後,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理論解讀,力求彰顯前沿視野、理論深度和實踐路徑,從而讓理念「立」起來,讓教師對理解新課程標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明朗而切實的答案。


❺ 中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有幾個版本啊急急急急急,謝謝!

中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有5個版本:人教版 、北師大版、華師大版、四川教育版、嶽麓版。

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審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將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投入使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我國在2001年之前使用統編教科書,由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編寫,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使用。2001年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和《普通高中課程標准》發布,教科書可以由各出版社出版,再由教育部審定通過使用。

2012年開始,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這項工作從2012年開始,到2017年上半年,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歷時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編審工作。

❻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把握《課程標准》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 積極培養學生通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形成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

❼ 《中學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材之間有什麼關系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與《高中歷史課程標准》 的關系就如同孫悟空與如來佛的關系:教材內容的編寫和結構、風格的設計都必須依據和圍繞《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並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和原則。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活動基本綱領性文件,明確規定了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等,由此,教材只是我們的一種學習工具,是課程標准和教學之間聯系的紐帶。教材是手段,課程標准才是目的。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都跳不出課程標準的要求,如同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處理兩者的關系:
首先,認真研究課程標准。
只有認真通讀和領悟課程標准,以此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從廣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學。如此,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選擇恰當獨特的教學方法,才能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才能游刃有餘的駕馭課堂。最終有利於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使學生的到全面發展。
其次,認真研究教材
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特點,拓展和優化教材內容。
1.注意知識點的前後聯系,構建清晰的知識脈絡。
針對嶽麓版教材的專題性,某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被割裂開來,為使學生對歷史形成整體認識,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把前後知識點聯系起來,如:必修一第13課鴉片戰爭和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之間的聯系,以及兩者對必修二中洋務運動的關系。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遭到嚴重破壞,加上清政府的殘酷盤剝,困苦不堪的人民奮起反抗,太平天國運動由此爆發。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推進洋務運動開展的兩個主要原因,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由此起步。
在遵循課程標准原則的基礎上,理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部聯系,構建清晰知識脈絡,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時間和現象,把握歷史發展的歷程和規律,理解人類社會發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2.補充歷史資料,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在教學活動中,為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可以適當補充教材以外的歷史資料,如:圖書文字、圖片、漫畫、音樂、影像資料等等。使抽象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必修一第16課辛亥革命中,在講述革命失敗的原因時,引用了影視資料《阿Q正傳》,並通過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對白和結局,引導學生理解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是導致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同時還可以補充魯迅的文章《風波》、《葯》,使學生產生對革命者的英勇獻身精神的敬仰,認識當時歷史背景下革命的失敗以及革命者不被人們理解的悲哀,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認真研究課程標准,並立足課程標准大膽使用教材,靈活駕馭課堂教學,使自己的專業素養到更好發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