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實施方案
1. 校本課程開發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一)涉及課程開發的所有要素
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課程開發活動,它涉及課程目標的制訂、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而以往的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僅僅是課堂的補充或延伸,不是一種課程開發活動,缺乏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
(二)以校為本
校本課程開發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屬於學校的課程開發活動,即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為基礎、以學校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重視學校及社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強調學校辦學特色與理念的凸顯,關注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作用的發揮。
(三)自發、自願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以其特色需求為目標的自發性課程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兼顧地區性或校際間的個別差異,有利於教師根據本地區、本校的特點在課堂上靈活地運用。
(四)一種持續、動態的過程
校本課程開發能依照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隨時作出調整與改變,課程更富機動性、多樣性與彈性。它不提倡編寫固定的、正規的教材,而是強調活動、過程,以保持較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適應性。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不能等同於學校課程(即學校內所實施的一切課程),它更強調行動與過程,不要求自編教材,可以是活動方案或活頁資料。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比,校本課程開發屬於兒童中心、興趣中心、問題中心的課程,屬於「教師本位」的課程開發。在學術性課程與非學術性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諸關系網路中,校本課程開發更定位於非學術性、選修類、活動類課程。
2. 2010年校本培訓方案
2010年校本培訓方案
2010年5月16日 培訓範文-huangzd1773 發表評論 閱讀評論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程改革的實施焦點將聚焦在實施的主體——教師身上,因此,教師專業化素質是制約新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教師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變革教學方式,改善心智模式,促進專業水平的發展和提高。但是,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崗位培訓和崗上實踐,也就是說,教師應立足崗位,在教學行動研究中成為問題解決的專家,成為邊實踐邊研究,邊探索邊突破的研究者,努力實現「研為學用,研學並重」的目標,逐步推動學校向學習型組織轉變。因此,通過課程研究、課題研究和校本培訓三者有機結合,以教學為中心,研究為主線,對話為形式的多樣化實踐活動。進一步更新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濃烈學校學術氛圍,從而有效構建順應課程改革發展的校本培訓體制,更加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每一位教師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推進器。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加快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我鎮教師實際,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入手,狠抓教學內部管理、有步驟地開展教師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校本教研製度,致力課改實驗的研究,將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校本培訓有機融合專業水平,形成「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校本培訓運行機制。有效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提升廣大教師的整體素質,促進推動學校校本培訓特色。
二、學校發展目標
結合我鎮教師發展實際,逐步探索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經驗,探索制定個性化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和教學計劃,積極推進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逐步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拓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方式。通過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目標和理念的培訓,逐步樹立建立現代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展觀和評價觀。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在實踐中尋找問題。通過不斷地實踐,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建設一支能夠承擔執行、管理、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課程的教師隊伍。借鑒先進學校培訓經驗,不斷總結和積累培訓成果,建立一個動態、可持續發展、具有特色的教師培訓體系。
三、師資隊伍建設目標
以校本培訓為切入點,面向全體教師,突出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班主任、教研組長的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適應課程改革能力和水平為重點,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樂於奉獻並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
(1)全員培訓。通過多種形式,完成每個教師政治思想、教育理論、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計算機技術的培訓,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
(2)骨幹培訓。在全員培訓的過程中,對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班主任、學科組長及中高級教師進行骨幹培訓,努力提高骨幹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新課程改革所必須的教育教學能力,並及時總結推廣其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我鎮省、市、縣三級骨幹教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骨乾和示範作用,帶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幹教師隊伍。
(3)青年教師培訓。加強青年教師培養,使我鎮資教新教師1年內順利上課,3年內勝任教師工作,5年內成為教師骨幹。
(4)班主任培訓。重在培養年輕、優秀、骨幹、特色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對班主任的「德、能、勤、績」進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聘任和評選制度,確實形成班主任聘任、使用、培養、考核、獎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建立一支適應我鎮學校發展的班主任骨幹力量。
(5)教研組長培訓。加強學科組長培訓,確實形成學科組長聘任、使用、培養、考核、獎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真正發揮學科組長的教研帶頭作用。
四、培訓類型及任務
(一)通識培訓
主要任務: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有關文件精神,課程改革的背景、指導思想、目標和課程設置,課程標准特點和解析,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與幹部、教師、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校、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新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校本課程和校本培訓的開發與規劃等。
(二)學科培訓。任務解讀和掌握新課程學科課程標准,新課程評價研究,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技術與有效策略,推進新課程實施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法和途徑等。
(三)校本課程開發培訓。主要任務深刻理解新課程方案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的創新性,探討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學校建設課程、實施課程和管理課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實際、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高度重視新課程資源的建設與使用,積極倡導按照國家規定開發我校各學習領域的課程資源,挖掘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發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能。
五、培訓對象及內容要求
1、校長培訓
培訓內容:積極組織校長參加各級培訓班,學習和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趨勢和任務;《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與目標》、《課程改革與領導角色的轉變》、《程改革與教學實施》、《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
2、學科骨幹教師培訓
培訓內容:學校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調研,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技術的研討,新課程評價內容與方法,信息技術的實用技能培訓。
3、學科教師全員培訓
各學科教師,分學科進行,結合學科特點和基本要求探討新的課程理念及其實施。
學科培訓的內容:
(1)新《課程標准》的解讀,包括課標介紹,與現行大綱的比較。
(2)教材培訓,包括教材編寫的整體思路與主要原則,基本框架、內容體系與特色和對教師的相關要求。
(3)教材具體內容的解析,結合章節的具體內容與分冊逐步進行分析等。
(4)教學實施技術與方法研討,包括教學實施的具體要求,教學過程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原則、策略和方法等。
(5)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和實驗進展情況,組織課例討論和相關專題研討。
(6)學科中考評價內容、方法與應對策略的研討。
六、校本培訓的途徑
1、經驗交流
學校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交流學習心得,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學習考察
每年劃撥一定數量的經費,安排不同層次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習科學的管理方法,推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3、組織培訓
學校鼓勵教師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各種形式的校內培訓,為教師的學習搭建平台。
4、自我研修
鼓勵教師報考學歷培訓;建立教師研修激勵機制,促進個體學歷進修和素質提高研修。
5、以研促訓
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強化學科組的教研活動,發揮以研促教,研為學用的目標。
6、以訓促研
中心學校規定:凡是公費參加各級學習培訓、考察的教師,回來後一定要結合所培訓的內容講一堂匯報課、並撰寫一篇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發送到縣教研網以供交流。
7、以老帶新。充分發揮老教師在校本培訓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一幫一、結對子」的師徒式培訓方式,使其制度化、規范化。
8、網路培訓
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質課改資源的作用,採取集中收看,看後討論的方法,推動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取之真正服務於課堂教學中。
七、培訓主要形式及要求
1、專題講座形式
聘請鎮內、外培訓指導教師進行各類講座。
2、自學—反思形式
自學是在學校的規劃和指導下,教師根據自己的需求開展的自我培訓活動,主要採用兩種形式:上網瀏覽教育文獻(每周保證兩小時),系統學習教育專著(每學年兩本)、教學雜志(每學年一套),然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開展自我反思,總結提高。
3、實踐與交流形式
(1)開展校際交流,互通有無,實現培訓資源共享(每學年不少於兩次)
(2)開展相互說課、聽課、評課活動,相互研究,共同提高(每個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0次)。
(3)開展師徒結對、技能競賽、理論學習、論文評比等活動。
(4)開展課題研究。
八、校本培訓的組織管理
1、組織領導:
成立由中心學校校長為組長,由各學校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協調、管理。領導小組負責教師培訓的日常事務工作。
校本培訓組織領導小組:
組 長: 胡茂珍
副組長:龍仕川、梁海貴
成員:黃昌榮、陳明清、高政成、吉廷光、朱文瓊、王進龍、黃雄英、吉啟海、盧道英
2、制度、經費保障
參加校本培訓是每個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全體教師必須按規定完成相應的培訓計劃。學校將制訂《校本培訓方案》、解決教師繼續教育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使教師繼續教育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學校保證經費投入是校本培訓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為確保教師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保證培訓經費,保障開展培訓工作必需經費開支。
3、考核評估:
各學校要成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校本培訓的檢查和督促,建立健全教師培訓的業務檔案,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和研究問題,確保培訓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情況將作為年度考核、職務聘任、晉升的必備條件。在周期內需晉升教師職務的,必須完成晉升前應該完成的校本培訓時數,否則不得晉升高一級教師職務。
在開展校本培訓活動中,逐步構建一種基本操作方式:問題——計劃——行動——反思,促使教師由過去的工匠型變為現在的專業型,由過去的只重教書,不重教研變為現在的既重教書育人又重視教科研的新型教師;學校教研氣氛日益濃厚,學習化的校園文化得到充分發揚光大;教師的課堂行為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過去的滿堂灌填鴨式變為現在的探究式、研究性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願學、樂學,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
3. 如何建立學校課程管理與評價制度
一、 學校校本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開發實施小組具體承擔。
二、 學校校本課程專的評價標准要分學科屬制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
三、 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准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四、 校本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六、 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
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4. 課程如何設置:國家、地方與校本課程三級管理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程應以國家課程為主,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輔;隨著年級的升高,在高中階段應加大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課程應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主,國家不宜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其內容做太多的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之所以要以國家課程為主有以下原因。第一,國家課程體現了國家意志,既保證了全體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也為學段之間的順利銜接提供了保障,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作用或目的也是為了保證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第二,由於長期以來我國課程管理的權利相對集中在中央一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長以及教師等的課程意識還比較淡薄,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與教學領導能力較弱,地方和學校在課程管理和課程開發方面能力有限,經驗不足,特別是在校本課程的開發方面還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國家課程中的課程政策和課程標准,都是集中了全國的專家學者、優秀教師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甚至一流的科學家等參與研究、制定與設計和開發的,因此其科學性較強。
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課程,並不意味著排斥或否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距較大,部分課程能力較強的地區和學校應加大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力度,進一步探索並總結地方、學校管理課程、開發課程的經驗。
三級課程的管理政策在我國剛剛開始實施,將經歷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問題值得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落實和完善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5. 作為校長,如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應從哪些方面著手,採取什麼措施
為保證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等形式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教師創造主動發展的無限空間。根據高中新課程方案要求及學生實際,制定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後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員參與,全面展開,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與實施。
二、課程目標
1、開發目標
①主體性:課程編制以學校為主體,充分體現本校特色。課程編制充分尊重教師意見,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課程的編制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②基礎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綜合為目的,為每個學生打好基礎服務。
③發展性:課程編制應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④全面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的、互補的課程設置來促進學生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2、培養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②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可行性原則:從本校教師實際特點和學校資源現狀出發,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制定校本課程。
2、互補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通過校本課程的設計,使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能相互協調地發揮整體的育人功能。
3、針對性原則:從學校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從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從學校教師的特點出發。課程設置利於形成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和發揮教學的特點。
4、多樣性原則:課程設置從社會多樣化需要出發,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門類供學生選擇。
四、課程結構與內容
1、課程結構設置
我校在2002年開發了《康傑人啟示錄》、《關公文化》、《燦爛的電腦文化》等13本校本課程,並以講座的形式開設了校本課程。我們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下列選題及方向上開發校本課程:
①學生社團類:根據學生的需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提高其藝術品位,組織如書法、繪畫、器樂、健美操、跆拳道及球類等社團活動小組。
②學科競賽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與信息學奧賽輔導。
③課外延伸類:利用各學科的自編教材和選編教材,拓展學生課外知識。
④學術講座類:利用教師、專家及社會多種教育資源,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培養興趣,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⑤校園活動類: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英語周、藝術節、校運會、元旦文藝匯演等,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展示、競爭等綜合素質。
2、課時安排
年級
學期
內容
課時
學分
高一
上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18/18
1+1
下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高二
下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高三
上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3、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按學生興趣選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和學習狀況選擇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學有所長。
五、課程管理體制
1、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
(1)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林濤、郭樹立
成 員:解良田、張世溫、潘前進、任向陽、薛馥秀、何華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衛會民、雷佩娟、雷愛萍、連 芳、張國保、焦均龍、景曉波、王鐵鋒、牛乾太、范進成、柴天平、王 華、高清泉、陳張英、喬芙蓉
(2)校本課程實施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樹立、郭林濤
成 員: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順剛、鄧凱、尉惠玲、
楊俊恆、雷愛萍、馮雷傑、郭六雲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由教研處負責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導處負責校本課程的實施。
2、過程管理
①定題: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首先分析校內外教育資源;教師的素養、能力、特長、優勢;學生的需求狀況後,再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項目及項目框 架。
②申報:由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經過研究討論後提出開課申請,提交開發方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課程評價建議等)
③審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對開發方案進行審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開發,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對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慮課程的相關內容。
④開題:經審核通過後,可編入《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向學生公示校本課程開課計劃,學生自主選擇門類報名。
⑤原型評價:校本課程的原型評價通常安排在課程試驗前進行,由學科專家負責實施。原型評價的范圍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程的構成要素、課程的呈現形式、課程內容組織、課時安排等諸多要素,目的是評定校本課程的質量,並及時發現和確定需要補充和修訂的內容。
⑥課程實驗:課程試驗由學生擔任被試,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及學科專家擔任評估者,試驗工作在小范圍(一個教學班)內進行。評估者利用各種手段收集有關信息,如課堂觀察、檢查學生作業、座談、提問、問卷調查等方式。
⑦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由任教老師根據課程特點自己選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匯報演出、辦展板、櫥窗或作報告),校本課程對學生的評價採用學分制。
3、學生管理
①選修同一課程的學生成立新的班集體,選出班長配合老師管理班級。
②對學生的評價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平時考勤及考核情況(成果展示、匯報表演、調查報告等)綜合計分,三年必須修滿6學分方能畢業。
③定期進行評教評學,以便及時調整及改進。
④嚴格考勤制度,規范課程管理,對學生的出勤進行公示。
4、教師管理
①任課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導處隨機聽課,隨時測評。
②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③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④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⑤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⑥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六、課程實施步驟
1、確定學校校本課程目標;
2、建構學校校本課程的框架設想;
3、形成學校校本課程方案;
4、組織實施校本課程開設:
①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對各類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討論評估,教導處確定開設的課程和開設的時間,並安排指導老師。
②組織好教師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任務,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或課程實施計劃並嚴格執行。並由教研處審核備案。
③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該課程的特點,制定方案;加強集體備課,製作教學用具,達到資源優化和共享。
④組織好校本課程開發,積極參省級、市級的課程研究。
⑤組織好學生學習成果展示,記錄好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先進事跡、榮譽稱號等。
七、課程考核和評估
1、校本課程的日常考核與評估由教導處負責。
2、學生校本課程成績評定採用學分制,每位學生三年內修滿6個學分才能夠畢業。
3、學分制的管理採用《學分卡》,學生憑卡上課,任課教師負責學分制的執行和落實,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和表現填寫《學分卡》,每學期期末由教導處統一登記並存檔管理。出勤率未達到規定課時的80%者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4、教導處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國家、省級、市級各類各項競賽活動與資格考試中獲獎或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均可獲得獎勵學分,並可免修相應類別的校本課程。
6. 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就這四方面的因素了...
7. 肯求人力資源管理師一級的論文參考範文,最好是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培訓與開發方面的題材!萬分感謝!
試論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淺探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探究
論文摘 要: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重點轉向課程,強調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今世界改革的一種潮流,也是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它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發展的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不少學校在校本課程實踐中,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尤其是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匱乏,隨意性大。因此,我們認為,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落實: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凸現學校辦學特色,發揮教師個性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與已有課程資源結合,認識「三級課程」間關系等方面工作。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重點轉向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都從政策層面上明確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重新調整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在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改變傳統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1]可以說,強調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今世界改革的一種潮流,也是未來基礎教育改革基本取向,它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發展的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然而,不少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熱衷於表面文章,忽視了內在的實質。尤其在廣大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由於師資力量匱乏,隨意性很大,要麼「跟著感覺走」,要麼「依樣畫葫蘆」,只是「迎時尚」、「趕時髦」,搞花架子,求「轟動效應」。其實,校本課程的開設必須是學校自己教育哲學的產物,應體現學校獨到的教育思想,要與學校獨到的人文、地域等實際情況相結合,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體現科學性、生活性、可操作性。據此,我們認為,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充分認識「三級課程」間關系
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是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課程資源,不可替換或獨立,三者組成了課程資源這一有機整體。校本課程主要指學校在理解國家統一課程綱要基礎上,根據自身教育哲學思想和資源特點組織並實施的課程。它的開發是以試圖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局限、以學校為基地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校本課程必須與國家、地方課程配套實施。[2]因此,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與國家、地方課程相割裂的,它們的內容無論是難度還是邏輯結構上都應互相協調和平衡。它的開發必須遵循國家和地方課程的相關規定,在立足於鄉村、學校特點的同時,還受國家教育方針約束,否則,就會偏離我國總的教育目標。只有明確國家、地方、學校是統一基礎上的多樣性關系,才能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靈活性和統一性。
2 充分發揮邊遠山區農村區域資源優勢
「三級課程」的提出,主要是因為各地實際情況、條件、特點不盡相同。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載體,避開學校情況和條件,照搬照抄國家、地方或其他學校課程,沒有自己特色,就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也就失去了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課程開發和實施便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對學校所處的地域環境進行充分的資源挖掘、分析,尋求可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鄉土課程資源,並圍繞鄉土文化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創設適合自己實施的校本課程方案。[2]如學校駐地有豐富的養羊經驗,開展課外調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養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農」意識和學農技能,聘請有經驗的養羊專業戶講講養羊、殺羊、販羊、辦公司的創業經歷,就讓學生經歷一次人生「創業」教育。這樣的校本課程開發,才真正做到了「人無我有,獨辟蹊徑」。
3 盡力凸現邊遠山區農村學校辦學特色
在當前的課程管理體制下,國家名正言順地獲得了組織和分配課程資源,控制、支配學校課程的權利。在課程領域,學校至多隻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執行者,沒有探索與創造的空間。由此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現象。事實上,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背景、外在優勢和內在條件,它們的綜合,就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而校風是「此校與彼校之間自然存在的個性差異。」[3]學校要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設置要求,針對學生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鄉村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著眼於發展學生興趣、特長,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中外大量的特色學校創建的成功經驗也證明: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4]我國校本課程開發要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基於學校現實的特色化道路。因此,每所學校都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學校的特色,進行特色校本課程開發。比如有傳統體育、書畫、校園文藝等特色的學校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挖掘學校所蘊涵的文化底蘊,進行校園文化課程建設。總之,校本課程開發一哄而上、東施效顰,就失去特色,失去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4 充分展現教師個性作用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往往把教師更多地視為一種職業而提倡具有共性的職業道德,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一面。實際上,「一個真正的教師永遠是一個個性,一個鮮明的個性,獨具一格的個性。」[5]由此看,教師的個性品質必然影響著其對課程的選擇與組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學識,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學生個性往往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老師個性痕跡。這就是所謂的「以個性養成個性」。[5]因此,必須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使其在校本課程開發和重建過程中充分發揮個性作用,這樣,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具鮮活的地方特色。
5 挖掘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學生是教育出發點和歸宿點。教育必須尊重學生。[6]然而,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情緒情感體驗、個性閃光點以及其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國家課程不可能完全適合各地實際情況,而校本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個性化、彈性化,則能充分滿足學生各異的個性發展需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培養提供更為廣闊的時空,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實實在在的、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探討。以學生「知識獲取和能力發展」為目的,「以生為本」。
6 與現有課程資源緊密結合
課程開發非單純地編教材,而是課程體系、教育觀念的地方化重建。[4]因此,要重視教材開發,也要注重對已有課程資源的校本化。如「讀書工程」,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從古詩、童謠、諺語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列出每個學齡段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目,並提出具體要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推動「讀書工程」開展;建立「讀書卡」,使讀書活動持久不衰,同時記錄了學生讀書成長軌跡。如此,讀書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實與提高。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是發展學生潛能、促進教師發展、發揮學校社會功能和實現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徑,是新課改的關鍵環節,應予以高度重視。[2]將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教師工作重要內容,充分激發廣大教師的創造勇氣和智慧。如此,校本課程「品牌效應」才能真正地轟動起來,才利於形成學校特色,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利於學生主動、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Z].2010.
[2] 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Z].
[3] 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案例[Z].
[4] 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6-55.
[5] 鍾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6-180.
[6] 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