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新課程標准和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標准和新課程改革

發布時間: 2020-11-30 00:41:40

❶ 如何適應2017年開始的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

1、高中應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組織好相關教學及評價工作,為高校選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2、 任何一項改革的推行,觀念的轉變是首要前提。對於一線教師、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轉變那種高考不改革,新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動的錯誤觀念。要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的精神,自覺接受新課改的理念,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課程實施方案組織教學工作。摒棄那種高考考什麼就教什麼,高考不考的就不教或不認真教的思想。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與掌握,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為他們今後升學、就業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高校輸送優秀人才只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畢竟並非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將來都能進入大學繼續深造,相當一部分人將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因此,應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落實各學科課程目標。

3、 有一種觀點認為,並不是中學不想按照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而是受現實所迫,很難真正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這里所說的現實,實際上是指那種只以高考升學率作為評價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思想。當前,個別地方領導更多的是關注眼前利益,看重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在本地區的錄取人數,甚至用高考升學率作為衡量地區、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受這種價值導向的影響,學校便出現了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學校的課程設置圍繞高考,教師的課堂教學針對高考,學生的學習、訓練為了高考。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地方領導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應以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而是應以素質教育為准繩,檢查、監督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唯有如此,才可以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4、 此外,為了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多樣性的評價體系,尤其要運用好成長記錄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這些新型的評價方法。當前大家關心的問題是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校錄取中如何使用。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對大多數學校而言,如果高校錄取沒有實質性地採用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他們將不重視甚至應付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沒有弄清楚為何要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實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初衷並不是為了高校選才的需要,而是為了素質教育的需要,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❷ 請問「新課改」和「新課程」一樣嗎「新課改」和「新課程的區別又是什麼」

新課程:新課新課改:對已有課程的授課方式,教學目的,教學思想等,做出的一些新的調整或改變。

❸ 對於生物教師,談談如何處理執行新課程標准和教學改革的關系

我認為新課程標準是為課改找路子的,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所以要先改變教學方式,再普及新的教學理念,從而最終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當然,

❹ 新課程改革了,裡面指出的課程標準是什麼什麼是課程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來家課程的自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❺ 新課改與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評價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關於新課程改革的評價理念,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有明確的表述: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
「建立和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以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綜觀世界各國課程評價改革的發展趨勢,結合我現階段課程評價改革的實際,我們可對這一評價理念作以下闡釋和理解:
⑴ 在評價功能上,由側重甄別和選拔轉向側重發展。
⑵ 從評價對象上,從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轉向關注以過程的評價。
⑶ 在評價主體上,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信息的多源化,重視自評、互評的作用。
⑷ 在評價結果上,不只是關注評價結果的准確、公正,而是更強調評價結果的反饋以及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和以原有狀態的改進。
⑸ 在評價內容上,強調對評價對象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考察。
⑹ 在評價方法上,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尤其注重把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結合起來,以質性評價統整量化評價。
⑺ 在在評價者與評價對象的關繫上,強調平等、理解、互動,體現以人為本的主體性評價的價值取向。
60、課程評價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必須體現新的教育評價觀念,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要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評價應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積極主動的態度;要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評價的教育性功能。」《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討論稿)》已經向我們描述新課程評價的發展方向:評價的多元性,評價的主體性,評價的開放性。

❻ 結合你所報考教學專業,談談你如何處理好執行新課程標准和教學改革的關系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善於提問激疑,引導教學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過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啟發學生獲取知識;
④發揚教學民主。

❼ 新課標是不是新課程改革

新課標是新一輪(第八次)課程改革新教材編寫的依據,簡稱新課標。它是分學科分學段編寫的一本書。新課標是編寫教材和考試的依據。新課標是一個學科一個學段的最低標准。新課標類似於原來教學使用的教學大綱。新課標新華書店都有出售的。

❽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起源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起源: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
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1、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2、教改依據: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3、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❾ 為什麼本次新課程改革要將「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准」

本次課程改革中,將廣大教師所熟悉的「教學大綱」改成了「課程標准」。這並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課程標准」與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區別在於:
(1)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教學大綱著眼於內容規定。即: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教學大綱則關注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2)課程標准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目標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教學大綱側重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關注的是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
(3)課程標准突破學科中心,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而教學大綱則以學科為中心。
(4)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學大綱則強調教師的教。
(5)課程標准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提出多元評價建議,評價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而教學大綱則更多地關注學習的結果。
(6)課程標准為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及學業評價留下了創造空間,即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而教學大綱不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作出清晰明確的規定,而且規定了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度指標,多數教學大綱還規定了詳細的教學順序,以及各部分內容的課時等,忽視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用的發揮。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