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課程設計的理論

課程設計的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1-30 01:01:21

『壹』 課程設計的小結怎麼寫

類似這樣的

小 結
為期3周的夾具課程設計已經接近尾聲,回顧整個過程,我組內4名同學在老師的容指導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課程設計作為《機械製造工藝學》、《機床夾具設計》課程的重要環節,使理論與實踐更加接近,加深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了生產實習中的感性認識。
本次課程設計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第二階段是專用夾具設計。第一階段我們運用了基準選擇、切削用量選擇計算、機床選用、時間定額計算等方面的知識;夾具設計的階段運用了工件定位、夾緊機構及零件結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
通過此次設計,使我們基本掌握了零件的加工過程分析、工藝文件的編制、專用夾具設計的方法和步驟等。學會了查相關手冊、選擇使用工藝裝備等等。
總的來說,這次設計,使我們在基本理論的綜合運用及正確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得到了一次較好的訓練。提高了我們的思考、解決問題創新設計的能力,為以後的設計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由於能力所限,設計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同學們批評指正!

『貳』 課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以下是我做課程設計時寫的,希望能夠幫你目的:根據課堂講授內容,學生做相應的自主練習,消化課堂所講解的內容;通過調試典型例題或習題積累調試C程序的經驗;通過完成輔導教材中的編程題,逐漸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C語言課程設計過程總結: 回顧起此次課程設計,至今我仍感慨頗多,從理論到實踐,在整整半個月的日子裡,我學到很多很多的東西,不僅鞏固了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所沒有學到過的內容。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懂得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從理論中得出結論,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設計的過程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對以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得不夠深刻,掌握得不夠牢固,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把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重新溫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叄』 大學的題目,是一個課程設計。要理論和演算法,謝謝。獎勵我全部積分

數值分析書上有公式的,演算法可以網路到 當年作業都交上去了

『肆』 第一次提出課程設計的課程理論家是誰

就是鼓勵多實踐唄 這個理論家誰 找出來不打

『伍』 課程設計目標模式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課程設計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 )也稱「工藝學」模式,它是指將課程目標的設定視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 這種模式發端於 20 世紀初期的科學化課程開發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美國課程理論專家博比特( Bobbit )、查特斯( Charters )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經過他們對這種模式的前期理論鋪墊,到 20 世紀中葉,美國的另一位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 Ralph Tyler )將這種模式發展極致,泰勒構建的課程開發模式成為目標模式的經典理論,後繼者在泰勒的理論基礎上又對目標模式進行了修正和充實。
(一) 目標模式的理論基礎
1 .實用主義哲學的價值論基礎 課程設計模式是在一定的價值哲學基礎上所構建起來的,目標模式無論是原初的雛形,還是後期的「完形」,始終遵循著實用主義的價值准則。這不僅是因為目標模式本身帶有實用主義的「血緣」,而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狀況為目標模式的實用主義價值取向提供了歷史性依據。
2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效果律」及「練習律」構成了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的選擇與組織、評價的經典性程序,其中,行為目標的確立成為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的邏輯起點。
這樣,基於實用主義哲學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得以產生和發展,影響深遠而廣泛。
(二)目標模式的經典性形態——泰勒模式
1 .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 課程設計科學化運動中產生了目標模式的初始形態,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美國課程脫離社會現實的狀況,直到 20 世紀 30 年代後,美國課程發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計劃才使課程的科學化研究在實踐中正式展開。八年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拉爾夫·泰勒在對「八年研究」的經驗總結基礎上提出了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步驟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於《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它是被公認的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經典性形態形成之標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圍繞四個方面的基本問題來闡述他的理論的。他認為,這四個問題是在任何課程設計中都必須回答的。這四個問題是:
①學校試圖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
②提供什麼樣的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③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
④我們怎樣確定這些目標正在被實現?
泰勒並不試圖具體地回答這些問題,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因教育階段與學校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於是,他主要側重於對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討。眾多研究者將泰勒原理的四個基本問題進一步簡化為四段漸進式的課程設計模式:目標的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及結果的評價。
2 .泰勒對四個基本問題的回答和目標模式的建構
( 1 )目標的確定 泰勒原理中的目標確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第一,三個來源。泰勒建議課程設計者應以三個方面的來源為依據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標。一是學習者。泰勒主張教育目標的確定首先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二是當前的社會生活。泰勒主張在教育目標的確定過程中,必須從社區及大的社會背景分析當前的生活,不要讓學生學習過去重要但現在已沒有意義的內容。三是學科。泰勒認為,學科專家應考慮的是某一學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與功能,以及對一般公民的用處,而不是以培養該領域的專家為目的。第二,兩個過濾器。泰勒建議以社會哲學和心理學作為對這些目標進行篩選的過濾器。
( 2 )經驗的選擇 關於學習經驗的選擇,泰勒提出了五個基本原則:第一,為了達到所規定的目標,學生必須具有使他有機會去實踐這個目標所含載的那種行為的經驗;第二,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從實踐目標所含載的那種行為中獲得滿足;第三,學習經驗所期望的反應須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第四,有許多特定的經驗可用於達到同樣的教育目標;第五,同樣的學習經驗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幾種結果。除此之外,泰勒還闡述了有效的學習經驗的四種特點:第一,培養思維技能;第二,有助於獲得信息;第三,有助於培養社會態度;第四,有助於培養興趣。
( 3 )學習經驗的組織 關於學習經驗的組織,泰勒提出了學習經驗的兩種組織,即「橫向組織」和「縱向組織」。橫向組織指不同領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縱向組織指不同階段或時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關於有效組織學習經驗的標准,泰勒提出了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三個原則 ,以確保學習經驗的循序漸進性、相關性。同時,泰勒提出了最高層次、中間層次以及最低層次上的結構要素。
( 4 )結果的評價 泰勒第一個將評價正式引入課程編制的過程。他提出了從教育目標到評價情景再到評價手段的過程和程序,即首先應明確教育目標,然後確認評價情境,在此基礎上確定、選擇評價手段。
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以及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構成泰勒關於課程開發的系統觀點。其中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選擇學習經驗和組織學習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劃則是課程開發的整個系統運行的基本保證。其中,教育目標既作用於學習經驗,又作用於評價。
(三)目標模式的變形、發展及完善
目標模式繼泰勒原理之後產生了多種變形,經歷了不斷被改造、修繕的過程。塔巴( Hilda Taba )、惠勒( Wheeler )、凱爾( John F. Kerr )等人都對泰勒模式進行了改造、發展,完善了目標模式。
1 .塔巴模式 塔巴堅持泰勒原理的直線式課程設計過程,並在泰勒原理的基礎上於1962年提出課程設計過程的八步模式:( 1 )診斷需要;( 2 )建立目標;( 3 )選擇內容;( 4 )組織內容;( 5 )選擇學習經驗;( 6 )組織學習經驗;( 7 )評價;( 8 )檢查平衡與順序。
2 .惠勒模式 英國課程專家惠勒於1967年在其《課程過程》一書中將直線式目標模式改為圓環式目標模式 。這一模式的課程設計路線同樣以目的、目標作為起點,然後循序進行的是:選擇學習經驗——選擇學習內容——組織、綜合學習經驗與內容——評價,然後再回到目的、目標,對其予以調整,進行新一輪的課程設計過程。在目的、目標的確定階段,惠勒採取的程序為,首先將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終極目標,然後將每一項終極目標分析為若干個中間目標,再依據中間目標確定短期內能夠達成的近期目標,最後,依據近期目標設計具體的單元教學目標。
3 .凱爾模式 英國著名課程專家凱爾從內部結構層面對目標模式予以更為具體化的分析、闡述。這一模式包括四項要素:目標、知識、學校學習經驗和評價。對於目標,凱爾認為課程目標是學校活動的預期結果,是課程研製和設計的邏輯起點,並有學生、社會、學科三個來源。除了以上與泰勒模式的相似之處以外,凱爾在目標選擇和確定上還劃分了目標的種類,並將布魯姆的學習行為目標分類法引入課程目標確定過程;在知識上,凱爾強調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並將它們組成一定的知識結構以促進學習的遷移;關於學校學習經驗,凱爾認為應該包括學校安排的社會機會、學校社區活動、師生關系、個別差異、教學內容及呈現教學內容的方法等;評價則包括對目標可行性、內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斷。
(四)對目標模式的評價
1 .目標模式的歷史功績
首先,它提出並發展了一種至今最具權威的、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論,為課程設計的探究奠定了基礎;其次,由於目標模式的第一步是確定目標,它為隨後的課程設計開發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於這些,目標模式在理論上是權威性最強、影響最廣泛、運用最普遍的課程設計理論之一。
2 .目標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標模式受工業管理理論的影響,在課程設計中強調技術控制;其次,目標模式過分強調明確而具體的預設性教育目標,這使得設定的目標成為衡量學習的唯一標准,而對於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標的動態發展欠缺考慮。同時,預設性的課程必然難以與學生發展的長期性、綜合性、漸進性以及累積性等特徵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將學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種規格的「標准件」,這種視學校如工廠的隱喻容易造成學生個性的扭曲。

『陸』 每一個拓展培訓的課程設計,都需要有科學的管理理論依據

拓展培訓的設計效果能不能得到保障取決於我們在設計課程時是否融入管理科學,木子拓展在拓展培訓項目設計中是融入認知心理學

『柒』 心理輔導課程設計的理論模式有哪些

『捌』 彈丸設計理論(炮彈設計理論)課程設計

原創一份 什麼時候交呢.

『玖』 學習能力訓練的學習能力課程設計原理




學習離不開視覺和聽覺,特別是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重,每天7-8節課,其中課堂需要視覺看黑板上的重點內容,運用聽覺專注聽老師的講課。除了視覺和聽覺以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其它觸覺去學習。
教育專家研究:孩子的學習分為三種類型,即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視覺型的孩子主要通過視覺來學習,觀察能力很強,視覺記憶力也比較強,只要看了某事物,就能很快記住,並且記憶的很牢固。而聽覺型的孩子注重聽覺方面,只要講給他聽,很容易掌握所講解的內容。觸覺型的孩子學習起來需要結合肢體語言來表達。比如老師需要做動作游戲來講解知識,多展示肢體動作。
中小學生學習能力訓練課程是學習能力教育專家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認知理論開發設計而成。課程內容包括了感知中的視覺、聽覺及感知肌能運用,並配合其中的訓練重點:運用視覺集中、視線追蹤、分辨及運用視覺記憶重整事物和運用聽覺辨別聲音及思維理解力等作為訓練項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加強感知肌能訓練,讓學生充分地發揮其感官功能,提升學習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具趣味性、科學性、針對性訓練於一體。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