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課程
Ⅰ 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2)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3)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4)實現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應用。
Ⅱ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文章摘要:
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轉變,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實現新課程這一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共1頁)
Ⅲ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新課程標准
1.觀念亟待更新,教師素質、水平亟待提高
新課程的實施需要大批觀念新、素質高的師資,這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新課改中,課程概念、課程結構、課堂模式都有實質性的改變,教師的角色也將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還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研究能力,要做教育家、做學者、做教練,做大膽探索的實踐者。然而,由於客觀的原因,基層教師教學壓力過重,繁重的教學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負擔耗去了大量的課余時間,條件的限制也影響了他們許多進修學習的機會。
2.授課班級學生人數多
教育的理想追求"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新課程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以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種教學形式需要課堂的小班化,也只有通過小班化教學,才能有效地做到師生互動、人人參與,最大限度地挖掘所有學生的潛能。很多班級兩極分化在加劇,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要做到"全體學生的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3.課程資源極度缺乏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教師的實際行動。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廣大基層教師普遍感到與新課程配套的課程資源嚴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客觀上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主觀上廣大一線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及周圍環境也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缺少課程開發的動力與意識的原因。
4.評價機制改革嚴重滯後
要落實課程改革的各項措施,就必然要有與之相配套的評價制度與方法的改革。家長與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評價學校,學校如何評價教師,教師如何評價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新課程落實的程度。學校和教師一致認為,如果拋開中考、高考,真正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去落實,的確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但目前的評價機制是,學生考試的分數高低、學校升學率的升降直接決定著一個教師、一所學校的命運。學校和教師不敢忽視"雙基",否則會把學校搞垮,家長也不答應。大家普遍關心與學生的升學、教師的考核和對學校的評價密切相關的各種考試能否與新課程理念和目標相一致。正因為新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機制相脫節,造成了一些地方"轟轟烈烈喊課改,扎扎實實搞應試"的滑稽局面。
Ⅳ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內。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容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4)教學新課程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Ⅳ 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觀
在引導教師分析比較傳統課堂教學缺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查找不足,讓教師對照新目標,抓住六大轉向。
①課程傳授。由注重傳授轉向------學會學習。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知識的傳授突出在教師指導學生學好、學會學習方法。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更注重傳授知識的育人性,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②課程結構。由學科本位轉向------綜合課程。
③課程內容。由繁、難、偏、舊轉向------必備智能。
④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探索、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克服傳統課堂的學習缺失。
⑤課程評價。由甄別選拔轉向------師生共同發展。
⑥課程管理。由集中管理轉向------分級管理。集中管理即是國家決定課程,由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無權過問,學校嚴格執行。分級管理即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分級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的適應性。在課改實驗中,通過反復深刻的再認識,充分使全體教師明確課改的重要性,緊迫性,激勵教師自覺、主動、積極認真參加課改實驗,主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增強教師的使命感。
Ⅵ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Ⅶ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文章摘要:
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教內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容學生的轉變,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實現新課程這一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共1頁)
Ⅷ 新課程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有哪些
健康生活、學習態度的養成等等,這種變化對教師的挑戰是巨大的新課改對教師內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容高的要求,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策略,美好情感的濡染熏陶, 並不能推行有效的改革、雙腳,幫助學生在自我建構中謀求個性發展,要求課堂教學空間走向開放,打開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教師不再強行交給學生生搬硬套的死知識,而是交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如學生課堂上的合作互動, 知識能力的動態生成,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認真的研究學生的特點,解放學生的思想、雙手,對學生的關注更全面。新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挑戰要求教師的心靈更開放。高效的課堂教學僅僅靠新的課程方案、課程材料、教學策略等因素,對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有效的變革還必須要有通過參與並投入其中的人來實現。教師要在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從生活實際出發,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和准確的把握,從長期習慣了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轉變自己是困難的,但又是必須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更強,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自主性探索活動獲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