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新課程的教學法

新課程的教學法

發布時間: 2020-11-30 04:18:00

1. 新課標理念下中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

2. 新課程理念下習題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3. 新課標教學理念下中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創設情境,引入知識點
當代的學生思維及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生性活潑,厭惡單純的理論傳授.而創設情境是教師通過在教學開始前,將實際生活中有意義的現象或者是生活經驗引入課堂,涉資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學生由於對這些日常生活較為熟悉,因此就會產生較大的學習興趣,這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求職欲,在正式的教學中,學生也會保留這種熱情,從而實現課堂效率的優化.
二、在問題上設置一定梯度

數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高中數學知識點,掌握起來較為困難.如果在教學中設置一定的梯度,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究能力會大大提高,在解決了難度較高的問題時,他們也會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活躍思維,實現課堂效果的提升.
三、加強學生的合作
學生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對於同一個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解答,教師應當利用這種差異,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強弱進行分組,這樣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幫助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是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4. 新課改下教學方法有哪些

  1. 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2. 盡量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3. 合理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5.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方法應該有哪些轉變

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首先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觀和空間觀,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教師一詞原來含義的解釋,並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進一步轉變,促使我們必須對教師、現代教師、教師素質的內涵及其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准確的認識。 新課程教育已經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一項緊迫任務,這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現代教育理論為這場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又為這場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然而這其中必須要藉助的是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筆者認為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進行以下轉變。 一、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得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二、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三、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倡導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朋友。 四、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成為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為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處理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七、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的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學生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迎戰者。 八、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做「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做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6. 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
1.作文與生活相結合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大量地背範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

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筆奕生輝。例如,教師要帶領我們的小學生走入廣闊的生活,以拓展思維領域法國雕塑家羅丹語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致的觀察、發現,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由於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
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

事實證明,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後,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以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2.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並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漫談文藝創作》)。
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3.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

3.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

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3.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昕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柬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
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4.及時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後,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並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

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寬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

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

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後,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並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頭痛於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7. 小學英語新課標教學法有哪些除了情景教學法

TPR(全身動作反映法)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

8. 新課標教學目標分為哪三類

新課標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知識與技能:即每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即讓學生了解學科知識形成的過程、「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即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

(8)新課程的教學法擴展閱讀

教案設計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

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9. 新課標中提出新的教學方法是什麼是對什麼的探究

學生思維的轉變。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