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輔導機構
Ⅰ 高一歷史必修一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治權)。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
①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②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縣」隸屬於「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影響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處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1)漢初: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處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1)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稱為中朝,而丞相淪為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2)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4)唐朝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分宰相軍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為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
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中央日益集權於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從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形成了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實際削弱了丞相權力。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後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等同於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日益集權於中央)
史實: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後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後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察區,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採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A、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B、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第一課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要沖
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 境內多山少平原
海洋資源豐富
蔚藍色 廣泛的海外貿易
的希臘 自然地理環境對 海外殖民
希臘文明的影響 經濟、文化交流
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市國家
城邦 小國寡民
充滿活力的 共同的文化特徵
城市國家 孕育了民主政治
城邦特色 發達的商品經濟
繁榮的思想文化
成年男子
公民范圍 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
希臘的公民 具有參政素質
公民特徵 追求自由,充滿個性
第二課 卓爾不群的雅典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基礎)
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雅典執政官後,開始民主改革以緩和社會矛盾。
主要內容:①經濟上:頒布「解負令」,使那些債務奴隸重獲自由,並實行一系列措施促進工商業的發展。②政治上:(A)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4個等級;(B)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C)設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紀末(形成)
內容:a 劃定10個行政選區取代氏族關系;b 設立500人會議;c成立十將軍委員會;d陶片放逐法。
意義:確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現(鼎盛)
①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如「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等擁有最充分的權力,「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最高權力;
④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得:雅典民主政治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時代輝煌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圍而言,廣大奴隸、婦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②就其性質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種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被濫用和誤用。
雅典古典時代的輝煌誕生於民主政治的寬松和自由的氛圍中;雅典後來的衰落也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第三課 羅馬人的法律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①《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作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羅馬成文法發展史的起點。
②公民法:內容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
③萬民法:注重調節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④自然法:它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認為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資格享有某些基本權利。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西塞羅—「自然法之父」)
2、羅馬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價值
①對羅馬而言,羅馬法的制定與實施,激發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和參政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②對世界而言,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
專題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光榮革命」
時間:1688年。 國家:英國。
原因:復辟後的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直接威脅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他們決定聯合起來推翻它。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結果:建立了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議會控制下)的新政權。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2)《權利法案》
時間:1689年。
主要內容: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須定期召開議會。(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
結果: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3)內閣權利:對議會負責、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數黨領袖(首相)--行政權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內閣行使行政權,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第二課 美國1787年憲法
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作用
主要內容:①聯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權利大大加強,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構建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最高行政權屬於總統;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最高司法機關歸最高法院。
特點: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②憲法體現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③憲法一定程度調和了各方面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局限性: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2)比較美國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都是資產階級專政(國家性質相同);議會的作用及其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司法獨立。
異:①國家元首的稱謂與產生方法、職能不同:美國總統由選舉產生,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行使最高行政權,總攬軍政大權;英國國王是世襲的,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實權。
②議會與政府的關系不同:美國的行政與立法相互獨立;英國政府(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掌握行政大權。
不同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民主共和制)
國家元首(稱謂與產生方法、職能) 國王,世襲、終身。
「統而不治」、國家的象徵 總統,選舉產生並有任期。
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
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掌握行政大權 政府首腦即總統,行使行政權。行政與立法相互獨立。
議會和議員產生方式 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
下院議員民主選舉產生。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兩院議員均由民主選舉產生。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專政;都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議會都行使立法權,實行兩院制;都是司法獨立。
第三課 民主政治的擴展
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一)法國近代政體演變:
(二)「一票共和」
2、法蘭西共和國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內因:第一:法國的封建勢力強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在這78年間,資產階級與封建復辟勢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間斗爭不斷。第二:共和國時期政局動盪、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滿。第三:法國小農經濟發達,君主制傳統還很濃厚。第四:由於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致使法國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而法國同一時期的大資產階級與金融貴族的力量比較強大,所以法國共和制的確立相當不易。
外因:周邊國家都是君主制,法國率先廢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對,甚至外來武裝干涉。
3.一票共和:1875年1月,國民議會以一票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而使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4、《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1941)
a.內容:行政權--總統、7年、連任(兩院聯席議會選出)
立法權-兩院制議會:(眾議院-普選、參議院 9年-間選)
內閣-議會中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
b.意義:確立共和政體,促進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脆弱的德國民主:
德意志的統一:
三次王朝戰爭(1864-1871)
普丹、普奧、普法戰爭
2、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年--第二帝國
3、《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1年
①、聯邦制的君主國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內閣首腦: 宰相(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
②、立法機構--兩院制議會:
聯邦議會(上議院)-首相為議長
帝國議會(下議院)-立法權
意義:特點: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封建殘余重
作用:完成統一、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Ⅱ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按朝代)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Ⅲ 高一歷史人教版第三課知識點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Ⅳ 高一歷史中,第四課中的清朝軍機處機構簡單,人員精幹,有官而無史,有官而無史史什麼意思請問知識人
官就是有品級的文官,一般負責發布命令和大體方向的確定。
吏就是負責具體執行的人員,專一般沒有什麼生職空屬間,工資也很低,主要靠職務帶來的各種孝敬維持生活。
前者就如偽共和國的所謂領導,後者就是普通公務員。
這里的官指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大臣不用說了,章京也是正式的文官,而且因為接近偽清滿狗頭子,前途遠大,偽清一代,軍機章京出身的軍機大臣就有二十多人,作為地方大員的就更多了。
因為軍機處在故宮內,所以這里的吏應該是內務府人員,多為太監,偶爾也有外朝入值。
偽清制度,軍機處所有文件只能由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與聞,內容不得外泄給任何人。
所有的小吏和太監別說插手了,即使以看一下軍機值盧(即辦公的那間僅僅二十來平方米的簡陋平房,夏熱冬冷,又擁擠不堪,內部設施也簡陋的一塌糊塗,這就是偽中央的核心,可笑)也是大罪,可以處死。
至於你在上面提出的「為什麼有官而無吏能夠提高效率呢」問題,答案是軍機章京就是專門行使其他部門史的職能,有官無吏說的是這里連作吏工作的章京都是有品級的官,而且因為前程遠大,不會沾染普通吏的貪婪、拖延等陋習,辦事熱情非常高,而且因為教育程度高,素質自然勝過普通吏,效率自然也快。
Ⅳ 高一必修一歷史專題一二知識點
第一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實質):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方式。
②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度;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2、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②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③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
④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三、了解漢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
中央: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武帝讓身邊侍從擔任尚書令、侍中,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
地方:郡國並行,後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地方: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武力,往往發展成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權)、三司使(財權)分割相權。
地方:軍事:兵權收歸中央,各地精兵強將抽調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6、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2、清朝軍機處——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①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③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
④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對抵抗外來侵略,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等方面起過積極影響。
(2)消極作用: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利和日益腐敗的官僚系統,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Ⅵ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測試題答案,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Ⅶ 高一歷史 唐朝中央機構的特點與其作用
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中書省(傳承皇帝詔令、草擬詔書)、門下省(審核駁正後交皇帝批准)、尚書省(接受皇帝詔令、負責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這一結構體現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集權性質:中央集權,分工明確,相互協調
三省六部制代表了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完善。
Ⅷ 高一歷史必修一
其實要知道主要知識點只要看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就知道了。老師上課基本參照上面,這是高考命題人參與編寫的。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本模塊的學習要點: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7.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8.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4)概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史實,認識其歷史意義。
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參照《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
Ⅸ 高一歷史列舉中國古代行政機構的設置說明其演變的特點
1、皇帝制度的特徵:皇權獨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襲
2、中國古代政治定律
回顧前節內容: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打開秦王朝政治組織圖,引導學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從而引導出中國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
3、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
皇帝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官僚體制的變化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二、君權和相權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級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置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官員,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官員,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鑒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體現,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三級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置監察機構的目的:官員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專制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專制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行情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中央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准。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中央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官員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官員定期到中央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中央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二、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Ⅹ 高一歷史期中考必修一試復習提綱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