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心理健康輔導活動
① 小學三年級心裡健康教育教發言稿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為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的目標
心理教育活動課(或稱心理素質培養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專門課程.其總體目標是:協助學生建立起理性的價值觀念,良好的自我觀念,提高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質.
1.幫助學生建立理性的價值觀念
(1)使學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學生對價值的察覺:讓學生理解價值如何影響人的抉擇和行為.
(3)幫助學生學習多側面,多角度地看待學習和生活:學習正確歸因;進行積極思維方式訓練.
2.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
(1)增進自我體察:自我觀察並認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學習描述自我感受;認識思想,感受與反應之間的關系.
(2)學會自我接納:以己為榮;認知自己的優,缺點.
(3)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發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為獨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與周圍人交往的自信心;堅持自我努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4)增強自我監控:敢於自我肯定,善於自我激勵;對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反應適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以積極的態度處之.
3.幫助學生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與人溝通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情心;學習非語言溝通技巧:眼神接觸,表情,體姿,聲調,手勢.學習語言溝通技巧:了解交往中開誠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選擇適當時機談論感情問題;談論感情問題時懂得傾聽和發問;勇於表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不卑不亢;不輕易責怪他人;面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避免消極的影響;能區別某人的真正言行與你,對他言行的反應或判斷是否相同.
(3)學會處理人際沖突:學習如何作不失理智的爭辯;學會互惠互利的協商技巧.(4)學習與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時挺身出來帶頭,何時追隨別人;學會正確地分析和對待自己的情緒變化.
4.幫助學生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
(l)了解體察情緒的多樣性情緒自覺: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辨別,傾聽內在的自我對話.
(2)學習分析不同情緒狀態的前因後果情緒監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貶抑的消極信息,了解情緒的真正原因.
(3)學習情緒狀態下的控制和疏導方法情緒管理:延遲滿足;衡量情緒的強度,克制沖動,減輕壓力.
(4)學習分析情緒與行為的差距情緒決策:了解別人的觀點;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
5.增強耐挫能力
增強耐挫意識.認識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學會耐挫方法.學習接受和適應遭到的反對和不成功;學會給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評;學會響應指示和接受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限制.
b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
我們把心理教育活動課的目標具體化,即,以具體的心理或行為特徵作為心理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編排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小學生大多處在6,7歲至11,12歲之間.跟幼兒期和青春期的快速變化相比,此時兒童生理方面的發展顯得年緩而穩固,身高體重穩步增長,各種組織和器官也進一步成熟,尤其是大腦重量逐步接近成人,興奮和抑制機能進一步增強.
伴隨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影響下,小學兒童的心理有了許多重大的變化:注意的有意性進一步增長,注意品質明顯提高;感知覺的各個方面繼續完善,觀察力水平不斷提高;記憶的有意性,意義性和記憶策略都有明顯發展;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為主過渡,但思維的自覺性,獨立性和靈活性仍不夠高.
此時兒童的情緒情感更加豐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穩定性;需要,興趣,志向,價值觀體系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識進一步復雜化和深刻化,各成分均有明顯發展;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和意志品質也進一步發展.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是大多數學生在正常的教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一般水平,具體每個學生能否達到這種一般水平,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制約.發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發展中通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每一位學生心理的最佳發展.
小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例如,有的學生身高,神經系統的發育均達到同年齡正常水平,但其智能卻處在常態之下.
(2)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要麼是認識過程的發展跟不上,使得行動的盲目和情感發展方向上偏離;要麼是情感的發展跟不上,使得知與行的發展失去生機和活力;要麼是意志過程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與行的脫節.
(3)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如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得到發展,但卻沒有形成正確的動機和良好的志向.
(4)自我發展與外部要求不一致.有些兒童在良好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其智力水平和某些特殊能力會明顯高於一般學生,對常規教學條件和教育發展要求就會感到不適應,不滿足.相反,另一些人則由於自我發展和自我要求偏低,會感到外部要求過高.針對以上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及心理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選擇如下具體的心理或行為特徵作為心理教育活動課程的內容:
1.智能和創造性:(1)觀察力.(2)記憶力.(3)思維能力.(4)注意力.(5)想像力.(6)創造力.
2.自主堅強的意志特徵
(1)自信心一一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和堅信自己.
(2)目的選擇性一-能夠選定自己的目標,根據自己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
(3)獨立性一一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輕易接受他人幫助和支配.
(4)勇敢一一敢於挑戰,不膽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動機強一一敢於承擔責任,對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負責.
(6)堅持性一一做事徹底,有耐心.
3.愛的品格和社會適應性
(1)愛人-一同情,關心和幫助他人.
(2)愛環境一-愛護環境衛生,熱愛大自然,具有環保意識.
(3)愛集體和社會一-班級,學校,家鄉,祖國.
(4)社會交往技能一-傾聽,禮貌等等.
4.樂觀開朗的情緒情感特徵
(l)樂觀的人生態度一一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一一樂於和善於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
c小學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與實施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
心理活動課有三種基本的活動途徑:
1.認知式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及情緒情感體驗,取決於他對情緒的認知反應.如果認知反應積極,正確,那麼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是積極的,採取的相應行為是積極的;反之,情況則相反.認知式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認知方式,通過學生的感知,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實現活動目標.
http://www.diyifanwen.com/fanwen/jianghuagaofanwen/128504205862205_3.htm
② 人教版三年級心理健康教案
教學目的:使學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是一種美德;
從專小培養愛勞動屬的好習慣;
減輕父母的負擔,增強勞動觀念。
教學重點: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掌握勞動的技巧。
教學難點:經常做家務
教學過程:
一、 導言
同學們這節心理健康講座,我們共同探討如何當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二、質疑
1.你們在家裡做家務嗎?經常做嗎?
2.能夠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舉例說明
三、表演
具體內容:星期天,小華在家裡幫助媽媽擦玻璃,費了很大的勁,才把整個房間的玻璃都擦完了,心裡特別高興,可是媽媽看見了,卻責怪她說:「玻璃擦得不幹凈,不讓你做的事,就別做,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
討論:(1)小華和媽媽的做法對嗎?
(2)不對的地方應怎麼做?
四、小品
具體內容:奶奶正在打掃衛生,小剛放學回來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給我拿飲料。」奶奶趕緊說:「好好好,我馬上給你拿去」。
討論:小剛的做法對嗎?他錯在哪裡,他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