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心理輔導過程

心理輔導過程

發布時間: 2020-11-28 17:35:12

㈠ 在輔導過程中,心裡輔導非常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整個輔導的出發點是什麼

看你怎麼看。一是如果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那麼肯定是這個學生的心裡有點問題,出發點就是幫助他解決問題。二是如果集體進行輔導,那麼就是想讓這個集體的整體變得更好。所以,要看輔導的對象。

㈡ 心理老師是怎麼給學生上心理輔導課的

如何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

很高興坐在這里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由於到目前為止,學校教育還沒有明確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材,以及本人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探討之中,說得不足的地方,請大家多多見諒。

心理輔導活動課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它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活動形式,其特點是:它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線確立活動目標,以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關注熱點組織活動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為歸宿,以學生學會自助和助人為目的。

心理輔導課不同於一般學科課程,不是單純的心理學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單純的心理品質的訓練,它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中心,在學生沒有學習知識的壓力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的緩沖地帶,使學生在這里能夠重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為更好地發展自我奠定基礎。如今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廣大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即怎麼樣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怎麼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是我們達到這一目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輔導活動課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動課的主題選擇、目標設定、活動形式、教學的設計流程談談我的看法。

一、確定輔導主題

主題的確定非常重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首先要從課程的名稱開始。課程的主題是一節課的中心或「靈魂」,好的主題能吸引學生,發人深省,引發相關的思維活動。因此,科學准確地選題是班級心理活動課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動課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班的具體情況確定。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有什麼困惑,其共性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個性的問題表現。這樣的設計才有針對性,學生在課堂上才有話可說。我們在確定主題時要注意三點:⑴選題不要單一。(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對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競賽主題選擇情況的調查中)大多數人選題集中在情緒和人際交往方面為主題的居多,而涉及學習心理、適應問題、網路問題、厭學問題、青春期問題等主題的較少。因此我們應當選擇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的如「長大的感覺」「多變的情緒」「消除誤會心舒暢」等等,這些主題內容具體形象、容易操作,課堂氣氛也較活躍。⑵主體范圍不宜過大。許多心理輔導老師在確定主題時,應該認真考慮主題的范圍和課堂的容量,如人際交往、讓世界充滿愛、歡樂人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等等。這些主題范圍就過大。主題過大,難以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輔導任務。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方面內容,內容確定之後要用通俗、准確的語言提煉主題。例如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輔導,可以提煉成「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與父母溝通」等這樣的具體主題進行輔導。主題要小,以小見大,這樣師生在活動中就便於操作,並在活動中達到真正的體驗和感悟,起到調節心理的作用。⑶主題的內容不能引起歧義。如有位老師選擇了《信自己,收獲大》這樣一個主題,在輔導課臨結束是進行總結提問學生:「同學們,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獲呀!」有位學生回答說:「這節課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別人。」因此,我們在確定主題時,要考慮主題是否會引起學生的誤解,否則就會誤導學生,使輔導效果大打折扣。

二、設定輔導目標

輔導目標是學生通過輔導活動後要達到的學習結果,輔導過程就是圍繞輔導目標進行的。輔導目標是輔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了主題後,接著我們就要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目標的設計應當具有導向和調控的作用,應當具體,以便於操作.在認知上應該『了解』什麼、『懂得』什麼或『轉變』什麼,在行為上要『學會』什麼,『養成』什麼或『改變』什麼,在情感上要『體驗』什麼,『感悟』什麼。其次,『可操作』主要體現在目標的適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學生的年齡特徵,目標的針對性應該非常鮮明。」上完了一節課以後,聽課老師往往會根據你所設置的目標去衡量一節課的好壞,看你的目標在你這節課上是否都達成了.而且目標的制定是否圍繞主題而定。輔導目標過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節主題為《快樂就在我身邊》的輔導課,心理輔導老師把目標定位三個:1、讓學生感受自己身邊的快樂並一起分享快樂。2、了解、掌握、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幾種方法3、幫助學生增強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能力,形成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這三個目標形成三節課的內容,要在一節輔導課中完成這三個目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節心理輔導課中,輔導目標的設置不宜太多,目標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標的設置要有層次性,層層深入。如《多變的情緒》一課,目標可設置為: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幫助學生懂得情緒雖然復雜多變,但卻是可以由自己來調控的、這兩個目標簡單明了,清晰、操作性強,並且層層深入。

三、設計活動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活動的形式應該是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目的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的。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因此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心理活動的形式要多樣、輕松活潑。在活動中,我們要盡量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讓學生不會感到厭倦、枯燥。而對於高年級學生,理性思維較強,因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去感悟。並在活動中,使學生不斷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饋。從中獲得新的經驗。同時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一些心理體驗,增強其心理感受,以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級活動的形式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小調查、小測驗等各種活動加以輔助,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思想活躍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獲得心理感悟,通過感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通過習慣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

四、輔導過程的設計:

心理輔導過程的設計可分為三個階段:導入——展開——結束

導入階段對應的是暖身步驟。

展開階段占據了整堂課的大部分,也就是解決預期的學習結果,或者預期的學習活動要到達的標准。‍

㈢ 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是不允許有情緒化的是否正確

心理輔導的過程中不允許有情況,情緒化是否正確,打不正確。

㈣ 小學二年級心理咨詢活動記錄求助問題,輔導過程,輔導結果

一、情景引入

1、介紹米奇魔術師

2、魔術師變出魔術盒。

二、好玩的橘子

1、請個別幼兒摸一摸,猜猜裡面放的是什麼?

提問:說說摸上去什麼感覺?

你覺得它是什麼形狀的?

㈤ 給來訪者以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稱為什麼

給來訪者以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稱為心理咨詢,這是專業上的稱法,如果平常為了便於拉近關系可以成為心理疏導。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貧困兒童心理輔導程序和操作方法

必須科學地設計輔導程序,對輔導題目、主題分析、目的要求、課前准備、操作過程,及總結和建議等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合理、有序的安排。
(一)輔導題目
題目是主題的標識,它蘊涵著一堂輔導課、一次主題班會或一項課外活動的中心、主旨及基本內容。比如「學習中的苦與樂」要學會寬容」「給自己畫像」「我最崇敬的人」「我的理想不是夢」「擁抱大自然」「快樂的雙休日」「愉快的假期」等活動題目,都涵蓋著是什麼、為什麼、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及理想的活動效果等。新鮮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輔導題目或活動題目也有助於激發小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增強輔導活動的導向性和實效性。
(二)主題分析
主題即輔導活動的中心,亦即活動內容的核心。主題分析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1)揭示輔導活動的中心、主旨,明確重點、難點或疑點;(2)闡明輔導活動的原因及相關的理論依據;(3)明確輔導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三)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是指活動過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動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活動過程和程序設計的前提依據。
輔導活動的中心、主題主要是通過目的要求來體現的,可以說沒有目的就沒有方向,沒有動力;也就沒有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確定輔導活動的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明確輔導活動的結果使小學生內在心理狀態所發生的變化,比如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思想情感、人格品質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2)明確活動過程對小學生的智能結構和人格結構的影響,比如學會什麼,掌握何種技巧,提高何種能力,形成怎樣的人格特點;(3)目的要明確、具體,便於操作和檢查。

㈦ 心理輔導的一般程序

幫你介紹一種團體心理輔導程序,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的,希望對你有用
團體心理輔導的一般程序

團體心理輔導基本上分為治療性的團體輔導和發展性的團體輔導。在輔導中導師要充分使用心理輔導技術,與團體組員一起,創設一個有固定目標而又安全的團體環境,在導師保護每一個組員不受心理傷害的前提下,刺激組員自我開放,互動活動,相互反饋,釋放各自潛能,得到積極性的自我成長。

1、熱身引導

目的是為了引發個人參加團體的興趣和需要,讓成員彼此認識,跨越溝通的障礙。有的小組會產生隊名和口號,互相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特別是導師和組長,這才能建立成一個輔導團體(或稱小組建立)。在此過程中導師設計一些環境,促進組員參與互動活動願望的強度,使之願意自我開放,信賴別人,讓別人了解自己,利於他們成長潛能的開拓。

2、開放互動

此程序必須是在上一程序基礎上圍繞發展的目標去設計一系列互動的活動(包括特殊情況下的候補活動),組織組員全體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沖擊、體驗、回饋……各有不同程度的成長。發展目標的達到並不是在每一個活動的終結,而是過程。組員在目標活動中相互信任,共同去活動、探索、解惑。

3、激盪探索

此程序其實是融會於目標活動當中一個代表性的心理技巧,在每一個互動活動和每一次小組時間都要貫串運用此技巧。組員只要自我開放,在投入活動時,都會打破原來的心理平衡,在激烈的矛盾心理當中尋求新的心理平衡,這就有了新的成長體驗和解決障礙的辦法,這就是心理激盪。這時導本人還要運用以身示範,指引方向、刺激激盪、催化溝通的領導功能、維持互動、探索、心理激盪活動的發展。

4、團體凝聚

此程序有賴於目標活動的成敗。在各項目標互動活動中,或在小組時間中,大部分的組員是以積極的方式參與活動,並能真情吐露;另外一些組員的問題行為(或稱為一種防衛機制行為)得到了溫和的處理,也願意參與互動的活動和經驗的分享回饋,這樣大多數的團體組員就能很快地發展其團體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並願意放棄心理防衛的防衛外殼,低的開放層次是能與組員分享體驗,高的開放層次是能真情吐露內心的感受(不是隱私)。

5、分享體驗

每次目標活動後都應及時地進行小組活動,讓組員分享體驗,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互相傾吐本次活動中自己的體驗,導師要求每組員給予回饋,使組員在「自我溝通」的過程中成長,洞察了解他人、人生和社會。此時導師也應是一個忠實的聆聽者,必要時也可以組織一些游戲活動進行情感氣氛的催化。

6、成長評價

成長評價是團體輔導的一個重要程序,它貫穿整個活動程序的每個環節。它可以讓組員在活動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後在小組活動時間內進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動後填寫有刻度的或有情感頭像的回饋單,加強體驗或反饋意見;也可以設計各種各樣的追蹤發問卷、聚舊會、寫下感想意見……總之團體的成長評價是成長輔導的重要過程,一個良好的導師不可以忽視這個重要的環節。

四、團體輔導的原則

(一)指導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要求輔導者在輔導過程中對學生內在的潛能和發展條件有準確有估計,對學生的發展目標有恰如其分的把握,這樣才能達到發展性輔導的目的。學校心理輔導必須把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作為輔導的目標,注意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系統性原則

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要連續性、系統性、有組織地進行,並努力做好銜接工作。在輔導工作中,不能只滿足於解決眼前的問題或一時的問題,而應當看到問題的復雜性和反復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年齡特點的原則

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決定了心理輔導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徵,在輔導內容和措施上就不能一樣對待。對處於青春期發展過程中的學生的心理輔導要遵循他們的發展特點,起到促進作用。

4、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

學校心理輔導應該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心理健康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預防各種心理障礙或疾病。除了要向全體學生大力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之外,還要注意對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掌握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注意對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的早期發現,「防患於未然」。

(二)輔導原則

1、民主性原則

教師要使自己處於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自覺地意識到並且使學生意識到雙方在人格、權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將居高臨下的教訓、說教代之以彼此平等的說理、說服。重視學生意見,並且充分地表示理解,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並盡可能予以採納。尊重學生,不侮辱學生人格,諷刺、嘲弄學生,不揭學生「短」。

2、活動性原則

圍繞活動目標,盡可能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獲得體驗,並且教師要幫助學生適應活動教學這種模式。

3、參與性原則

不僅要求教師平等地參與教學,還要使所有學生充分地參與教學。保證給每個學生以充分的參與機會,對個別參與活動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幫助,必要時教師可以自己的經歷啟發學生。在可能的場合,教師應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活動並參與交流。

4、多樣性原則

教師要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並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看法,主動、自覺地以多樣性教學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以實現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靈活地調整或另行設計方案。

5、主體性原則

教師的備課,教學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盡量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教師要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善於體察和適應學生的情緒變化,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6、保密原則

處於對學生的保護,在輔導過程中的一些涉及到隱私的問題,教師和學生要做好保密工作。

㈧ 完整的團體心理咨詢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五個階段:
1、甄選團體成員。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團體咨詢對象,有的人情緒極端,有的人自我封閉嚴重,有的人態度本身就不端正,有的是咨詢目標不合適,總之,是要篩選出合適的成員。
2、引導成員相識並形成信任關系。
這一時期,因為大家不熟,所以,屬於一個創始期,主要任務是形成一個團體。其間任務有建立團體規范(比如不能隨意缺席,不能出現暴力等),其後是宣誓過程,等於一個入團的儀式。整個過程是一個融入和破冰的過程。會有一些小活動作為熱場。
3、促進團體成員探索自我。
這一時期,主要依靠一些設計好的團體咨詢活動來承載,一個活動就像一個游戲,大家做完後彼此分享,在分享中探索其中的內涵,以及自己的對自己更深的了解和成長。
4、協助成員總結團體經驗。
這個是在領導者引導下的分享和總結,領導著會從心理學專業角度解讀大家的問題和成長。常用的是埃利斯的理性信念等。
5、進行效果評估。
國內的團體咨詢能夠連續做多期的少之又少,所以追蹤評估難度很大,多數都是當時給一個結束評估。

㈨ 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哪裡

第一,讓學困生學會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要善於引導、啟發他們敢於自我調控、正視自己的心理缺陷和特點,自覺調節和控制不良的心理因素;讓學困生正確認識和全面對待自己,讓他們積極尋找自己的閃光點,多給學生體驗進步和成功喜悅的機會,敢於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開展合作性活動。通過開展合作性、團隊性活動,進一步培養學困生自立、自強、合作、交往能力。
第三:在教學中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困生。尊重他們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每一位學困生真正從心理上接受教師學習過程的指導,這樣不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並加以輔導,讓自信成為他們學習上的動力。
第四:在引導學困生閱讀中提高自信心。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變,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第五:引導學困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親其師、信其道」,通過耳濡目染形成一種勤奮好學、一絲不苟的良好學習習慣,激勵和調動學困生情感的變化,善於用愛心去撥動學困生心靈的琴弦,用飽滿的熱情和真摯的關愛去影響和感化學困生內心枯槁的胸懷。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