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韌性團體輔導
Ⅰ 心理韌性和心理彈性
心理抄韌性單詞以re開頭+sil(i)ence,意味著重新,意思應該是心理重新恢復寂靜,回到平衡狀態。在受到外部刺激後,自身調節心理恢復平寂的能力大小。
心理彈性,應該指的是受到刺激後心理會產生波動的大小。
如果解釋的話,只能打個比方。例如琴弦在受到演奏者撥動時會發生振動,就會有一定振幅和振動時間。
心理彈性理解為波動程度,類似振動的幅度;同樣,心理韌性理解為心理波動由發生到結束的過程,類似振動由撥動引發到恢復平靜經歷的時間。
本人並非專業人士,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Ⅱ 心理韌性又叫什麼
對心理韌性的研究始於美國,但各國研究者對科學意義上韌性的概念還未取得共回識,如何將這個術語翻譯答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爭論,台灣學者將其譯為「復原力」,香港學者譯為「抗逆力」,大陸學者譯為「心理彈性」、「回復力」、「壓彈」、「復原力」,韓國的護理學家們則譯為「回復力」、「克服力」、「彈力性」、「強韌性」等。
Ⅲ 心理彈性和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英文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外力擠壓時回彈專。對心理韌性的研屬究始於美國,但各國研究者對科學意義上韌性的概念還未取得共識,如何將這個術語翻譯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爭論,台灣學者將其譯為「復原力」,香港學者譯為「抗逆力」,大陸學者譯為「心理彈性」、「回復力」、「壓彈」、「復原力」,韓國的護理學家們則譯為「回復力」、「克服力」、「彈力性」、「強韌性」等。
「心理彈性」(MentalElasticity)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學中彈性力學的啟發,該理論認為,「材料或物體有一種隨外力作用而發生變形並隨外力去除變形消失的特性」,此即為彈性,這種可恢復的變形被稱為「彈性變形」,並將受力物體在「彈性極限內的應力與應變分布規律」作為本學科的研究對象。
Ⅳ 心理韌性的內部因素有哪些
心理韌性的內部因素有哪些?韌性,英文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外力擠壓時回彈。引申為面對嚴重威脅,個體的適應與發展仍然良好的現象。對心理韌性的概念,學術界至今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定義: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品質性定義
中文名
心理韌性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應用學科
心理學
快速
導航
影響因素研究範式測量工具
定義來源
對心理韌性的研究始於美國,但各國研究者對科學意義上韌性的概念還未取得共識,如何將這個術語翻譯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爭論,台灣學者將其譯為「復原力」,香港學者譯為「抗逆力」,大陸學者譯為「心理彈性」、「回復力」、「壓彈」、「復原力」,韓國的護理學家們則譯為「回復力」、「克服力」、「彈力性」、「強韌性」等。
對心理韌性的概念,學術界至今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當前主要存在三種定義: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品質性定義:1,結果性定義重點從發展結果上定義心理韌性,如,心理韌性是一類現象,這些現象的特點是面對嚴重威脅,個體的適應與發展仍然良好。2,過程性定義將心理韌性看成是一種動態的發展變化過程,如,心理韌性是個體在危險環境中良好適應的動態過程;心理韌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徵通過動態交互作用而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3,品質性定義將心理韌性看作是個人的一種能力或品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特徵,如,心理韌性是體能夠承受高水平的破壞性變化並同時表現出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的能力;心理韌性是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並且靈活地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1]
影響因素
第一,個性因素。指個體內部的有助於逆境中的個體克服逆境並能積極發展的特質性因素。
第二,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包括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區等更大的社會范圍的積極因素。首先是家庭環境因素。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最初和最重要場所,其環境和氛圍是壓彈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次是學校環境因素。學校氛圍也是壓彈的重要影響因素。積極的學校氛圍、學校的歸屬感、良好的同伴關系等對於壓彈的培養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三,是社區環境因素。社區環境同樣被認為對壓彈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般認為,成長於較差社區的孩子比成長於較好社區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消極的適應結果
Ⅳ 心理韌性五個維度如何求總分
錄入的時候就直接每個小題都錄進去,在data里好像有個計算,求和,就可以了,比專如說前十道題,你要屬計算,建立一個新變數維度1=a1+a2+a3+a4+a5,同樣方法求維度2,平均分在描述統計時會自動給出的 。
Ⅵ 如何加強自身心理素質
「如何提高心理素質?有沒有什麼捷徑?」面對類似這樣的提問,已經不止一次了。之前,我總覺得這個問題太寬泛,而且基本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言;這一次,我認真思考了一番,覺得還是可以說兩句的,於是做出了以下回復——
雖然你提的這個問題比較寬泛,但它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在我看來,要想提高心理素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閱讀書籍及雜志
1. 心理類:這里推薦幾本書,如下。
《生命的重建》露易絲·海著,徐克茹譯,中國宇航出版社;
《今天開始愛自己》謝麗爾·理查森&露易絲·海著,中信出版社
《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著,於海生譯,中國商業出版社;
《過猶不及》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著,蔡岱安譯,海天出版社;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系》戴爾·卡內基著,詹麗茹譯,中信出版社
2. 人文類:
(1)主要是指文、史、哲方面的名著;
(2)假如你感覺閱讀名著有些困難,哪怕是看看人文類的雜志、講演的實錄也有好處。
(二)寫作
1.記日記,尤其是心靈日記;
2.藝術創作,如創作詩歌、繪畫等。
(三)體育鍛煉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磨練我們的意志、恆心、韌性,以及思維、心理上的靈活性。
(四)社交訓練
培養自己主動、積極地與人交往的習慣。良好的社交狀況對人的心理健康極有好處。
(五)參加團體心理工作坊,或定期接受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
這就如同時常聆聽音樂會,會陶冶一個人的藝術情操一樣,接受心理輔導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強心理彈性,促進心智成熟和心靈成長,提升心理素質。
如果說前面四條是常規的途徑的話,它們所起的作用會以日積月累的方式體現在我們的心靈成長中;那麼,第五條也就是你所說的「捷徑」。正如美國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所說:
「要使心智成熟,接受心理治療是一種合理的捷徑,但這一點卻常常被人忽視。」「(當然)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即使不通過心理治療也完全可以實現,不過整個過程可能更加漫長和艱難。使用有效的工具作為成長的捷徑,完全是合情合理的選擇。」(《少有人走的路》P57,斯科特·派克著,於海生譯,中國商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