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四個環節
A. 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程流程包含哪幾個部分
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實施流程包含以下三個部分:專題的導入、活動的展開、反饋與升華。具體流程如下:
(一)暖身階段(5%)
教學過程開始很重要,也就說上課伊始,教師的主要任務實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同學們提高興趣和有所期待,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教學。座位安排可以打破傳統的秧田式,採用環形、矩形、馬蹄形、梅花形等方式。這樣的座位方式,可以使同學們能面對面地直接進行交流和溝通,也便於與老師實現無阻隔式的交流與溝通,有助於課程的展開。
熱身游戲:促成互動。如小游戲、音樂欣賞等。
(二)、導入階段(5%)
專題的導入很重要。引入主題的方法多種多樣,通常採用熱身法、案例法、故事法、自我袒露法。根據實踐的總結,專題導入具體有:
(1)熱身法。一方面調試原本緊張的氣氛,激活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調動學生注意力,調整心態,准備上課。熱身活動的內容,一般都跟本課的專題有關,形勢要根絕學生年齡特點來設計。
(2)案例法。教師可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可通過教師講述,或實現用攝像機拍下部分場景,或讓學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等來表達,從而引入專題。
(3)故事法。聽看完後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而引出主題。
(4)自我袒露法 。教師向學生真誠袒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感受來導入主題。
此外還有自我測試法、游戲活動法、懸念法、創設情境法等。
總之,在心理健康課開始階段,教師應力求營造一種平等、輕松、和諧、愉悅、開放、歡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本課程的特點和吸引力,使期待著期待和希望去進入角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對課程形成一種良好的印象和「樂之」「好之」的態度,對以後的學習及其效果,都有重要的影響。
(三)、工作階段(70%)——活動的展開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主體部分,是教學的具體實施,也是課程成敗的關鍵。在時間安排上,應佔70%以上的時間。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就要始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
這一部分包括以下過程:設置情境,引導討論 →催化動力,自我開放 → 溝通分享 → 溝通分享 →引發領悟。
授課方法與輔導技巧,具體在後面向大家作一介紹。
1、創設情境或設計活動。
可以利用故事、學生表演、投影錄像等手段。心理活動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是其核心所在。依據輔導目標,創設有效的、合適的活動或情境。為了能有效激發學生自我探索的動機與興趣,使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是否突出了活動的兩個特點:主動性和目的性,即心理輔導活動必須貫徹學生「主動參與」和「滿足學生需要」這兩條原則。
2、引導談論、分享,引發領悟。
不是依靠教師單方面的說教,更不是社會規范的灌輸,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鼓勵學生作深入的自我開放與自我捲入中,獲取新的想法與感受,從而引發學生的領悟,開啟改變與成長的契機。
(四)、結束階段(20%)
開始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視收尾。在結束部分,教師要鞏固並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成果。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總結升華 → 整合經驗 →促成行動
1、總結。總結這堂課的內容、感受與收獲,展望未來的生活,並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和體驗到的感情擴展到實際生活當中去。
2、整合經驗。
教學過程中與教學結束前的經驗整合具有回顧與前瞻的重要功能,讓學生將自己在活動中獲取的經驗與自身原有的經驗加以整合,並整合自己與他人的經驗,再重新構建自己的認識與態度。
3、促成行動。激發學生改變的動機,鼓勵督促學生即席採取行動,鞏固、落實學生領悟與經驗整合索取得的效果。如在訓練人際交往的課堂上,讓學生馬上用所學的技巧與自己平時溝通不多的學生進行交流,確保教學校國在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緯度上的統一和整合。
為了學生能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受,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對教學進行組織:
4、反饋。活動結束後,教師可對學生的表現等給與反饋,學生之間也可互相給與反饋;總結課堂的主要內容以及收獲,再次鞏固教學效果。
5、活動的延伸。要取得長久的教學效果,但單靠一堂課的活動遠遠不夠,應鼓勵學生口後將課程中所收獲的領悟與成果遷移到日常成活中去。如在人際交往課程結束後,讓大家用課堂中學到的交往技巧去認識結交新的朋友,這不但能強化教學效果,而且能為延續下一單元的輔導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B. 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教育意義
教師資格證作為一本有含金量而且還比較容易獲得的證書,可謂是深受人們的青睞,但教師資格證真的很容易通過嗎?想必不是這樣的吧,近年來,隨著報考教師資格證的人越來越多,想要拿到教師資格簽證必須掌握扎實的知識,過五關斬六將才能把心儀的教師資格證拿到手。一起來學習教師資格證的相關知識吧!
1、幼兒園一日活動組織規范的出發點
1.時間安排應有相對的穩定性與靈活性,既有利於形成秩序,又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照顧個別差異。
2.教師直接指導的活動和間接指導的活動相結合,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活動要能保證幼兒的積極參與,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
3.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為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
4.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
2、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中須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
(1)分散與集中的關系:幼兒園要多一些分散的獨立活動或平行活動,盡可能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集中次數,縮短集中時間。
(2)室內與室外的關系:在活動安排上,盡可能地把各種活動安排在戶外安全、適宜和空氣新鮮的地方。對剛入園的幼兒,尤其要允許他們自由、隨意地在室內、室外進行適宜的區角活動和自由活動。
(3)個別與集體的關系:根據幼兒的特點,盡可能地採用一對一、面對面地與幼兒進行個別交流的形式。此外,幼兒園日常必須的、適宜的一些集體活動也以採用分組性的小集體活動形式為宜。
(4)動態與靜態的關系: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要注意動靜交替,處理好動與靜的適當平衡問題;注意為其創設動態的、變化的環境,注意各活動環節安排合理,避免等待,盡可能地使幼兒在「動」中樂、「動」中學、「動」中發展。
(5)生活與其他活動的關系:幼兒園的教養工作應注重以保為主、保教結合,注重生活活動。教師要注意生活活動與其他活動安排的平衡、恰當,逐步提高其初步的、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6)自選與指定活動的關系: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教師要注意減少統一的指定性要求和指定的集中學習,而要給予幼兒更多的活動自由、自主權。
3、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教育意義
(1)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幼兒園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動靜交替,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2)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幼兒期是最容易養成固定習慣的時期,而從小形成某些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
(3)是全面完成幼兒園教育任務的保證。組織好幼兒的一日生活,能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環境,與老師、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習如何在集體中生活。有利於保教人員主動、有效地組織班集體活動,完成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
如果您希望得到更多的教師資格考試資訊和考試方法,可以直接聯系育德園師的老師,老師們會在第一時間給你最專業的解答,為順利拿到教師資格證書提供保障。
祝:逢考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