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輔導課
1. 對於不良類型的親子關系,應進行哪些心理輔導或家庭教育指導
做為一名職業心理師,您的問題把我問胡塗了。 幾種常見的不良親子關系類型有: A.溺愛型 表現: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 危害: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徵。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逐漸孤僻離群,遇到不滿容易導致攻擊報復等反社會行為。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B.矛盾型 表現: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有時卻寬恕、勉勵。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種表現,例如父親嚴厲,而母親放縱,父親斥責子女時,母親卻來阻止。 危害: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中,母親負擔更多的教養孩子的責任,對細節更為關注,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嚴格;父親則相對寬松。因此,多數孩子抱怨「媽媽很煩,太嘮叨」,產生逆反心理。但是,長期的不一致態度,孩子無所適從,做事難以決定,時間長了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症狀。 C.期待型 表現:父母對孩子雖有愛,但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願、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視子女的能力與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從父母的要求和標准去做。 危害:用過高的期望要求和監督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敏感,性格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動性,不善與人交往。他們情緒不穩定、易自卑,嚴重時甚至出現抑鬱症狀。 D.干涉型 表現:家長出於一種保護的態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前途等過分擔憂。 危害:由於過分保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由於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E.忽視型 表現:家長感情冷漠,與孩子很少溝通,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此外,忽視還可能表現為對孩子體罰、虐待、威脅等。 危害:這種親子關系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系敏感,難以交上朋友。對家庭和社會產生敵對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會團伙的引誘,成為問題兒童或青少年。 心理輔導沒有哪些不哪些的,我們只需要針對相應的類型做出正確行為指導,比如說溺愛型的,我們需要幫助家長認識到自己的溺愛行為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不良的後果,會讓孩子將來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等等,做針對性的幫助。 請採納,謝謝。
2. 如何幫助學生改善親子關系幼兒大班心理輔導活動課設計
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3. 烏魯木齊哪裡有做免費心理咨詢輔導、親子教育的或者心理課程培訓班
我知道在大學有心裡輔導站,都是免費的,你也可以去看看,然後要個電話,在他們上班的時候咨詢一下輔導。
4. 業余心理醫生入門書籍
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講理論的。
大腦,本身就是思維的物質基礎,現在要用腦的功能——思維,來探究腦的結構和意義,這一過程顯然是極其艱巨的,在這一過程中,大腦中會出現極其復雜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純正的人,絕難做到不發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夠深刻。連自己都看不清楚。怎麼去看穿別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論。技法的書。也等於沒看。不過是個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揮舞不動。只能把自己壓死。
《奧修中文全集TXT版》你還信政府嗎?我們的教育將我們害得這莫慘,我們的教育將我們變成了廢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謂正統的教育了,奧修哲學上的修為,足以使他與同一時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時代的哲人平等對話。奧修向來喜歡說佛陀、說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這兩個人所代表的思想無疑是最為寬宏而又仁慈。
《追尋生命的意義》 犯錯中走向成熟
作者: 維克多·弗蘭克
我們犯過錯,還要繼續犯錯,這也是我們的人生,
我們需要的不是告別錯誤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錯誤,
這樣我們才不會害怕將要產生的錯誤,我們才不會被困在錯誤假想的恐懼中,我們才能動用我們的能力去作出當下的選擇,去真面慘淡的人生。
《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鄧曉芒
鄧曉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較特別,從心理學入手。
對中國人的人格和造成這種人格的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沒啥正面評價,所談論的主題,如真誠、虛偽、自欺、羞愧、懺悔、孤獨、自尊等等,
推薦:《少有人走的路》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宗鏡錄略講》 作者:南懷瑾
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熱心提倡《宗鏡錄》,認為不懂此書的人,沒有資格學佛。還下令出家或學佛者,非讀它不可。他也撰過幾篇序文,又將原文節錄集成《宗鏡大綱》,極力推崇。這部書自有它殊勝的價值,我們的研究,不僅在佛學方面,也要遍及文學方面。···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般習慣略稱《六祖壇經》,或者《壇經》。這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教誡僧徒四眾的語錄。凈空法師通過資料翔實、融會貫通的講解,意在使社會大眾對佛教有個正確的認識,同時通過闡述六祖的思想,使得大家從中獲得修學綱要,
《普通心理學》修訂版.彭聃齡
論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pdf
歐文·亞隆《當尼采哭泣》.pdf
拷問心理學[A4列印版].pdf
人格心理學.黃希庭.(2002).pdf
中陰身的自救法.pdf
鄧曉芒講黑格爾.pdf
靈之舞—鄧曉芒—中西人格的表演性.pdf
《心理咨詢師臨床操作手冊》作者[日.exe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心理咨詢的操作過程與技能.pdf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doc
朱建軍+-+心靈的年輪:中國文化的心理.pdf
自我情緒調節(李子勛).pdf
《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
死亡日記---人類生命的震感(陸幼青).doc
西藏生死書.pdf
《感覺的分析》《認識與謬誤》 作者:恩斯特.馬赫著
克里希那穆提全集TXT版
鄧曉芒:關雲長的品格與阿喀琉斯的.txt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法.pdf
裸猿.pdf
薩特:荒謬人格.txt
薩特_《禁閉》.txt
《惡心》作者_薩特.txt
5. 怎樣對過度保護型和溺愛型的親子關系進行心理輔導
我是一名心理師,我來回答一下吧。 干涉型(過度保護型) 表現:家長出於一種保護的態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學習、健康、前途等過分擔憂。 危害:由於過分保護,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由於習慣依賴父母,他們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此外,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對抗行為,對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故意反著做,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這樣的孩子,因為習慣依賴父母,沒有主見,承受力差,所以,我們首先要問父母,希望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先請父母做行為矯正,放棄過度干涉的舉動,制定規則。然後逐漸對孩子進行行為訓練,這里的重點,父母可能要比孩子重要。 溺愛型 表現: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 危害: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徵。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逐漸孤僻離群,遇到不滿容易導致攻擊報復等反社會行為。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幫助家長認識到自己的溺愛行為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不良的後果,會讓孩子將來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等等,做針對性的幫助。同時,孩子也要做一些評估,針對孤僻、攻擊行做一些理解性的談話和訓練。 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