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學生心理輔導評語

學生心理輔導評語

發布時間: 2021-01-18 07:51:42

A. 老師對學生的評語,為什麼學習下降,心理輔導,對話搞

(一)考試焦慮的界定
Sarason把考試焦慮定義為在考察學過的知識時對不理想的表現所帶來後果的擔憂。(Aida,1994)還有的研究者認為由於學生過去體驗過失敗,在未來的課程上和考試中會精力不集中,想一些與上課內容和考試無關的事情。由此,我們認為考試焦慮,即是由各種考試、測驗所產生的焦慮,是一種相對未定的個性特徵。
(二)國內外關於考試焦慮的研究
關於考試焦慮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費林的研究。費林等人以醫學院的學生為對象,測定他們期未考試前後尿中糖分的增加。前蘇聯魯利亞(1932)也注意到考試狀態中學生的言語,他"測驗焦慮問卷"的問世,致使後來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考試焦慮問題進行研究。Cassady and Johnson從認知范圍進行測量,得出考試焦慮度高的學生情緒不安定,是神經質的;Strom等還從課堂性格特徵方面對課程程度和考試焦慮的相關性進行了測定;Calvo and Carreira研究了考試焦慮對學生閱讀過程的影響,發現考試焦慮度高的學生比焦慮度低的學生在理解同一篇文章上花費的時間要多,表現出低效的特點。
近十年,國內對考試焦慮問題也進行了探討。葉仁敏等人(1989)研究發現,中國大部分中學生,成就動機很高,考試焦慮度不高,智力水平較好。程念祖等人(1996)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的學生有產生考試焦慮問題的傾向;家庭教育中過度期待及粗暴干涉和不尊重孩子的做法,對考試焦慮的發生有明顯的誘發作用。張承芳等人(1992) 研究發現,能力自我知覺越高,考試焦慮度越低。葛明貴、鮑奇(1995)研究發現,外向不穩定型和內向不穩定型學生,考試焦慮度測驗顯示,前者高於後者。陰國恩等人(1996)對96名教師和1022名中學生及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51.3%的學生一提到考試就精神緊張,54.6%的 學生做過考試成績不好的夢,有近1/3的學生睡覺不踏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考前吃不好飯。

二、考試焦慮的症狀
考試焦慮是在一定的應試情景激發下,受個體認識評價、人格傾向與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約,以防禦或逃避的行為方式,通過不同程度的情景性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包括認知、心理、行為三種基本成分。考試焦慮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發揮有重要影響,適度的考試焦慮對學習有促進作用,過度的考試焦慮一般會分散學生注 意力,瓦解思維進程,使學生不能正常發揮,對學生成績產生消極影響。其症狀主要表現在:
1、情緒激動、慌張、擔憂、焦慮、煩躁不安。有的 伴隨手足發冷、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甚至頭昏。
2、感知障礙。如視聽困難,感受性降低,甚至把試 題要求看錯等。
3、注意障礙。即注意力不集中。
4、記憶障礙。平時熟悉的東西回憶不起來,但一出考場又想起。
5、思維遲鈍、混亂,不能正常分析、歸納、判斷、推理,本來能做的題目也做不出來。同時考試焦慮還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危害。我在給學生的輔導中,許多學生經常非常苦惱地說:"我平時練習並不吃力,同學問我難題,我也會做,但一遇到考試就十分緊張,唯恐出錯,考試分數就像一塊巨石壓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有時讓我喘不過氣來。"

三、引起考試焦慮的原因
Aida(1994)認為,考試焦慮的起因是學生過去經歷了過多的失敗,而回憶中只注意到自己失敗的經驗,因此愈回憶愈痛苦,焦慮程度也隨之上長以致於在考試之前和考試過程中產生負面的想法。
(一)內源性因素
內源性因素,即來自學生個體內部的影響因素,能對學習者內在的自尊心和價值感直接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
1、認知評價能力
即個體對刺激情境性質的認識程度、與自身的利害關系及自身對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價。人的認知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歪曲的、不合理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或非適應性行為。對考試的認知評價是造成考試焦慮諸多內在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一般來說,過度考試焦慮或者往往帶有以下不合理信念:
(1)要求的絕對化。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這種信念通常與"必須如何""應該如何"這類字眼聯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須考好"、"我應該考過"、"今年高考,我必須上本科"等,懷有如此絕對化信念的考生極易陷入緊張情緒的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具有一定規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運轉。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他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感到受不了,不能接受。影響考試的因素很多,考生不可能完全控制,當考生意識到自己沒有絕對的把握取得考試成功時,緊張焦慮的產生成為必然。
(2)思維的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過分概括化就如同根據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一本書的好壞一樣,是不合邏輯的。過分概括化表現在人們對自己的不合理評價以及錯誤的歸因上。因為一次考試的失敗,就完全否認自己,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生活中沒有常勝將軍,總是糾纏在考試失敗陰影中的考生,特別容易產生過度考試焦慮。
(3)情緒推理。情緒推理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情緒感受當作推理的依據。人的情緒帶有很大的情境性,伴隨外界事物變化而變化,如果把情緒感受當作推理的依據,其結果一般是不合理的。情緒推理邏輯是"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所以我一定是個失敗者",或者"我感到心煩意亂,所以我一定是毫無准備"。如一名高中生有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不理想,搞得他心裡很難受,於是他懷疑可能是自己的智力有問題,智商高的人,腦瓜聰明,數學能學好,智商低,腦子反應慢,數學肯定學不好。以後一學數學就緊張,心裡越緊張,遇到難題頭腦就混亂,結果可想而知。
(4)糟糕至極。糟糕至極即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於是,終日愁眉苦臉、自罪自責而難以自拔。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系而出現的。當他認為"必須"、"應該"的事情沒有發生時,就無法接受這種現實,以致認為糟糕到了極點。例如,一個要參加中考的考生有這樣的信念:"我一定要考好,千萬不能考砸了,否則我的人生就沒戲了。"所有的希望集中在這三天。當中考這樣過度誇張的決定性時,考試能不產生焦慮嗎?
2、遺傳素質
現代遺傳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的特點決定著神經系統,由於每個人受父母遺傳基因的影響而在神經類型的強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刺激產生的緊張程度有所區別。神經系統比較脆弱的人,對刺激環境極易產生緊張反應,而神經系統較強的人即便有著較強的刺激,也只產生微弱的反應。
3、知識准備
一般來說,平時學習刻苦努力,基本功扎實,復習全面,准備充分的學生,自然會信心十足,考場上也會情緒穩定,精神飽滿,自控力強。否則,便可能會信心不足,情緒緊張,坐卧不安,焦慮加劇。
4、應試技能
有關研究表明,了解題型,掌握解題思路、答題要點、答題順序的學生,在考場上大多沉著冷靜,穩扎穩打,分配時間合理,題做得井然有序。而不具備一定應試技能的學生,在考場上常易出現手忙腳亂,情緒緊張等焦慮現象。
(二)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即指伴隨考試活動中的、來源於教師、家長、環境等的外在因素。主要有:
1、期望。望子成龍的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值,無形中會增加考試焦慮。一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幾天一大考,每天一小考,一味地追求高分數、排名次,使一些學生終日陷於考試焦慮的苦惱之中。
2、教師的評估。有些學生非常在乎教師對他的考試成績評估。教師的鼓勵、贊揚會保護學生自尊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減少考試焦慮。
3、考試情境的知覺。即學生對臨近的考試或對自己置身於考場中的知覺和體驗。有些同學在考試中知覺到:這是一次關鍵的考試,考場氣氛非常緊張,監考老師非常嚴格等,使自己產生了不必要的焦慮。

四、考試焦慮的輔導方法
(一)認知轉變
建構合理的考試認知,賦予考試恰當的價值與定位,是考試心理輔導最重要的內容。轉變認知絕非朝夕之功,很可能遭遇考生的質疑、抗拒,而引起反復,需要輔導者有足夠的信心、耐心與恆心,以及對認知轉變的理論與技術的准確把握。
1.考試動機的調整。根據"耶基斯(R.Yerkes)-多德森 (J.D.Doclson)定律",各種活動的最佳工作效率的動機水平為中等,但隨工作復雜的程度而略有差異,簡單工作的最佳動機水平偏高,復雜艱巨工作的最佳動機水平偏低。高焦慮與高能力結合可促進學習,而與較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結合卻會抑制學習。基於此,對大多數考生來說,當考試具有一定難度時,動機水平應保持在中等,過高的期望往往引發高焦慮。但是,中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經常是模糊而搖擺的,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源自內心的期望,還受家長、老師、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制約。心理輔導的任務就是要幫助高焦慮的考生客觀、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與發展空間,理性聽取來自他人的意見,清晰而確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
2.考試觀念的認知矯正。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Ellis)創立的合理情緒療法認為,非理性信念是心理行為障礙的症結,心理治療目標就是消除非理性的信念,以理性的信念取代之。RET的具體操作法可簡稱為"ABCDE理論模型",其關鍵環節在於採用辯論的方法動搖對方的非理性信念,重新樹立理性的信念。"考試認知矯正"正是在吸收RET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考生對考試獨特的認知是多次考試經驗積累的結果,消極經驗會使考生形成對考試相關事物的片面認知(如"考試前不把所有的知識點看完,我肯定考砸"),當這種錯誤不為其意識所察覺,往往就成為焦慮的根源。認知矯正能幫助考生意識到自己的偏執,與非理性信念辯論並重構理性信念,從而緩解焦慮。非理性信念的辯論可在考生與輔導者、考生與考生之間開展,也可是考生的自我辯論。以自我辯論為例,考生首先要將自己所有與考試有關的擔憂寫下來,逐一檢查,分析擔憂的合理程度,然後用事實和常理對不合理的項目逐條進行駁斥,得出合理的認知。如:"題目太偏太難,我沒有復習到,肯定會考得一塌糊塗。"--針對這種-擔心,可駁斥的不合理之處包括:"題目是為我一個人特定的嗎?題目難了就意味著我的名次一定會下降嗎?我能保證每次都能把學過的東西全復習了嗎?......"通過一系 列自我質問與反思,考生能將引發焦慮的部分因素清除,從而降低焦慮程度。
3.自我教導訓練與暗示。"自我教導訓練"也稱之為"自信訓練",同樣受RET治療原理的啟示而設計,具有明顯的認知模式重建的特徵,但更多指向於個體對自身特點,而不是對考試的認識。其實質是通過處理內在對話(自己說、自己聽的自我溝通過程),改變對整體自我的消極評價。SIT由梅欽鮑姆(D.Meichenbaum)在70年代倡導。該法認為個人的行為和情緒受自我指導性語言控制,高焦慮者通常使用的內在對話總是帶有自我批判或自毀的性質,經過長期自我強化就會打擊其自信。因此需要學習新的指令,將自我否定的內在對話換成自我肯定、自我激勵的正向語言。個體在想像中受到積極的暗示,就會逐漸恢復自信,達到治療情緒和行為障礙的目的。SIT的步驟包括:自我觀察,找出自己在學習與生活情景中的負向內在對話;尋找相應的積極的正向內在對話;在現實情景中反復練習積極的內在對話,輔之以必要的應對技巧。正向內在對話內容相當廣泛,如"上次考不好,並不代表這次也考不好。""太棒了,我又做完了一題!""別太緊張,先做一個深呼吸,放鬆。"...... 在認知矯正與自我訓練中,無論是駁斥的論據,還是暗示的語言都應該有現實基礎,不能脫離個人條件與能力,否則就是自欺欺人,對自我成長有害無益。
(二)生理調節
著眼於認知的輔導是"治本"的措施,但起效較緩慢,而高焦慮的考生往往會表現出明顯的生理異常反應,須及時進行調整。應考是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身體條件為基礎;個人體質不同,反映在學習強度、效率等方面也各具特色。高焦慮的考生普遍無視這種差異,強迫自己持續地進行高強度的學習。與體力活動一樣,智力活動達到極限後,也會產生心理疲勞,如果臨考前出現諸多徵兆(表現出厭 倦、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緩等, 基本可確定為心理疲勞。此時應指導考生從睡眠、飲食、運動等多角度積極調 整、恢復疲勞。人體活動通常還會表現出一定的可稱之為"生物鍾"的周期性,涉及到進食、睡眠、記憶、思維等廣泛的生理與心理現象。1885年艾賓浩斯在對記憶與遺忘的實驗研究中就曾發現:被試者總體反映出上午11~12點學習效率最高,下午6~8點最低。心理輔導要提醒並協助考生掌握個體的周期特點,注意揚長避短,從而更多地體會成功、增強自信、降低焦慮。
(三)行為練習
人的行為反應是內在心理活動、生理狀態的外在表現;反之,行為的改變也會引起心理與生理的變化。行為主義者非常強調從可控制的行為入手,逐步深入,達到調整考試心態的目的。
1.放鬆訓練方法與技巧。"緊張"是考試焦慮者最突出的特徵,而"緊張"與"放鬆"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於頡頏狀態,無法並存。行為治療技術提出許多富有成效的放鬆訓練方法與技巧,以幫助高焦慮者克服難以控制的緊張。
(1)肌肉放鬆。肌肉放鬆法簡便易行、操作性強,是臨床常用的一般放鬆訓練,通過引導全身肌肉放鬆,造成自我抑制狀態,促進血液循環、平穩呼吸,增強個體應付緊張事件的能力。
為讓考生能真正放鬆,指導者應創設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不受人打擾的環境,讓考生找到自己舒適的姿勢(如靠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放鬆的引導語要輕柔、愉快、清晰、准確。放鬆的順序並不固定,但一般按"手 臂部-頭部-軀幹部-腿部"進行;每一部分肌肉的放鬆大致有五個步驟:集中注意-肌肉緊張-保持緊張-解除緊張-肌肉鬆弛。多次重復之後,考生的身體達到非常放鬆的狀態,心理上的緊張也會相應緩解。首次體驗時,指導者最好能示範,與考生同步練習;練習一兩次之後,考生就能進行自我訓練了。
(2)想像性放鬆。想像技術是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常用的技術之一,其實施很容易,效果卻因人而異。想像訓練前最好先進行放鬆訓練,儲備足夠的心理能量;想像時間通常在5~10分鍾,最多不超過15分鍾,以免腦力消耗過量。指導者事先應了解考生在什麼樣的情境中感覺最輕松、愜意。想像時,亦要求對方舒適地坐好、閉上雙眼,再以言語指導帶領考生想像。假如某考生喜歡大海,指導語可以這樣給出:"我靜靜地躺在海灘上,周圍沒有其他人,我感受到了陽光溫暖的照射,觸到了海灘上的沙子,我全身感到無比的舒適,微風帶來一絲絲海腥味,海濤在有節奏地唱著自己的歌,我靜靜地、靜靜地聆聽著這永恆的波濤聲 ......"
(3)深呼吸放鬆法。當時間或環境不允許進行上述訓練,考生的緊張程度又較高時,深呼吸放鬆法就是最好的應急手段。具體做法是讓對方站定或坐穩,雙肩下垂,閉上雙眼,慢慢地做深呼吸;指導者配合其呼吸給予指導語:"呼......吸......呼......吸......"。此方法簡單而實用,鎮靜效果良好。
2.系統脫敏法。"恐懼"是考試焦慮者另一個明顯特徵。為克服恐懼,沃爾朴(John Wolpe)最先應用了"系統脫敏法",利用交互抑制或反條件作用的原理,以人的肌肉放鬆狀態去頡頏個體的心率、呼吸、皮電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反應。放鬆狀態多次與引起焦慮的刺激物結合,即可消除原來由該刺激物引發的恐怖的條件反應;刺激物緩慢,由弱到強地呈現,焦慮就一步步得到控制。系統脫敏基本環節包括:掌握放鬆訓練技術----建立恐怖(焦慮)事件等級----在放鬆的情況下想像或體驗恐怖事件----停止想像與體驗。
常見的引發考試恐懼的刺激情境貫穿於考試前後,如"離考試還有一個星期,我復習得很不夠"、"我被一道試題難住了"等。考生要准確描述引起恐懼感的情境,建立自己的焦慮事件等級,在心理可承受的范圍內進行想像或體驗,通過系統脫敏基本環節的不斷反復,逐漸克服恐懼、擺脫焦慮。這個過程中,輔導者應起到有力的支持、穩定、引導作用。考試心理輔導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考生理性看待考試,以科學的方法調整焦慮水平,保持良好的應考心理。但考試心理輔導畢竟多是補救性的、被動的措施,對於考前准備雖然必要而有效,但卻並非萬能。心理狀態也不是考試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考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應試技巧更為關鍵,只有三方面都打下堅實的基礎,考試成績才能盡如人意。

希望幫助得到你。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