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個別輔導案例分析
㈠ 小學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看了上面的內容後,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心理障礙的形成,家庭的因素佔主要作用版。所以,在輔導孩權子、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去做的,那就是去疏通孩子母親的愛之渠。母親給予孩子的愛是任何一個心理輔導老師都無法替代的,但心理輔導老師可以幫助母親,重新擁有愛孩子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代表母親的言行是對還是錯,而在於愛的表達方式是否被孩子接收到,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不是,那麼,只有去換其他的方式去愛,換不代表無能,換只代表去尋找更好的途徑。
願我的感受能夠對你有所啟迪,能夠幫到孩子的母親學會愛的方式,幫到孩子健康成長。祝福!
㈡ 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某學生,女,
14
歲。父親常年外出務工,家裡只有媽媽和弟弟。
一次,我通過日記了解到:她在日記里寫到在家裡要干很多家務,媽媽、弟弟很
欺負她,她感覺只有到學校才快樂,很不願意回家。在日記的結尾,她寫到:我
怎麼會有這樣的媽媽?難道這也是愛嗎?我討厭我的媽媽。
我看了日記後,
心被
震撼了,一時手足無措,七年級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
異的想法和心理。
二、問題分析:
1
、存在問題:
A
、該生膽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家長存在封閉思想。
B
、心理積怨了許多仇恨,心靈得不到釋放,想法無處交流。快樂痛苦得不到肯
定和分享。
2
、原因分析:
A
、個人因素:通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
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她不能正確理解愛是什麼?難以體驗家庭的溫暖,
從而陷入失
望、
怨恨的惡性循環之中。
這樣就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生都有極強
的慰藉心理,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她們易於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
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
但案例中的孩子卻缺少這份慰藉。
從而產生交往障礙。
B
、家庭因素:由於中國傳統的男女觀念,部分家庭、家長存在重視男孩,忽視
女孩的封閉思想,給予女孩關心少,重視少,甚至忽略了存在。這給女孩子心理
造成陰影,好像我可有可無,從而否定懷疑自己,不安、煩惱、孤獨、離群等情
感障礙隨之而來。逐步形成自卑、壓抑心理。要是學習不好、表現差的孩子就更
嚴重了。
由於母親對孩子的關心幫助不夠,
父親又常年外出務工,
還遭到弟弟的
欺負,出現了日記里的一幕。
C
、教師因素: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了解不夠,關注不多,就容易造
成這些同學產生失落感,
缺乏自信,
背負沉重的壓力,
普遍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
但從日記里的反映來看,
說明我們老師平時很關注她,
讓她產生了依戀學校,
喜
歡學校的心理。
七年級是中學階段的轉折期,
小孩子的思想開始慢慢有個性,
更有自己的主觀意
識,該生家庭情況異常復雜。該生的問題屬於心理問題,疏導不好,很容易產生
心理偏執的心理問題。
三、輔導方法:
1
、詢問基本情況,全面了解學生。找孩子談心,誘導孩子說出她的心裡話。從
談話中知道,
原來孩子在幼兒時就應母親不重視自己在鄰居旁說不給自己讀幼兒
園,還說女兒長大了是別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讀書。於是心理有了結,加之平
時處處被母親忽視和懲罰,
自此心裡便不想與母親交流。
通過了解得知她的心是
如此的脆弱和敏感。
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與悶,
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結,
為接下來
要實施的疏導策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准備。
2
、與孩子交談,了解內心世界。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必須站在她的角度設身處
地的思考。
當聽到她所說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時候,
我的心頭一震。
我用朋友似的
語氣與她交流,傾聽她的訴說,她是那樣的滔滔不絕,我感到我的責任。我盡量
用平和的語氣,積極的處事態度影響她。我鼓勵她要擺脫陰影,積極面對,關心
父母,與弟弟和睦相處。我跟她分析,弟弟經常打罵她,其實是想跟她玩耍,喜
歡她的狀況,讓她從心裡喜歡這個弟弟。
3
、家訪。與孩子父母促膝交談。加強對母親的思想疏導,破除封閉思想,給予
關心愛護。家長的思想解決後,孩子的壓抑心裡得到緩解。母子關系有所緩和。
4
、我建議她努力學習,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別人才不會有所批評。努
力學習是獲得愛的基礎。要樹立明確的目標,不懈努力你才會覺得世界是五彩,
生命才有價值。
㈢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個案基本數據
姓名:陳**
性別:男
年齡:16
年級:xx
接案日期:xxxx.12.12
二、主要問題敘述
案主在課堂上睡覺情形嚴重,在學校幾乎都在昏沉中度過,對學習缺乏動機,學業成績低落。導師多次勸導無改善跡象,轉介至輔導室尋求協助。
三、背景資料
(一)家庭背景
(1.)家庭略
(2.)家庭背景
1.案主之前與祖父母、父親、母親、弟弟、妹妹同住。父親工作不穩定,母親因上大夜班,晨昏顛倒,案主與母親相處機會不多。案主較害怕父親的管教。
2.因父親發生外遇,父親與母親案主國二時離婚。因不想讓祖父母擔心,父母離婚後仍同住一各屋檐下,國三時母親才遠赴日本,今年十一月中,父親赴大陸工作。
3.案主在家會管教弟妹,叮嚀弟弟出門要早點回家,要求妹妹幫忙看顧店面。
4.家中經濟主要依靠雜貨店收入、祖父母的老人年金。
(二)學校背景
(1)案主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均低落,每節上課幾乎都會睡覺,甚至會連睡好幾堂課。考試則在考卷上簽名後繼續睡。
(2)家人(祖父母、父親)均要求案主好好讀書,但個案希望先工作。
(三)社會背景
(1)個案表達能力很好,對於自己的想法均能清楚描述。
(2)個案喜愛玩網路游戲,平時都在家中玩,假日才會到網咖。
(3)案主表示在學習上應無法挽救,對自己也放棄了。
四、晤談摘錄
(一)晤談目標在與個案建立關系,了解案主生活背景。
案主願意且主動說明自己學習經驗及生活背景,案主曾多次表明不想讀書的想法,但家人均不同意。對於自己目前學習狀況,個案表示曾試圖調整睡眠時間,但發現無效。案主對於自己只要一上課就容易陷入昏睡的狀況也很想了解,表示願意建立持續晤談關系,也希望上課睡覺的情形可以獲得改善。
(二)cl與身心科醫師進行討論。
cl擔心案主上課持續昏睡德狀況與身心病症有關,尋求醫師共同討論後續輔導策略。醫師表示除整日昏睡外,突發性的入睡也可能是種病症,提議作心理評估,了解案主情況是否有「嗜睡症」或其它可能。
(三)與身心科醫師共同與案主進行晤談,經醫師評估,初步判斷案主上課睡覺情形應不屬於「昏睡症」,但依據案主歷經父母離婚的重大變故,情感關系遭受挫折;長期缺乏學習所導致學習成就低落與學習動機缺乏,可能影響案主自我預言。是否運用葯物協助案主提振精神狀態可再進行討論,但更重要是進行持續晤談,並會同導師討論協助案主改善學習現況可行的方式。
五、分析與診斷
(一)存在主義治療法
(1)假設與診斷
本學派指出缺乏人生意義而產生的人生問題有三,其中之一為:由存在的空虛現象引發的挫折,指一班人對生活感到無去而導致精神上的困惑與苦悶。案主所處現況就接近這種缺乏人生意義的狀態。因學習成就低落,引發挫折感,逐漸導致案主缺乏學習動機,覺得學習對自己毫無意義。
(2)治療目標
協助案主藉由給予生命的、從世上獲得的、及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所採取的態度上,追尋人生的意義。
(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法
(1)假設與診斷
雖然由導師轉介而來,但案主自己也有強烈改變動機,希望能改善目前學習狀況。SFBT理論認為案主就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只是缺乏表現的機會;同時,諮商重點不在探就問題成因,而聚焦於改善目前狀況,諮商員主要協助案主藉由尋找「例外」及「成功經驗」重新發現自己的力量。
(2)治療目標
治療目標在協助案主減少上課睡覺的時間。藉由協助案主看見自己的例外與成功經驗,同時執行具體明確的家庭作業,改善案主目前學習情況。
㈣ 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
案例1:開學第一周,瓊斯先生試圖教授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做。他說:「當我提問時,你應該舉起右手,我將會叫你回答。你們能夠像我這樣舉起右手嗎?」二十雙手舉起來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劉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級學生對交家庭作業越來越漫不經心,為此,她決定在班上確立一條規矩。她對全班同學說:「本周不交家庭作業的同學講不能參加野營活動。」碰巧,一位女生的媽媽在那周生病住院。這位女生因為家中出現此事以及對母親生病的擔憂,有一份家庭作業沒有完成。劉易斯向全班同學解釋說,該女生沒交家庭作業是個例外,因為她的媽媽病了。但是全班同學都不樂意,他們說:「規則就是這么定的。她沒有交作業,所以不能參加野營。」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級的英語課。一天,剛上課時她就很興奮地宣布:「我想告訴你們,咱們班出了一格詩人。弗蘭克寫了一首很美的詩,我想讀給大家聽聽。」昆特女士朗讀了那首詩,它的確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蘭克的臉紅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學在竊竊私語。後來,昆特女士問弗蘭克是否願意再寫一首詩去參加全市的詩歌比賽,他說他再也不想寫了,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並不擅長,並且也沒有時間寫。
問題:
1.案例三中的學生為什麼有如此表現?如果你是老師,該如何鼓勵他?
2.對比三個案例,解釋哪個或那些案例涉及行為的、認知的、社會的、道德的或者生理發展的兩難困境,並具體描述這些困境.
我的看法:
1、案例三中的學生的表現與它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按照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說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見不得別人好,也就是說妒忌心強。而對出眾的學生他們表現出排擠的態度。這種環境(同學之間關系)給孩子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以至於他不願承認他有擅長。如果我是老師,我會私下鼓勵,或是有能力幫他發表,因為嫉妒只發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間,大的或是懸殊的就會變成羨慕。在對孩子們的認識加以引導,因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個案例中依次講了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徵。
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要點是什麼
皮亞傑的理論是以發生學和發展的觀點探討人類認識的個體心理的起源和歷史發展。認為兒童的認識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並且知識的成長與智慧的成長是一個同步的過程。其基本理論要點:
①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先後次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具有普遍性,但發展階段出現的年齡可因兒童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的差別而加速或推遲。
②在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決定兒童行為的一般特徵。兒童發展到某一階段就能從事水平相同的各種性質的活動。
③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一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新系統。皮亞傑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強調了兒童認識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教育要按照兒童的認知結構(智慧結構)來組織教材,調整教法,這些思想對兒童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皮亞傑兒童的認知發展的幾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一般是將智慧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
①感知運算階段(出生後至1.5歲、2歲):這一階段嬰兒只有動作的智慧,而沒有表象與運算的智慧。他們依靠感知運動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這個階段的兒童行為發展經過三個層次:本能時期、習慣時期和智慧活動萌芽時期。兒童出生的第一個月只是遺傳性反射格式,通過第二分階段的習慣形成,使一些單一的反射動作加以整合、聯結,如尋找聲源,用眼隨著運動的物體等,大約在9個月到1歲左右開始出現了最初的感知運動智慧。
②前運算階段(2-6、7歲):此期兒童的思維特點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很難從別人的觀點(角度)看事物。例如在這一階段後期可以說出自身的左右,但對對方的左右常常弄錯,受自旁左右的影響。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另一個特點是思維的直覺性以及思維的集中性。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調節的限制。
③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這階段的基本特點是開始進行心理運算,能在頭腦中依靠動作的格式對事物的關系系統進行逆反、互反、傳遞等可逆運算。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雖然在推理上、問題解決和邏輯方面已經超過了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但其思維還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語言推理還不能進行,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15歲):這階段已經達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維,是認知發展的最高階段,能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能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理。
㈤ 林崇德寫的《中學生心理學》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
幾個學生正趴在樹下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
一個
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過去問:
「你們在干什麼?」
「聽螞蟻唱歌呢。
」學生頭也不抬,隨口而答。
請你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
「螞蟻唱歌」
,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
即教師應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
(
1
)教育觀:
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在教育取向上,
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還要重視
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在學生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要重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
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個性
的發展。
(
2
)學生觀:
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
會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是學習的主人,在一切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
學生的能動性,
促進其發展。
要尊重、
信任、
引導、
幫助或服務於每一個學生。
師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
等對話,實行等距離教學)要堅持教學民主,要廢
除教學中的權威主義、命令主義。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
」圍
繞該教師的行為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分析。
(1)
「聽螞蟻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與童
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像力,教師要善於了解孩子
的「內心世界」
。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關注知識和技
能,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體驗。
「聽螞蟻
唱歌」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教師要尊重並保護孩子
的興趣與想像。
)
(2)
一個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
過去問;
(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處於其
自身的活動過程,學生是能動的、發展的人,教師
要善於保護,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該教師不尊
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
(3)
「胡說,螞蟻怎會唱歌?」老師的聲音提高了
八度。嚴厲的斥責„。
(師生要平等相待,教師不
能以權威壓制學生。
)
(4)
小聲嘟囔說:
「您又不蹲下來,„(教師缺乏
民主意識,要和學生實行等距離教學,
「請你蹲下
來和學生說話」
「請你走下高高的講壇」
)
三、掌握答題技巧
在答題中,許多老師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沒有回答
「為什麼」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數。答題時,首先
要明確答案,本題中即首先明確「該教師的行為是
不正確的」
。第二,說明理由。
(1)
先講結論
(2)
聯系本案例具體案情
(3)
寫出理論
依據。掌握答題技巧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全面。
【案例二】
請閱讀李吉林老師成長經歷片斷,並結合自身的
實踐回答問題。
40
年前,
我是一名師范生,
走出師范的校門,
便走
進了小學,這一進去就是
40
年。
40
年來,我感受
最深刻的就是:
不斷塑造自我,
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的塑造,這是對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1、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知識結構?
2、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能力結構?
簡要分析
: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即教師應具
有的教育素養:
(
1
)林崇德教授把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分為三
個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主要指學科專業知識;
(即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是文化知識,
指的是與教育有關聯的綜合性知識;
(新的課程結
構尤其強調教師應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具備跨學
科知識)
;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也
就是怎樣教書育人方面的知識。
(
2
)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師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指導學生去獨立地獲取知
識。
(指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是教師
職業的一種新的能力,將廣泛應用於課程整合和學
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
②教學能力。駕馭教學的能力,運用各種教學
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現代教
育技術的能力等。
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這是教師職
業能力一個重要的方面。
(還有肢體語言,音像訊
息等)
④組織能力。
(組織和管理能力是教師職業的
重要能力,許多案例都會涉及這方面內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
(同時也包含一種擴展的專
業知識能力)
(此外,還有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
整合能力,與原有的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
相比,現代教師將更富有創造性,不僅會教書而且
會編書,現代教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
2
育智慧的空間)
。
此道題的設問與案例本身的關聯性較少。
【案例三】
某校三年級有位叫王峰的學生,經常遲到、曠
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竹杠,學習成績就更
不說了,門門功課掛紅燈,
盡管老師多次教育,仍
不見好轉,還是經常曠課、打游戲,向同學借錢,
請你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
學生。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知識主要為轉化後進生方面的知
識:
後進生的特點:
(心理需求與現實狀況存在許多矛
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2)好勝,往往不能取勝;
(3)有上進心,而意志薄弱。
轉化後進生的途徑和方法:
(1)確立後進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洋思中學的經
驗:沒有一個教不好的學生)
(2)深入了解後進生的心理特徵;
(通過觀察、調
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於捕捉後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
(通過觀察、
調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創造各種條件,促進後進生的轉化;
(5)要反復抓,抓一點,進步一點,鞏固一點。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
」即
該採取哪些途徑和方法。
(1)「經常遲到、曠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
竹杠,學習成績就更不說了„」說明該生學習差,
品德也差,轉化不是易事,但作為班主任應看到王
峰才三年級,年齡小,可塑性強,只要肯下功夫是
一定能轉化的,一定要想辦法挽救;
(2)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做好後
進生轉化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和條件;
(3)在信念的基礎上展開全面調查,了解王峰壞
習慣形成的原因;
(4)「不過,這個學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百米賽
跑速度超人,在校運會上,他連續兩年獲得百米賽
冠軍,為班級爭得了榮譽。除此以外,他還特別喜
愛畫畫,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
(要全面、辨證地看待後進生,要挖掘後進生身上
的積極因素;)
(5)要為後進生轉化創造各種條件;
(主動與學生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爭取家庭的配合與支持,樹
立學生的自信心,依靠、發揮班集體的力量等)
(6)抓反復,反復抓。
(注意銜接處,在低谷時應
注重培養自製力,在進步時,應予以鼓勵,看到不
足,在復發時,應確立信心)
㈥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的內容簡介
《中小學心理健康抄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隨著生理心理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及思維方式的擴展和變化,他們將面臨著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會壓力等問題。因此,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為了充分反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叢書》的特色和作者的教育靈活性,我們既注意整套書內在聯系和內容要求,在形式與體例上又注意保留作者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做到百花齊放。
本書主要反映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咨詢與輔導情況。全書共分六大塊內容:性格輔導、學習輔導、心理問題輔導、情緒適應問題輔導、特殊家庭學生的輔導和心理輔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