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的技巧
1. 心理咨詢的方法有哪些
包括心理疏導,心理調節,還有安慰,還有就是說各種各樣的一些心理啊,都可以進行放在裡面一起治療。
2. 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基本方法是
心理咨詢分為三個抄階段:診斷、咨詢、鞏固。每個階段的具體工作可分為:建立咨詢關系、收集資料、澄清問題、確立目標、制定方案、實施行動、檢查反饋、結束鞏固,在每個階段又有相應的方法,這個是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多積累才能熟練應用的。
3. 心理咨詢的交流技巧
心理咨詢師的交流技巧,涵蓋以下幾方面:
1,在初診階段時能形成初步印象、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談話法、產品分析法等手段和技巧。為達此目的應掌握觀察、
2.能即時進行自我平衡,在受到求助者不良情緒感染後,能在最短時間內,重新使自己的心態恢復平靜。
3,能在平等交談中,啟發求助者進行正確的獨立思考。
4.有靈活性,隨時轉變咨詢方式,以克服求助者的阻抗和掩飾。
5.有把握談話內容和談話方向的能力,從而達到了解求助者內心世界的目的,其中包括: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求助者感到困惑的處境或事件;問題出現的時間及其發展變化等;能適時地、機敏地提出問題,發現求助者不自覺的掩飾和阻抗,引導他們逐步認識內心深處的症結;設計一些相應的方法來矯正某些不良行為,適時地向求助者進行某些解釋,等等。
4. 進行學校心理輔導需要掌握哪些方法或技術
(一)關注技術
關注是心理輔導的首要技術之一,意思是教師用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向被輔導的學生表達:你是我現在唯一關心的對象。因此,要求教師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全神貫注地聆聽學生講話,認真觀察其細微的情緒與體態的變化,並做出積極的回應。還要求輔導教師運用其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來表現對被輔導學生所述內容的關注與理解,以使學生感到他講的每一句話,表露的每一種情感都受到輔導老師的充分重視。因此,關注是尊重的體現,也是同感的基石。在關注當中,輔導老師及時、恰當的反應會加深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並強化其繼續講話的慾念。所以,關注表現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心理輔導關系的確立及心理輔導的效果。關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要善於觀察學生的反應;②不要在學生講話時東張西望;③要讓學生感到你是在專心地聽他講話;④要以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來表達你對他的關注與理解。
(二)傾聽技術
學會傾聽是心理輔導的先決條件。心理輔導條件下的傾聽不同於一般社交場合談話中的聆聽。事實上,教師平常與學生談話時,多習慣以教導式的H吻講話,很少會留心聽學生的講話。即使聽也可能只是停留在聆聽的層面,極少老師會真正理解學生講話時的看法和處境。因此,心理輔導過程中的傾聽要求教師不可以隨意插話、隨意進行是非評論乃至爭辯。與此相反,傾聽要求輔導教師在聆聽學生講話的過程中,盡量克制自己插話、講話的慾念,不以個人的價值觀來評斷學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問題),並以積極的關注來表現輔導老師對學生內心體驗的認同。因此,傾聽也是尊重與接納的表示。傾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要鼓勵學生多講話;②要讓學生感到你願意聽他講話;③要盡量從學生的角度來感受他們講話時的內心體驗;④談話時要注意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術
心理輔導既是聽與說的藝術,也是沉默的藝術。沉默可以是尊重與接納的表示,也可以是學生自我反省的需要。沉默技術的作用在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反省自我,思考其個人成長的問題。如果輔導老師在與學生談話時不適應沉默的氣氛,打破沉默的局面,這樣反而會破壞談話的氣氛,使學生不願講出心裡話。反之,如果老師願意多聽學生講話,少插嘴說話,可使學生感到老師和藹可親、善解人意,從而進一步地表露自己。沉默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不要怕輔導談話中出現沉默;②要學會鑒別思考性的沉默與對抗性的沉默;③要學會以各種非語言的舉動(如微笑、親切的注視)來表達對學生停止講話的理解與繼續講話的期盼;④要讓學生感覺到你在他沉默時並沒有走神或想其他的事情。
(四)宣洩技術
宣洩技術是指學生將淤積已久的情緒煩惱與精神苦惱傾訴給輔導教師的過程。它是一種發泄痛苦的方式,可給受輔導學生帶來極大的精神解脫,使人感到由衷的舒暢。由此,它可使受輔導學生擺脫其惡劣心境,尋找其心理問題的症結,並強化其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宣洩是使受輔導學生自我認識與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它需要輔導教師以關注、傾聽、沉默等手段,來促進、強化學生情緒的宣洩。運用宣洩技術還可以增進輔導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溝通與信任。宣洩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保證心理輔導是一個清晰化的過程;②沒有情緒的表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輔導;③不要對學生的情感表露麻木不仁;④要讓學生感到你很關心他的感受。
(五)探討技術
探討技術是輔導老師幫助學生積極認識、思考其成長中的挫折與障礙的過程。心理輔導中探討的意義在於「幫助來詢者在解決困難當中認清個人的願望及克服困難的方法」。探討是一個以討論為基礎,以啟發為目標的積極的思考過程。它旨在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及其解救方法。探討的藝術在於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其中輔導教師不求說教他人,但這不意味著輔導教師在探討當中要採取被動、消極的姿態完全認同學生所講的每二句話。與此相反,輔導教師要運用提問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以討論來加深學生對面臨困難與自我成長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從而啟發學生開闊視野、加強自信、發展自我。探討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多做討論,少做評論;②要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當前面臨的問題;③要以商量的H吻,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所討論問題的觀點與立場;④要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個人成長中出現的困難與挫折。
(六)面質技術
面質技術指輔導教師對受輔導學生的認知方面與思維方法提出挑戰與異議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推動學生重新審視其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克服其認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與主觀性,以進一步認識自我、開發自我。在心理輔導實踐中,教師常通過提問、反問與深入的討論來面質學生思維方法中那些自我偏向、自我誇張與自我挫敗的傾向。在此當中,面質的意義不在於否定對方、貶低對方、教訓對方,而在於啟發對方、激勵對方,使對方學會辯證地看待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面質是以接納、尊重、同感、真誠和溫暖等為先決條件的。所以,面質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要理解學生;②要對學生的認知方法做到知彼知己,這樣才能使學生真心地接受面質;③要學會以事實來改變學生認知中的偏差;④要讓學生感覺到面質不是為了以勢壓人。
(七)自我表露技術
自我表露技術指輔導教師通過與學生分享個人成長過程中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來推動其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輔導教師在學生面前有效地表露其個人生活的相關經歷:行為與感情已成為心理輔導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輔導教師在運用關注、傾聽、沉默、探討等技術中所表達的語言、眼神、面部表情、體態等都是自我表露的間接表達。在這層意義上,自我表露可縮短輔導教師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因此,自我表露也是接納與真誠的表現形式。但教師在自我表露時不宜過分使用,那樣不但會混淆心理輔導的核心與目標,也會使學生對輔導教師產生不必要的錯覺與誤會。輔導教師在運用自我表露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自我表露的時機要適當;②不要為增強與學生的溝通去刻意表露自己,甚至不惜編造假話;③要讓學生感覺到你的自我表露是為了啟發他的思維。
(八)行為矯正技術
行為矯正技術指輔導教師對學生自我完善與自我改變的努力給予獎勵與懲罰的過程。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消除其成長的不良意向與不妥行為。行為矯正方法很注重輔導目標的明確化與具體化,主張對學生的問題採取就事論事的處理方法。輔導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在認識與處理困惑與挫折時,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發展、自強自立的意向與努力,並予以適時的鼓勵與支持,以幫助學生不斷改進自我。因此,行為矯正法的意義在於強化學生自我向善的努力。行為矯正技術更強調正強化在個人良好行為中的作用,而不鼓勵運用負強化。換言之,在心理輔導條件下的行為矯正技術,是以正面的鼓勵與正強化為基礎的,即對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與自我發展的努力予以及時的肯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行為矯正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要制訂十分具體、明確的行動計劃;②要賞罰分明;③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與進步;④要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為了自己。
5. 如何作好心理輔導
幫你介紹一種團體心理輔導程序,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的,希望對你有用
團體心理輔導的一般程序
團體心理輔導基本上分為治療性的團體輔導和發展性的團體輔導。在輔導中導師要充分使用心理輔導技術,與團體組員一起,創設一個有固定目標而又安全的團體環境,在導師保護每一個組員不受心理傷害的前提下,刺激組員自我開放,互動活動,相互反饋,釋放各自潛能,得到積極性的自我成長。
1、熱身引導
目的是為了引發個人參加團體的興趣和需要,讓成員彼此認識,跨越溝通的障礙。有的小組會產生隊名和口號,互相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特別是導師和組長,這才能建立成一個輔導團體(或稱小組建立)。在此過程中導師設計一些環境,促進組員參與互動活動願望的強度,使之願意自我開放,信賴別人,讓別人了解自己,利於他們成長潛能的開拓。
2、開放互動
此程序必須是在上一程序基礎上圍繞發展的目標去設計一系列互動的活動(包括特殊情況下的候補活動),組織組員全體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沖擊、體驗、回饋……各有不同程度的成長。發展目標的達到並不是在每一個活動的終結,而是過程。組員在目標活動中相互信任,共同去活動、探索、解惑。
3、激盪探索
此程序其實是融會於目標活動當中一個代表性的心理技巧,在每一個互動活動和每一次小組時間都要貫串運用此技巧。組員只要自我開放,在投入活動時,都會打破原來的心理平衡,在激烈的矛盾心理當中尋求新的心理平衡,這就有了新的成長體驗和解決障礙的辦法,這就是心理激盪。這時導本人還要運用以身示範,指引方向、刺激激盪、催化溝通的領導功能、維持互動、探索、心理激盪活動的發展。
4、團體凝聚
此程序有賴於目標活動的成敗。在各項目標互動活動中,或在小組時間中,大部分的組員是以積極的方式參與活動,並能真情吐露;另外一些組員的問題行為(或稱為一種防衛機制行為)得到了溫和的處理,也願意參與互動的活動和經驗的分享回饋,這樣大多數的團體組員就能很快地發展其團體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並願意放棄心理防衛的防衛外殼,低的開放層次是能與組員分享體驗,高的開放層次是能真情吐露內心的感受(不是隱私)。
5、分享體驗
每次目標活動後都應及時地進行小組活動,讓組員分享體驗,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互相傾吐本次活動中自己的體驗,導師要求每組員給予回饋,使組員在「自我溝通」的過程中成長,洞察了解他人、人生和社會。此時導師也應是一個忠實的聆聽者,必要時也可以組織一些游戲活動進行情感氣氛的催化。
6、成長評價
成長評價是團體輔導的一個重要程序,它貫穿整個活動程序的每個環節。它可以讓組員在活動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後在小組活動時間內進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動後填寫有刻度的或有情感頭像的回饋單,加強體驗或反饋意見;也可以設計各種各樣的追蹤發問卷、聚舊會、寫下感想意見……總之團體的成長評價是成長輔導的重要過程,一個良好的導師不可以忽視這個重要的環節。
四、團體輔導的原則
(一)指導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要求輔導者在輔導過程中對學生內在的潛能和發展條件有準確有估計,對學生的發展目標有恰如其分的把握,這樣才能達到發展性輔導的目的。學校心理輔導必須把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作為輔導的目標,注意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系統性原則
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要連續性、系統性、有組織地進行,並努力做好銜接工作。在輔導工作中,不能只滿足於解決眼前的問題或一時的問題,而應當看到問題的復雜性和反復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年齡特點的原則
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決定了心理輔導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徵,在輔導內容和措施上就不能一樣對待。對處於青春期發展過程中的學生的心理輔導要遵循他們的發展特點,起到促進作用。
4、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
學校心理輔導應該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心理健康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預防各種心理障礙或疾病。除了要向全體學生大力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之外,還要注意對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掌握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注意對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的早期發現,「防患於未然」。
(二)輔導原則
1、民主性原則
教師要使自己處於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自覺地意識到並且使學生意識到雙方在人格、權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將居高臨下的教訓、說教代之以彼此平等的說理、說服。重視學生意見,並且充分地表示理解,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並盡可能予以採納。尊重學生,不侮辱學生人格,諷刺、嘲弄學生,不揭學生「短」。
2、活動性原則
圍繞活動目標,盡可能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獲得體驗,並且教師要幫助學生適應活動教學這種模式。
3、參與性原則
不僅要求教師平等地參與教學,還要使所有學生充分地參與教學。保證給每個學生以充分的參與機會,對個別參與活動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幫助,必要時教師可以自己的經歷啟發學生。在可能的場合,教師應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活動並參與交流。
4、多樣性原則
教師要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並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看法,主動、自覺地以多樣性教學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以實現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靈活地調整或另行設計方案。
5、主體性原則
教師的備課,教學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盡量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教師要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善於體察和適應學生的情緒變化,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6、保密原則
處於對學生的保護,在輔導過程中的一些涉及到隱私的問題,教師和學生要做好保密工作。
6. 心理咨詢有哪些方法技巧
第一肯定需要心理咨詢師本身的一個職業道德素質,保持一個客觀中立的狀態,第二需要和咨詢者簡歷信任關系。態度要平和,第三就要運用心理學上所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系統脫敏療法和沖擊療法等等
7. 心理咨詢師們最重要的技巧是什麼,核心
心理咨詢師最重要的技巧實際上就是觀察對方掌握對方的心理,如果你掌握了對方心裡那麼就容易的多。
8. 心理輔導方法包括
心理指導法是以心理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對受導者進行說理教育。心理指導法和德育工作中的說理教育法相似但不相同,德育中的說理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規范學生的行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說理教育,是突出了心理理論指導的特點,強調論心理之理,通過心理理論的科普教育,提高受導者的心理認識水平,從而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古人說,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心理健康教育法的運用,重要的是要把心理科學的真理性轉化為說理的力量,使受導者心悅誠服。中國古語說: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說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運用心理理論說服人,要力求說得透徹,明了,生動,還要注意因人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