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英國文學簡史相關輔導書

英國文學簡史相關輔導書

發布時間: 2021-01-26 11:29:07

A. 英國文學簡史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英國文學簡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B. 誰能給我梳理一下英國文學簡史啊

一、中世紀文學

古英語文學 英格蘭島的早期居民凱爾特人和其他部族,沒有留下書面文學作品。5世紀時,原住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侵入英國,他們的史詩《貝奧武甫》傳了下來。詩中的英雄貝奧武甫殺巨魔、斗毒龍,並在征服這些自然界惡勢力的過程中為民捐軀。它的背景和情節是北歐的,但摻有基督教成分,顯示出史詩曾幾經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紀的手抄本里的版本來看,詩的結構完整,寫法生動,所用的頭韻、重讀字和代稱體現了古英語詩歌的特色。

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出現了宗教文學。僧侶們用拉丁文寫書,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國人民宗教史》(731年完成)既有難得的史實,又有富於哲理的傳說,受到推崇,並譯成了英文。 此後,丹麥人入侵,不少寺院毀於兵火,學術凋零。9世紀末,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時著手振興學術,請了一批學者將拉丁文著作譯為英文,並鼓勵編寫《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是用英國當地語言寫史的開始。

中古英語文學 1066年諾曼人入侵,帶來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也帶來了一批說法語的貴族。古英語受到了統治階層語言的影響,本身也在起著變化,12世紀後發展為中古英語。文學上也出現了新風尚,盛行用韻文寫的騎士傳奇,它們歌頌對領主的忠和對高貴婦人的愛,其中藝術性高的有《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它用頭韻體詩寫成,內容是古代亞瑟王屬下一個「圓桌騎士」的奇遇。

14世紀後半葉,中古英語文學達到了高峰。這時期的重要詩人喬叟的創作歷程,從早期對法國和義大利作品的仿效,進到後來英國本色的寫實,表明了英國文學的自信。他的傑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優美、活潑的韻文,描寫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聖的人的神態言談;他們來自不同階層和行業,各人所講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時,還有教會小職員蘭格倫寫的頭韻體長詩《農夫皮爾斯》(一譯《農夫彼得之夢》),用夢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徵,寫出了1381年農民暴動前後的農村現實,筆鋒常帶嚴峻的是非之感。同樣宣洩下層人民情緒的還有民間歌謠,它們往往是在長時間的口頭流傳之後才寫定的,其中最初見於15世紀抄本的羅賓漢歌謠,描繪了一群農民劫富濟貧、打擊教會僧侶和執法吏的事跡,傳誦至今。

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16世紀,由於新航路發現後海外貿易發達,英國國力逐漸充實,民族主義高漲,1588年一舉擊敗大陸強國西班牙派來入侵的「無敵艦隊」。文化上也出現了一個活動頻繁、佳作競出的文藝復興局面。

一如在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英國是以重新發現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開始的。大學里恢復了古希臘語的教學,接著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翻譯活動,眾多的學者、作家將古代希臘、羅馬和近代意、法等國的學術和文學名著譯成了早期近代英語。哲學家、教育家、歷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紛紛從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有托馬斯·莫爾用拉丁文寫的《烏托邦》(1516)。這部作品借一個旅行者談海外見聞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私有制和宗教壓迫而崇尚學術的理想社會,而對為了能多產羊毛而大規模圈地、迫使貧苦農民流離失所的「羊吃人」的現實英國作了有力的譴責。

詩歌創作空前活躍,大批詩集出版,開一時風氣的重要詩選也陸續問世,其中《雜集》(1557)發表了華埃特和薩里兩人對於義大利十四行詩的仿作,使這一詩體在英國生根。到了90年代,錫德尼等著名詩人都出版了十四行詩集,雖然仍以歌頌愛情為主,卻能突破舊格局而注入新內容。比十四行更重要的還有其他詩體,或抒情,或敘事,或諷刺,或探討哲理,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家,而成就最大的則數斯賓塞。他的主要作品《仙後》(1590~1596)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利用中古騎士傳奇的體裁,以寓言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卻反對天主教而歌頌作為英國民族象徵的伊麗莎白女王,傳達了正在興起的清教主義的嚴峻的道德觀,並且出之以優美而多變的韻文,使得斯賓塞不僅獨步當時詩壇,而且成為後世講究詩藝的作家所仰慕的「詩人的詩人」。

詩歌的成就還包括無韻體詩在劇本里的成功運用。詩同劇的結合產生了這一時期文學最驕傲的成果:詩劇。從16世紀80年代起,詩劇作者們擺脫了中古神秘劇、奇跡劇、道德劇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了一種生氣勃勃的新戲劇,敏銳、強烈地表達了時代精神,在藝術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膽創新。第一個成功地使無韻體詩變成戲劇媒介的是馬洛。他用「壯麗的詩句」寫壯麗的人物,如《帖木兒》(1590)中的中亞大帝國的創立者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604)中的追求無限知識的德國博士,同時又在《愛德華二世》(1594)里將一個國王的遭遇寫成了英國第一個歷史劇。馬洛早死,但是詩劇繼續成長,經過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爾頓、馬斯頓、海伍德等人的創作實踐,題材擴大,技巧更趨成熟,至莎士比亞而集大成。

莎士比亞是演員和劇作家,一生寫了37部劇本。他博採眾長而又自有創造,在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各方面都寫出了傑作。他的9個歷史劇包括了從約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從13世紀初到15世紀末)之間連續300年的英國歷史,場面之大實屬空前,而作者也寫得波瀾壯闊,反封建、反內戰,熱情地歌頌了民族國家的形成。他的喜劇活潑多趣,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仲夏夜之夢》(1596)和《皆大歡喜》(1600)又充滿浪漫詩情,令人神馳;《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動的法庭對抗的場景提出了海外貿易和猶太人放高利貸等經濟問題;而結構完整、語言鋒利則又數揭露清教徒虛偽的《第十二夜》(1601)。他寫悲劇的天才首先見於《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這個歌頌自由戀愛的劇本象朝露一樣新鮮,而一對純真青年的死又對封建門第的殘酷作了有力的控訴,為後來的西歐乃至世界的文學藝術提供了又一個有長遠吸引力的主題。1600年以後,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練,創作了一系列卓越的悲劇,其中《哈姆雷特》(1601)寫一個年輕的人文主義者面對邪惡勢力,在懷疑、猶豫之後終於為「重整乾坤」而獻出生命;《奧瑟羅》(1604)寫一個威尼斯的黑人大將雖然武功蓋世,卻仍然受到邪惡勢力的捉弄,以至親手殺了無辜的愛妻;《李爾王》(1606)寫一個國王在老年做了極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極不合情理的對待,終於流落在民間,而在這過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麥克白》(1606)則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毀滅性,在充滿迷信和恐怖的氣氛里,作者卻讓他筆下的罪人不時剖析內心,沉思和反省給了這個悲劇以更大的深度。這一時期的作品標志著莎士比亞達到了他的戲劇藝術的頂點。以後他轉入傳奇劇的寫作,以寬恕和解為主題,其中《暴風雨》(1611)仍是有魅力的佳作。

在莎士比亞創作的末期,詩劇仍然繁榮,不僅有鮑蒙特與弗萊徹等人在寫傳奇劇,還出現了莎士比亞所未曾嘗試的社會諷刺劇,其代表作家是瓊森。他的最好的劇作是《狐狸》(1606年上演)和《煉金術士》(1610年上演),它們把17世紀初年倫敦社會上的騙子、方士、食客、盪婦、清教徒之流暴露得淋漓盡致,詩句也典麗有力。但瓊森後來為了投合宮廷所好而去寫假面劇。同時舞台上出現了韋伯斯特、特納等人寫的兇殺劇,他們以絕好的詩才而渲染色情和恐怖,詩劇的敗象已現。等到福特、修萊等人的劇本上演,不僅內容猥瑣,韻文也虛浮,深為在政治上日益強大、信仰清教主義的資產階級所不喜,他們所控制的國會於1642年通過法令,封閉了所有戲院。從16世紀興起的英國詩劇,在經歷了60年的光輝燦爛的成長過程之後,至此乃告衰竭

文藝復興文學中還有豐富多採的散文作品。16世紀的英語雖然稍嫌蕪雜,卻十分富於表達力,敘事、狀物、寫景、辯難,無所不能,因此出現了各種風格的散文,繁麗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曉暢如納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綿密雅潔如胡克的《論教會政策的法則》(1594~1597),簡約雋永如培根的《隨筆》(1597~1625)。上述黎里與納什二書也是原始形態的小說。此外還有德洛尼寫小城鎮手工業者的三本書,特別是寫鞋匠的《高貴的行業》(1600),在細節的敘述上已接近後來的現實主義小說。正是由於這時英語表達力強,所以在大規模的翻譯活動中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譯作,如諾斯所譯的普盧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1579)和弗洛里奧所譯的蒙田的《隨筆集》(1603)。它們都是莎士比亞參考過的書。17世紀初最重要的譯作則是1611年由國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出版的英文《聖經》。它是47位學者集體翻譯的成果,吸收了以前英文譯本的優點,用詞純朴而富於形象,韻律也饒聲調之美,對後來的英語產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響。以上思想、學術、詩、詩劇、散文、翻譯等方面的活動成就卓越,尤以詩劇為最,使這一時期文學成為歐洲以至世界文學的高峰之一。
三、17世紀文學

16、17世紀之交,英國國內政治經濟的矛盾加深,人心動盪,反映於文學的,除了上述詩劇的衰敗,還有在散文作品中圍繞政治與宗教問題的論爭文章的急劇增多,在詩歌中出現了以多恩為代表的玄學派詩和一些稱為騎士派的貴族青年所寫的愛情詩,前者用新奇的形象和節奏寫懷疑與信念交替的復雜心情,顯示出當時科學大進展沖擊傳統文化的影響;後者則表達了一種末世情調。
17世紀40年代,革命終於爆發。人民經過公開審判,處決了國王查理一世,並在打了一場激烈的內戰之後建立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資產階級政權。在文學上,革命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有大量的傳單和小冊子印行,各種集團特別是屬於革命陣營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過它們來發表政見,其中李爾本、溫斯坦利等人寫得犀利有力;二是出現了一個革命的大詩人——彌爾頓。

彌爾頓對於革命的貢獻,首先在於他的政論文。從1641年起,他擱下了早以優美著稱的詩筆,而用英文和拉丁文寫了許多政論小冊子,為英國人民處死國王的革命行動辯護,也發表他的進步主張,如《論離婚》(1643)和《論出版自由》(1644)。他的文章雖然句式繁復,卻有雄奇之美,在英國散文中自成一格。

1660年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王政復辟。這時彌爾頓已經雙目失明,受著政治迫害,但他痛定思痛,把自己的一腔孤憤寫進了他一生最後的三大作品。首先是《失樂園》(1667)。這首以人類祖先失去樂園的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史詩表達了作者的清教主義,而在對於撒旦的描寫中則又傾注著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歌頌叛逆者的響亮詩行構成了詩中最動人的篇章。繼之而來的《復樂園》(1671)敘述耶穌拒絕撒旦誘惑的節操,雖見平淡,仍多佳句。同時出版的《力士參孫》是英文中最出色的希臘式古典悲劇,結構嚴謹而人物突出。作者寫參孫雙目失明,身陷囹圄,而仍力抗強暴,終於與敵人同歸於盡。這當中有彌爾頓對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的回顧,熾熱的情感溢出詩行,表示他依然壯懷激烈,不變革命初衷。在藝術上彌爾頓力求完美,以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為典範,然又不失英國本色,在他的筆下無韻詩更具有庄嚴燦爛之美,表現了「雄偉的風格」。

王政復辟以後,文學風氣為之一變,盛行嘲笑清教徒的諷刺詩,法國式的「英雄悲劇」和反映浮華、輕佻的貴族生活的「風尚喜劇」。這類喜劇中也有意存諷刺的,如康格里夫的《如此世道》(1700)。這時文壇上的領袖人物是德萊頓,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主要成就在政治諷刺詩和文論。也有作家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如來自下層人民的班揚,他的《天路歷程》(1678)用樸素而生動的文字和寓言的形式敘述了虔誠教徒在一個充滿罪惡的世界裡的經歷,對居住在「名利場」的上層人物作了嚴峻的譴責。這里有清教主義的回響,而作品的卓越的敘事能力又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前驅。 還有兩類散文作品,帶來了新氣象。一類是科學文章。1660年成立的皇家學會要求會員用「工匠、鄉下人、商人的語言」,盡力把一切事物表達得「象數學那樣朴實無華」。另一類是哲學著作,先有霍布斯,後有洛克,都用清楚、有力的文字發表了他們的經驗主義哲學和政治思想,特別是洛克的影響深遠的社會契約論成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求實的文風和民主思想都是資產階級所歡迎的;國王雖復位,實權還在他們手裡。1688年,他們把另一個不得人心的國王趕下了台,從此政權被商人和地主的聯盟所牢牢掌握,文學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四、18世紀文學

18世紀前半葉,英國社會安定,文學上崇尚新古典主義,其代表者是詩人蒲柏。他運用英雄偶句體極為純熟,擅長寫諷刺詩,但以發泄私怨居多。表現出啟蒙主義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們推進了散文藝術,還開拓了兩個文學新領域,即期刊隨筆和現實主義小說。

期刊文學是應廣大讀者的要求而興起。斯梯爾與艾迪生兩人有首創之功。前者創辦《閑談者》報 (1709~1711) ,後者繼出《旁觀者》報(1711~1712),將街談巷議和俱樂部里的風趣幽默寫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筆尤見典雅。後來笛福、斯威夫特、菲爾丁、約翰遜、哥爾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編期刊或為期刊撰稿,可見此風之盛。由於他們的努力,英國式的隨筆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題材更廣泛,文筆也更靈活。

更具英國特色而又對歐洲大陸產生重大影響的則是散文小說。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1719)、《摩爾·弗蘭德斯》(1722)等書把水手和女僕當做英雄人物來介紹,細節寫得十分逼真,雖然書的結構鬆散,作者卻有娓娓動聽的說故事的本領,使讀者始終保持興趣。他的文字口語化,善於繪聲繪形,而又迅捷有力。這些特點,加上笛福對英國城鄉諸色人等的深刻了解,使他奠定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基礎。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記》(1726)是以諷刺朝政、表現人類的丑惡為目的的寓言,然而作為故事,也是十分引人入勝。他把現實細節放在十分奇特的幻想的情景之中,而幻想也是正在發展中的英國小說所需要的。世紀中葉,理查遜用書信體小說細致地描寫遭遇不幸的少女的內心,以《克拉麗莎》(1747~1748)等大部頭小說感動了一整代英國和西歐的讀者,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稱之為偉大創造力的表現。但在菲爾丁的眼裡,理查遜只是市儈哲學的代表,於是他起而用仿作去諷刺之,其結果卻掌握了寫小說的藝術,於是有了他自己的創作,其中最受稱道的是《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1749),它的人物、風景、場面都是典型的英國式的。作者歌頌真誠、熱心、忠實而又不受傳統束縛的青年男女,全書有一種爽朗、清新的空氣,而又結構完整,把現實主義小說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當時及稍後還有斯摩萊特、哥爾德斯密斯、斯特恩等人的小說,或擴充了題材,或實驗了新寫法,都有建樹,因此雖然世紀末出現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說」,但是現實主義已經成為英國小說中的主流,繼續向前發展。 菲爾丁的作品《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插圖

出色的散文還見於其他文學品種。約翰遜的《詩人傳》(1779~1781)是傳記和文論的卓越結合,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1791)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境界,伯克的《論美洲的賦稅》(1774)展示了政治講演術的力量,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1788)更以其深刻的啟蒙主義思想和典麗的文筆成為全歐欽仰的史學傑作。

然而散文之勢雖盛,詩歌並未沉寂,不僅有世紀初的蒲柏和湯姆遜在創作,就是一些散文名家,如斯威夫特、約翰遜和哥爾德斯密斯,也善於寫詩。等到世紀後半葉,感傷主義抬頭,詩歌也復振,出現了揚格的《夜思》(1742~1745)和格雷的《墓園輓歌》(1750)等佳作,反映了英國許多人在產業革命加緊進行中所感到的痛苦和彷徨。珀西編的《英詩輯古》(1765)引起了對古民歌的愛好,於是仿作者有之,偽造者有之,形成一種對中世紀神往的風氣。這時從經濟不甚發達的蘇格蘭傳來了農民詩人彭斯的聲音,他既是舊民歌的整理者,又是新詩篇的創造者,而吟唱的內容則是愛情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後者正是法國啟蒙思想的結晶,在80年代之末導致了法國大革命。對這次革命的迎或拒,同情或反對,使英國散文作家發生了嚴重的分裂,但大多數詩人卻在革命初起的「黎明」時刻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在這樣的氣氛中產生了浪漫主義詩歌。

C. 請問考研英美文學選讀這塊選用什麼參考書比較好

樓下,常耀信是教美國文學的,他的美國文學簡史寫得很好好不好,英國的只是隨便回寫寫答的,並不好。lz,你文學史這塊可以用常耀信的美史,英國文學史市面上沒有寫得很好的,王守仁和陳嘉的相對不錯,但是是中文寫的。篇章分析去sparknotes上找,作品主題人物分析象徵手法都分析得很好很清楚

D. 跪求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新增訂本)全書的中文版!拜託了!!!

是這個吧,但我不清楚這是不是新增訂本

http://pan..com/s/1b刪除版n6fxQR

這個鏈接是權 下

E. 有沒有<英國文學簡史>的文章翻譯書或參考書在哪能買到謝謝大家,請指教,急需!!

上海書城去看看

F. 有沒有人有 英國文學簡史 常耀信著 那本書的課本參考資料啊 在這謝謝咧

那本書沒有參考資料的,你買本中文翻譯的美國簡史看看,對比一下就行。

G. 常耀信那本《英國文學簡史》有沒有對應的參考指南

有一本《英國文學簡史學習指南》可以參考下,不過是根據河南大學出版社劉柄專善教授的屬《英語文學簡史》編寫的。

作者:趙紅英
出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簡介 :本書完全按照教材的章節編排順序編寫,各章由「歷史背景和社會思潮」、「名詞解釋」、「作家作品」、「全文譯文」、「模擬試題」五個部分內容組成。
全書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簡明概括歷史背景及文字發展脈絡;二、英、漢雙語解釋文學術語;三、中、英文介紹代表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四、譯文流暢、優雅;五、模擬題實戰演練。
本輔導適用二英語專業普通在校學生,同時可用二英語專業三十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以及其他各類考生和文學愛好者了解西方文化的需要。

不過同一套的另一本《美國文學簡史學習指南》卻是根據常耀信教授主編的《美國文學簡史》編寫的。

H. 英國文學簡史應該怎樣復習

英國文學簡史(上)(中文版)

一、中世紀文學

古英語文學 英格蘭島的早期居民凱爾特人和其他部族,沒有留下書面文學作品。5世紀時,原住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侵入英國,他們的史詩《貝奧武甫》傳了下來。詩中的英雄貝奧武甫殺巨魔、斗毒龍,並在征服這些自然界惡勢力的過程中為民捐軀。它的背景和情節是北歐的,但摻有基督教成分,顯示出史詩曾幾經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紀的手抄本里的版本來看,詩的結構完整,寫法生動,所用的頭韻、重讀字和代稱體現了古英語詩歌的特色。

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出現了宗教文學。僧侶們用拉丁文寫書,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國人民宗教史》(731年完成)既有難得的史實,又有富於哲理的傳說,受到推崇,並譯成了英文。 此後,丹麥人入侵,不少寺院毀於兵火,學術凋零。9世紀末,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時著手振興學術,請了一批學者將拉丁文著作譯為英文,並鼓勵編寫《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是用英國當地語言寫史的開始。

中古英語文學 1066年諾曼人入侵,帶來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也帶來了一批說法語的貴族。古英語受到了統治階層語言的影響,本身也在起著變化,12世紀後發展為中古英語。文學上也出現了新風尚,盛行用韻文寫的騎士傳奇,它們歌頌對領主的忠和對高貴婦人的愛,其中藝術性高的有《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它用頭韻體詩寫成,內容是古代亞瑟王屬下一個「圓桌騎士」的奇遇。

14世紀後半葉,中古英語文學達到了高峰。這時期的重要詩人喬叟的創作歷程,從早期對法國和義大利作品的仿效,進到後來英國本色的寫實,表明了英國文學的自信。他的傑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優美、活潑的韻文,描寫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聖的人的神態言談;他們來自不同階層和行業,各人所講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時,還有教會小職員蘭格倫寫的頭韻體長詩《農夫皮爾斯》(一譯《農夫彼得之夢》),用夢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徵,寫出了1381年農民暴動前後的農村現實,筆鋒常帶嚴峻的是非之感。同樣宣洩下層人民情緒的還有民間歌謠,它們往往是在長時間的口頭流傳之後才寫定的,其中最初見於15世紀抄本的羅賓漢歌謠,描繪了一群農民劫富濟貧、打擊教會僧侶和執法吏的事跡,傳誦至今。

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16世紀,由於新航路發現後海外貿易發達,英國國力逐漸充實,民族主義高漲,1588年一舉擊敗大陸強國西班牙派來入侵的「無敵艦隊」。文化上也出現了一個活動頻繁、佳作競出的文藝復興局面。

一如在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英國是以重新發現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開始的。大學里恢復了古希臘語的教學,接著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翻譯活動,眾多的學者、作家將古代希臘、羅馬和近代意、法等國的學術和文學名著譯成了早期近代英語。哲學家、教育家、歷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紛紛從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有托馬斯·莫爾用拉丁文寫的《烏托邦》(1516)。這部作品借一個旅行者談海外見聞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私有制和宗教壓迫而崇尚學術的理想社會,而對為了能多產羊毛而大規模圈地、迫使貧苦農民流離失所的「羊吃人」的現實英國作了有力的譴責。

詩歌創作空前活躍,大批詩集出版,開一時風氣的重要詩選也陸續問世,其中《雜集》(1557)發表了華埃特和薩里兩人對於義大利十四行詩的仿作,使這一詩體在英國生根。到了90年代,錫德尼等著名詩人都出版了十四行詩集,雖然仍以歌頌愛情為主,卻能突破舊格局而注入新內容。比十四行更重要的還有其他詩體,或抒情,或敘事,或諷刺,或探討哲理,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家,而成就最大的則數斯賓塞。他的主要作品《仙後》(1590~1596)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利用中古騎士傳奇的體裁,以寓言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卻反對天主教而歌頌作為英國民族象徵的伊麗莎白女王,傳達了正在興起的清教主義的嚴峻的道德觀,並且出之以優美而多變的韻文,使得斯賓塞不僅獨步當時詩壇,而且成為後世講究詩藝的作家所仰慕的「詩人的詩人」。

詩歌的成就還包括無韻體詩在劇本里的成功運用。詩同劇的結合產生了這一時期文學最驕傲的成果:詩劇。從16世紀80年代起,詩劇作者們擺脫了中古神秘劇、奇跡劇、道德劇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了一種生氣勃勃的新戲劇,敏銳、強烈地表達了時代精神,在藝術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膽創新。第一個成功地使無韻體詩變成戲劇媒介的是馬洛。他用「壯麗的詩句」寫壯麗的人物,如《帖木兒》(1590)中的中亞大帝國的創立者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604)中的追求無限知識的德國博士,同時又在《愛德華二世》(1594)里將一個國王的遭遇寫成了英國第一個歷史劇。馬洛早死,但是詩劇繼續成長,經過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爾頓、馬斯頓、海伍德等人的創作實踐,題材擴大,技巧更趨成熟,至莎士比亞而集大成。

莎士比亞是演員和劇作家,一生寫了37部劇本。他博採眾長而又自有創造,在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各方面都寫出了傑作。他的9個歷史劇包括了從約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從13世紀初到15世紀末)之間連續300年的英國歷史,場面之大實屬空前,而作者也寫得波瀾壯闊,反封建、反內戰,熱情地歌頌了民族國家的形成。他的喜劇活潑多趣,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仲夏夜之夢》(1596)和《皆大歡喜》(1600)又充滿浪漫詩情,令人神馳;《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動的法庭對抗的場景提出了海外貿易和猶太人放高利貸等經濟問題;而結構完整、語言鋒利則又數揭露清教徒虛偽的《第十二夜》(1601)。他寫悲劇的天才首先見於《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這個歌頌自由戀愛的劇本象朝露一樣新鮮,而一對純真青年的死又對封建門第的殘酷作了有力的控訴,為後來的西歐乃至世界的文學藝術提供了又一個有長遠吸引力的主題。1600年以後,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練,創作了一系列卓越的悲劇,其中《哈姆雷特》(1601)寫一個年輕的人文主義者面對邪惡勢力,在懷疑、猶豫之後終於為「重整乾坤」而獻出生命;《奧瑟羅》(1604)寫一個威尼斯的黑人大將雖然武功蓋世,卻仍然受到邪惡勢力的捉弄,以至親手殺了無辜的愛妻;《李爾王》(1606)寫一個國王在老年做了極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極不合情理的對待,終於流落在民間,而在這過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麥克白》(1606)則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毀滅性,在充滿迷信和恐怖的氣氛里,作者卻讓他筆下的罪人不時剖析內心,沉思和反省給了這個悲劇以更大的深度。這一時期的作品標志著莎士比亞達到了他的戲劇藝術的頂點。以後他轉入傳奇劇的寫作,以寬恕和解為主題,其中《暴風雨》(1611)仍是有魅力的佳作。

在莎士比亞創作的末期,詩劇仍然繁榮,不僅有鮑蒙特與弗萊徹等人在寫傳奇劇,還出現了莎士比亞所未曾嘗試的社會諷刺劇,其代表作家是瓊森。他的最好的劇作是《狐狸》(1606年上演)和《煉金術士》(1610年上演),它們把17世紀初年倫敦社會上的騙子、方士、食客、盪婦、清教徒之流暴露得淋漓盡致,詩句也典麗有力。但瓊森後來為了投合宮廷所好而去寫假面劇。同時舞台上出現了韋伯斯特、特納等人寫的兇殺劇,他們以絕好的詩才而渲染色情和恐怖,詩劇的敗象已現。等到福特、修萊等人的劇本上演,不僅內容猥瑣,韻文也虛浮,深為在政治上日益強大、信仰清教主義的資產階級所不喜,他們所控制的國會於1642年通過法令,封閉了所有戲院。從16世紀興起的英國詩劇,在經歷了60年的光輝燦爛的成長過程之後,至此乃告衰竭

文藝復興文學中還有豐富多採的散文作品。16世紀的英語雖然稍嫌蕪雜,卻十分富於表達力,敘事、狀物、寫景、辯難,無所不能,因此出現了各種風格的散文,繁麗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曉暢如納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綿密雅潔如胡克的《論教會政策的法則》(1594~1597),簡約雋永如培根的《隨筆》(1597~1625)。上述黎里與納什二書也是原始形態的小說。此外還有德洛尼寫小城鎮手工業者的三本書,特別是寫鞋匠的《高貴的行業》(1600),在細節的敘述上已接近後來的現實主義小說。正是由於這時英語表達力強,所以在大規模的翻譯活動中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譯作,如諾斯所譯的普盧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1579)和弗洛里奧所譯的蒙田的《隨筆集》(1603)。它們都是莎士比亞參考過的書。17世紀初最重要的譯作則是1611年由國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出版的英文《聖經》。它是47位學者集體翻譯的成果,吸收了以前英文譯本的優點,用詞純朴而富於形象,韻律也饒聲調之美,對後來的英語產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響。以上思想、學術、詩、詩劇、散文、翻譯等方面的活動成就卓越,尤以詩劇為最,使這一時期文學成為歐洲以至世界文學的高峰之一。
三、17世紀文學

16、17世紀之交,英國國內政治經濟的矛盾加深,人心動盪,反映於文學的,除了上述詩劇的衰敗,還有在散文作品中圍繞政治與宗教問題的論爭文章的急劇增多,在詩歌中出現了以多恩為代表的玄學派詩和一些稱為騎士派的貴族青年所寫的愛情詩,前者用新奇的形象和節奏寫懷疑與信念交替的復雜心情,顯示出當時科學大進展沖擊傳統文化的影響;後者則表達了一種末世情調。
17世紀40年代,革命終於爆發。人民經過公開審判,處決了國王查理一世,並在打了一場激烈的內戰之後建立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資產階級政權。在文學上,革命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有大量的傳單和小冊子印行,各種集團特別是屬於革命陣營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過它們來發表政見,其中李爾本、溫斯坦利等人寫得犀利有力;二是出現了一個革命的大詩人——彌爾頓。

彌爾頓對於革命的貢獻,首先在於他的政論文。從1641年起,他擱下了早以優美著稱的詩筆,而用英文和拉丁文寫了許多政論小冊子,為英國人民處死國王的革命行動辯護,也發表他的進步主張,如《論離婚》(1643)和《論出版自由》(1644)。他的文章雖然句式繁復,卻有雄奇之美,在英國散文中自成一格。

1660年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王政復辟。這時彌爾頓已經雙目失明,受著政治迫害,但他痛定思痛,把自己的一腔孤憤寫進了他一生最後的三大作品。首先是《失樂園》(1667)。這首以人類祖先失去樂園的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史詩表達了作者的清教主義,而在對於撒旦的描寫中則又傾注著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歌頌叛逆者的響亮詩行構成了詩中最動人的篇章。繼之而來的《復樂園》(1671)敘述耶穌拒絕撒旦誘惑的節操,雖見平淡,仍多佳句。同時出版的《力士參孫》是英文中最出色的希臘式古典悲劇,結構嚴謹而人物突出。作者寫參孫雙目失明,身陷囹圄,而仍力抗強暴,終於與敵人同歸於盡。這當中有彌爾頓對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的回顧,熾熱的情感溢出詩行,表示他依然壯懷激烈,不變革命初衷。在藝術上彌爾頓力求完美,以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為典範,然又不失英國本色,在他的筆下無韻詩更具有庄嚴燦爛之美,表現了「雄偉的風格」。

王政復辟以後,文學風氣為之一變,盛行嘲笑清教徒的諷刺詩,法國式的「英雄悲劇」和反映浮華、輕佻的貴族生活的「風尚喜劇」。這類喜劇中也有意存諷刺的,如康格里夫的《如此世道》(1700)。這時文壇上的領袖人物是德萊頓,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主要成就在政治諷刺詩和文論。也有作家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如來自下層人民的班揚,他的《天路歷程》(1678)用樸素而生動的文字和寓言的形式敘述了虔誠教徒在一個充滿罪惡的世界裡的經歷,對居住在「名利場」的上層人物作了嚴峻的譴責。這里有清教主義的回響,而作品的卓越的敘事能力又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前驅。 還有兩類散文作品,帶來了新氣象。一類是科學文章。1660年成立的皇家學會要求會員用「工匠、鄉下人、商人的語言」,盡力把一切事物表達得「象數學那樣朴實無華」。另一類是哲學著作,先有霍布斯,後有洛克,都用清楚、有力的文字發表了他們的經驗主義哲學和政治思想,特別是洛克的影響深遠的社會契約論成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求實的文風和民主思想都是資產階級所歡迎的;國王雖復位,實權還在他們手裡。1688年,他們把另一個不得人心的國王趕下了台,從此政權被商人和地主的聯盟所牢牢掌握,文學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四、18世紀文學

18世紀前半葉,英國社會安定,文學上崇尚新古典主義,其代表者是詩人蒲柏。他運用英雄偶句體極為純熟,擅長寫諷刺詩,但以發泄私怨居多。表現出啟蒙主義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們推進了散文藝術,還開拓了兩個文學新領域,即期刊隨筆和現實主義小說。

期刊文學是應廣大讀者的要求而興起。斯梯爾與艾迪生兩人有首創之功。前者創辦《閑談者》報 (1709~1711) ,後者繼出《旁觀者》報(1711~1712),將街談巷議和俱樂部里的風趣幽默寫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筆尤見典雅。後來笛福、斯威夫特、菲爾丁、約翰遜、哥爾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編期刊或為期刊撰稿,可見此風之盛。由於他們的努力,英國式的隨筆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題材更廣泛,文筆也更靈活。

更具英國特色而又對歐洲大陸產生重大影響的則是散文小說。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1719)、《摩爾·弗蘭德斯》(1722)等書把水手和女僕當做英雄人物來介紹,細節寫得十分逼真,雖然書的結構鬆散,作者卻有娓娓動聽的說故事的本領,使讀者始終保持興趣。他的文字口語化,善於繪聲繪形,而又迅捷有力。這些特點,加上笛福對英國城鄉諸色人等的深刻了解,使他奠定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基礎。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記》(1726)是以諷刺朝政、表現人類的丑惡為目的的寓言,然而作為故事,也是十分引人入勝。他把現實細節放在十分奇特的幻想的情景之中,而幻想也是正在發展中的英國小說所需要的。世紀中葉,理查遜用書信體小說細致地描寫遭遇不幸的少女的內心,以《克拉麗莎》(1747~1748)等大部頭小說感動了一整代英國和西歐的讀者,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稱之為偉大創造力的表現。但在菲爾丁的眼裡,理查遜只是市儈哲學的代表,於是他起而用仿作去諷刺之,其結果卻掌握了寫小說的藝術,於是有了他自己的創作,其中最受稱道的是《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1749),它的人物、風景、場面都是典型的英國式的。作者歌頌真誠、熱心、忠實而又不受傳統束縛的青年男女,全書有一種爽朗、清新的空氣,而又結構完整,把現實主義小說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當時及稍後還有斯摩萊特、哥爾德斯密斯、斯特恩等人的小說,或擴充了題材,或實驗了新寫法,都有建樹,因此雖然世紀末出現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說」,但是現實主義已經成為英國小說中的主流,繼續向前發展。 菲爾丁的作品《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插圖

出色的散文還見於其他文學品種。約翰遜的《詩人傳》(1779~1781)是傳記和文論的卓越結合,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1791)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境界,伯克的《論美洲的賦稅》(1774)展示了政治講演術的力量,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1788)更以其深刻的啟蒙主義思想和典麗的文筆成為全歐欽仰的史學傑作。

然而散文之勢雖盛,詩歌並未沉寂,不僅有世紀初的蒲柏和湯姆遜在創作,就是一些散文名家,如斯威夫特、約翰遜和哥爾德斯密斯,也善於寫詩。等到世紀後半葉,感傷主義抬頭,詩歌也復振,出現了揚格的《夜思》(1742~1745)和格雷的《墓園輓歌》(1750)等佳作,反映了英國許多人在產業革命加緊進行中所感到的痛苦和彷徨。珀西編的《英詩輯古》(1765)引起了對古民歌的愛好,於是仿作者有之,偽造者有之,形成一種對中世紀神往的風氣。這時從經濟不甚發達的蘇格蘭傳來了農民詩人彭斯的聲音,他既是舊民歌的整理者,又是新詩篇的創造者,而吟唱的內容則是愛情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思想。後者正是法國啟蒙思想的結晶,在80年代之末導致了法國大革命。對這次革命的迎或拒,同情或反對,使英國散文作家發生了嚴重的分裂,但大多數詩人卻在革命初起的「黎明」時刻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在這樣的氣氛中產生了浪漫主義詩歌。

考研英國文學復習要點(參照教材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

本文供考研英國文學復習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時候使用,第一遍要把教材細讀一遍。
很多人覺的文學學的亂七八糟,主要是因為腦子里沒有一個清晰的綱領,在臨考前腦子里要對文學有很清晰的綱領,這樣就算復習的差不多了。有人又問?什麼是綱領?比如說英國文學吧,你要知道英國文學大致分為多少個時期,每一個時期有什麼總體特點,有什麼總體的literary trend,然後這個時期有那些重要的作家,每一個重要的作家都寫過什麼重要的作品,這些重要的作品大致內容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寫作特色,除了這些之外,再對基本的文學術語有所了解就差不多了。當然如果要求選讀的,選讀作品得另看。這里名詞解釋都沒有具體打上,因為我在做另外一份專門的名詞解釋的文件,做好了傳上來。還有選讀作品的,本人學力有限,詩歌部分學的不錯,等有空了也制一份文件傳上來。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處可能會有填空,選擇等小題)
2. Romance (名詞解釋)
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 Ballad(名詞解釋)
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
7. Heroic couplet (名詞解釋)
Part Tw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8.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English Bible and its significance(填空選擇)
9. Renaissance(名詞解釋)
10.Thomas More??Utopia
11. Sonnet(名詞解釋)
12. Blank verse(名詞解釋)
13. 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 Amoretti (collection of his sonnets)
Spenserian Stanza(名詞解釋)
14. Francis Bacon 「essays」 esp. 「Of Studies」(推薦閱讀,學習寫正式語體的英文文章的好參照,本文用詞正式優雅,多排比句和長句,語言造詣非常高,裡面很多話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讀)
15. Christopher Marlowe (「Doctor Faustus」 and his achievements)
16. William Shakespeare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史中最重要的作家,一定要看熟了。四大喜劇,四大悲劇比較重要,此外就是羅密歐與朱立葉了,這些劇的主題,背景,情節,人物形象都要熟悉,當然他最重要的喜劇作品是Hamlet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屬sonnet18。(其戲劇中著名對白和幾首有名的十四行詩可能會出選讀)
Lecture 1
Part 1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Early」 here means English literature in primitive and slavery society.
「Medieval period」 is a quite special period in English history. In Chinese 「Medieval」 or 「The Middle Age」 means 「中世紀」. You may hear something about this period. It was called 「The Middle Age」 because it was considered as the time between ancient world and the modern world. Here 「Medieval」 means English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before the Renaissance.
I.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 (Anglo-Saxon Literature)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of the British Isles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Celts. Today most Celts lived in Scotland and Wales.
2 From 55 B.C. to 410 A. D. Romans conquered the Great Britain. The Roman army was led by Julius Caesar, who was a very famous figure in ancient Rome. He was a famous general and conquered lot of places in Europe and then he became dictator of Rome. He had famous words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You can see how strong this man』s will is.
Consequence of Roman conquest: a network of highways; scores of towns, including London; Roman lifestyle
3 English Conquest
•Shortly after Romans』 retreat, the Britain was invaded by Anglos, Saxons and Jutes. And by the 7th century Old English emerged.
•Anglo-Saxon period witnessed a transition from tribal society to feudalism.
•Anglo-Saxons were Christianized in the 7th century. Before Christianization, Anglo-Saxons believed in old northern European mythologie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ld Britain mythologies you may read the famous novel 「The Lord of the Rings」, which was a collection of old northern European mythologies. The Christianization of Anglo-Saxons influenced the record of old English literature.
2, Beowulf ?? National epic of English people
1 Definition of epic: an extended narrative poem in elevated or dignified language, celebrating the feats of a legendary or traditional hero
2 Story of Beowulf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story of Beowulf on textbook by themselves and then ask them 「What are the three adventures mentioned in the story?」
•The story of Beowulf includes three adventures: killing monster Grendel, killing Grendel』s mother and killing a fire dragon.
3 Some important points
•「Beowulf」 is a folk legend brought to England by Anglo-Saxons from their continental homes. However it also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the tribal society in Britain.
•Originally Beowulf, the great epic, was in oral form and it must be a collective creation.
•Beowulf in the epic is a legendary figure. In formal history you can not find a man named Beowulf.
④ Artistic features of 「Beowulf」
•Using alliteration
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頭韻)
Some examples on P5
•Us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
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 You may find some examples on P6
⑤ Epic tradition in Europe
long narrative verse, part-historical and part-legendary origin
This tradi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Similar works in Europe are 「Edda」 and 「Saga」 from Iceland etc. (referring to 《歐洲文學史》)
3, 「Anglo-Saxon Chronicle」
• The book was conceived by King Alfred the Great. He also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e book.
•This book i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specimen of Anglo-Saxon prose.
II,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Norman conquest in 1066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feudalism in England.
2 By the end of the 14th century, the Middle English emerged.
3 The ecclesiastics, from the monks and the clergy to the bishops and archbishops, together possessed over one third of the land in the country and owned numerous serfs, and had their tithes and ecclesiastical courts and the backing of the Pope in Rome. They had much political as well as religious power. Understanding the great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in the medieval Europe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ir literature because Christianity is one of the two resources of European culture. (referring to 《歐洲文化入門》)
http://www.for68.com/new/2007/7/wa78193104172770025317-0.htm
http://..com/question/11407796.html

I. 哪位知道 常耀信著的 英國文學簡史 有沒有中文參考書哇

布吉島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