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活動的四個階段
A. 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程流程包含哪幾個部分
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實施流程包含以下三個部分:專題的導入、活動的展開、反饋與升華。具體流程如下:
(一)暖身階段(5%)
教學過程開始很重要,也就說上課伊始,教師的主要任務實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同學們提高興趣和有所期待,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教學。座位安排可以打破傳統的秧田式,採用環形、矩形、馬蹄形、梅花形等方式。這樣的座位方式,可以使同學們能面對面地直接進行交流和溝通,也便於與老師實現無阻隔式的交流與溝通,有助於課程的展開。
熱身游戲:促成互動。如小游戲、音樂欣賞等。
(二)、導入階段(5%)
專題的導入很重要。引入主題的方法多種多樣,通常採用熱身法、案例法、故事法、自我袒露法。根據實踐的總結,專題導入具體有:
(1)熱身法。一方面調試原本緊張的氣氛,激活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調動學生注意力,調整心態,准備上課。熱身活動的內容,一般都跟本課的專題有關,形勢要根絕學生年齡特點來設計。
(2)案例法。教師可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可通過教師講述,或實現用攝像機拍下部分場景,或讓學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等來表達,從而引入專題。
(3)故事法。聽看完後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而引出主題。
(4)自我袒露法 。教師向學生真誠袒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感受來導入主題。
此外還有自我測試法、游戲活動法、懸念法、創設情境法等。
總之,在心理健康課開始階段,教師應力求營造一種平等、輕松、和諧、愉悅、開放、歡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本課程的特點和吸引力,使期待著期待和希望去進入角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對課程形成一種良好的印象和「樂之」「好之」的態度,對以後的學習及其效果,都有重要的影響。
(三)、工作階段(70%)——活動的展開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主體部分,是教學的具體實施,也是課程成敗的關鍵。在時間安排上,應佔70%以上的時間。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就要始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
這一部分包括以下過程:設置情境,引導討論 →催化動力,自我開放 → 溝通分享 → 溝通分享 →引發領悟。
授課方法與輔導技巧,具體在後面向大家作一介紹。
1、創設情境或設計活動。
可以利用故事、學生表演、投影錄像等手段。心理活動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是其核心所在。依據輔導目標,創設有效的、合適的活動或情境。為了能有效激發學生自我探索的動機與興趣,使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是否突出了活動的兩個特點:主動性和目的性,即心理輔導活動必須貫徹學生「主動參與」和「滿足學生需要」這兩條原則。
2、引導談論、分享,引發領悟。
不是依靠教師單方面的說教,更不是社會規范的灌輸,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鼓勵學生作深入的自我開放與自我捲入中,獲取新的想法與感受,從而引發學生的領悟,開啟改變與成長的契機。
(四)、結束階段(20%)
開始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視收尾。在結束部分,教師要鞏固並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成果。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總結升華 → 整合經驗 →促成行動
1、總結。總結這堂課的內容、感受與收獲,展望未來的生活,並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和體驗到的感情擴展到實際生活當中去。
2、整合經驗。
教學過程中與教學結束前的經驗整合具有回顧與前瞻的重要功能,讓學生將自己在活動中獲取的經驗與自身原有的經驗加以整合,並整合自己與他人的經驗,再重新構建自己的認識與態度。
3、促成行動。激發學生改變的動機,鼓勵督促學生即席採取行動,鞏固、落實學生領悟與經驗整合索取得的效果。如在訓練人際交往的課堂上,讓學生馬上用所學的技巧與自己平時溝通不多的學生進行交流,確保教學校國在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緯度上的統一和整合。
為了學生能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受,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對教學進行組織:
4、反饋。活動結束後,教師可對學生的表現等給與反饋,學生之間也可互相給與反饋;總結課堂的主要內容以及收獲,再次鞏固教學效果。
5、活動的延伸。要取得長久的教學效果,但單靠一堂課的活動遠遠不夠,應鼓勵學生口後將課程中所收獲的領悟與成果遷移到日常成活中去。如在人際交往課程結束後,讓大家用課堂中學到的交往技巧去認識結交新的朋友,這不但能強化教學效果,而且能為延續下一單元的輔導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B. 一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基本結構主要有哪幾個部分
團體心理咨詢要經過哪些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有什麼特點呢?許多學者都曾作過系統的分析,提出過自己的見解。由於學者們在研究團體發展過程時,可能各注重在某一個層面的現象描述和特徵說明,導致對團體發展有不同的觀點,而產生不同的理論。
一、羅傑斯的團體發展階段
卡爾·羅傑斯對團體咨詢發展的重大貢獻,在前面的章節中已有介紹。他曾根據自己多年來領導團體的經驗和觀察將團體的發展過程分為14個階段,並用很自然的語言來概括:
1.第一階段:自由活動
在幾乎沒有結構的情形下,成員隨意走動去接觸和認識別人。在這個階段中成員有很大的混亂和沮喪感。有些人很安靜,亦有人進行斷斷續續的交談。大家傾向要求領導者作出指引提示。
2.第二階段:抗拒作個人的表達和探索
成員很局促不安,往往不願意表達自己,縱使有對話,亦是很表面的。
3.第三階段:敘述以往的經驗
在團體中,成員不會對當前的感受作出描述。通常只會將過去的經歷作為講述的話題,話中更絕不會涉及團體中的人。
4.第四階段:表現消極的情感
成員開始講到自己在團體中消極的情緒。而負面取向的感受往往首先指向領導者,然後是其他的成員。這些行動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個人感到焦慮和受威脅,故此作出防禦。同時,以此測試團體的安全度。
5.第五階段:表達和探索與個人有關的資料
當成員講了負面的感受,而不被人批評和否定時,有些就會因此開始提及個人的事。而團體中彼此的信任也因此逐漸出現。
6.第六階段:表達與其他成員相處的即時感受
成員開始表達對其他人的感受和態度。除了正面的之外,也包括負面的。不過,雖然會有負面的表達,但不會很極端,更不會帶有攻擊性,純屬一些個人的反應和感受。結果大家因此而共同摸索和發展出一種珍貴的信任。
7.第七階段:團體發展出治療的能力
成員彼此表示關心,對他人亦有了解和體諒。面且,大家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為他人提供幫助。
8.第八階段=達到個人的自我接納,亦開始改變
由於大家都很坦誠、信任地表達和互助,成員已安心地放下個人的防禦與偽裝,亦開始逐漸對自己有更大的接納,隨之而來的,就是個人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在這個階段,成員感到團體中每個人都很實在,都是真實的個體。各人雖然有軟弱和限制,但亦各有所長。
9.第九階段=打破偽裝
由於對自己的接納和確認,成員會拋掉種種的偽裝面具,大家開始享受一種充滿了關愛、誠實和開放的深摯關系。大家亦因此會彼此支持和鼓勵對方,保持真誠。
10.′第十階段:提供與接受反饋
由於成員彼此關心,故此,當有需要時,他們會面質別人,協助別人澄清和處理矛盾,積極面對問題,效果往往很有建設性。
ll.第十一階段:面質
由於成員彼此關心,所以必要時他們會面質別人,提出問題,協助別人澄清和處理矛盾,楓極面對問題。效果往往很有建設性。
12.第十二階段;將幫助延伸到團體之外
成員間的關系密切,除了在團體內彼此幫助外,在團體之外,他們亦有交往和支持。這種行動,對正在經歷一種可能很痛苦的自省和改變的成員,往往很有意義,幫助很大。
13.第十三階段:發展出基本的真實關系
成員可以具體感受到大家之間的親密和高度的共情。結果,一種很深厚的人際關系得以發蜃。那是一種人與人的真實接觸,一種難能可貴的「我一你」關系。
14.第十四階段:在團體內外作出行為改變
成員逐漸改變。他們變得很體諒人,很有同感,對人接納、溫暖、誠摯且真實。具體來說,大家已踏上自我實現之路。不但他們個人的問題得到解決,在人際關繫上也得到改善。
C. 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的過程有幾個階段
心理咨詢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初診接待
了解求助者的問題,咨詢師確定求助者的問題是否符合心理咨詢的范圍,以及咨詢師自己能否幫助求助者解決問題。如果不屬於心理咨詢范圍,或者不是自己心理咨詢領域,咨詢師建議求助者到相應機構或者咨詢師那裡尋求心理咨詢。
2.心理診斷
咨詢師需要對求助者的問題和相關的方面情況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對求助者的問題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有一個診斷,需要對造成求助者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和判斷。心理診斷主要通過與求助者的談話、與求助者密切關系人士的談話、通過咨詢師的觀察、通過心理測驗等方式進行。心理診斷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往往取決於求助者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生活經歷復雜程度,心理診斷談話一般在 30 分鍾 —180 分鍾之間
3.確定咨詢方案
在咨詢師對求助者的問題類型和嚴重程度,對造成問題的原因有一個診斷以後,咨詢師會和求助者協商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先後順序,首先解決哪個問題,然後再解決那個問題,與求助者介紹採用的心理咨詢技術和方法,協商心理咨詢的時間、周期、費用等問題。與求助者達成一致。如果能夠達成一致,就進入心理咨詢階段,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咨詢活動就終止。確定咨詢方案一般需要 15 分鍾 —30 分鍾。
4.心理咨詢
在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就咨詢問題和使用方案取得一致的情況下,咨詢師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咨詢性談話,咨詢師可能使用的技術有認知矯正、行為療法、心理分析等方法。根據使用方法的不同,有可能咨詢師會給求助者布置家庭作業,或者對求助者進行訓練等。本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往往和求助者問題的類型、問題的多少,咨詢技術、以及求助者配合情況有關。如果求助者的問題是長期形成的,如果採用心理分析技術、如果求助者未能按照咨詢師的要求完成家庭作業,這些情況下咨詢所需要的次數可能就比較長一些。
5.咨詢結束
在咨詢目標達成,或者求助者不願意繼續進行咨詢,咨詢即告結束。在結束的時候,咨詢師和求助者一起對咨詢效果進行評估。在咨詢結束後一段時間里,還會與求助者聯系,了解求助者的改善情況。
D. 團體心理咨詢中團體的發展要經歷哪些階段
團體心理咨詢要經過哪些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有什麼特點呢?許多學者都曾作過系統的分析,提出過自己的見解。由於學者們在研究團體發展過程時,可能各注重在某一個層面的現象描述和特徵說明,導致對團體發展有不同的觀點,而產生不同的理論。
一、羅傑斯的團體發展階段
卡爾·羅傑斯對團體咨詢發展的重大貢獻,在前面的章節中已有介紹。他曾根據自己多年來領導團體的經驗和觀察將團體的發展過程分為14個階段,並用很自然的語言來概括:
1.第一階段:自由活動
在幾乎沒有結構的情形下,成員隨意走動去接觸和認識別人。在這個階段中成員有很大的混亂和沮喪感。有些人很安靜,亦有人進行斷斷續續的交談。大家傾向要求領導者作出指引提示。
2.第二階段:抗拒作個人的表達和探索
成員很局促不安,往往不願意表達自己,縱使有對話,亦是很表面的。
3.第三階段:敘述以往的經驗
在團體中,成員不會對當前的感受作出描述。通常只會將過去的經歷作為講述的話題,話中更絕不會涉及團體中的人。
4.第四階段:表現消極的情感
成員開始講到自己在團體中消極的情緒。而負面取向的感受往往首先指向領導者,然後是其他的成員。這些行動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個人感到焦慮和受威脅,故此作出防禦。同時,以此測試團體的安全度。
5.第五階段:表達和探索與個人有關的資料
當成員講了負面的感受,而不被人批評和否定時,有些就會因此開始提及個人的事。而團體中彼此的信任也因此逐漸出現。
6.第六階段:表達與其他成員相處的即時感受
成員開始表達對其他人的感受和態度。除了正面的之外,也包括負面的。不過,雖然會有負面的表達,但不會很極端,更不會帶有攻擊性,純屬一些個人的反應和感受。結果大家因此而共同摸索和發展出一種珍貴的信任。
7.第七階段:團體發展出治療的能力
成員彼此表示關心,對他人亦有了解和體諒。面且,大家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為他人提供幫助。
8.第八階段=達到個人的自我接納,亦開始改變
由於大家都很坦誠、信任地表達和互助,成員已安心地放下個人的防禦與偽裝,亦開始逐漸對自己有更大的接納,隨之而來的,就是個人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在這個階段,成員感到團體中每個人都很實在,都是真實的個體。各人雖然有軟弱和限制,但亦各有所長。
9.第九階段=打破偽裝
由於對自己的接納和確認,成員會拋掉種種的偽裝面具,大家開始享受一種充滿了關愛、誠實和開放的深摯關系。大家亦因此會彼此支持和鼓勵對方,保持真誠。
10.′第十階段:提供與接受反饋
由於成員彼此關心,故此,當有需要時,他們會面質別人,協助別人澄清和處理矛盾,積極面對問題,效果往往很有建設性。
ll.第十一階段:面質
由於成員彼此關心,所以必要時他們會面質別人,提出問題,協助別人澄清和處理矛盾,楓極面對問題。效果往往很有建設性。
12.第十二階段;將幫助延伸到團體之外
成員間的關系密切,除了在團體內彼此幫助外,在團體之外,他們亦有交往和支持。這種行動,對正在經歷一種可能很痛苦的自省和改變的成員,往往很有意義,幫助很大。
13.第十三階段:發展出基本的真實關系
成員可以具體感受到大家之間的親密和高度的共情。結果,一種很深厚的人際關系得以發蜃。那是一種人與人的真實接觸,一種難能可貴的「我一你」關系。
14.第十四階段:在團體內外作出行為改變
成員逐漸改變。他們變得很體諒人,很有同感,對人接納、溫暖、誠摯且真實。具體來說,大家已踏上自我實現之路。不但他們個人的問題得到解決,在人際關繫上也得到改善。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些,滿意請採納
E. 簡述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論
1、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相當於嬰兒期。這是語言和表象產生前的階段。本階段主要特點是:兒童只是依靠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構築動作格式。本階段兒童在認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體和客體分化和因果聯系的形成。
2、前運算階段(2-7歲)。較之前一階段其質的飛躍表現在:由於信號功能或象徵功能的出現,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可以憑借象徵性格式而在頭腦里進行表象性思維。這一階段還可再分為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4歲)與直覺思維階段(4-7歲)這樣兩個小階段。
3、具體運算階段(7、8-11、12歲)。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和思想有兩個特點,一是思維開始具有較大的變易性,出現了可逆性(「運算」概念在皮亞傑理論中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可逆的動作),能解決守恆問題,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分類和理解邏輯關系。
另一是能對具體事物進行群集運算,包括組合性、逆向性、結合性、同一性、重復性或多餘性等運算。但由於這一階段的運算仍脫離不了具體事物或形象的支持,所以,其運算還是零散的、孤立的,難以組成完整的系統。
4、形式運算階段。亦稱命題運算階段。本階段的最大特點在於:兒童思維已能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不受具體事物的內容的局限,能把形式與內容分開,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即能運用符號進行命題演算,能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理。
在這一階段里,盡管兒童少年並未意識到某些形式運算結構的存在,但能運用這些結構去解決實際問題。
(5)心理輔導活動的四個階段擴展閱讀:
一、皮亞傑理論概述
在心理學上、特別是發展心理學上,由於各種不同的觀點,因而有各種不同的發展理論,皮亞傑在他的《智力心理學》一書中,對此做了詳細的論述。他列舉了五種重要的發展理論:
1、只講外因不講發展的,如英國羅素的早期觀點。
2、只講內因不講發展的,如卡爾·彪勒(Karl Bühler)的早期觀點。
3、只講內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講發展的,如格式塔學派。
4、既講外因又講發展的,如聯想心理學派。
5、既講內因又講發展的,如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說。而皮亞傑則認為他和這五種發展理論不同,他自己是屬於內外因相互作用發展觀,即他強調內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強調在這種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斷產生量和質的變化。
二、皮亞傑的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的發展觀,突出地表現在他的階段理論的要點上:
1、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內在結構連續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的進行是連續的;但由於各種發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兒童心理發展就具有階段性。
2、各階段都有它獨特的結構,標志著一定階段的年齡特徵;由於各種因素,如環境、教育、文化以及主體的動機等的差異,階段可以提前或推遲,但階段的先後次序不變。
3、各階段的出現,從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4、每一個階段都是形成下一個階段的必要條件,前一階段的結構是構成後一階段的結構的基礎,但前後兩個階段相比,有著質的差異。
5、在心理發展中,兩個階段之間不是截然劃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發展的一個新水平是許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結構,各種發展因素由沒有系統的聯系逐步組成整體。
F. 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四個階段
1,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第三個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在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領域中逐步形成了兩種對立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行為主義強調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主張學習就是在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建立聯結。與行為主義對立的是格式塔學派,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過程,研究人的經驗,強調學習在於在頭腦中構成和組織一種「完形」。格式塔是早期的認知傾向的學習理論。2,發展時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這一時期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但也吸取了很多認知學習理論的思想,從而出現了折中傾向的學歷理論。3,成熟時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認知學習理論日益得到重視。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反對把人還原和分割為各種要素,主張研究整體的人,而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和動力;從追求自我實現的角度來解釋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參與、自我激勵、自我評價和自我批判。4,完善時期(80年代以後)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強調學習不是只是從外到內的傳遞,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知識建構過程。
G. 心理活動的認識過程包括哪幾個方面為什麼說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也是心理反
心理活動的認識過程包括認知和思維兩個方面。
H. 完整的團體心理咨詢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五個階段:
1、甄選團體成員。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團體咨詢對象,有的人情緒極端,有的人自我封閉嚴重,有的人態度本身就不端正,有的是咨詢目標不合適,總之,是要篩選出合適的成員。
2、引導成員相識並形成信任關系。
這一時期,因為大家不熟,所以,屬於一個創始期,主要任務是形成一個團體。其間任務有建立團體規范(比如不能隨意缺席,不能出現暴力等),其後是宣誓過程,等於一個入團的儀式。整個過程是一個融入和破冰的過程。會有一些小活動作為熱場。
3、促進團體成員探索自我。
這一時期,主要依靠一些設計好的團體咨詢活動來承載,一個活動就像一個游戲,大家做完後彼此分享,在分享中探索其中的內涵,以及自己的對自己更深的了解和成長。
4、協助成員總結團體經驗。
這個是在領導者引導下的分享和總結,領導著會從心理學專業角度解讀大家的問題和成長。常用的是埃利斯的理性信念等。
5、進行效果評估。
國內的團體咨詢能夠連續做多期的少之又少,所以追蹤評估難度很大,多數都是當時給一個結束評估。
I. 心理輔導開始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哪些
建立咨訪關系、收集資料、進行診斷、制定輔導目標、確定心理問題的斷成類型和性質、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J. 心理咨詢包括哪些基本階段
教材中劃分的心理咨詢基本階段包括:
鞏固階段
咨詢階段
診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