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反饋制度
⑴ 心理健康反饋表怎麼填
情 況 反 饋 表
舉辦單位 舉辦日期
操作部門 校長室 黨支室 科研室 德育處 教導處 團委 少先隊 心理輔導站 其它
參加對象 人數 主持人 姓名 職務
主講人姓名 工作單位
講座題目
講 座 主 要 內 容
時間 時 分 效果 很滿意 滿意 一般 欠滿意
備注 1.各校在開出講座一周內填好此表。
2.反饋表一式二份,一份上交區「心理指導中心」,一份留下學校存檔。 填表人: 聯系電話:
上城區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
200 年 月
⑵ 心理輔導的一般程序
幫你介紹一種團體心理輔導程序,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的,希望對你有用
團體心理輔導的一般程序
團體心理輔導基本上分為治療性的團體輔導和發展性的團體輔導。在輔導中導師要充分使用心理輔導技術,與團體組員一起,創設一個有固定目標而又安全的團體環境,在導師保護每一個組員不受心理傷害的前提下,刺激組員自我開放,互動活動,相互反饋,釋放各自潛能,得到積極性的自我成長。
1、熱身引導
目的是為了引發個人參加團體的興趣和需要,讓成員彼此認識,跨越溝通的障礙。有的小組會產生隊名和口號,互相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特別是導師和組長,這才能建立成一個輔導團體(或稱小組建立)。在此過程中導師設計一些環境,促進組員參與互動活動願望的強度,使之願意自我開放,信賴別人,讓別人了解自己,利於他們成長潛能的開拓。
2、開放互動
此程序必須是在上一程序基礎上圍繞發展的目標去設計一系列互動的活動(包括特殊情況下的候補活動),組織組員全體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沖擊、體驗、回饋……各有不同程度的成長。發展目標的達到並不是在每一個活動的終結,而是過程。組員在目標活動中相互信任,共同去活動、探索、解惑。
3、激盪探索
此程序其實是融會於目標活動當中一個代表性的心理技巧,在每一個互動活動和每一次小組時間都要貫串運用此技巧。組員只要自我開放,在投入活動時,都會打破原來的心理平衡,在激烈的矛盾心理當中尋求新的心理平衡,這就有了新的成長體驗和解決障礙的辦法,這就是心理激盪。這時導本人還要運用以身示範,指引方向、刺激激盪、催化溝通的領導功能、維持互動、探索、心理激盪活動的發展。
4、團體凝聚
此程序有賴於目標活動的成敗。在各項目標互動活動中,或在小組時間中,大部分的組員是以積極的方式參與活動,並能真情吐露;另外一些組員的問題行為(或稱為一種防衛機制行為)得到了溫和的處理,也願意參與互動的活動和經驗的分享回饋,這樣大多數的團體組員就能很快地發展其團體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並願意放棄心理防衛的防衛外殼,低的開放層次是能與組員分享體驗,高的開放層次是能真情吐露內心的感受(不是隱私)。
5、分享體驗
每次目標活動後都應及時地進行小組活動,讓組員分享體驗,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互相傾吐本次活動中自己的體驗,導師要求每組員給予回饋,使組員在「自我溝通」的過程中成長,洞察了解他人、人生和社會。此時導師也應是一個忠實的聆聽者,必要時也可以組織一些游戲活動進行情感氣氛的催化。
6、成長評價
成長評價是團體輔導的一個重要程序,它貫穿整個活動程序的每個環節。它可以讓組員在活動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後在小組活動時間內進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動後填寫有刻度的或有情感頭像的回饋單,加強體驗或反饋意見;也可以設計各種各樣的追蹤發問卷、聚舊會、寫下感想意見……總之團體的成長評價是成長輔導的重要過程,一個良好的導師不可以忽視這個重要的環節。
四、團體輔導的原則
(一)指導原則
1、發展性原則
要求輔導者在輔導過程中對學生內在的潛能和發展條件有準確有估計,對學生的發展目標有恰如其分的把握,這樣才能達到發展性輔導的目的。學校心理輔導必須把全體學生的心理發展作為輔導的目標,注意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系統性原則
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要連續性、系統性、有組織地進行,並努力做好銜接工作。在輔導工作中,不能只滿足於解決眼前的問題或一時的問題,而應當看到問題的復雜性和反復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年齡特點的原則
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決定了心理輔導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徵,在輔導內容和措施上就不能一樣對待。對處於青春期發展過程中的學生的心理輔導要遵循他們的發展特點,起到促進作用。
4、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
學校心理輔導應該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心理健康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預防各種心理障礙或疾病。除了要向全體學生大力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之外,還要注意對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掌握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注意對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的早期發現,「防患於未然」。
(二)輔導原則
1、民主性原則
教師要使自己處於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自覺地意識到並且使學生意識到雙方在人格、權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將居高臨下的教訓、說教代之以彼此平等的說理、說服。重視學生意見,並且充分地表示理解,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並盡可能予以採納。尊重學生,不侮辱學生人格,諷刺、嘲弄學生,不揭學生「短」。
2、活動性原則
圍繞活動目標,盡可能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獲得體驗,並且教師要幫助學生適應活動教學這種模式。
3、參與性原則
不僅要求教師平等地參與教學,還要使所有學生充分地參與教學。保證給每個學生以充分的參與機會,對個別參與活動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幫助,必要時教師可以自己的經歷啟發學生。在可能的場合,教師應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活動並參與交流。
4、多樣性原則
教師要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並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看法,主動、自覺地以多樣性教學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以實現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靈活地調整或另行設計方案。
5、主體性原則
教師的備課,教學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盡量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教師要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善於體察和適應學生的情緒變化,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6、保密原則
處於對學生的保護,在輔導過程中的一些涉及到隱私的問題,教師和學生要做好保密工作。
⑶ 團體心理輔導中反饋的意義
有經較的團體領抄導者襲會根據目己的觀察,通過自己對團體成員行為的反應向團體成員進行真實具體的反饋,同時也鼓勵成員之間相互反饋。團體活動的一大優勢就在於成員可以就自己所見所感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反饋的目的是對個體做出真實的評價。要使反饋起到應有的作用,就要使其容易接受、並具有仔細品味的價值。有針對性和描述性的反饋要比孩統的判斷件的反愉有價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