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糾紛心理輔導
① 如何利用心理劇化解小學生同伴交往時的矛盾沖突
心理劇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校園心理劇是心理劇在 學校范圍內的應用,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手段,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心理劇
② 心理危機預防與危機干預有哪些工作環節 心理輔導課問題~!急急急!!!
危機干預
危機干預,屬廣義的心理治療范疇。危機干預則借用簡單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當事人,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恢復心理平衡,安全度過危機。干預的對象不一定是「患者」,盡管大多數國家將此列為精神醫學服務范圍。干預的最低目標應是保護當事人,預防各種意外,故常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尋求社會支持。
[適應范圍]
當事人或求助者受到的常見心理沖擊簡括為以下四類:
1.喪失因素涉及人員、財產、職業、軀體、愛情、職業、地位、尊嚴等的喪失。例如親人之故、失竊破產、失業下崗、受奸盡或致殘、失戀、離婚、事業及追求受挫等。約占危機誘發的加呢。
2.適應問題包括新生人學、退伍、離休、動遷新居、初為人媳、移民等情況,多指對新的環境或狀態時需要重新適應的心理應激。
3.矛盾沖突面臨各種急需作出決斷的矛盾及長期的心理沖突等狀況。例如棄學就商、商海沉浮、現實的趨俗與良心道德價值觀的激烈沖突等,均可導致心理危機。
4.人際緊張嚴重的或持續的人事糾紛極易陷人心理危機。
[方法與技術]
1.干預的方法可有電話危機干預、面談危機干預及社區性危機干預等多種方式,干預技巧既有共性之處,也各有側重。
2.電話危機干預比較方便、及時、且經濟、保密性強。但難度較大,因為互不見面,聲音是獲得信息、施行干預的唯一途徑。治療者的任務應迅速從音調、語氣及簡潔應答中判斷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基本干預策略是先穩住對方的情緒,導其傾訴,曉之以理。
3.面談危機干預的基本方法為傾聽、評價及干預,干預措施包括①調整認知。②改善應對技巧。③鬆弛訓練。④充實生活內容。,⑤擴大交往,建立支持系統。
4.以社區為基礎的危機干預,具體內容包括成立各種自助組織,及時識別高危人群,(如抑鬱悲觀者、絕症思者、老人、殘疾人及天災人禍後的當事人等)。普及相關預防知識,在社區中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扶弱濟因救危活動的公眾意識,預防危機所產生的不良後果 。
③ 北京哪兒咨詢婚姻矛盾的心理咨詢中心啊,最好的婚姻咨詢中心!
婚姻心理咨詢中心一般解決的是夫妻雙方的問題,有的是外遇,夫妻情感不版和,婚姻恐懼權等問題,找中歐國際心理咨詢婚姻方面的咨詢師就可以。
④ 電大心理健康心裡沖突的四種形式是什麼
主要來有以下四種形式,可以詳細自看看哦,電大考試復習搜題的話可以用一下電大題酷這個小程序哦,我覺得還挺好用的,搜答案什麼的都能搜得到,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雙避沖突:表現為「前有狼、後有虎」的矛盾沖突。這種情況指一個人同時受到兩種事物的威脅,產生同等強度的逃避動機,但迫於情勢,必須接受其中一個,才能避開另一個,處於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緊張狀態。
雙趨沖突:表現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指兩個目標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吸引相同強度的動機。但由於條件限制,無法同時實現,只能二者選其一。
趨避沖突:指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同時產生兩種動機,既嚮往得到它,同時又想拒絕和避開它。
雙重趨避式沖突:人們常常會遇到多個目標,每個目標也都有利弊沖突,反復權衡拿不定注意。
⑤ 國內目前最好的心理咨詢機構都有哪些
沒有最好,只有更合適!
心理師職業主要指從事非葯物心理咨詢或者治療的專業工作者,涵蓋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和心理科醫師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師之間,第三方專業機構認證的合格、資深心理師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專業人士。從事非葯物心理干預的才叫做心理師。心理師大體分為三個群體:
1、學院派。高校「廟大」、名聲大,學院派著書立說的多,職稱高的多。除了少數常年從事學生心理輔導的健康中心或兼職開業的老師,大多數心理老師未必有臨床心理干預能力。2、醫院派。醫院雖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極少有真正從事非葯物心理干預治療的醫師。醫院派重葯物治療。除了體制的原因,部分醫師不熟悉非葯物干預而且對心理咨詢持不屑觀念,基本是鼓勵吃葯。須知葯物治標不治本,遇到庸醫連標(情緒調節)也治不了。3、開業派--獨立或者合夥開辦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群體。開業派不像前兩類「吃皇糧」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斷刻苦精進,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預治療,視需要也建議來訪者到醫院適當服葯調節情緒。國家有明確的職業資格考前培訓體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詢師證,也需要接受規定的培訓,合格後取得人社部統一印製的certic培訓證。至2015年底,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試合格持證者,已達到90.7萬人次,而持證只是進入行業的入場券,尚需不斷繼續教育修煉。部分心理咨詢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魚龍混雜,大部分還在學習發展。第三方按照標准做實際能力認證才是一個合理的評判方式。心理干預一樣人命關天,咨詢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的認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注冊心理師協會是專業心理師認證機構之一。
干預的深度和能力有關,分三個層次:
1、支持性心理干預。屬於撫慰,陪伴,提示等淺顯的心理支持性干預。家人、親友、智者、甚至網友等非專業人士,公益項目或團體也能給予有效幫助。電視媒體秀出來的,困擾者被專家巧妙、聰明、點化開竅的多屬於此類。更有甚者,有的電視台播出的心理訪談類節目是策劃的表演橋段。經過電視台剪輯配音,滿足大眾窺私、好看、好玩和好學的心理,雖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義。有些心理困擾化解需要深度和過程,並不能茅塞頓開。
2、再教育型心理干預。需要專業心理師進行,價值觀澄清重整,文化取向釐清,現實沖突焦慮策略構建等咨詢性干預。大部分二級心理師經訓練合格後,可從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預。
3、重建型心理干預。重建就是臨床變態心理的深度干預或者治療。成熟或資深心理師可從事此類干預,此類心理師占心理咨詢師比例不超過3%,具備此種干預能力。促進思維模式合理化,引導來訪者自我的「問題」探索發現,人格偏向矯正,情緒障礙治療等。典型的臨床心理障礙一般都需要數月的康復過程。中國注冊心理師協會注冊認證的心理師,部分可以從事系統性、結構性和深層次的心理干預。
心理師有分級和資歷深淺,但是對於求助者,沒有最好,只有更合適!
網路求助有更多選擇,不必拘泥於本地。
⑥ 如何指導小學生排解心理矛盾和沖突
小學生總有一些的叛逆,首先要耐心講解,要讓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⑦ 班主任既要做「課堂紀律的管理者」又要做「心理輔導者 這兩有矛盾和沖突,你認為如何扮演好這雙重角色
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師,他需要幫助學生學習,而課堂紀律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外圍條件,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負責,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該要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管理。其次,班主任又不同於一名普通的教師,他不僅僅是負責學生的課堂行為,同時學生的日常行為也在班主任的管理范圍之內,學生還不成熟,總會有著很多的疑惑,這時,作為班主任就更有責任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輔導。所以班主任就有著不同於一般教師而所要進行的家訪、談話等行為。
⑧ 小學生青春期心理矛盾的案例小故事
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青春期既是身體發育的高峰期、性與生殖能力的成熟期、自我意識和智慧知識的增長期,又是確立人生理想、訓練人格品性、培養道德責任感和促進身心健康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最佳時期。青春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又是將來成家立業的預備期。
一、青春期學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矛盾
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發育,因人而異,既是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又是種族遺傳和文化背景的痕跡。一般來說,在現代開放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在經歷身體發育的突變時,顯得熱情奔放、豪氣大增,一反依賴膽怯的兒童天性,變得喜歡自作主張。他們似乎發現了過去不曾發現的許多機會,獨立意識與權力意識同時滋長起來,以自我為中心和追求快樂成為獨立感和心理躁動的反映。但此時他們畢竟還未真正成熟,不過是處於孩童與成人的過渡期,表現出種種心理上的矛盾。例如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之間的矛盾,即他們想擺脫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對他們的約束而獨立行事,但又發現自己並無獨立的資源和能力;成人感與幼稚性的矛盾,即覺得自己長大了,無所不能,為顯示自己是「成人」而去做些冒險的事,然而對做事的方式和後果卻很少考慮,往往惹出一些麻煩而後悔莫及;自我封閉與融入社會的矛盾,即有意保守自己的內心和行動的秘密,不願向父母、老師甚至同齡朋友吐露心事,但又渴望周圍的人能夠理解和接納自己,這種矛盾常常導致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孤獨感和疏離親人的行為;沖動性與自製力的矛盾,即青少年情緒起伏較大,容易輕率魯莽、義氣用事,但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和維持自尊,或擔心受父母和老師的指責,又不得不考慮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二者總是處於矛盾沖突之中,使青春期少男少女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彷徨、壓抑等情緒。
二、青春期學生掌握一定心理知識的重要性
青春期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從未成熟兒童期向逐漸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轉換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幫助他們順利安全渡過青春發育期,並把這一時期轉化為學習的「最佳期」,人生的「黃金時代」。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青春期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後,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松上考場。
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青春期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煉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3、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有所幫助。因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了解同學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質、性格的同學採取相應的態度,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強與同學的友誼。
4、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現在學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有益的,將來的祖國建設需要心理素質較高的一代青年。為了學生的現在也為了將來,中學生應學習一點心理學。
三、如何讓青春期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
對青春期學生進行開展心理衛生教育,就是以人的心理健康為目標通過科學的方法,維護和發展青少年健康的心理,預防心理失衡,消除心理污染,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衛生教育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良好的心理環境,可以使一切緊張、焦慮、憂郁、脆弱以及情緒不穩定,有孤獨感等不良情緒有所減輕或消除。教師應盡量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幫助學生消除因家庭、社會等因素所造成的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讓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下學習、生活。
②重視發展個性的教育。這里所指的個性,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發揮他們各具特色的聰明才智。中學教育應引導學生的個性向著有利於自身、也有利於群體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性教育的核心內容。
③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學校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參加各種學習、文娛、體育、科技、旅遊、參觀訪問等活動,讓他們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振奮精神,從而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④加強心理訓練。加強心理訓練的目的在於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關鍵意義的場合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在重大的比賽、升學考試時,有些心理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出現怯場現象。心理訓練首先要確定教育與訓練的總目標和實施計劃。心理教育與訓練的成功關鍵在於內容和方法要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要激發學生的自我要求,使他們自覺地針對自己的心理缺陷進行有效的心理訓練。
⑤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其他素質教育之中。素質教育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決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整體。在實施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將學生的素質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將心理素質和和其他各素質聯系起來,並滲入其中。在進行其他方面素質教育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在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學校其他教育活動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切實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⑥積極疏導,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
心理疏導是一個教育過程,幫助學生疏解各種情緒,消除內心矛盾,恢復心理平衡,形成積極的心態,使之逐步地主動適應所處的環境,同時也應預防和控制各種異常心態的產生與發展。由於各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心理壓力等因素的不同,各個學生的心理素質亦不盡相同。我們在面向全體學生普遍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同時,更應密切關注個別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不僅要給這些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經常找這些學生談話,疏通他們心中的疙瘩,使他們的心理素質能得到逐步提高;同時更應隨時多渠道地注意他們的心理思想動態,一旦發現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時,應及時了解產生問題或障礙的原因,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使學生的心態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學習生活中去。
心理素質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人和成材的心理基礎,在中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對其他素質的培養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⑨ 青春期心理矛盾和沖突變化
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如情緒容易波動,愛慕異性,興趣易轉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相同性
人與人之間都彼此相似。當聽到月亮時,聯想到太陽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應。但聯想到死亡,就讓人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出現多了,就應注意他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語舉止、嗜好、服飾等,與別人相差太大,則他的心理可能不夠健康。
活躍性
人的行為是隨著身心的發育而變化的。各種年齡的人,在想法、興趣、行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應是精力充沛,活躍好動。而少年老成的學生,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不大健康的。
社交性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煉適應他人的能力。
樂觀性
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沉陷於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反應性
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於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學生因考試失敗而一時不悅,是正常的現象;但若他為此而幾天不吃飯,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當然,對考試失敗無動於衷的學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現實性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勇於承認現實,找出問題所在,設法解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於不能適應環境,往往採取逃避現實的方法。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邏輯性
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專心致志,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頭無尾。他們的思維合乎邏輯,說話條理分明,而不是東拉西扯,隨說隨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