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新生心理輔導有感
⑴ 為什麼有觀點稱每個家庭至少需要一名心理健康輔導員
其實這個觀點是很好的,也是很正確,因為畢竟現在社會的離婚率是比較高的,主要就是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因為心智和社會的閱歷不夠,當他們開始組織自己的家庭的時候,在夫妻關繫上面了由於大家都是比較年輕的人,首說話方面沒有太多的注意,其次就是處理事情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和考慮,所以一開口就會引起矛盾,這就導致了家裡的爭吵是不停的。
第二就是,干這一行的人太少了,這么多護家庭,怎麼去分配這些人,供不應求的情況如果一旦出現,那麼到時候但會導致什麼樣的局面呢。第三,專業性太強,因為一個專業的清理輔導員,必須要有專業的資格證,所以這就導致了很少人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
⑵ 試闡述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流派基本觀的內在聯系. 3個問題 求知道的人幫忙解答啊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釋:東東的「功課成績下降」「幾乎不與別的同學交談」是生存本能受到阻礙,相對的死亡本能就會亢進。東東由於「終日萎靡不振」而對自我的意識層面處於消極沉睡階段,那麼他現在感到抑鬱了,抑鬱的痛苦在於意識層面無法覺察到足夠的信息,感到痛苦——即不能在清醒的時候成功處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他的前意識也被壓抑了,因為前意識的調動需要有人幫助,而他幾乎不與人交談,所以前意識也被壓抑。他把壓抑使用得太多,就會造成潛意識的過大,膨脹導致壓力超標。這份壓力是因為意識、前意識的堵塞引起,得不到宣洩造成的。這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解釋的關於東東的問題所在。另外該學派還認為東東一定過量使用了防禦機制,但具體防禦類型,在題目中無描述,所以不作判別。2.榮格的人格理論解釋:東東童年的遭遇,是他致病的原因。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遇到的問題,如果人格健全,是不會引起心理疾病的,憂鬱症屬於對自己人格的建設缺少,如果這個問題交給榮格大師接手,那麼他會引導東東去熱愛生活、建設意志力的4種品質(果斷、持久、自製力等)、去培養全面的情緒情感等。人格養成的缺失是東東憂郁的問題關鍵。3.斯金納、巴甫洛夫的行為主義解釋:東東的行為特徵是致病根本,我們不關心東東的內心裡的世界,但他「幾乎不與別的同學交談」以及「終日萎靡不振」意味著行為有效性和數量的減少。行為指導心理,如果比較正常人就會發現,東東的體育運動和其他方面的行為數量都遠遠少於普通水平。那麼東東的問題在於如何讓他多做事或多說話。4.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解釋:憂郁是學習來的不是病或者症,正如健談也是學習來的。東東為什麼習得憂郁的模式,而不是健談的模式,在於他的注意力和情緒都集中到了抑鬱上去了,我們發現東東的環境也許就是容易讓人抑鬱的,或者東東學習憂郁更加容易,而學習健談更加不容易。5.德國格式塔理論解釋:東東的身體出現緊張、精神出現萎靡、學習成績下降、人際交往水平減弱,要全面的解決:他需要葯物和飲食解決身體毛病、需要催眠放鬆,需要學習心理學進行認知指導,需要社會心理學完善人際交往能力。。。總之要全面解決問題,沒有全面解決就是問題所在;6.馬斯洛人本主義解釋:東東是不是有動力的時候沒有扶持,表現不好的時候有很縱容?那麼他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人活著沒有意義,這是東東心理感到不被尊重、不被愛。進而中級層次的需求沒有滿足影響到較高層次的學業上的自我實現的完成。7.搞心理測量學的比內西蒙教授認為:東東的智商太糟糕了,如果我進行測試一定能找出他的問題所在,他是邏輯推理出了問題還是領悟出了問題呢,還是他發育遲緩?你們這些咨詢師都找錯了問題的根源。最後我發現這孩子屬於特殊能力過強、公共智力太差而中國高考都測試的特殊能力當然能考過大學,但他在班裡會感到難過,根源在於他智商沒有全面發展。。。。。剩下還可以說,但擔心字數太多顯示不完。就這樣應該也比較多了,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晚安~
⑶ 結合心理輔導各個流派的觀點,你認為一個人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能在活著的時候只能去靠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這個世界,但是這個感官感知的的世界並不全面,所以容易產生錯誤的意識
⑷ 試闡述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流派基本觀的內在聯系
1.心理分析學派:介於指導和非指導之間的誘導式的間接指導模式。
2.行為學派:指導模式的咨詢過程中,由咨詢員控制,來訪者基本處於被操縱的角色之中。
3.理性情緒學派:指導模式----咨詢員是主動直接和教導式的。、
4.人本主義學派:典型的非指導模式,咨詢員不以專家或權威自居,而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朋友或夥伴。反對操縱和支配來訪者,避免代替來訪者的決定
心理咨詢的心理咨詢的主要流派
行為主義的心理咨詢是以學習理論和行為療法理論為依據的心理咨詢,認為人的問題行為、症狀是由錯誤的認知與學習所導致的,主張把心理咨詢的著眼點放在來訪者當前的行為問題上,注重當前某一特殊行為問題的學習和解決、以促進問題行為的改變、消失或新的行為的獲得。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華生,但對心理咨詢產生較大影響的卻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當狗吃食物時會引起唾液分泌,這是無條件反射。如果給狗以鈴聲不會引起唾液分泌,但是如果給狗以鈴聲時即餵食,這樣結合多次後,單獨聽到鈴聲狗也會分泌唾液。原來與唾液分泌無關的刺激物——鈴聲,變成了引起唾液分泌這種無條件反射的無條件刺激物——食物信號,轉化為信號刺激物,引起唾液分泌。如果形成的條件反射不予強化和保持,就會產生條件反射的消退。對於在無意識中的條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習慣、心理問題、心身障礙等,在咨詢時可以使用反條件刺激予以清除和擊退。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是指強化動物的自發活動而形成的條件反射。斯金納在實驗箱中放一隻飢餓的老鼠,老鼠在箱中亂竄時,偶爾按壓了一下能掀動食物的橫桿獲得了食物,強化幾次後,條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在咨詢中,只要咨詢者對期望的某種行為予以獎勵,這種行為就會獲得強化,反之就會消退,若予以懲罰,會加快消退的速度。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榜樣的示範作用,認為人的大量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學習而獲得的。和建立條件反射一樣,榜樣學習也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學習的基本方法。
在行為療法中還有另外一些常用的方法,如系統脫敏法、想像厭惡法、強化法、思考停止法等。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CT)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
認知治療對道德頹廢、墮落(demoralization),罪惡感(Guilt)和害羞(Shame)症狀較有效。對於PTSD與情感性或焦慮性或人格疾患(反社會性、邊緣性、自戀性人格疾患)並存的當事人,較常使用認知治療法治療。 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志。是通過自由聯想、移情、對夢和失誤的解釋等來治療和克服嬰兒期的動機沖突帶來的影響的一種方法。
精神分析在咨詢過程中的應用:
(一)自由聯想:經典的自由聯想是,不管咨客腦子里浮現什麼想法,都說出來。不管這些內容多麼荒唐,自己感覺是多麼微不足道,也不管它對現有道德規范多麼不容許也包括對醫生的看法。不要有任何顧慮和約束地說出浮現在腦子里的所有內容。
(二)阻抗:咨客表現出聯想的不夠自如,常表現出說話中斷,吞吞吐吐或沒有什麼話可說了。或故意避開一些問題,或則與咨詢師辯論。阻抗是不願把潛意識里的內容表現出來的表現,因為他們很怕觸動自己的「傷疤」。因為這是一個無意識過程,所以咨客是不知道的。破除阻抗並不容易,這是分析治療的最艱難過程,也是最費時間的原因。面對阻抗咨詢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阻抗的出現也是發現咨客精神防禦機制的重要線索。
(三)移情:在會談中咨客把咨詢師當作發泄的對象,這就叫移情。弗洛伊德認為移情是咨客早年與父母關系的再現,並不是對咨詢師的真正態度,這是咨客把早年的經驗移植到咨詢師的表現。移情也分正性移情和負性移情。在移情中咨客往往把咨詢師當作特殊的人物,這時候咨客可能對咨詢師依賴增強,要求甚多,或對治療師面前像個小孩或則對治療師產生愛戀。移情的出現對咨詢師是很大挑戰,對移情的處理和解釋也是咨詢師的重要治療技術。要讓咨客知道她的這些表現是未成熟的心理的再現。移情對治療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在分析學里最難掌握的技術。
(四)對夢的解析:這一段參考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五)解釋,修道,領悟:治療的過程里咨詢師對咨客的一些情況給與一些解釋,但這種解釋應在良好的治療關系下進行。對於一些問題的提醒一般僅一次的提醒是不夠的,咨客的很多問題都在生活里顯示出來,所以咨詢師根據咨客生活上的變化,恰當的時候給與提醒。持續幫助咨客解決沖突稱為通道。在這種長期的治療中咨詢師的提醒和幫助下咨客逐漸領悟到自己問題所在。
心理咨詢流派匯總
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治療(經典的精神分析、客體關系理論和自體心理學理論)認知行為治療(Beck認知療法,Ellis理性情緒療法,MBCT,ACT,DBT)人本主義及存在主義治療,完形/格式塔治療後現代心理治療(短期焦點解決治療、敘事治療、合作取向的治療)家庭治療(結構派家庭治療,系統家庭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繪畫治療、音樂治療、舞動治療、戲劇治療、沙盤療法…)
二級心理咨詢師教材中的療法分別屬於哪個流派
二級都需要掌握的心理咨詢的流派:
1 、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 •• 認知-領悟 鍾友彬 基礎P431 ••
2、行為主義 :• 放鬆訓練 3-P120•陽性強化法 3-P125• 系統脫敏療法• 2-P59• 沖擊療法 2-P62• 厭惡療法 2-P67• 模仿法 2-P71• 生物反饋法 2-P73 •• ••
3、認知心理學 :• • 合理情緒療法 3-P132• 認知行為療法 2-P79.其中包括
阿倫·貝克的認知療法;雷米的認知治療理論;唐納德·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療法
4、存在-人本主義:
求助者中心療法 2 -P96
試闡述西方心理咨詢與治療流派基本觀的內在聯系. 3個問題 求知道的人幫忙解答啊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釋:東東的「功課成績下降」「幾乎不與別的同學交談」是生存本能受到阻礙,相對的死亡本能就會亢進。東東由於「終日萎靡不振」而對自我的意識層面處於消極沉睡階段,那麼他現在感到抑鬱了,抑鬱的痛苦在於意識層面無法覺察到足夠的信息,感到痛苦——即不能在清醒的時候成功處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他的前意識也被壓抑了,因為前意識的調動需要有人幫助,而他幾乎不與人交談,所以前意識也被壓抑。他把壓抑使用得太多,就會造成潛意識的過大,膨脹導致壓力超標。這份壓力是因為意識、前意識的堵塞引起,得不到宣洩造成的。這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解釋的關於東東的問題所在。另外該學派還認為東東一定過量使用了防禦機制,但具體防禦類型,在題目中無描述,所以不作判別。2.榮格的人格理論解釋:東東童年的遭遇,是他致病的原因。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遇到的問題,如果人格健全,是不會引起心理疾病的,憂鬱症屬於對自己人格的建設缺少,如果這個問題交給榮格大師接手,那麼他會引導東東去熱愛生活、建設意志力的4種品質(果斷、持久、自製力等)、去培養全面的情緒情感等。人格養成的缺失是東東憂郁的問題關鍵。3.斯金納、巴甫洛夫的行為主義解釋:東東的行為特徵是致病根本,我們不關心東東的內心裡的世界,但他「幾乎不與別的同學交談」以及「終日萎靡不振」意味著行為有效性和數量的減少。行為指導心理,如果比較正常人就會發現,東東的體育運動和其他方面的行為數量都遠遠少於普通水平。那麼東東的問題在於如何讓他多做事或多說話。4.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解釋:憂郁是學習來的不是病或者症,正如健談也是學習來的。東東為什麼習得憂郁的模式,而不是健談的模式,在於他的注意力和情緒都集中到了抑鬱上去了,我們發現東東的環境也許就是容易讓人抑鬱的,或者東東學習憂郁更加容易,而學習健談更加不容易。5.德國格式塔理論解釋:東東的身體出現緊張、精神出現萎靡、學習成績下降、人際交往水平減弱,要全面的解決:他需要葯物和飲食解決身體毛病、需要催眠放鬆,需要學習心理學進行認知指導,需要社會心理學完善人際交往能力。。。總之要全面解決問題,沒有全面解決就是問題所在;6.馬斯洛人本主義解釋:東東是不是有動力的時候沒有扶持,表現不好的時候有很縱容?那麼他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人活著沒有意義,這是東東心理感到不被尊重、不被愛。進而中級層次的需求沒有滿足影響到較高層次的學業上的自我實現的完成。7.搞心理測量學的比內西蒙教授認為:東東的智商太糟糕了,如果我進行測試一定能找出他的問題所在,他是邏輯推理出了問題還是領悟出了問題呢,還是他發育遲緩?你們這些咨詢師都找錯了問題的根源。最後我發現這孩子屬於特殊能力過強、公共智力太差而中國高考都測試的特殊能力當然能考過大學,但他在班裡會感到難過,根源在於他智商沒有全面發展。。。。
⑸ 認識學派的心理咨詢的主要觀點
一、精神分析療法精神分析療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范圍內,使來訪者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以便使症狀消失。通過挖掘來訪者潛意識中的心理矛盾和沖突,找到致病的症結,並把它們帶到意識領域中來,使來訪者對此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得以糾正和消除,從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結構,達到心理健康。其咨詢的基本目標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沖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潛意識沖突。咨詢過程中咨訪雙方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來訪者產生某種形式的抗拒。精神分析療法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來訪者基本情況以後,讓來訪者躺在一個安靜、光線適當的房間內或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咨詢者站在或坐在其後而不是前面,然後讓來訪者打消顧慮,盡情傾訴他想要說的話。咨詢者不要隨意打斷來訪者的話,對他所講的內容不加評論,鼓勵其大膽地說,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引導。2.疏導宣洩疏導宣洩是通過痛快淋漓的傾訴,將心頭的郁悶和內心深處的隱私痛快地訴說出來,一吐為快,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發生身心疾病。要有效地引導患者傾訴心中的苦悶,以達到心理宣洩的目的。3.認知與領悟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當前心理疾病的根源在過去的經歷之中,甚至可以回溯到幼年時期。過去的焦慮經驗因種種原因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而使患者「遺忘」。通過精神分析,引起來訪者的回憶、聯想,將潛意識層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識領域,使之意識到這些心靈深處的「病根」與當前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達到認識和領悟,這時症狀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自然消失。當然,這種領悟是通過醫生的分析、解釋和治療而實現的。4.暗示療法心理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或動作,以含蓄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產生影響。受暗示者的心態改變是下意識的,其受影響的過程是不自覺的。暗示療法在癔病治療中經常使用,其療效非常明顯。暗示內容應當針對來訪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言和方式,靈活機智地使用暗示性語言。精神分析療法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慎用,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還無法作出正確的估計。對小學生使用精神分析療法要視具體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二、行為療法行為療法也叫行為矯正法,它是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心理咨詢方法。其基本認識是: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訓練後天培養而獲得的,自然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或消失。行為療法是所有心理咨詢方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其中包括了許多經典的具體方法。1.系統脫敏法系統脫敏法在行為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來訪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製作用。系統脫敏法一般包括三個步驟。一是排列出焦慮的等級層次表,即找出使來訪者感到焦慮的事件,並用0~100表示出對每一事件感到焦慮的主觀程度。其中,。為心情平靜,25為輕度焦慮,50為中度焦慮,75為高度焦慮,100為極度焦慮。然後將標出的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排列。二是進行放鬆訓練,以全身肌肉能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一般要6~10次練習,每次需時30分鍾,每天12次。三是進入系統脫敏過程,進行焦慮反應與肌肉放鬆技術的結合訓練。系統脫敏可分為想像系統脫敏和現實系統脫敏。想像系統脫敏的過程即讓來訪者處於全身肌肉放鬆狀態下,由咨詢者口頭描述,讓來訪者進行想像,從最低層開始,想像30秒,停止想像時報告此時感到主觀焦慮的等級分數,以不感到緊張害怕為止,再進入下一個層次,如此漸進直到通過最後一個層次。系統脫敏法可以治療學生考試焦慮和社交恐懼。2.滿灌療法滿灌療法也叫暴露療法、沖擊療法。同系統脫敏法類似之處都是鼓勵來訪者去接觸自己敏感的對象,在接觸中實現脫敏;不同之處是開始就讓來訪者進入自己最恐懼或焦慮的情境之中,給他一個強烈的沖擊,同時不允許其採取堵耳、閉眼、哭喊等逃避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來訪者呈現他害怕的刺激,實際體驗後他感到並不是那麼害怕,恐懼感就會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現要堅持到來訪者對此刺激習以為常為止。採用滿灌療法應事先將治療方式與來訪者講清,徵得同意後方可進行。滿灌療法適合於對有焦慮和恐懼傾向的來訪者使用。具體運用時,要考慮來訪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對體質虛弱、有心臟病、承受能力差的來訪者,要慎用這種方法3.厭惡療法厭惡療法是將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過直接作用或間接想像,與來訪者需改變的行為症狀聯系起來,使其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放棄這種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將來訪者的不良行為與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厭惡的刺激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條件反射,用來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最終消除這種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性刺激有物理刺激(如電擊、橡皮圈彈痛等)、化學刺激(如嘔吐劑等)和想像中的厭惡性刺激(如口述某些厭惡情境,然後與想像中的刺激聯系在一起)。在進行心理咨詢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的強度,通過刺激能使來訪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4.代幣法代幣法又稱獎勵強化法,是一種通過獎勵(即強化)而形成某種期望出現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即當來訪者一出現某種預期的良好表現時,立即給予獎勵,使該行為得以強化。代幣實際上是一種可以在某一范圍內兌換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紅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咨詢者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來訪者的期待行為,然後來訪者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注意將代幣與來訪者感興趣並想得到的東西聯系起來,並建立一定的代幣兌換規則。5.放鬆療法放鬆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放鬆狀態下大腦皮層的喚醒水平下降,興奮性降低,全身肌肉放鬆,緊張情緒得到緩解,以增進身心健康。放鬆訓練的基本步驟是:(1)選擇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的房間,讓來訪者舒服地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2)體驗緊張、放鬆的感覺,然後逐步進行主要肌肉的緊張和放鬆練習。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訓練過程為集中注意一肌肉緊張一保持緊張一解除緊張一肌肉鬆弛。行為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咨詢中經常使用。恰當地使用行為療法矯治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三、人本主義療法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療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療,一般用於有心理沖突或心理疾病的來訪者;二是通過交朋友小組進行小團體治療,主要解決交往障礙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患者中心療法指在人本主義治療思想指導下的個別談話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貫徹非指導性原則,討論問題的思路由來訪者主導,治療過程中的中心人物是來訪者而不是咨詢者。非指導性的患者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的自身內部有理解自己並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導自己行為的廣闊能源;只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氣氛,這些能源就能開發出來。這種適宜的氣氛主要有三條:真誠、無條件關懷和移情的理解。在咨詢過程中要求咨詢者努力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氣氛,使來訪者體會到自己在咨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在咨詢者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朋友小組的成員由背景或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如不善於與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懼心理的人,或不習慣與異性相處和交往的人等。參加人數在十人左右。參加者雖然有一定心理障礙,但病情不太嚴重,他可以坐下來參加小組的談話而不會因為有妄想或奇異行為而影響集體行動。交朋友小組一般由咨詢人員擔任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在於促進組內成員之間的建設性關系,建立融洽而無拘束的氣氛,使參加小組活動的人逐漸消除防範心理,達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較深的感情關系。通過交朋友小組的活動,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人本主義療法強調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對人採取積極樂觀的看法,注重個人的內在價值和主觀體驗,強調咨詢關系的重要性,強調以咨詢者的態度為中心。這些觀點都強烈沖擊著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定的積極價值,但不適合處理危機中需給予某些指導性策略的來訪者,不適合無法通過口語表達的來訪者四、認知療法認知療法是根據人認知過程會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來訪者的不良認知,從而減輕或消除其情緒問題和非適應性行為。認知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是來訪者的認知問題,企圖通過改變來訪者對自己、對他人或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所表現的心理問題。它不僅重視異常行為的改變,還重視來訪者認知和態度的改變,促使其人格產生深刻的變化。認知療法有許多具體的技術,其中運用較多的如三欄目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合理情緒想像技術、自我指導訓練等。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戰和質疑,使其作出「不是」、「沒有」等否定性回答,通過一步步的挑戰和質疑,最終使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生動搖。在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時,首先要找到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可先從ABC模式人手,即先以某一典型事件人手,找出誘發性事件A;詢問對方對這一事件的感覺和對A的反應,找出C;詢問對方為什麼會體驗到不良情緒,即由不適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找出其潛在的看法、信念等;分析學生對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將不合理信念作為B列出來。對於某一事件,學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判斷和推論,在這些想法背後,會隱藏著學生某些根本性的不合理信念,這些信念常以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絕對化要求為特徵,這才是我們要找到的B。其次,通過辯論,以積極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維。提問的方式有兩種,即質疑式和誇張式。質疑式提問是教師直截了當向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問;誇張式提問是教師針對學生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故意提一些誇張的問題,將問題放大了給學生看,使其認識到自己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合理情緒想像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莫茲比(Maultsby)發展起來的。有時在尋找不合理信念時,學生為情緒所困擾,事後描述一些不愉快經歷往往只反復強調當時的氣憤之情,無法准確說出當時的思想狀況。因此,幫助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重新進人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進一步探求學生當時的想法,就有可能找出不合理信念。同時也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信念與情緒反應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改變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性。
⑹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開展心理輔導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對行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應兩個方面。刺激是指外界環境和身體內部的變化,如光、聲音、飢、渴等。反應是指有機體所做的任何外部動作(外部反應)和腺體分泌(內部反應)。反應有先天反應和習得反應兩種。復雜反應和動作技能是通過建立條件反射學會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以托爾曼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在新行為主義中另有一種激進的行為主義分支,它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杠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杠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杠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杠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⑺ 請闡述心理輔導課和思想品德課的區別
思想品德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人格;前者的核心問題是人生觀問題,後者的核心問題是成長問題;前者在於提高個人對國家與社會的歸屬感受自豪感,後者在於提高個人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前者使人更好的了解社會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後者使人更好的了解自我及其成長過程;前者本質是一個教育過程,後者本質是一個討論過程;前者以示範教育為基本手段,後者以尊重和理解為基本手段。具體來說:
一、目的不同
思想品德課致力於解決學生高層次社會定位問題,主要是關注學生的政治立場、思想傾向、方向問題,關注他們的法制意識、道德意識、社會規范等問題;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主要解決學生心理成熟不成熟、是否健康的問題,主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完善及社會適應性問題,預防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不適應或心理困擾問題。
二、內容不同
二者在內容上有交叉,有共同的部分,如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人,但各自也有一些對方所包含不了的東西。如團體心理輔導的學習輔導、考試焦慮克服等就不屬於思想品德課范疇,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一般不直接解決政治立場、思想信仰等問題,而這些則是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內容。
三、原則不同
心理輔導活動要求教師不替學生做價值判斷;而思想品德課則要求教師有明確的價值傾向,往往要旗幟鮮明。思想品德課強調要顯現矛盾,面對現實,鼓勵學生有勇氣公開承認錯誤;而心理輔導活動雖也有面質技術的應用,但也允許暫時地迴避現實,運用平衡的方法及心理防衛機制,引導學生宣洩、外化、合理化或幽默升華等方式來緩解內心的不滿與沮喪、緊張與沖突。
四、學生觀不同
品德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學生當作塑造對象,把自己視為塑造者;而心理輔導教師則把學生視為有自身需要的「當事人」,把自己看作是從旁提供幫助的協助者。品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持「評價性的學生觀」;而輔導教師則更多持「移情性學生觀」,強調給學生尊重、理解、支持、信任,要設身處地理解學生的處境和感受。
五、實施形式不同
思想品德課側重由外向內的理論灌輸和道德教育;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側重由內向外的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情緒的釋放和個性的張揚。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