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學生心理輔導健康咨詢
㈠ 聾啞人能當心理咨詢師嗎如果可以,怎麼輔導聾啞人怎麼安撫他們的情緒
1、聾啞也可以報考心理咨詢師,但要符合學歷、專業等其他條件。
2、可以通過手語、寫字等方式與求助者進行交流。
3、什麼情緒?造成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什麼?結合求助者其他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幫助他們。
㈡ 怎樣培養聾兒健康的心理素質
——是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銜接的基礎 摘要:殘疾人雖然是一個特殊群體,但他們同樣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於生理殘障,殘疾人在生活中與人接觸存在許多不便,要使他們與正常人和諧相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們首先就應從學生的心理上入手,促使殘疾兒童與正常人的融合。 關鍵詞:心理素質 加強 健康 聾生由於身體殘疾,社會的歧視,生活圈子窄,大都有著孤僻、自卑、性情急躁、自私等毛病,他們由於交往困難,容易不合群,失去了參加任何活動的願望,害怕新鮮事物,害怕陌生人。 俗話說:一切從心開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溝通。要使特殊兒童融合到普通人群中去,首先特殊兒童的心理必須是健康的。讓特殊兒童正視現實,充分相信自己,放寬胸懷去接納別人、認識社會。 下面談談我對聾兒實施健康教育的一些體會: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最關鍵的是轉變教育觀念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是開展心理教育的前提,特殊教育的價值是對學生的一生負責、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 怎樣轉變觀念? 1、①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即把聾啞學生看成與正常人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人。在教學中努力建立一種民主的課堂作風,平等地對待學生,視自己的學生為朋友弟妹,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誤,贏得學生的信賴,時常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講給他們聽,再鼓勵他們把憂愁煩惱說出來。讓聾啞兒童與正常兒童一起開展「手拉手」、班會等活動,使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人人平等」的觀念,也提高了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交往的能力,開拓了視野,增加了他們對生活的了解。②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給特殊兒童人道主義的生命關懷,讓他們與普通兒童一起融合於一個真實、民主、多姿多彩的教育時空。認真對待學生的缺點,時時鞭策和激勵學生,誇大學生的優點,慢慢淡化學生的缺點,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正缺點,發揚優點。③尊重和信任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種認識和評價,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對待有缺點或犯過錯的學生,不動輒訓斥、譏諷,而是委婉地指出缺點,毫不吝嗇地提出你的期望,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平等、親切感,讓他感受到尊重與信任,進而充分認識並注意克服自身缺點和不足。曾凡凡書寫馬虎,我多次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下評語「馬虎!」、「潦草!」、「重寫!」沒有效果,有一次甚至把句後的感嘆號改得大大的,以示反感。正在我一籌莫展時,在一次勞動中我發現他碼的磚頭又快又整齊,於是我在他的又一次作業後批上:「老師和同學都很欽佩你的勞動能力,如果你能把中國字寫得如同你碼放的磚一樣整齊,我該多高興啊!」後來他說:「我要寫好字,老師真關心我!」此後他的書寫大為改觀。這件事給了我很大啟示:「真情說長處,委婉道不足」有奇效。 2、承認並允許學生在發展中存在差異。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說告訴我們: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表現在特殊兒童身上就更是如此。有的學生由於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因而在學習上造成一定困難,評價時,應看學生自身縱向發展,不能一刀切。特別是對待「學困生」,課堂上要從他們渴望成功的心理出發,分層施教,分層達標。例如同題作文,要求A類同學語句通順;B類同學語句通順,結構合理;C類同學須語句生動,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為了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品質,要求學生縱向比較——自己跟自己比,口號是:「天天有進步,日日不虛度」。在班上設置「進步最大」、「書寫最整潔」等獎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體驗成功。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針對兒童成長的特點,培養聾兒適應社會的能力 1、健全人格、培養自信心。 聾啞學生由於存在聽力缺陷,在與正常人交往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社會中少數人對殘疾人的歧視,在聾生平等的參與社會的心理上起到消極的作用,造成聾生自卑感強。例如有一次看電視時,當同學看到一台文藝節目時,同學們比劃說:「老師,你真好,能聽到、看懂電視!我們真不行。」我認為培養聾生健康心理品質,當從培養自信心入手,教育學生挺胸抬頭做人,為他們走出陰影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教師對聾童充滿了信心,採取積極的態度,那麼聾童一定會做出好成績的。聾童是有一定發展潛力的,教師的責任是挖掘其潛力,培養其能力。教師應該做的是:相信聾童,提供給他們與正常兒童同樣多的機會,正常兒童能做的事,也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聾童去做,他們不需要人們過多的幫助,他們需要的是自信心,是自我價值的認定。教師的鼓勵對聾童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因此,相信聾童,鼓勵聾童大膽地去從事他們力所能及的各種活動,是培養聾童自信心和良好自我意識的好方法。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應經常相互交流、相互接納,以達到心理上的共融。讓聾兒參加正常兒童的各類比賽,在公平中競爭(如美術、舞蹈、電腦等)。培養學生的一專多能,如:我校創辦了刺綉班,現在有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刺綉,一個月能完全攢到自己的伙食費、零用錢,為父母減輕了負擔,父母臉上欣慰的笑容無形中增強了孩子的信心。帶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性活動,多接觸多層次的人群。 社會對聾童的偏見、嘲笑也是挫傷聾童自尊心,形成自卑感的重要原因。如果這一外部大環境不加以改善,聾童就只能「躲」在校園里「自尊自愛」了。因此,必須大力宣傳,呼籲全社會端正認識,形成正確的社會態度。 2、跟上時代節拍,學會競爭與合作。 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的心理素質。未來的公民應當能參與全球性的競爭與合作。 「合作」與「競爭」,看似一對矛盾,實質上,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系,如果能讓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識,取得一種巧秒的平衡,那麼這個人無論何時都能以一種輕愉快的心情,以一種持久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例如,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動員學生合作:誰有不懂的地方提出,誰懂誰回答,為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答題的同學所在組加分。這樣不僅可以活躍氣氛,還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反饋與矯正是必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根據教材把目標檢測改編成「搶答題」、「必答題」、「選答題」、「表演題」等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展開競賽,課堂上引進競爭機制,不僅能活躍氣氛,使學生在快樂中鞏固知識,矯正錯誤,培養分析、思維、表演等綜合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合作競爭的心理素質有積極意義。「合作」與「競爭」還可以擴展為師生之間、班與班之間、校與校之間、學校與家庭與社區之間。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找到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對接點 每一門學科、每一堂課都有思想教育之目的,教師應巧妙把握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對接點。 有很多家長、孩子放學回家就叫他做作業,恨不得要把他所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常喋喋不休,而且禁止參加任何活動,學生沒一點自己支配時間的自由,有的家長不關心子女,整天玩麻將,許多家長與子女之間產生隔閡,由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例如在語文課中,理解「親情」時,我先闡述對「親情」的理解,然後讓學生自己講家庭中的親情故事。有的同學就質疑:「打罵」也體現了「親情」?藉此機會我引導學生分析家長愛子教子的幾種方式,並發表看法。然後我以《媽媽(爸爸),我想對你說》為題,要求學生寫短文,哪怕是一句也行。最後幫著學生把句子寫通順以後,建議學生把它作為禮物寄給親人,用筆與親人作一次情感交流,當他們把寫有詳細地址的信投進郵筒時,我想:我放飛的是學生的期盼與忐忑不安的心情……這樣,家長也會受到教育,學科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是「潤物細無聲」。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不盡的內涵,特教教師都應對特殊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相互銜接,實現特殊需要兒童的超越與回歸。
㈢ 請問給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主要是聾啞、盲、智力殘疾兒童)做團體心理輔導要怎樣設計方案
團體輔導的對象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一般問題一樣的放在一起,有心理畸形的不適合團體治療,治療的目的是讓他們獲得認同感,並一起解決問題,同類人的示範是積極有效的,
心理治療需要短期治療和長期治療相結合。所以每一次都該樹立治療的目標,殘疾兒童的主要問題是自尊,自我認同,還有歸屬感,以及生活目標。以及如何面對歧視,如何在公眾面前表達。
孩子的天性是游戲,所以治療的方式也是游戲。穿插一些解釋和干預就行了。團體治療里,心理醫生的作用會近一步降低。
㈣ 怎麼樣做好聾啞學生心理咨詢
這個我也沒有經驗呀,不過我在精神病院病房工作時有病人很多年不說話的,我們是通過畫畫和她交流的
㈤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
意志力很重要,從點滴小事開始培養.學會轉移注意力,再與同學發生摩擦時要先想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錯誤,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事情的發展情緒化,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以上的方法試一試吧!!
㈥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㈦ 如何培養聾人健康的心理
聾啞人心理康復工作------
1. 做好個人心理調節工作
心理康復的過程是讓殘疾人建立個體心理調節機制的過程,讓殘疾人通過接受系統的心理干預,逐漸適應生活、學習、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主要面對出現的各種困難,並在此基礎
上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調節機制,以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保持心理的健康。
2. 做好家庭及同事(同學)協助工作 殘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圈子之中,家屬、同事、同學等一些聯系比較密切的人員的態度對於殘疾人的心理狀態的調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復不僅僅要關注殘疾人本人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要注意這些人員的心理輔導工作,讓他們理解殘疾人造成殘疾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給殘疾人以關愛,從而緩解殘疾人的學習、生活、就業壓力,進一步為殘疾人的心理康復掃清障礙。
3. 做好心理專家協助工作------最好懂得聾啞人手語,邊於交流......
心理醫生是接受專門訓練的人員,他們不僅僅掌握心理治療的理論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大量臨床治療經驗,對正常人和殘疾人的指導與幫助是其他人員無法取代的,要通過各種渠道幫助殘疾人找到心理專家及心理醫生,邀請心理醫生走進家庭、社區、康復中心等地方為殘疾人驅除消極心理的影響,恢復正常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