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輔導課程 » 社區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輔導總結

社區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輔導總結

發布時間: 2021-01-30 02:11:39

❶ 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工作進度匯報材料如何寫

強調服務、檢查與管理的重要。沒有範文。以下供參考,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❷ 社工怎樣解決老年人心理問題

在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前提下,由於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問題。對當今各種生活方式病,預防勝過治療,促進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為預防各種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老年人對自身心理健康關注意識並不強,研究發現,老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黃昏心理: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無價值感: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交流,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礙: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症、抑鬱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癔症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病率略高於其他年齡里。

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於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等。

臨床上心理醫生接觸過無數老年人,在面對子女離家、喪偶、退休等生活狀況的改變時,他們缺少必要的心理調試知識,從而引發各種心理疾患。時下,老年人保健主要是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慮心理健康問題。但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由於長期缺乏與人溝通,易產生孤獨、自尊感不強和老而無用的感覺,牢騷越多越影響心理健康,也不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時,專家們也指出,老年人不能僅依賴子女或社會改變自己的現狀,懂得心理調整的方法,提高自身適應能力,自我調整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這里舉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如果我們突然問一個人:「你那兒疼痛?」那個人從頭到腳自己檢查,很可能發現有的地方在痛。如果老年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無關緊要的小病痛,那麼就可以使病痛逐步加重,甚至釀成大病。老年人定期檢查身體是保證心理衛生的重要措施。定期檢查身體,不僅可以早期發現隱疾,早期治療,而且避免老年人對健康無謂的操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心理保健的方法

隨著老年人口的劇增,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由於大環境和小環境的種種原因,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並不愉快,部分老人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孤獨、苦悶、壓抑的折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除了社會、環境因素外,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隨著年齡增大,適應外界的能力也會逐漸減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家庭關系的緊張或淡漠,親情的減少或缺乏,老人很容易出現如孤獨感、恐懼感以及不安、抑鬱、暴躁等,嚴重的甚至出現絕望的念頭。由於這些不良心理的困擾,他們可能會變得相當敏感,如果再遇上不良的環境和各種刺激,便很容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現實已經存在,也不能隨我們的意願而改變,我們不會因為不喜歡這樣的心情就不出現這樣的心情,也不會因為我們不希望老,時間就會倒退。那麼老年人應該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呢?其實說起來也很容易,首先應培養一種有益健康的嗜好。適應老年人興趣愛好的活動很多,如練習書法、釣魚、養花、打太極拳等。其次應與社會保持密切聯系,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不要以為老之將至,便自動地從社會舞台上「隱退」。事實證明,堅持參加社會活動的老人,往往精神和身體都是健康的,其衰老過程也會延遲。還要養成看書學習的習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保持大腦中樞神經的健全,往往會促進健康和延緩衰老。因此,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是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多與年輕人交朋友也大有裨益,老年人可以從年輕人身上感受青春的朝氣和活力,從中得到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可讓自己的事業或追求在他們身上延續,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打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三、老年化問題

老化情緒是老年人對各種事物變化的一種特殊的精神神經反應,這種反應因人而異,表現復雜多變,嚴重干擾和損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影響神經、免疫、內分泌及其他各系統的功能,從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當代老年醫學研究證實,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個方面。

衰老和疾病 人到60歲以後,體力和記憶力都會逐步下降,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變化。這種正常的衰老變化使老年人難免有「力不從心」的感受,並且帶來一些身體不適和痛苦。尤其是高齡老人(指80歲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擔心「死亡將至」而胡亂求醫用葯。在衰老的基礎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會產生憂愁、恐懼心理。當然,不同心理狀態的老年人,對待衰老和疾病的態度迥然不同。

精神創傷 有調查表明,精神創傷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療效有重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傷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將有損健康。

環境變化 最多見的是周圍環境的突然變化,以及社會和家庭人際關系的影響,老年人對此往往不易適應,從而加速了衰老過程。

此外,文化程度、過度疲勞、營養缺乏、經濟欠佳、孤獨空虛、死亡臨近等引起的老化情緒,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

那麼,怎樣才能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呢?

第一,心明豁達,知足常樂。我們在長期的老年醫學考察中發展,長壽老人往往都能做到胸懷開朗,處事熱情,善解人意,他們與世無爭,不易動態,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實、滿足。情緒是一個人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是心理活動的動力。長期以來,我國就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等民間諺語,說明保持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健康長壽。

第二,面對現實,走出誤區。老年人應積極而適量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法、音樂、戲劇、繪畫、養花、集郵等),以陶冶情操,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等),做到與眾同樂,喜當「頑童」。

第三.結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異性朋友),經常談心。老年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洩郁悶,互相安慰,交流懷古,有助於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❸ 社會組織應如何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退休人口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據調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佔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上海市子女與老人不交談的佔23%,較少交談的佔41%,而經常交談的僅佔36%。在此環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關愛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呼求由此產生。良好的心態有益於健康,而不良心理則可導致心理精神障礙,進一步影響到軀體而有害於健康。作為敬老志願者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老人?如何從關注老人的溫飽、日常照料護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愛? 一、要具備老年心理的專業知識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上、情緒上、生活習慣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適應,而程度不同地產生種種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1. 失落感 許多因素會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多病、喪偶等等。這時往往出現兩種情緒:①沉默寡言、憂愁思慮、悶悶不樂;②急躁易怒。性格開朗和興趣廣泛的老人,較容易通過心理調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發現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內向孤僻,興趣狹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則較難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喜愛回憶往事,過去生活比較幸福、事業有成而對社會貢獻較多的老人,常常能從回憶往事中得到滿足和自尊,因而減輕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業無成的老人,則難以從回憶中得到滿足。社區、家庭、親友若能體察老人心理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地幫助老人調整心理狀態,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盡快適應賦閑後的生活。 2.孤獨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因而產生孤獨感。子女在身邊,若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系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隔絕感 賦閑老人與社會和工作單位聯系減少,社會交往與信息減少,更由於視力、聽力下降而影響感知能力,常會使老人產生隔絕感。往往表現為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經歷與年輕一代有很大不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與年輕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堅信自己的經驗而固執己見,因此而造成「代溝」,更加重老人的隔絕感。子女和年輕人應多與老人交流和溝通,在傾聽老人講話時要特別耐心。這不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於消除隔絕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也能使年輕一代得到教益與啟迪。另外,為老人提供讀報閱覽、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便利條件也十分必要,這能有效地減輕老人的隔絕感。 4.對衰老和疾病的憂慮和恐懼感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於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二、在社區深入開展心理輔導 志願者組織應組織志願者為精神寂寞、特別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關懷志願服務。與街道、居委會共同建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讓具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社工,志願者為社區的老年人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在社區為老人構建「心理教育輔導平台」,「心理訴求減壓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機救助體系。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慰問,網上聊天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及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快樂生活。同時,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孤獨寂寞,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狀態。社區志願者要不定期的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開展精神關愛服務,經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給老人讀書、讀報,使他們「巢空心不空」。三、在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健身活動 依託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設施,組織老人開展體育、文化娛樂等群體活動。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聯歡會,旅遊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余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 四、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方法 談話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與一般交談有很大不同。對於老年人在溝通時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對老人的社會、家庭、個人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與老人直接溝通是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溝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談效果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賴的相互關系。老人不可能在對方輕視和嘲笑的態度下如實反映個人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引以為榮的過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認。因此,與老人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尊敬。不論老人目前社會、經濟、家庭地位和狀況如何,都應從人道主義和平等的立場,像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樣,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和耐心,誠懇地聽老人訴說,老人產生信賴才能如實反映個人情況,才可能獲取對老人護理有價值的資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老人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態,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提高生存能力。對老年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是解決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他們懂得一些維護身心健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防範能力,主動解除心理壓力,轉變不良情緒,就能預防和減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發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狀態,如對周圍環境和客觀事物抱有積極的態度,能夠正確分析和順應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愉快的情緒。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和調整機體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使整個機體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一樣:「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這個定義對於老人同樣適用,人們只有保持軀體的、精神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正常狀態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會關懷 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全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政府及社會團體應建立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各種福利設施,如老年精神衛生中心,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學等,解決老人的生活困難,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享受集體生活的歡樂,驅除老年的孤寂。對喪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並支持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再婚。這是補償喪偶後的孤獨、失落感的重要途徑。 衰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延緩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經充分研究後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長壽老人很多。著名畫家畢家索活到86歲;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活到93歲;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論的德國科學家柴費洛爾活到103歲;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多經磨難,但老人活到101歲。盡管壽星們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條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如心理穩定、通達順變、樂觀、心胸坦盪、善於適應環境和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長壽與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是我們志願者組織每一名志願者不懈的追求,這個工作目標對於確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❹ 如何給老人心理進行疏導

給老人心理進行疏導應該從一下幾點著手:

❺ 如何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退休人口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據調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佔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上海市子女與老人不交談的佔23%,較少交談的佔41%,而經常交談的僅佔36%。在此環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關愛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呼求由此產生。良好的心態有益於健康,而不良心理則可導致心理精神障礙,進一步影響到軀體而有害於健康。作為敬老志願者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老人?如何從關注老人的溫飽、日常照料護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愛? 一、要具備老年心理的專業知識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上、情緒上、生活習慣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適應,而程度不同地產生種種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1. 失落感 許多因素會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多病、喪偶等等。這時往往出現兩種情緒:①沉默寡言、憂愁思慮、悶悶不樂;②急躁易怒。性格開朗和興趣廣泛的老人,較容易通過心理調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發現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內向孤僻,興趣狹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則較難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喜愛回憶往事,過去生活比較幸福、事業有成而對社會貢獻較多的老人,常常能從回憶往事中得到滿足和自尊,因而減輕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業無成的老人,則難以從回憶中得到滿足。社區、家庭、親友若能體察老人心理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地幫助老人調整心理狀態,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盡快適應賦閑後的生活。 2.孤獨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因而產生孤獨感。子女在身邊,若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系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隔絕感 賦閑老人與社會和工作單位聯系減少,社會交往與信息減少,更由於視力、聽力下降而影響感知能力,常會使老人產生隔絕感。往往表現為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經歷與年輕一代有很大不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與年輕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堅信自己的經驗而固執己見,因此而造成「代溝」,更加重老人的隔絕感。子女和年輕人應多與老人交流和溝通,在傾聽老人講話時要特別耐心。這不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於消除隔絕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也能使年輕一代得到教益與啟迪。另外,為老人提供讀報閱覽、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便利條件也十分必要,這能有效地減輕老人的隔絕感。 4.對衰老和疾病的憂慮和恐懼感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於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二、在社區深入開展心理輔導 志願者組織應組織志願者為精神寂寞、特別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關懷志願服務。與街道、居委會共同建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讓具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社工,志願者為社區的老年人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在社區為老人構建「心理教育輔導平台」,「心理訴求減壓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機救助體系。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慰問,網上聊天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及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快樂生活。同時,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孤獨寂寞,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狀態。社區志願者要不定期的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開展精神關愛服務,經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給老人讀書、讀報,使他們「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健身活動 依託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設施,組織老人開展體育、文化娛樂等群體活動。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聯歡會,旅遊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余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 四、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方法 談話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與一般交談有很大不同。對於老年人在溝通時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對老人的社會、家庭、個人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與老人直接溝通是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溝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談效果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賴的相互關系。老人不可能在對方輕視和嘲笑的態度下如實反映個人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引以為榮的過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認。因此,與老人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尊敬。不論老人目前社會、經濟、家庭地位和狀況如何,都應從人道主義和平等的立場,像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樣,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和耐心,誠懇地聽老人訴說,老人產生信賴才能如實反映個人情況,才可能獲取對老人護理有價值的資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老人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態,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提高生存能力。對老年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是解決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他們懂得一些維護身心健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防範能力,主動解除心理壓力,轉變不良情緒,就能預防和減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發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狀態,如對周圍環境和客觀事物抱有積極的態度,能夠正確分析和順應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愉快的情緒。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和調整機體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使整個機體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一樣:「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這個定義對於老人同樣適用,人們只有保持軀體的、精神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正常狀態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會關懷 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全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政府及社會團體應建立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各種福利設施,如老年精神衛生中心,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學等,解決老人的生活困難,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享受集體生活的歡樂,驅除老年的孤寂。對喪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並支持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再婚。這是補償喪偶後的孤獨、失落感的重要途徑。 衰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延緩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經充分研究後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長壽老人很多。著名畫家畢家索活到86歲;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活到93歲;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論的德國科學家柴費洛爾活到103歲;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多經磨難,但老人活到101歲。盡管壽星們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條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如心理穩定、通達順變、樂觀、心胸坦盪、善於適應環境和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長壽與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是我們志願者組織每一名志願者不懈的追求,這個工作目標對於確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者:陳萍、王燕

❻ 我要寫關於社區老年人心理狀況分析的論文,請各位提供些資料給我呀,謝謝啦!!!!!!!!!!

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評價模式研究
摘 要 在已有研究證據和理論框架基礎上,本文對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PWB) 的理論構念及其多指
標評價模型進行實證研究。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從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擺脫、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以
及自尊感四個核心領域對PWB 進行綜合評價的模型與社區老年人(N = 220) 測評數據的擬合度良好。研究
結果也表明,根據該模型而建立的量表具有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的信度和效度,能夠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
康狀況進行有效評價,並可用於老年心理疾患的篩查。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 心理健康狀況 多指標評價模型 驗證性因素分析
1 引言
據最近調研數據,現今上海社區老年人群中,至
少有30 %者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1 ] 。
這些心理問題困擾著老年人,導致他們對養老生活
難以產生滿意感或幸福感,身心健康受損,而且還可
能發生各種行為問題,給家庭甚至社會造成憂患。
由於缺乏心理健康狀況監測,許多老人的心理疾患
被忽略,更得不到必要的治療,導致病症嚴重化而難
以康復。因此對社區居家養老老人心理健康狀況作
科學的評估,及時鑒別、干預和預防其心理障礙和精
神疾患,是社區老年保健三級預防的關鍵環節[2 ] 。
現今我國醫療保健系統比較側重老年人生理機
能指標的檢查,尚缺乏系統、可靠而有效的老年人心
理健康狀況測評體系。國際上關於老年人心理健康
的研究是大量的,主要涉及生活滿意感(life satisfac2
tion) [3 ] 、信心( morale ) [4 ] 、情感平衡( affect bal2
ance) [5 ] 、自尊(self2esteem) [6 ]等,眾多研究比較一致
地表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包括情感狀態
(涉及幸福感、負性情感) 、願望與目標達成的符合程
度( congruence between expected and achieved
goals) 、以及年齡相關自我概念[729 ] 。由此可見,關
於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評價,迄今已有基本理論框架,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一個多指標評價模型,並采
用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CFA) 予以驗證。
2 方法
211 評價模型假設
基於已有理論框架以及研究證據,社區老年人
心理健康狀況( Psychological Well - being , PWB) 理
論構念所包含的核心領域為:正性情感(positive af2
fect) 、負性情感(negative affect) 的擺脫、願望與實際
所得的符合程度( congruence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attainment) 以及自尊感[10 ] 。由此本研究提出評
價社區老年人PWB 的L ISREL 同源測量模型(con2
generic model) [11212 ] ,在此模型中,PWB 是四個指標
的綜合評價,即PWB 為潛變數(latent variable) ,幸
福感(happiness) 、抑鬱擺脫(f ree of depression) 、願望
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自尊感為觀測變數,該模型
如圖1 所示。根據這一模型設計量表對社區老人
PWB 進行測評。
212 量表
本研究編制的量表包括四個分量表,測評條目
源於國際上著名的標准化量表,包括生活滿意度指
數2A(LSI2A) [3 ] ,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 [13 ]流行
病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S2D) [14 ] ,費城老年學中心
信心量表( Philadelphia Geriat ric Center Morale
Scale ,PGC) [4 ] ,老年抑鬱量表( Geriat 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15 ] ,少量條目根據研究目的自編(見表
1) 。各條目的答問方式均為「是/ 否」選擇,相應記分
1/ 0 分,各分量表所包括的各條目評分之和為該分
量表分,即測評模型中各個觀測變數值。
213 被試
上海市社區居家老年人248 名,採用隨機整群
抽樣法進行問卷測評。受訪老人年齡為60 至
90 歲,平均年齡為70185 歲(SD = 6185) ,全部具有理
566 心 理 科 學 2001 年 第24 卷 第5 期
X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高等學校青年科學研究項目資助。
圖1 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PWB) 的L ISREL 同源測量模型
注:H(幸福感) ;FD(抑鬱擺脫) ;C(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 ;SE(自尊感)
表1 社區老年人PWB 四個測評分量表的條目構成
測評分量表條目來源條目數
幸福感
LSI2A 2
自編1
抑鬱擺脫GDS 30
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LSI - A 3
自尊感
SES 2
LSI - A 3
CES - D 2
PGC 1
智能力,能夠完全理解問題並作出回答,男女性別比
例為1 :1117 。
214 數據分析
採用SPSS 910 for windows 將經篩選的有效數
據(N = 220) 輸入計算機以建立資料庫,進行預初分
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等。
運用L ISREL VIII[11 ]對測評模型進行驗證性
因素分析,模型中各觀測變數與潛變數間的關系通
過L ISREL 程序作指定參數極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估計,同時生成整體擬合優度(goodness -
of - fit) 指標以顯示實際數據是否與預設模型相斥。
3 結果
各個分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以及各觀測變數
的平均值、標准差呈現於表2 。從中可見,幸福感與
抑鬱擺脫兩個分量表顯示令人滿意的內在一致性信
度,其它兩個分量表的信度指標處於中等水平,符合
心理測量學要求。各觀測變數值為各分量表所含條
目評分總和,表3 所示為這些變數的相關矩陣。
L ISREL V Ⅲ程序對本研究提出的PWB 測評
模型進行測試,所生成的整體擬合度指標為:χ2 (2 ,
N = 220) = 18. 76 ; GFI = 0. 96 ;AGFI = 0. 81 ; RMR
= 0. 0043 ;NNFI = 0. 85 ;CFI = 0. 95。分析數據表
明該模型的擬合優度良好,其標准化解答( standard2
ized solution) 呈現於表4 。
表2 各分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各觀測變數
的平均值和標准差(N = 220)
分量表測評條目數KR20系數平均值SD
幸福感3 0181 1168 1124
抑鬱擺脫30 0192 18159 7183
願望與實際所
得的符合程度
3 0160 1176 1108
自尊感8 0160 5142 1184
表3 各觀測變數間的相關矩陣(N = 220)
觀測變數H FD C SE
H 110000
FD 017122
3 3 3 110000
C 014145
3 3 3
012426
3 110000
SE 015998
3 3 3
016730
3 3 3
013117
3 3 110000
注:H = Happiness (幸福感) ; FD = Free of depression (抑鬱擺
脫) ;C = Congruence between expextation and attainment (願望
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 ;SE = Self2esteem(自尊感) 。
3 :P < 015 ; 3 3 :P < 0. 01 ; 3 3 3 P < 01001
表4 PWB 測評的單因子標准化解答
觀測變數PWB 因子負荷(λ)誤差變異量(δ)
幸福感0183 0132
抑鬱擺脫0186 0126
願望與實現所得的符合程度0138 0185
自尊感0176 0142
注:表中所列因子負荷與0 的差異均為顯著(P < 0101) 。
4 討論
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
點,文獻報告內容豐富,范圍寬廣。綜觀該領域研究,
眾多學者從諸多側面對這一問題不斷探討,但大多是
第5 期 張衛東: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評價模式研究567
在不同專業領域,使用各自術語的單維度研究,不可
避免地造成不同術語或概念的含義界限模糊,相互間
既有所區別,又存在某種程度的重疊,因此以往研究
對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單一指標評價是不充分的。
本研究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對此理論構念予以澄
清,其次是如何賦予其操作定義以便進行可靠而有效
的科學評價。在分析已有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
提出,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一個多指標綜合評價的
理論構念,涉及四個核心領域,即正性情感、負性情
感、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和自尊感。
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是彼此相反的主觀體驗,但
並不能簡單地將兩者歸並為一個維度的兩極,Bradburn
的研究顯示,這兩種情感成分實際上具有相對獨立
性[5] 。這一結論存在其大腦生理基礎,神經科學研究
發現,產生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的大腦機制是不同
的[16] ,因此本研究將兩者區分為不同的領域。
正性情感以幸福感(happiness)為指標,反映個體對
生活現狀以及內心狀態(internal state) 所作的整體自我
評價,由此產生高低不同的生活滿意感(life satisfac2
tion) 。對於主觀幸福感的產生機制,心理學上存在缺
口/ 比值學說,認為個體主觀幸福感水平高低取決於其
所持期望值與成就感兩者之差,其差值越小,幸福感水
平越高;或者取決於成就感與期望值的比值,比值越
高,幸福感越高。這一學說可以解釋諸多老年心理學
橫斷和縱向研究中關於主觀幸福感個體差異的似非而
是的結果。本研究採用的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
這一觀測指標反映了這一學說的理論概念,也代表老
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側面。
抑鬱作為一種具有病理心理學意義生理心理反
應,在老年人群體中普遍發生,是導致老年人自殺的
一個明顯、高危、獨立的因素,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損害嚴重[17 ] ,本研究選擇其為評價老年人負性情感
的典型指標,具有篩查這一老年期最常見精神障礙
的社區二級預防意義。
關於自尊感的研究發現,個體心理問題和負性
情感的產生與其自尊感的異常明顯相關。Hav2
ighurst 的研究指出,老年人心理發展的一項中心任
務是從工作崗位退休後的生活轉型,在此期間老年
人需要對自我價值重新評估,需要重新確定自尊源
(sources of eslf - esteem) ,即從晚年生活的其它方面
尋求自尊感,生活轉型比較成功的老年人其自我價
值感較高,行為調適能力較強[18 ] ,因而老年人自尊
感顯然是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
基於上述理論分析而提出的測評模型獲得實證
研究支持,其中四個觀測變數被眾多研究認為是從
不同側面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最為重要的部
分。研究結果也表明,根據這一模型而編制的量表
具有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能
夠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科學有效的評
價,可用於老年心理疾患的篩查。
5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老齡科學中心,』99 上海市老年人口信息發布會
11999
2 張衛東1 社區老年保健的理論構想與實際研究1 見:馮
貴山主編1 老年學文集之七—邁向二十一世紀老齡問題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