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課程意義
1. 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心理健康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系?什麼原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進入了學校?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如何?這種現狀與學校和家庭有什麼樣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它應當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這種目標和任務在學校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無區別?本章的內容主要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第一節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為人們重視的程度是與社會的發達程度相關聯的。一般來說,社會發展的程度越高,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大,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問題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關注心理健康狀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隨著社會進步,人類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心理問題便顯示出來。其次,伴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人類衛生習慣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昔日嚴重危及人類生命的疾病已經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各種生理疾病對於生命的威脅不再像過去那樣嚴峻,而心理狀況對於生命質量的影響則日益突出。最後,在急劇變化、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對於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比過去高得多的要求,人們普遍承受著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壓力,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出現也比過去頻繁得多,並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對於個人幸福和社會發展形成了明顯的威脅。在本世紀,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在發達國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越高,發展速度越快,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意義也就越突出。
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快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中國社會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正在逐漸顯示出其嚴重性,並且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態問題還將會更加嚴峻,成為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的歷史任務。
早在80年代之初,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究所等單位首次大規模地對國內1 2個地區進行抽樣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在我國15歲以上的人口中,各類中度、重度精神障礙患者所佔比例大大超過了50年代和70年代的數字。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對於學校和家庭的要求 很長的時期內,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醫學范疇,也就是說主要在於對心理疾病的治療方面。但耗費大量精力、財力、時間在少數已經出現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患者身上,常常事倍功半,而對於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卻沒有顧及。這種狀況近年來開始出現改變,許多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專家越來越認識到,與其如此,不如將注意的焦點轉移,放到教會大多數社會成員如何預防心理障礙的產生、如何調適心理沖突等方面。也就是說,從以治療為主轉移到以預防為主,而預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事實證明,通過幫助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患者所積累起來的許多理論和方法,在加以變通後同樣可以應用在正常人身上,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標志著人類的心理健康事業進入了新的階段。正是在這種認識下,心理健康與學校、家庭逐漸結合起來,逐漸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成為學校追求的重要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的正式任務。比較早的時期,學校有關措施主要是配備心理咨詢人員,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目前的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面向全體學生的各種各樣的心理輔導課程日益普遍,與學校心理咨詢並駕齊驅。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對所有受教育者而不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發揮影響。這種類型的課程即使在這些發達國家也是比較新的,但發展的速度相當快。同時,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的滲透。
在我國,改革開放對於教育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領域,這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今天的中小學生,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出生和成長的。他們既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各種影響。近年來,國內有關專家學者所做的大量專門調查研究表明,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當普遍的問題。
國家教委「八五」期間重點科研課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課題組在東北地區的18所中學和58所小學,採用國際公認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隨機選取了萬余名學生進行心理檢測。結果表明,約有32%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對這部分學生的進一步調查表明:厭學、單相思、出走等現象比較集中 江蘇、浙江兩省1985年對l095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的檢出率為16.53%。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於1987年對上海市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有27%的學生心理異常(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浙江省在l989年由心理衛生工作者對該省城鄉不同類型學校的2961名大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有16.7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94年報告:1414名中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率為26.17%。
1994年廣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對廣州市四個區1000多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53.2%的中學生有心理危機①。
盡管由於所用量表和問卷有些未經修訂而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有些還不夠成熟,這些調查的結果和數據可能不完全准確,但是它們仍然是相當引人注意的。
這樣多的調查測驗顯示學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問題,足以提醒我們: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學校必須主動地適應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礎教育各階段開展心理教育,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否則,學校交給社會的將是不合格的產品。沒有健康心理的學生將很難甚至無法適應今天的社會生活。近幾年來,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強調心理教育的重要,各級各類學校也採用多種形式開展了以學生心理健康為目標的嘗試。同樣,家庭也要根據子女心理健康的要求,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僅僅在十幾年之前,談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中國的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所想到的可能只是中小學生的身高、體重、體育達標情況、傳染病發病情況、急慢性病患病率等等,簡言之,所考慮的對象局限在生理狀況范圍之內。同時,對於學生表現出的各種問題也比較習慣於從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角度進行是非對錯的分析。今天的情況則大為不同,相當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涉及健康的討論中會想到和提出受教育者的心理方面,對於學生身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錯誤也能夠從他們心理健康的角度進行思考判斷。實際上,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從科研人員到普通教師,十幾年來對於受教育者健康的認識實現了一次轉變和飛躍:從把健康片面狹隘地理解為生理上的良好狀態,變成了自覺地理解為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良好狀態。今天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健康概念,不僅是強壯的體格,還意味著積極的心理狀態。這是因為人們已經充分感受到,在變化迅速、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就不會有個人的幸福,就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學校如果只是從生理的角度理解健康並且實施教育,是無法保證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發展。 在全社會,尤其是教育界,在對於健康認識轉變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家長也開始意識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意識到它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 心理健康對學生成長的意義是廣泛而普遍的,它是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基礎。學生任何一個方面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質之上的,健康的心理如同健康的身體一樣,對於受教育者來說具有普遍意義,能夠對他們個性的各個方面、學習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積極影響。例如,一個心理健康狀態比較好的學生,與一個心理健康狀態有一定問題的學生相比,在各個方面都更容易取得進步,獲得成功。積極的自我意識能夠使學生在艱苦的學習中不怕困難,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得學生更勇於和樂於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等等。當然,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和進步也能夠反過來對作為發展基礎的心理健康有所作為。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不僅在於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思想認識,而且為他們個性發展打下長久而全面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對的獨立性,是學校各個方面的工作無法替代的,又與學校各方面工作存在廣泛的交叉和滲透關系,只是孤立地依靠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只有充分理解心理健康對於學生個性發展的全面基礎作用,才能正確認識和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的歷史中只經歷了很短的時間。但是,無論是發達國家相對豐富的經驗,還是中國自己正在進行的嘗試,都已經顯示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而且學校自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表現出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是其他社會機構或部門所無法比擬的。 首先,學校本來是進行制度化教育的專門機構,它的多數教育措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這種比較嚴格和規范的學校制度及其相應的環境,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實現、任務的完成,以及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充分的保證。例如,時間的安排、人員的配備、場所的設置等等。 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中小學生,他們是以接受教育為專門任務的人。這樣一種社會角色,使得中小學生對於學校提供和開展的各項教育措施和各種教育活動,通常是充滿信任的,一般比較容易也比較樂於接受,較少產生懷疑、憂慮、抵制甚至拒絕。而這樣一些反應,在以成年人為對象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中則是十分常見的。因此,與其他途徑相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容易取得成效。 最後,中小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他們的各種心理品質都處於十分迅速活躍的發展過程之中。針對他們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形成和提高性的,而不是矯正和治療性的,具有鮮明的建設性,預防的意義格外突出。中小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不僅有助於他們今天的生活,對於他們明天的生活也將產生久遠的影響,乃至終生受益。而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實施,又使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觀上成為普及性的、全民性的,能夠對所有的未來公民發揮作用。
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是多方面的,並不限於以上三條。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
五、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課堂 個體的發展,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這是廣大教師和家長的共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之間的聯系配合越密切,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因此,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剛剛離開母體的嬰兒,也有所謂心理健康問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影響之所以極為重要,從發生的時間看,開始最早,持續最長:從作用的空間看,范圍最大,內容最廣。有關心理咨詢、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治療的資料表明,相當數量的出現在成年人身上的心理問題,其產生原因可以追溯到個體兒童時期的經歷。這從反面證明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事實上,無論是否意識到,每一位家長從孩子來到世界之後就一直對他們進行著心理健康教育。當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這種教育是自發地蘊涵在家庭教育的其他方面,沒有被單獨地提出和認識。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目的和主要任務上是完全一致的。這種一致,是學生真正實現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但是,如同學校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樣,家庭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長處。
首先,父母與子女親密的血緣關系和子女對於父母無條件的依賴和信任,使得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和深厚的影響力。越是在子女年齡幼小時,就越是如此。當然,這種優勢的作用並不絕對是積極的,如果父母在對於子女的教育上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這種權威性和影響力反而會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傷害格外嚴重。許多孩子在進入學校時已經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一些問題甚至障礙,就是由於父母在這方面教育的失誤造成的。其次,與學校相比,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突出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相比,家庭的有關教育更加情感化、生活化。一般來說主要是貫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的。游戲、家務、學習,都可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和場所,可以供家長充分利用。
最後,親子關系的親密程度使得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最充分的針對性,家長最能夠了解自己的孩子,又有教育機會和時間上的便利,在滿足子女需求、提供幫助指導、及時發現問題方面都可以有突出的針對性,能夠具體和直接地貼近學生的真實狀態,從而便於取得實效。這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難做到的。 應當特別指出,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尤其當他們進入學校之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會有所降低,而學校的作用則日益增長。這種變化使得比家庭生活更加具有社會權威性的學校生活成為他們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源泉。然而,這種變化並不意味家長對於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束,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及時地調整為以子女的學校生活為中心。 http://bbs.globbs.com/viewthread.php?tid=118702 http://www.jslqzx.com/xljk/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4
2. 考前心理輔導的作用和意義
心理輔導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參加高考的學生而言。內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為容嚴重的考前焦慮症而影響考試成績,因此考生在必要情況下應該及時進行心理輔導,高考前心理輔導有必要嗎?下面介紹考前心理輔導的作用。
據調查,高考前有厭學情緒的考生占總數的5%~10%。產生這種厭學情緒的原因主要有:
(1)受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一些文化素質較低的父母對子女的學習關心不夠。
(2)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有效幫助,長期跟不上教學進度,喪失信心,最終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
(3)教師的教學效果差,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教師工作不負責任,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某些學生存在好逸惡勞的思想,感到學習太艱苦,希望走捷徑,過輕松自在的日子。很多考生因為學習成績差、考上理想中的大學無望而自暴自棄,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及時的心理輔導可以盡早糾正學生錯誤的心理,將學生拉到復習的正軌上來。
高考前心理輔導有必要嗎?由此可見考前心理輔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您在考前有嚴重的焦慮症狀,您可以尋求相關的心理輔導,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自己的症狀,這樣有助於考試正常水平的發揮。
3. 上《大學生心理課》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什麼意義
《大學來生心理健康教源育》是學院結合實施學生素質教育工程而開設的一門集理論知識教學、個體咨詢、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宣傳教育活動等為一體的必修和任選相結合的課程。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准及現實意義,掌握並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心理整體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基礎。
5. 大學心裡健康課程意義是什麼
剛入大學的新生對學校的一切都還很陌生,而且有些人第一次過宿捨生活,需要適應集體環境,這時候大學心理健康課程就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心態,舒緩情緒,更好更快的融入大學生活。
6.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點有哪些
開展心理來健康教育課程自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幫助學生驅散成長中的各種迷霧,指導其健康地成長。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意志品質的養成可以貫穿人一生的發展,使人受益終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可持續發展非常必要。
2、可以促進學生認識結構的完善和情感的轉變。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統合與豐富的發展,邁向自我實現。
3、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時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配合開展社團、興趣小組活動,彰顯學生多彩的個性特長,從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
7. 大學心理課的重要性
大學心理課的重要性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8. 對於學校增設心理輔導課程,你是怎麼樣看待的
學校重視全體師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心理沙盤室、心理團體輔導室,為全體師生健康工作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心理支持,讓我們一起學會感受愛、表達愛和傳遞愛,做到愛國、愛校、愛班、愛自己,讓我們全體師生一起乘風破浪,逐夢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