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校有關心理輔導課教案
Ⅰ 求小學心理輔導教案
小學心理健康教案不當「小皇帝」【活動目的】⒈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愛撒嬌、蠻橫、不聽別人勸告、不想到別人,都是任性的脾氣。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任性是一種壞脾氣,有任性脾氣的孩子不討人喜歡,從而決心克服任性,不當「小皇帝」,做個讓人喜歡的孩子。【活動形式】小品表演、討論評議、角色扮演。【重點難點】⒈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懂得任性是一種壞脾氣。⒉難點:小品表演的技巧和教師的引導藝術。【活動過程】一、導入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得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喜歡?想不想在自己的身邊有許多朋友?今天的活動就要小朋友一起來討論,怎樣不當「小皇帝」,做個讓人喜歡的孩子。二、活動與訓練⒈小品表演一:提示:小品里的孩子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你喜歡她嗎?小品簡介:時間:清晨七點地點:家裡人物:小小、媽媽內容:清晨七點,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小小才從床上爬起來。可她一定要媽媽幫她穿衣、刷牙、洗臉,否則就賴在床上不起來。吃早飯時,她看見碗里只放著豆沙包,就一定要媽媽去買肉包,否則就不吃早飯。媽媽陪著來到學校,上課遲到了,她又哭又鬧,責怪媽媽動作慢,致使媽媽很生氣。⒉評論交流:⑴小品里的那個孩子叫做什麼(小小),你們喜歡小小嗎(不喜歡)?⑵不喜歡,這是為什麼?回憶一下小品里的小小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⑶最後媽媽怎麼樣?(最後惹得媽媽很生氣)⑷教師小結:小小穿衣、刷牙、洗臉都要媽媽幫她,否則就撒嬌不起床;不喜歡吃豆沙包,就一定要媽媽去買肉包,否則她就不吃早飯;上學遲到了,又哭又鬧,還怪媽媽不好,最後惹得媽媽很生氣。小小是個愛撒嬌的孩子,在家裡像個「小皇帝」,我們都不喜歡她。⒊小品表演二:提示:仔細看,小品里孩子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小品簡介:時間:上課時人物:丁丁和他的同學、老師內容:在體育課上,老師宣布進行拍皮球比賽,大學輪流拍,看誰拍得多。丁丁連續拍了兩次都輸了,可他仍緊緊地抱著球,不給其他同學玩。同學們與他評理,他還將他們推走。同學們沒有辦法,只能向老師請求再要一個球。過了一會兒,丁丁一個人玩得沒意思了,想要和同學們一起玩,可同學們此時都不願理他。丁丁又哭又鬧叫來了老師,老師請丁丁想想為什麼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玩。⒋討論交流:⑴為什麼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丁丁一起玩?⑵小結:活動時,丁丁像個「小皇帝」,十分蠻橫,不想到別人,想玩得痛快就一個人抱著球,惹得同學們很生氣,最後都不願意理他。像這樣蠻橫,不想別人的孩子,我們也不喜歡他。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看了兩則小品,其中小小是個愛撒嬌的孩子,丁丁是個蠻橫、不講理的孩子,他們惹得別人很生氣。他們就像是兩個「小皇帝」。老師告訴你們,像他們這樣愛撒嬌、蠻橫、不想到別人的表現,都是任性的表現,任性是一種壞脾氣,有任性脾氣的孩子都不討人喜歡。⒍評議:⑴前些天,老師看到這樣一件事:在玩具櫃前,一個孩子要他爸爸為他買400元錢的一個玩具,他爸爸說:「太貴了,別買了!」那孩子一聽又哭又鬧,最後他爸爸沒有辦法,只好為他買了那個玩具,可他爸爸很生氣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個樣!」同學們,你們看,這孩子的脾氣怎麼樣?⑵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分組討論)⑶你們喜歡這樣的孩子嗎?那麼你們喜歡什麼樣的孩子?⒎表演與訓練:小小和丁丁改掉了任性的壞脾氣,成了人人喜歡的孩子。請每個小朋友扮演一下脾氣變好了的小小和丁丁,並表演給大家。(其餘同學對演得好的同學鼓掌給予表揚)三、總結通過這堂心理輔導活動課,我們知道了撒嬌、蠻橫、不想到別人都是任性的表現,任性的孩子是不被人喜歡的。老師希望你們每個同學都能得到爸爸、媽媽、老師的喜歡,更希望在你們的身邊有許多朋友,不當「小皇帝」,做個被人喜歡、受人歡迎的孩子,如果你們有任性的脾氣,一定要注意改正。-
Ⅱ 如何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方法心理輔導活動課教案
1、首先讓孩子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計劃或是目標,鼓勵學習一步一步去實現。
2、專 在閱讀時屬常記下不懂之處、經常閱讀與自己學習看似無直接關系的書籍。
3、 重視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
4、聽課時注意做好筆記,做筆記時,常把材料歸納成條文和圖表。
5、 注重利用參考書和習題集,注意歸納並寫出學習中的要點。
6、 聯系各科內容進行學習,然後抓住要點進行解題。
7、 閱讀中認為重要或需要記住的部分,就劃上線或者做好記號。認為重要的內容,就格外注意聽講和理解,經常向老師或者其他同學請教不懂的地方。
7、善於吸取別人好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習的效果,不浪費時間
Ⅲ 關於學習方法的心理輔導課 有什麼好的方案嗎
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開朗、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立、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結合我市幾年來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科學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有效地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根據小學教學內在機制和小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來構築和優化育人環境。
一、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級」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必然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班主任,同時又是中隊輔導員,每日每時把握著學生的思想脈搏,也同樣經常關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以班主任為主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為一種「三合一」的教育、從而構建成為一種結合課程教學的滲透,結合斑級日常工作和活動,結合全面和個別育人教育的交互,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操作系統。
這種操作系統所體現的主要功效有:
1.融入班集體建設
班主任要善於通過引導全體學生,以形成班集體共同奮斗目標來發展學生個性心理:這種共同的奮斗目標,旨在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凝聚,提升優良的道德情操,倡導良好的班級風氣和弘揚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因為良好的班集體建設,能美化集體生活,能振奮全體學生,能使集體像熔爐一樣,對全班每個學生起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
2.豐富班級活動
有活動,才有生氣、才有活力、才有發展。把心理輔導滲透於班級活動,既是班級活動的創新和發展,又使輔導質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於班級活動之中,學生能在豐富多彩愉悅舒心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心理踐行和發展,而且這是一種比較自然、比較完美的踐行和發展。
3.發展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間,充分利用這個空間,積極營造和發展健康的班級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發揮十分重要的陶冶、濡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班級文化的發展要充分張揚班級中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慧和力量。
4.優化班級管理
優化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著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通過班級管理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就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且盡可能少地約束人、限制人和壓抑人。優化班級管理要在實施民主管理中發展民主意識;要在自我管理中發展學生自主;要在情意管理中發展學生情意;要在有形管理中發展無形管理。
5.構建班級教育合力
班級不是封閉的,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質都是在班內班外、校內校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發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內外校內外,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各種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都來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班主任構建整合一致的班級教育合力進行心理輔導,有賴於班主任自身的智慧和技巧。
6.建設良好班風
班風是一個班級穩定的、整體的、特色的集體風氣。班風需要靠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為基礎的思想、品德、作風來形成、,需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來形成。而一經形成,可以對班級中的每一個人產生較為積極、穩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是內在的、無形的、激活的。建設良好的班風可以為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出一種美好的時空,喚發出一種蓬蓬勃勃的力量。
二、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校園文化的陣地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物化工程。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首先要打造基礎性工程。這種基礎性工程,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部原有的一些設施,也可以不斷地開發出新的活動陣地,如:
1.讓校園內的牆壁、櫥窗、黑板、園落成為「不說話的心理輔導老師」。
2.隨著學校的園林化發展步伐,不斷創建出「開心園」、「舒心廊」、「交心亭」、「談心室」等等。
3.在校園內形成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的「一條龍」服務:心理信箱—心理熱線(電話、網站);—心語導播(紅領巾廣播、紅領巾小電視台、校園網)——心語小屋(心理輔導室、心理測量室)。
在這些陣地的建設中,「開心園」、「心語小屋」等要真正具有「快樂小屋」的功能,讓希望獲得心理幫助的學生從中感悟愉悅,體驗愉悅,釋放煩惱,消除煩惱;從中獲得歡樂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熱線」要不斷延伸、暢通,成為「寬頻網」,它由師生雙方或班主任――學生――家長三方建起連心的紐帶,通過「心理聯系卡」、家庭走訪、家長來校、師生通信、電話、上網聯絡、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雙方或三方、個別或集體相結合的局部性和個別性心理教育與溝通。「心理熱線」較偏重於保守秘密、尊重隱私、尊重人格。也有利於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於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讓「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種「主體性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新穎的豐富的「校園文化」,就要充分讓學生暢心地生活在這一文化天地之中。在實踐中,許多學校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性活動。
1.心理教育活動課
心理教育活動課是在班主任組織下,全班師生共同參與,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交互、聯動的活動。活動課可以利用班會團隊活動課、科技文體活動課等活動課時進行,也可以利用周會、晨會進行,有條件的可以納入校本課程建設。根據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內外、校內外進行。活動課體現主體性、實踐性、系統性、組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討論、辨析、觀察、演講、表演、小品、訓練、檢測等方式方法,旨在發展和提高學生心理品質,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活動課有明確的目標,有精心的准備,有確定的內容,有具體的步驟,有恰當的技巧。心理活動方案的設計要根據小學生實際、班級實際、發展趨向、防範要求等作認真細致的處理。
2.心語沙龍
心語沙龍類似於少心理活動課,相比較它參加人數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動形式更顯簡約、寬松和靈活,活動時間一般利用課外、晚間或雙休日進行。場地選擇也十分自由,包括在師生家中。活動的主題也較為集中,參與的對象則較為專一,如班主任或按班級、團隊幹部,或單親家庭學生,或貧困生,或存有某向類心理困擾的學生,針對一個目標組織一次沙龍活動。心語沙龍更重於心靈溝通,情感體驗,更重於加深理解,求取共識。
3.心育小報
心育小報可以是小學生自辦的「手抄報」,班級中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級牆報、黑板報中開辟出專欄。心育小報由學生自編自辦,旨在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內心世界,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班級心育小報可以「走出」班級,與其他班級交流,與學校的廣播、小電視台相結合,充實校園媒體、校園文化內容。作為「心育小報」的「雙胞胎」,還可辦出「心理畫報」和「心理漫畫」,藉助美術表現、欣賞的功能,提高心育效應。
4.心育雛鷹行動
雛鷹行動是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心育雛鷹行動是在此基礎上,側重在小學生中開展如品德踐行,社會實踐、獻愛心送溫暖等活動,讓學生在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相互學習中,心心相印,共同進步。
5.心理小劇
心理小劇包括心理兒童劇、心理小品、心理故事會、心理訓練操等等。心理小劇的素材來自學生,心理小劇的寫、編、演、看、評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發揮支持、幫助、輔導、組織等作用。同時,還可以或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活動,或由教師演學生看。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形成更具寓「教」於樂的作用。
6.「心語日記」
結合小學生寫日記、周記,鼓勵學生記「心語日記」(周記)。「心語日記」有學生心理宣洩和排解,有心理認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能顯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窗口」,還能成為學生健康進步的「階梯」。班主班老師通過瀏覽學生「心語日記」(以學生主動願意提供為前提),能搭通學生的「脈搏」,開展對話,交流思想情感。
7.「心語贈言」
「心語贈言」是班主任主動向學生作心理沖擊。班主任的「心語贈言」可出現在學生的作業練習本的改評批語中;可出現在「學生素質報告單」的操行評語里;可出現在「家校聯系卡」內;也可以是老師專門設置的「心語贈言」卡(由老師自製成的卡更佳)。「心語贈言」要抓住時機,如學生表揚獲獎時、困難受挫折時、心煩苦惱時、學生生日、畢業升學時等等。要選准火候,把握溫度;要擊中要害,引發震動。「心語贈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詩歌、名言,可以是書法、繪畫.可以是工藝小製作,總之,是能以「美」和「愛」來激活學生,在心靈深處迸發出璀璨的火花,成為學生渴望獲取的「珍藏品」。
「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建設都是無止境的,尤其是「軟體開發」凝聚著教師的創新和智慧,同樣,蘊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是開發者、建設者和創造者。
Ⅳ 家長學校教案《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怎樣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案 杜玉平 教學目標:1.讓孩子明白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和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讓孩子知道怎樣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重點難點:知道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教學過程:一. 談話導入: 從這則故事說明學會生活、明確培養「自理能力」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有著重要作用 1.和學生交流:你在家都幫家長做哪些家務勞動?(深入提問:你還會做哪些事?或你會洗衣服或做飯嗎?為什麼?)
2.結合交流過渡到「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報告(課件顯示 3.補充《中國教育報》中的一篇關於一碩士研究生被指定留法而最終休學的故事。
4.小結:由此可見,不會自理就有能獨立生活,不能獨立生活就會影響工作和學習。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成自理的習慣。
二.互動交流:
1.孩子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1).家長不讓孩子勞動,長期「包、保、抱」。(2).家長小時候難圓求學夢,想讓孩子無憂無慮地生活。(3).「望子成龍」心切,想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讀書。(4).家長怕孩子幹活受傷或有危險。三.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參加勞動的基本要求「四個做」,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家裡的事情幫著做,集體的事情爭著做。衛生:講究衛生,衣著整潔,早晚刷牙,餐後漱口;勤洗澡,勤換衣,飯前便後要洗手。住宿:未經父母同意不得在外住宿;邀請同學、同伴來家英事先得到父母的許可。能力:學會鋪床,疊被,折疊衣服,洗腳,洗綠領巾、手帕、襪子,理書包,釘鈕扣等。家務勞動:學會揀各種各樣的菜,洗菜,掃地,擦桌椅, 倒垃圾,買簡單的醬油,鹽等。公益勞動:學會打掃教室衛生,掃地,倒垃圾,拖地板,打掃包干區,打掃大樓公共部位等。
四、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應從以下幾點開始: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時起床、自己穿衣、吃飯、自己做作業、收拾書包這些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做得好時,適當給予表揚,做得不好,要給予正確的指導。
2.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師做一些工作,收拾課桌、掃地,應該讓學生融入勞動中,體會過去的樂趣,讓學生在幫助老師,得到滿足感。老師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有弄壞了東西,而不讓學生去做。
3. 養成正確的生活及作息習慣。良好的已交費是成功的開始,幫學生打好這個基礎,是每個做老師都應該做的。
4. 及時的鼓勵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意事項:
1. 一定要放手讓學生獨自做事,不要諸多限制要求。 2. 多鼓勵學生,提高他做事的自信。
五、小結 通過今天的交流探討,大家都認識到了培養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知道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訓練內容、方法,我相信,從今天開始大家一定會改變自己的一些作法。只要大家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家庭情況,以身作則,作孩子的榜樣,並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自理呢? 21世紀是能力的社會,讓我們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吧。讓我們的孩子以強有力的姿態在充滿競爭的社會激流中勇進!
Ⅳ 小學心理輔導活動課教案「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有的請幫忙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活動來進行觀察,然後讓同學互相指出對方做得好不好,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要給以表揚,通過表揚再去說說他些許的不足,並鼓勵互相學習。小學生的心理事微乎其微的進行的,我們要在具體的活動中去探索,這樣他們得到具體的輔導,而不是語言的輔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