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著名理論
㈠ 心理學經典理論
1、吸引定律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夠在46億年的時間里保持著運轉的狀態。
也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中,數以億計的星球,都能相安無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軌道上安分地運行,這樣一種能量引導著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這種能量就是吸引力。
2、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句話迅速流傳。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論斷,亦稱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3、格式塔
通俗地說格式塔就是知覺的最終結果。是我們在心不在焉與沒有引入反思的現象學狀態時的知覺。格式塔理論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4、行為主義理論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
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
5、新行為主義理論
以托爾曼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
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吸引定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格式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學流派
㈡ 求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理論有哪些請詳細點
亞伯林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
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主要指:
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
社交需求: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認知需要:對周圍事物變化理解的需要。
審美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
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
但是,一般說來,平時講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時,往往只說到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結論
兩類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高峰體驗: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人格特徵
(1)全面和准確地知覺現實. 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准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注。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復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
(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
(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局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
(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
(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對象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像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
(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
(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
作為人本主義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最為系統的研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興趣起始於大學時代對其兩位導師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愛戴。他發現這兩位導師的身體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許多心理特徵是相同的。他們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術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按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覺得從這兩位導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模式或許可以作為一般人學習和追尋的樣板。
為此,馬斯洛採用了自由聯想、心理測驗和人物傳記等多種方法去探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他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身邊的學生和熟人中選擇出了48人作進一步研究,這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他稱之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設想的"自我實現者"要求的人,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傑弗遜(T.Jefferson)、羅斯福(T.ROOsevelt) 、斯賓諾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類有10人,他稱之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與所設想的標准有一定的距離;第三類有26人,他稱之為"潛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現實生活中朝著自我實現方向發展的年輕人;也包括歷史上一些有一定貢獻的人物。
在研究中,馬斯洛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系,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斗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通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平或目標的。
超越特徵
在《Z理論》中,馬斯洛區分了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與超越型的自我實現。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是指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它是這樣一種過程:不斷地實現潛能,完成天職、命運或稟性,承認個人的內在天性,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這種人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乾和更凡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實現則是指超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這種人更多地意識到存在的王國,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經常有統一的意識或高原體驗(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經有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並伴隨著啟示或對宇宙人生的領悟。
因此,在馬斯洛看來,有兩種不同水平的自我實現者,一種是個人水平上的,另一種是超個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後者主要是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馬斯洛對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超越者)的人格特徵的描述,是他為超個人心理學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詳細訪談和觀察過三、四十人,對另外一、二百人也進行了一般的交談和研究。他承認,他對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觸而不是審慎的、最後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規印證的科學的要求。其樣本也只集中於他所認為的最好的樣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結果只能算作前科學的。但他強調,他的每一個論點都是可以加以驗證的。
兩種水平的自我實現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實現者的全部描述特徵。不同的是,高峰體驗、高原體驗與存在認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著或較多地存在著,而在個人水平的自我實現者身上則不存在或只有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還較多地具有下列特徵:(1)對於超越者,高峰體驗和高原體驗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點,是生命的見證和生活的最寶貴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說出存在語言。能較好地理解寓言、修辭手段、悖論、音樂、藝術、非語言交流和溝通等。(3)超越者能在實際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觀察事物的同時,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聖的一面,能隨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聖化,即從永恆的方面觀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覺地和有意識地受超越性動機的支配。存在價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統一、二歧超越等是他們的主要或動機。等等。馬斯洛共列舉了23種特徵。⑤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積極的、以生物學為基礎的、在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義的意義,無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學的假設。
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學如何向超個人心理學自然發展的見證。馬斯洛以研究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著什麼開始,以探索超個人問題結束。關注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本心理學的靈魂,而超個人正是人性充分發展的結果。
㈢ 心理咨詢理論有哪幾種
心理學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論。我說幾個有代表性的吧
以佛洛依德為代內表的精神分析學派,容後演變為新精神分析,以人性慾望和無意識沖突的化解為出發點。
以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很深邃的學問,以精神的完善為最終目標,側重分析集體無意識情結的釋放。
行為主義學派,側重通過新的行為的學習矯正錯誤的行為方式
認知學派,強調人對不同境遇的合理認知,避免情緒化的錯誤認知
人本主義,一種哲學學派色彩,比較側重尊重,全身心建立咨訪關系,促其發展。
以阿德勒為代表的自我心理學,側重分析自卑與補償
就這些吧,
㈣ 心理咨詢的主要理論與方法有哪些
一、心理咨詢的主要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與精神分析治療
創立年代:1896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
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無意識論(即意識、無意識、前意識理論)、性心理發展論(性本能理論)、人格結構論(本我、自我和超我)、心理防禦機制論
貢獻:
1、第一個對人類的無意識心理現象作系統探討。
2、對成年人人格結構的分析有合理成分。
3、它是第一個正規的治療體系。精神分析是現代心理治療的奠基石
局限性:
1、單純強調人的生物性。忽視人的理性、社會性。
2、過分強調性本能的作用。
3、療程太長,花費太大,療效並不肯定。
方法和技術:
自由聯想(發掘無意識的途徑)、夢的解析、對阻抗的處理、對移情的處理;解釋(使無意識中的內容意識化)
註:由於精神分析療法需要主療者非常強的專業技術和知識,而且治療時間很長,花費巨大而效果不一定好。故一般心理輔導工作中很少用。
2、行為主義理論與行為治療
創立年代:1913年
代表人物:先驅:巴甫洛夫
創始人:華生
代表人物:斯金納 班杜拉 米勒
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模仿學習理論、主張通過控制環境、運用強化,來塑造人的行為。
貢獻:揭示了行為塑造規律:從行為之前的刺激和行為之後的強化來控制人的行為。
局限:
1、單純強調人的機械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定人的高級心理活動。
2、忽視認知的作用。
方法和技術:系統脫敏法、放鬆訓練、厭惡療法、暴露療法、強化、模仿、角色扮演
3、人本主義理論與當事人中心治療
創立年代:20世紀40年代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
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以人為中心理論、主張回歸人的內心、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
貢獻:
1、對咨訪關系的研究;
2、對人的能力的積極信念;
3、強調咨詢師的人格和態度的作用。
局限:
1、關注人的心靈世界,但偏重於人的非認知方面(需要、情感),關注人的理性不夠。
2、咨詢師過於消極。有時易被來訪者操縱;也不適合內省力弱的來訪者。
3、忽視咨詢策略和技術的運用。
方法和技術:傾聽、無條件積極關注、讓來訪者發掘自身「自我實現」的潛能,調整行為,向「自我成長」方向邁進。
4、認知理論與認知心理治療
創立年代:20世紀50年代
代表人物創始人:艾利斯、貝克
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認知理論、ABC理論、主張以認知為研究對象、
強調理性、認知的作用、強調「情從理生」、「以理馭情」。
貢獻:
1、恢復了人的意識、內心活動的地位,把人看作理性的人;
2、關注人的認知、信念;
3、對情、理關系的見解與處理。
局限性:
1、不太重視咨訪關系的作用;
2、具有價值干預的傾向。
方法和技術:
1、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
2、幫助來訪者認知重組:認清並去掉不合理的信念,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思維方式。
二、心理咨詢主要方法有:
(1)支持療法。支持療法通過支持與鼓勵,細聽傾訴和解釋指導,使面臨困難產生心理問題的人得到依靠,恢復自信,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2)心理分析法。即精神分析法。其理論依據是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分析法力圖破除來訪者的心理阻抗,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沖突誘發出來,使來訪者明了症狀的實質,從而使症狀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失。
(3)行為療法。來源於行為主義理論。由於行為主義認為所有的行為(包括正常、健康的行為與異常、變態的行為)都是學習獲得的,並由於強化而得到鞏固。所以行為治療家就可通過對個體再訓練的方法(再教育和重建條件反射,即教授個體對周圍環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適應反應),以及在某些方面改變個體環境的方法把不正常的行為變為正常。
(4)人本主義療法。基於人本主義理論而創立。人本主義療法強調創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形成真誠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氣氛,幫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潛能,發現真正的自我,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並朝著自我實現的目標前進。
(5)認知療法。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行為受人的認知所支配,某些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於在錯誤前提下對現實曲解的結果。咨詢的關鍵就在於指導來訪者改變原來的認知結構,解除歪曲的想法,糾正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改變行為。
(6)森田療法。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創立。主張「順應自然」,即指導來訪者接受自己的症狀而不企圖排斥它,帶著症狀生活,象正常人一樣,這樣症狀就會慢慢淡化而消失。還主張「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為。
(7)團體咨詢。團體咨詢的對象可由背景、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其好處在於每個人都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了解自己於他人的聯系及行為方式,增進理解與溝通。
㈤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論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潛意識,前意識和三個層次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㈥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理論與精神分析治療
X 創立年代:1896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內
理論基礎和容主要觀點:無意識論(即意識、無意識、前意識理論)、性心理發展論(性本能理論)、人格結構論(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防禦機制論
貢獻:
1、第一個對人類的無意識心理現象作系統探討。
2、對成年人人格結構的分析有合理成分。
3、它是第一個正規的治療體系。精神分析是現代心理治療的奠基石
局限性:
1、單純強調人的生物性。忽視人的理性、社會性。
2、過分強調性本能的作用。
3、療程太長,花費太大,療效並不肯定。
方法和技術:
自由聯想(發掘無意識的途徑)、夢的解析、對阻抗的處理、對移情的處理;解釋(使無意識中的內容意識化)
註:由於精神分析療法需要主療者非常強的專業技術和知識,而且治療時間很長,花費巨大而效果不一定好。故一般心理輔導工作中很少用。
㈦ 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咨詢師是誰
問題
難
答
畢竟
同
理論流派
同
代
專家
者
每
內
都
自
看
我
認
色
理咨詢師
羅傑斯
李
勛
李
勛作
內
理咨詢師
許並
全面
畢竟我所
解
太少
藉助《
理訪談》切實
看
李
勛
言行
欣賞
尊敬李
師
職業素養
水平
㈧ 求推薦 心理學著名理論
1、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
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 里。這就是鳥籠邏輯。
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
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 養過鳥。」人們
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
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 部分的時
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 「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
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
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 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
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 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
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
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
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
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
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
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
敢只 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
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
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 再
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
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干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
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
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
很 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
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
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 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
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
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 總是捂著耳朵說
「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
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斗而 死使一顆文
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
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
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
影 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
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
的某一可 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
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
征習慣以個別 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
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
征第三它說好就全都 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
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
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 暈輪效應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