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小學教師心理輔導講座稿
1. 中學生心理輔導講座稿
中學生心理輔導講座稿
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有強迫症狀的學生總在想一些沒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麼辦,總是反復檢查作業做得對不對;女生總擔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齊,總要照鏡子。
人際關系敏感方面有問題的學生總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當別人看到他或議論他時總感覺不痛快;有人與異性在一起感覺不自在。
有敵對傾向學生的表現是常發脾氣,摔東西、大叫;常與人抬杠;有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有扔摔東西的沖動;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有偏執傾向學生的表現是總感覺自己想法和別人不一樣;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覺得大多數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難與他人合作。
有焦慮傾向學生的表現是總感到莫名的緊張、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裡煩躁、不踏實。
有適應不良問題的學生表現為不喜歡學校的課外活動,對學校生活不適應。這些在高一和初一學生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因此學校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幫助學生克服不適應性。
有情緒不穩定問題的學生比例僅次於學習壓力感,其表現是心情時好時壞,學習勁頭時高時低,對父母、老師一會兒親近、一會兒疏遠。
有心理不平衡的學生的表現是看別的同學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錢或穿名牌服裝時就覺得不舒服。另外總感覺老師和家長對自己不公平。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中學生負擔過重,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 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達不到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常常產生厭學心理,青少年常因厭學而造成親子關系緊張,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 切,對學習差的子女教育不當,要求不嚴,有的家長對子女學習失去信息,放任不管,這些做法都只會給青少年造成反感,而不能解決問題。
「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我國的教育體制 還不夠完善,絕大部分是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准備的,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 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學習的沉重,討厭學 習,考試焦慮。
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性還表現出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刺激,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
目前一些學校在 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學校當中分好、差班,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採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 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於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 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於是厭學出現了,焦慮產生 了。
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 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 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 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 生間發生沖突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學生有一種壓仰感,消極情緒產生,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於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與父母的 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 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裡看到了人際關系的 惡劣性。不和父母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並有可能變得抑鬱,敵對,富於破壞性,……還常常使得他們對學校作業和社會生活不 感興趣」。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並製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接觸越 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也日益變得強列,與家庭的關系逐漸疏遠,不再事事聽從父母指揮,他們對父母和老師的教導產生質疑,對家庭的一些傳統習慣不願 適應,尤其當家長或老師仍從對待兒童的方式對待他們而使其自尊心受傷害時,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對抗心理並表現在言論和行為方面,另外,在經濟上,青少年由於 社交需要,很希望自己支配一些錢和物,但他們的經濟又沒有獨立,這種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心理常使青少年的情緒不愉快,甚至形成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緊張。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因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是指處於消極情況下的心理而言的。
(2)情緒情感 激盪、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盪。這種動盪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 內心裡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 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鬱。
(3)早戀。中 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 矛盾。中學生由於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 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觀注的問題。
(4)易有不良 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強,這種心理狀態使他狀態使他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例如吸煙,中學時期常受家庭、夥伴、社會的影響,比其他時 期更容易學會吸煙。他們常由於煩惱,想從吸煙中得到精神放鬆和樂趣,又認為吸煙可以顯出魅力,成熟,認為男青年吸煙顯得有男子漢氣概,女青少年吸煙意味著 男女平等,與成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吸煙還常伴有學習成績下降或無心學習,同時沾染喝酒習慣,以及其他不良習慣等很容易走下坡。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 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 痛苦,中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 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2.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講座,主要講什麼比較好
研究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教師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今天,尤其版是農村的教師職業,不僅權失去了昔日的光環,而且與清貧、倦怠相聯系。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環境差!負擔重!心理壓力大而導致的職業倦怠(心理枯竭的一種)。
社會對同樣具有七情六慾的教師,除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道德要求外,也需要給予他們普通人一樣的尊重與關懷。
3. 給教師做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從哪些方面講哪些內容大家比較感興趣,講座效果比較好呢
職業倦怠,教齡長一些的都有這個問題
4.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講稿,上課教案課件
````````````````````````
5.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通訊報道怎麼寫
您好,普育吧華師教學站張老師為您解答:
某月某日上午(或者下午)某時,在什麼地點,誰主辦的什麼活動活動拉開帷幕。來自哪裡的什麼人參加了此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開班儀式由什麼地方來的哪個老師主持。他簡單介紹了本次培訓的內容及安排、明確了學習紀律後,就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誰(發言的人)。
某某老師的講座(講座加標題名)讓在座的誰(參加培訓的人)受益匪淺。講座開始,他先提到了什麼什麼,其次就什麼么問題展開了討論,現場有什麼舉動,他的課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最好用他自己說的什麼話概括一下)。誇贊一下他說的案例以及講課方法。配以圖片
最後收尾總結此次培訓的圓滿,以及心得。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望採納。
6. 關於中小學教師心理輔導培訓備課教案
我建議請新航標家教機構的心理輔導專家!新航標又有一批心理專家!能針對中小學和中高考前的心理輔導以及各科試題的分析測試,有著很系統的輔導方式。我高考前期就是在那進行的家教輔導,那年高考的試題跟專家預測的題目很接近,挺不錯的!你還可以咨詢電話(010)—52550301
7. 教師心理健康演講稿
教師的職業使命固然神聖,但是教師是人不是神,人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教師的心理困惑和情緒失調,是每一個正常人都可能會發生的。不能絕對化地認為,教師有心理困惑就是不正常。
心理學表明,人的心理問題與其所受壓力有關,如果人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以至無法承受,就會產生應激障礙,焦慮、抑鬱等就會由此而產生。所以,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壓力源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的一生中會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成功、喜悅和悲傷,而這些情緒體驗的產生是由於不同的心理社會壓力源所導致的。在眾多的壓力源中,與人更密切相關的是應激性生活事件或稱為生活壓力源。公認的生活壓力源包括:生活中的重大改變,例如親人亡故、患重病、失業、子女離家出走,或者恐怖事件和公共危機事件等。生活瑣事,包括家用支出、工作職業、身心健康、時間分配、生活環境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挫折感和動機沖突。
「挫折」在心理學上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個體動機性行為造成障礙或干擾的外在刺激情境。這種對個體行為發生阻礙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二是個體在挫折情境下所產生的煩惱、困惑、焦慮、憤怒等各種負面情緒所交織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學關注的是後者,即個體在挫折情境下的挫折感。人在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壓力。
「沖突」是一種心理困境,它是指因個人同時懷有兩個動機而無法兼而獲得滿足所致。最常見的心理沖突有三種:一是雙趨式沖突,是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狀態。二是雙避式沖突,是一種左右為難的心理困境。當個體發現兩個目標可能同時具有威脅性,就會產生二者都要逃避的動機。但迫於情形,只能避開一件,而必須接受另一件(如「前有懸崖,後有追兵」 的處境),在做出這樣的選擇時,就會產生雙避式沖突。三是趨避式沖突,是一種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當同一目標對於個體來說可能滿足某種需要,但也可能構成威脅,在這種情境下,就會產生趨避式沖突。上述三種都是比較簡單的沖突,在現實生活中,個體面臨的動機沖突要復雜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輕易獲得解決。因此,沖突容易給人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教師的壓力源與教師工作的特點密切有關。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壓力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工作壓力:具體表現在許多教師工作量滿負荷,節奏緊張,而工作績效慢,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勞動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後才能真正體現。因此,教師的成就感難以得到及時的滿足,教師勞動的付出與回報在短時間內是不平衡的,這樣就比較容易形成教師對職業怠惰。特別是目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對教師職業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逐漸降低。
其二,家庭壓力:教師家庭與其他家庭相比,在對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師面臨這些家庭生活期望無法達到時,就會產生更多的挫折感。
其三,社會比較壓力:由於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現象嚴重,容易導致有些教師在與別人進行社會比較過程中,引起心態失衡。
8. 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張麗錦講座
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民教師 中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抑鬱是精神障礙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非常普遍和嚴重的消沉,包括無價值感及一些軀體活動的困擾,如睡眠障礙,興趣喪失,無法體驗快樂,且症狀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有些教師由於工作壓力大、個人生活不如意等原因,也很容易患上抑鬱症。如果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往往形成錯誤的認知,如覺得自己無能、人情淡泊等。有些人性格比較內向,難以得到適當的幫助和專業的咨詢,就會在一些生活事件和困難的引發下,導致抑鬱症。
一、形成因素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接觸到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初中化學教師小劉。小劉的父母都是教師。從小學到初中,在網路中,輸入 免費ppt課件下載站 ppt課件 ppt課件下載 ppt教學課件 免費ppt課件 教學課件 關鍵詞,可以找到免費的。小劉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高考時由於緊張,只考取了本省的一所師范專科學校ewg.com。從此,覺得不好意思見高中同學,大學三年很少外出,經常一個人在化學實驗室里。大學期間,同學和老師很少見過他笑。工作後,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上課很認真,但由於不苟言笑,師生感情不融洽,除了上課、做實驗,平時大部分時間待在宿舍,很少與人交往。同年,學校來了一位女英語教師,人長得很漂亮,與他還是高中同學。加上一塊兒在食堂吃飯的緣故,二人接觸較多,發展成了戀人,他的精神狀態大為改觀,工作表現積極,與人交往增多,漸見笑容。但好景不長,學校調整人事,女教師調入縣城另一所中學,同時,在一次體檢中,查出他患有乙肝。女朋友雖然沒有表示什麼,但她父母與兄弟希望他們分手。在這期間,他們除了電話聯系外,很少見面。由於師生關系不太好,他的教學成績不很理想,再加上學校公布將實行聘任制,未聘上的可能離崗或下崗,小劉開始表現出明顯的抑鬱症症狀。
二、主要症狀
首先,軀體症狀,小劉出現了嚴重的失眠,他自述睡眠質量極差,晚上難以入睡,一個晚上感覺只睡了二到三個小時,睡著了也難以進入深度睡眠,一有動靜,就會醒來,醒來後很困,但又睡不著。白天無精打采。身體抵抗力也差,感冒持續兩個星期了。
其次,情緒非常低沉,覺得整個世界是灰暗的,一天到晚唉聲嘆氣,覺得什麼人都與他過不去,什麼事都不順心,覺得自己的前程與愛情都完了。對家人、朋友態度冷漠,小劉父母來學校看他,他打了一聲招呼,就不理不睬,獃獃地坐著。甚至表現了退化行為,在實驗室做實驗的時候,他突然躺在地上,放聲大哭。
在小劉的哥哥的陪同下,他們來向我求助,根據他們的敘述,我讓他完成了貝克(Beck)抑鬱問卷,他的得分高達34分(如果得分在21分以上即為重度抑鬱症)。小劉覺得活著沒意思,有自殺打算。單獨詢問他哥哥時,他哥哥說小劉表現奇怪,將銀行卡密碼等全告知他,對以前愛好的活動全無興趣,口口聲聲說他活不久。根據他表現的症狀與其親人的敘述,可以斷定小劉患了抑鬱症。
三、輔導方案
為了改變小劉的困擾,我決定採用多種方法對其進行幫助。首先,提供社會支持,由他哥哥陪他一段時間,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因小劉覺得自己活不長,冬天來了,過冬的衣服和鞋子都沒有買,我建議他哥哥陪他准備這些物品,幫他收拾房子,將卧室布置得溫馨、漂亮。同時,我聯系他的親人、朋友,讓他們多與他相處、交談,給他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與他女朋友交流,了解到他的女朋友沒有打算終止戀人關系,家人的反對她不會在意,我要求她多與小劉聯系,並向小劉表明立場,讓小劉減少這方面的顧慮。
其次,減輕小劉的軀體症狀。要求小劉按醫生的處方服葯。小劉認為抗抑鬱葯副作用太大,只服用了一天,即停止了。為了改善睡眠,小劉服用了兩個星期的安神補腦類的中葯。同時我為他提供一些有關乙肝的資料,告訴他,攜帶乙肝並不可怕,怕的是悲觀和不好的生活方式,沒有必要亂用葯。建議他臨睡前圍著操場慢跑幾圈;睡覺前可以試著用一些方法放鬆,如深呼吸、聽一些輕松歡快的音樂等。
再次,運用認知療法(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因為人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如,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認為自己不行,而不是認為只是自己考試考得不好。這種認知影響了行為,則在其他活動中也會自動帶上不行的帽子。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這種認知,從而改變人的行為,這樣他會在其他活動中積極參與)對其進行幫助。在完全了解其症狀後,我與他建立了信任與友好的關系,通過提供上述的一些策略,減輕了他的一些軀體症狀。經過他與家人的同意,我們引入了認知療法。幫他找出一些主要的自動性思維(自動性思維是指「插在外界事件和個體對它們的情感反應之間的想法」)。如小劉形成了「做人很失敗」的自動性思維,許多事情的發生都可以引發這種想法,高考沒有考好、工作沒有搞出成績、女朋友工作調動等事件,都會使他自動產生這種想法,而他自己又難以注意到。其實人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但有自動思維的人不是對某事作出評價,而是擴大化,從而產生極嚴重的失敗感。在實際操作中,我根據他的經歷,並通過質疑的方式來解釋他的這種自動性思維,如,「你們校長是否正式通知你不勝任教學工作?」「在過去一年的教學中,你知道學生對你的評價嗎?」「你見過多少新教師剛開始工作就成為教學能手」……
再有,給小劉布置「家庭作業」,讓他記錄每天產生的不愉快情緒,包括引發這些情緒的事件,其中的自動性思維是什麼,理性的反應應該是什麼,對自動想法進行評價。如他記述:一天早上,他的同事騎摩托車路過,沒有和他打招呼,他就產生了同事很冷漠的自動思維,但記下之後,他明白這是一種自動思維,理性的反應應該是他穿新衣服,人家沒有認出。中午時,果然那位教師問他新衣服哪裡買的,說他穿著新衣服人都變了。這就否定了他先前的自動思維,也就否定了早上失望的情緒。在否定了自動思維後,我又啟發他建立一些合理信念,並在工作、生活中運用與檢驗這些信念的合理性,如,關心他的人有很多;愛人不會因為他的一點小毛病而離去;喜愛教師這份工作;多與同學交流,向老教師學習,教學工作會搞好等。
四、效果
兩個月後,他逐漸有所改變,身體有所好轉,睡眠得到改善,不再擔心攜帶乙肝病毒會死亡與不能結婚,白天有足夠的精力工作。經過與同事、朋友交談,與其他教師的關系也融洽多了,生活不再那麼悲觀。改變了以前與學生的交往方式,一有機會就參加學生的活動,放學後與學生一起打籃球,和學生一起外出旅遊。師生之間接觸增多後,他的學生上課更認真,也逐漸喜歡上了他的課,期末考試總體排名前幾名。與女朋友的交往也正常化,平時通過書信或網路聯系,周末互相往來。半年後,兩人舉辦了結婚典禮,此時,他的精神與心理狀態更加健康。小劉以前的自信與好學等品質重新出現,工作成績突出,多次獲得縣和鎮教育部門的表彰,被學校作為骨幹教師培養。
五、建議
首先,教師要加強體育鍛煉,多參加戶外活動。中學教師一般都實行坐班制,整天在辦公室備課、改作業,如果平常也很少參加戶外活動,常會導致肩周炎、頸椎病、肥胖症等疾病,進而引發更多的壓力與焦慮,從而導致情緒低沉,發展到抑鬱。多參加體育鍛煉及戶外活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強身體抵抗力。
其次,教師要對人際關系有一個積極的態度。社會支持是身心健康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生活中,每個教師都不是孤立的,遇到困難時,要想自己還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同時,把與學生相處當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從而體會師生互相理解、學生成績提高帶來的幸福感。有些事情處理不好或由於工作心情煩悶時,可以找知心的同事聊一聊,傾訴心中的不快,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再次,教師要了解一些心理調節方法。如看事情多看到它的積極方面,追求的理想要以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正確認識自身的病痛,定期做體檢;感覺緊張時可以嘗試放鬆的方法,如,安靜地坐在一個舒服的地方,閉上雙眼,讓全身肌肉充分放鬆,集中注意呼吸,呼氣時輕輕地對自己說「1」,保持積極的心態,讓放鬆(呼吸)保持自然的節奏。排除其他雜念或忽視雜念,繼續重復數字「1」。
最後,教師不妨多一些「幽默」。緊張的教學後,可以大聲呼喊「解放了」,讓自己輕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