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之後怎麼心理輔導技巧
A. 水災過後,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1.無言的陪伴
在危機事件後,當事人都有恐懼的心理。此時,很多人以為需要說回一些話來安慰他,其實這答是極其錯誤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對當事人的陪伴。此時默默無言遠勝千言萬語。
2.無條件的傾聽
讓當事人說出心裡話,像倒垃圾一樣把內心深處不好的感覺、想法不加掩飾地表達出來,能夠讓他們將內心的不安、焦慮獲得一定程度的釋放。
3.給予當事人關懷和理解
有時一杯溫水勝過千萬言語,手中感覺熱水的溫暖,感受到關懷,這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4.無條件的接納哭訴者
錯誤的做法是叫他們不要難過,不要哭泣,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給他一張面紙,給哭訴者以被接納的感覺,心中的傷痛才能得以緩解。
5.深呼吸
慢慢閉上眼睛,做深呼吸,聆聽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可避免災難在自己心理上造成過久的影響,盡快回歸正常生活。
6.求助專業心理醫生
若通過以上辦法還不能緩解不良情緒,一定要及時求助於心理醫生診治。
B. 遇到災難事件,心理干預的方法
1.引起危機的常見原因
常見原因有急性殘廢或急性嚴重疾病;戀愛關系破裂;突然失去親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關系破裂;失去愛物;破產或重大財產或住房損失;重要考試失敗;晉升失敗;嚴重自然災害,如火災、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機的正常應對三階段
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立即反應),當事者表現麻木、否認或不相信;第二階段(完全反應),感到激動、焦慮、痛苦和憤怒,也可有罪惡感、退縮或抑鬱;第三階段(消除階段),接受事實並為將來作好計劃。危機過程持續不會太久,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喪反應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否則應視為病態。
3.心理危機的特徵
(1)通常為自限性,多於1~6周內消失。
(2)在危機期,個人會發出需要幫助的信號,並更願意接受外部的幫助或干預。
(3)預後取決於個人的素質、適應能力和主動作用,以及他人的幫助或干預。
4.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
(1)防止過激行為,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為等。
(2)促進交流,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其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提供適當建議,促使問題解決。
(3)提供適當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動狀態。
5.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
(1)迅速確定要干預的問題,強調以目前的問題為主,並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2)必須有其家人或朋友參加危機干預。
(3)鼓勵自信,不要讓當事者產生依賴心。
(4)把心理危機作為心理問題處理,而不要作為疾病進行處理。
6.常見心理危機及其干預
(1)軀體疾病時的心理反應:
①急性疾病時的心理反應如下:
一是焦慮,病人感到緊張、憂慮、不安。嚴重者感到大禍臨頭,伴發植物神經症狀,如眩暈、心悸、多汗、震顫、惡心和大小便頻繁等,並可有交感神經系統亢進的體征,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紅或發白、多汗、皮膚發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緊張等。
二是恐懼,病人對自身疾病,輕者感到擔心和疑慮,重者驚恐不安。
三是抑鬱,因心理壓力可導致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言語減少,不願與人交往,不思飲食,嚴重者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②慢性疾病時的心理反應:
一是抑鬱,多數心情抑鬱沮喪,尤其是性格內向的病人容易產生這類心理反應。可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甚至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二是性格改變,如總是責怪別人、責怪醫生未精心治療,埋怨家庭未盡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們對軀體方面的微小變化頗為敏感,常提出過高的治療或照顧要求,因此導致醫患關系及家庭內人際關系緊張或惡化。干預原則為積極的支持性心理治療結合葯物治療,以最大程度減輕其痛苦,選用葯物時應考慮疾病的性質、所引起的問題,以及病人的抑鬱、焦慮症狀。以癌症為例,如疼痛可用嗎啡,抑鬱用抗抑鬱葯,焦慮用抗焦慮葯處理。
(2)戀愛關系破裂:
失戀可引起嚴重的痛苦和憤懣情緒,有的可能採取自殺行動,或者把愛變成恨,採取攻擊行為,攻擊戀愛對象或所謂的第三者。干預原則為與當事者充分交談,指出戀愛和感情不能勉強,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還有機會找到自己心愛的人。同樣,對擬採取攻擊行為的當事者,應防止其攻擊行為。指出這種行為的犯罪性質並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既要防止當事者自殺,也要阻止其魯莽攻擊行為。一般持續時間不長,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勸告可使當事者順利渡過危機期,危機期過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當事者可能認為對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產生很壞的信念,但這不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而且隨著時間的遷延會逐漸淡化。
(3)婚姻關系障礙:
夫妻的感情破裂,結局多是離婚,如果雙方都能接受,不會引起危機,否則可能引起危機。
①夫妻間暫時糾紛,如受當時情緒的影響使矛盾激化時,可能引發沖動行為,甚至兇殺。干預原則為暫時分居,等待雙方冷靜思考並接受適當的心理輔導後,幫助解決問題,防止以後類似問題的重演。
②夫妻間長期糾紛,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財產或經濟糾紛等。這可以使雙方(尤其是女方)產生頭痛、失眠、食慾和體重下降、疲乏、心煩、情緒低落等,嚴重者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干預原則為盡量調解雙方矛盾,否則離婚是必然結局。對有自殺企圖者應預防自殺,可給予適當葯物改善睡眠、焦慮和抑鬱情緒。
(4)親人死亡的悲傷反應(居喪反應):
與死者關系越密切的人,產生的悲傷反應也就越嚴重。親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於交通事故或自然災害,引起的悲傷反應最重。
①急性反應:在聽噩耗後陷於極度痛苦。嚴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搶地地哭叫,或者處於極度的激動狀態。干預原則為將昏厥者立即置於平卧位,如血壓持續偏低,應靜脈補液。處於情感麻木或嚴重激動不安者,應給予BZ使其進入睡眠。當居喪者醒後,應表示同情,營造支持性氣氛,讓居喪者採取符合邏輯的步驟,逐步減輕悲傷。
②悲傷反應:在居喪期出現焦慮、抑鬱,或自己認為對待死者生前關心不夠而感到自責或有罪,腦子里常浮現死者的形象或出現幻覺,難以堅持日常活動,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慾降低和其他胃腸道症狀。嚴重抑鬱者可產生自殺企圖或行為。干預原則為讓居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用BZ改善睡眠,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對自殺企圖者應有專人監護。
③病理性居喪反應:如悲傷或抑鬱情緒持續6個月以上,明顯的激動或遲鈍性抑鬱,自殺企圖持續存在,存在幻覺、妄想、情感淡漠、驚恐發作,或活動過多而無悲傷情感,行為草率或不負責任等。干預原則為適當的心理治療和抗精神病葯、抗抑鬱葯、抗焦慮葯等治療。
(5)破產或重大經濟損失:
可使當事者極度悲傷和痛苦,感到萬念俱灰而萌生自殺的想法,並進一步採取自殺行動。干預原則是與當事者進行充分交流,自殺並不能挽救已經發生的經濟損失,通過再次努力有可能東山再起。如果通過語言交流不能使病人放棄自殺企圖,應派專人監護,防止當事者採取自殺行動。渡過危機期後,當事者可能逐漸恢復信心,可能在一段較長的時間情緒低落、失眠、食慾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狀,可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和抗抑鬱葯。
(6)重要考試失敗: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考試失敗可引起痛苦的情感體驗,通常表現為退縮、不願與人接觸,嚴重者也可能採取自殺行動。干預原則為對自殺企圖者採取措施予以防止。發生這類情況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機過後大多能重新振作起來。
(7)晉升失敗:偶有自殺或攻擊行為,主要是對將來感到悲觀或覺得無臉見人,有時因憤懣情緒導致攻擊行為,如認為自己的晉升失敗是由於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對其施行攻擊或兇殺。干預原則為防止自殺和攻擊行為,與當事者進行充分交談,讓其發泄自己的憤怒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勸告。
地震災區中的心理危機干預
一、干預前的准備
對災區情況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氣和受災情況的了解,以及對目前政府救援計劃和實施情況的了解是保證心理救援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准備工作。
1.確定干預地點
2.確定干預對象及其分布和數量
3.制定危機干預實施方案
4.編制、印刷心理危機干預評估工具和相關宣傳資料
5.聯絡、了解所要干預社區、各家醫院、住院受傷人員、死難者及家屬分布和安置情況,制定具體的干預流程和路線。
6.干預團隊食宿安排,干預隊員自用物品,常用葯品的准備。
7.可能的話到達之後對當地精神科醫護人員進行危機干預知識培訓,擴大人力資源。
二、行動計劃的制定
(一)危機干預的目的
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促進災後心理健康重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二)原則
1.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2.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3.綜合應用干預技術,個體化的針對目前問題提供幫助。
4.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5..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三)方法
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盡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後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路。
(四)確定目標人群及數量
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目前的重點干預目標從第一級人群開始,一般性干預宣傳廣泛覆蓋五級人群。
第一級人群:為直接捲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倖存者。該人群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後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徵象。
(五)時間表
根據目標人群和干預隊成員人數,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確定干預技術
ABC 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
C、認知調整,晤談技術(CISD)+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1.首先要取得受傷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對訪談者提供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知識的宣教、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使他們理解目前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採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鬱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葯物;
5.除常規應用以上技術進行心理干預外,引入規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預方法--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6.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如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系,減少孤獨和隔離。
(七)干預技術要點
1.心理急救
(1)接觸和參與
目標: 傾聽與理解。應答倖存者,或者以非強迫性的、富於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倖存者接觸。
(2)安全確認
目標: 增進當前的和今後的安全感,提供實際的和情緒的放鬆。
(3)穩定情緒
目標: 使在情緒上被壓垮或定向力失調的倖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復定向。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干預技術。
(4)釋疑解惑
目標: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
目標: 提供實際的幫助給倖存者,比如詢問目前實際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協助倖存者調整和接受因地震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解決問題技術。
(6)聯系支持
目標: 幫助倖存者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等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系。
(7)提供信息
目標: 提供關於應激反應的信息、關於正確應付來減少苦惱和促進適應性功能的信息。
(8)聯系其它服務部門
目標: 幫助倖存者聯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將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務。甄別處理。
2.心理晤談
通過系統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願參加。對於病房的輕症地震病人,或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集體晤談。
心理晤談的目標: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創傷體驗。集體晤談時限:災難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幫助時間,6周後效果甚微。正規集體晤談,通常由合格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幫助有廣泛了解,指導者必需對應激反應綜合征有廣泛了解,在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不進行集體晤談。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必須參加集體晤談。
晤談過程:正規分6期,非常場合操作時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並進行。
第一期 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集體晤談,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
第二期 事實期:請參加者描述地震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 症狀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征症狀,如失眠、食慾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地震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 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提供准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的並存問題(如飲酒);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症狀。
第六期 恢復期:拾遺收尾;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小時左右完成全部過程。嚴重事件後數周或數月內進行隨訪。
晤談注意事項:
(1)對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
(2)鑒於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
(3)對於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並不適宜參加集體晤談。因為時機不好,如果參與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
(5)受害者晤談結束後,干預團隊要組織隊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
(6)不要強迫敘述災難細節。
3.鬆弛技術
除了那些分離反應明顯者,對所有被干預者教會一種放鬆技術: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像放鬆。
三、心理危機干預過程
(一)專家組應該迅速給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1.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於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後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盡量將其分散救治;
2.對於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以免善後處理被動。
3.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
4.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工作組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5.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媒體的資源,向受災民眾宣傳心理危機和精神健康知識,宣傳應對災難的有效方法,動員當地政府人員、援救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或志願者接受工作組的培訓,讓他們參與心理援助活動。
6.定期召開信息發布會,將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已做的工作,讓公眾了解,注意發布前把必須傳達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要盡可能精確和完整,,盡可能保證屬實,如果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實回答;積極主動,引導輿論導向。
7.建議指揮部能夠進一步協調各部門關系,以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議提出後,應該盡量和當地政府溝通,以取得重視並採納,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抓落實。
(二)工作流程
1.聯系救援指揮部、各家醫院,確定地震災難傷員住院分布情況,以及進入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情況。
2.擬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內容、宣傳手冊、心理危機評估工具,並緊急印刷。
3.召集人員夜間舉行技術培訓以便統一思想和技術路線,內容包括心理危機干預技術、流程、評估方法等。
4.緊急調用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人員和設備等。
5.分組到各家醫院,社區,訪談地震災難傷員、相關醫護人員,發放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知識宣傳資料。
6.應用評估工具,對訪談人員逐個進行心理篩查,重點人群評估、危機動力分析。
7.根據評估結果,對出現有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的心理干預。
8.在每一家醫院均向醫院領導提出有關病人的指導性診療和處理意見、工作人員與病人溝通處理技巧、工作人員自身心理保健技術。
9.對每一個篩選出有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進行隨訪,強化心理干預和必要的心理治療,治療結束後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10.對社區幹部、醫院醫護人員進行了集體講座、個體輔導、集體晤談等干預處理。發現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普遍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主要的表現為,創傷地震災難場景的閃回,情緒不穩定、焦慮,食慾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組人員召開會議,總結當天工作,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並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對干預人員開展督導。
C. 心理學!求災難後心理危機干預的案例(需要有整個過程的)
這個適用於所有心理危機干預,比較系統,你可以按自己當前情況整理一下
危機介入是助人過程的基礎理論。這個理論基本上認為,大部份人能夠處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平衡被某些壓力打亂後,任何人都可能暫時在情感上變得不平衡,而出現困擾的徵兆。他會應用他平常的因應機轉,直到成功地讓壓力減輕。假如危機來得不尋常而壓力奇大,他可能一時沒有有效的因應機轉,所以困擾便嚴重地持續下去。此時便需要協助,而實時的協助最有用。
危機協助的程序之多和分歧,正如待援者一樣,五花八門都有。不過還是可以列出協助過程中一些概略的步驟,這些步驟幾乎可以應用到每一種狀況。這些步驟不一定照秩序來,某些狀況下有些步驟可能根本不會發生。此外,幾個步驟也可能同時發生。
主要步驟如下:
1. 關系可透過聆聽的藝術而建立
關系指的是兩人以上彼此間了解和關切的感覺。關系就是:
a. 確定了解彼此在說什麼;
b. 對對方有真誠的尊重;
c. 即使有不同態度和感受,也不要批判,而要接納對方。
d. 只承諾你做得到的,而非你想要做的,以建立信任感。
e. 傾聽對災難的敘述,即使聽過好多次了,因為「修通」感受的過程就在其中。
f. 要認清:說出口的常遮掩住底下的不同感受。
2. 找出、認清、並專注於問題上
嚴重的危機經常會導致思考和功能的解體。許多問題發生後的一個反應是覺得被壓垮而一籌莫展。最好是選一個認定最迫切的問題,集中火力應付。應該選一個馬上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立即的成功會帶來主控感和自信感。
3. 評估當事人及其問題
工作人員必須評估服務對象的狀況及問題的嚴重度。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問題:他的損失有多嚴重?他的內在資源有那些?他有流露情緒還是壓抑情緒?這樣一來,可能性和優先順序便可建立起來了。
4. 評估可用資源
通常每個人都有相當個別而獨特的資源可用。在家庭、親戚、朋友、宗教人士、醫生各方面,探究所有解決其問題的可能資源。同時你也可以告知當事人,各種為符合受災小區特殊需要所設立的救援機構。
5. 制定並運用計劃以解決問題
和當事人專注制定計劃協助其回復獨立功能。最重要的是,不應承諾可能無法提供的服務或材料,或解決之道。
D. 災難後,如何幫助孩子們
本次地震中不少孩子遭受了嚴重的創傷。幼小的他們除了需要應對外傷、飢餓、寒冷等他們不熟悉的情況外,與成年人有一樣,他們也在經歷著這場前所未有的心理上的嚴重創傷。由於兒童比成人更為脆弱,因此更需要關注兒童的反應,及時地保護他們。災變後孩子可能特別顯得煩亂,需要表達感覺,這些反應都是相當正常的,通常時間不會持續太久。
以下是孩子們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對黑夜、分離或獨處會有過度的害怕
• 會特別黏父母,對陌生人害怕
• 過度擔心,焦慮
• 年紀小的兒童會出現退化行為(如尿床或咬手指)
• 不想上學
• 飲食或生活作息習慣改變
• 攻擊或害羞的行為增加
• 做惡夢
• 頭痛或其他的身體症狀的抱怨
如何幫助孩子?
• 優先保證身體安全,對受傷兒童立即給予醫療救護;
• 優先給兒童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間保暖;
• 盡量把兒童安置在遠離災難現場和嘈雜混亂的場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環境擁擠不能入睡;
心理陪伴和保護方面
• 鼓勵並傾聽兒童說話,允許他們哭泣,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
•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游戲,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勇敢或鎮靜;
• 經常抱抱孩子,拍拍孩子
• 在入睡前,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
• 接納孩子對失去的玩具、用具,甚至房子的哀悼
• 告訴他發生了什麼,並用他能懂得的方式讓他了解
• 讓孩子放心你和他現在都很安全也都會在一起,最好常常向孩子反復保證
• 若您感覺孩子在學校會有問題,與老師溝通,並一同處理可能的問題
• 盡量不要在兒童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和調整情緒
• 要指導孩子觀看新聞報道,因為低年齡兒童可能會對電視畫面中重現的鏡頭感到害怕和恐懼
在未來的幾個月間,請您重讀這份材料,因為有些孩子可能並不會出現這些反應,有些孩子卻可能在災後數周或數月表現出來。 一般而言,孩子的情緒反應並不會持續很久,然而,有些孩子卻仍會持續出現這些問題。若孩子持續出現這些反應超過三個月甚至半年,請與心理專業工作人員聯系。
E. 災難後如何與倖存者交談
其實災民災後的心理比災難來臨時更為復雜
災難來臨的時候 人們只是回恐懼
災後很多人都處於答不願接受不願相信心情
等待自己親人能夠活著走出廢墟
這種心情就體現了他們災後對於現實的「拒絕心理」
他們期盼著 渴望著 希望自己的家屬能夠倖免於難 已經處於幻想的狀態
這種時候最好帶領他們去做寫有意義的事
就比如災後的小朋友 舉著從廢墟里找出來的紙板上寫「你們辛苦了」「謝謝軍人叔叔」
多做些這種有意義的事 可以使他們把心思從悲痛之中得到轉移
能夠幫助他們盡早走出恐懼的陰影
F. 心理干預有哪些具體方法比如災難後的疏導
朋友,心理干預,關鍵是要對症、有效。
第一、要和被干預者一起生活,內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因容為此時的被干預者,有著恐懼、焦慮、抑鬱、煩躁等特徵,此時,和他心的交流,讓他接納你是最重要的。
第二、可以用小故事來開導他。
第一個故事:
《卧虎藏龍》中李慕白對玉嬌龍說「你攥緊拳頭,裡面什麼都沒有;你張開手,你擁有世界」。要讓被干預者明白,有時候,舍 與 得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要學會放下,學會看開。
第二個故事:
吉林的馮老師在西部支教數十年,很少回家,妻子和孩子在吉林老家。馮老師每個月的收入很少很少,可他無怨無悔。到了晚年,他雙目失明了,他就放下數學等學科,只教語文課,依然屹立於三尺講台。直到他重病,無法站立,才跟家人離開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講台,回到家鄉的醫院。
一個人,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一尺見方的並不算結實的胸膛,容不下名利、容不下金錢,容下的卻是數十年走出農村的山裡娃,容下的是無言大愛,容下的是朗朗乾坤。
昭若日月,這才是我們應該秉承的精神。
請將這兩個小例子將給他們,他們會好起來的。
G. 如何對災後受到重創的人群進行心理干預
1 對倖存者的心理行為干預
災難過後,倖存者的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如果得到及時正確的疏導治療,心理狀態將會逐漸恢復正常,否則將很有可能轉變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造成長期的精神痛苦,所以很有必要對其進行心理行為干預。
首先應當採取的一項基本措施是,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其次要保持與危機者密切接觸,建立溝通關系,可以派遣經過專業訓練的志願者傾聽他們的故事,鼓勵他們宣洩心中的痛苦,給予他們積極的暗示。幫助他們客觀地、現實地分析和判斷事件的性質和後果,糾正錯誤和不合理的認知;進而引導他們採用積極的應對策略和技巧;同時應著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食品、治療傷病患者、修葺房屋等,直到他們逐步樹立起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2 對罹難者家屬的心理行為干預
災難中家人的遇難使其處於極度的悲慟絕望中,並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心理行為異常,這種心理行為的傷害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將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等。對於罹難者家屬的干預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給與抵達現場的居喪者生活、生理上精心的照顧,體現個性化、細節化。第二階段,居喪者復活期。居喪者一般表現為三種情感:悲傷、憤怒或自責。此時應引導居喪者將災害引起的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宣洩出來,在這個階段里,最主要的是傾聽,最重要的是傾聽之後,必須幫助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認識、面對、接受失去朋友、親人的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關鍵所在。第三階段,災難真相出來後,應幫助遇難者家屬充分宣洩悲傷的情感,保持遇難者家屬之間信息通暢,使他們相互取得心理支持,這樣有利於負性情緒的宣洩。同時,還要鼓勵他們進食,避免因身體不適加重悲傷。
3 對救援人員的心理行為干預
災害事故中不僅倖存者、罹難者家屬經受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作為救援人員,他們第一時間見證了悲劇的場面,產生了如上所述的心理問題,所以進行適時的干預也是非常必要的。對救援人員的干預一般分為3 個階段:在任務前階段制定應對的組織計劃,並通過演習明確任務,減輕預期焦慮,建立團隊自信心;在執行任務階段合理安排工作崗位(盡可能安排同伴) 與工作時間(最長不超過12 小時,含休息和活動時間) ,保證工作人員間以及與家人之間的交流,同時利用各種緩解壓力的技術幫助救援人員適時減輕心理壓力,還可適時安排減壓、分享報告、危機干預等心理干預方法;在任務結束後階段安休息放鬆,使救援人員盡快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復原,如有需幫助者則安排適當的心理干預,以預防PTSD 的發生。
4 對一般公眾的心理行為干預
災害事件對公眾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嚴重時有可能引發社會混亂,威脅社會穩定,因此對一般公眾的心理干預也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心理干預最重要的就是提供准確、權威的信息: 及時、准確、權威的信息的發布,有利於公眾了解實情,明確壓力源,阻斷謠言帶給人們不必要的恐慌,穩定公眾的情緒。同時要加強有關災害相關知識教育,普及精神衛生教育,教會他們如何正確應對災害的方法。研究證明: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在突發事件時是公眾及時獲得心理支持的有效途徑,也是收集公眾心理信息的一個有利工具。當然電話咨詢也有交流信息受限等不足,如難辨別對方年齡、不能觀察非言語反應、隨時可能終止輔導等。
H. 地震後的人需要怎樣進行心理輔導
一、創傷受害者的心理生理反應——是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
在創傷性事件中,創傷受害者分為三級:一級為受害者本人,如親歷災害現場的人。二級為災害目睹者,如參加營救的解放軍、武警、醫護人員等。三級創傷受害者為間接受災難影響的人,如受難者的親屬。
以上的創傷受害者在災難發生後的不同時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應,主要有兩大類的反應。
陽性反應(交感神經系統支配):創傷受害者在某一時期內會處於一種很興奮、激動的狀態,如不停地哭、不停地訴說,渾身發抖,做噩夢,失眠,憤怒,災難現場那些慘烈的畫面在腦海里不停地閃回,身體上會重新體驗在地震時的恐懼感覺……
陰性反應(副交感神經系統支配):另一種反應是會避免再提到與災難相關的事情,拒絕接受災難現實,總的來說就是採取否認和迴避的態度。還有一部分症狀為木僵狀態、抑鬱、內疚和身體疲乏等。
方新博士強調,有些創傷受害者在出現了以上某種或某幾種反應後,會以為自己受刺激了、不正常了,其實不然,這些反應恰恰是有機體在大型災難發生之後,身體所迸發出的正常的應激反應,是有機體自然的加工過程,是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
二、創傷後應激障礙應得到重視
近年來,隨著突發災難性事件增多,急性應激障礙(ATSD)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亦成為關注的重點。
在創傷性事件受害者中,70%的人會在半年或幾年後自行痊癒;但另外30%的創傷受害者在幾天至幾十年之後,則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些心理症狀,如美國有部分參與越戰的老兵,在回國後幾個月或者幾年後出現了自殺、酗酒、吸毒、葯物依賴、抑鬱、殺人等等症狀,臨床上還有案例是在創傷二十多後才發病,專業領域被稱作「創傷後應激障礙」。所以,重大災難發生後,及時對創傷受害者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社會支持最重要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對於創傷受害者,強大的社會力量,會給他們帶來最有效的支持。幾乎所有的關於創傷恢復的研究報告都得出同樣的結論:社會支持在創傷受害者的恢復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親友之間的幫助和支持,政府提供的救助隊、醫療隊、帳篷等人力物力的支持,也包括單位、工會、婦聯、社區等在災難來臨後做出的應急措施,還有心理輔導人員的工作,都是社會支持的具體表現。
需要強調的是,在災區採取各種應急救助措施的同時,心理輔導也應納入到應急救助當中去,因為無論是當地受災民眾,還是參與救助的醫護工作者、解放軍、武警戰士、政府官員等,所有戰斗在第一線的人都同樣在經受著災難帶來的強烈刺激,他們同樣會體會到生命的脆弱、無助感等等負性信息,他們都應得到及時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疏導。我們希望大家都盡早意識到災後心理重建問題。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專委會也在積極組織專家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我們迫切希望參與到救助工作當中來。
同時,親人朋友的互相安慰,也是社會支持的一種。也為創傷心理治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主動的接近受災民眾,傾聽他們的訴說,傾訴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紓解方式。
我們提倡網友們為創傷受害者做的事:
一、傾聽。傾聽創傷受害者的訴說,讓他們把積壓在心理的東西說出來,舒緩情緒。
二、關心。盡量和創傷受害者取得聯系,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注和關心他們。通過任何通訊手段給予他們關心和安慰。
三、支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網友做這些事情,既是為災民在做,也是為我們自己在做。因為經受過創傷的人如果感覺到這個世界對他們的冷漠和殘酷,他們日後也會冷漠和殘酷地對待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中的人,很多罪犯兇殘地對待別人,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曾被兇殘對待的受害者。相反,如果在災難中得到人們溫暖救助的受害者,一旦恢復,他們會特別願意助人。
願我們大家都伸出自己的雙手,為這個世界貢獻一點愛
I. 如何對地震後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
首先,同意二樓所說,對於新手不要單獨行動,要和有經驗的督導師或咨詢師一起工作,多學習這種比較特殊的咨詢方式。如果只是想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我這里給你一份資料參考:
精神機構與災難應激
RAQUEL E. COHEN
1385 Biscaya Drive,Surfside, FL 33154, USA
(翻譯:譚淑平 校對:周東豐)
災難,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可能使人們的生命財產蒙受損失,並通過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破壞我們的生活,制約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災難又通常是難以預測、防範和控制的。在災難中,倖存者不得不面對來自身體的創傷,心靈的失落和各種危機。因此,對我們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而言,災難就意味著挑戰,我們必須為災難中的人們提供援助,因為在受災區,有許許多多的人需要我們的幫助,無論是倖存者還是救援者。
為了更好地策劃、組織和實施災難後的危機干預,在精神衛生機構和災難緊急救助機構之間建立一套完整、互動、靈活的聯動系統勢在必行。同時,在組織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對受災人員進行相應救助的同時,必須有政府或其他公共機構參與救援活動,因為許多決策諸如「倖存者災難後的生活安排」等是由其他部門做出的。
根據人們是否直接或間接地遭受了災難沖擊,可將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以便區別對待[1]:(1)一級受害者:第一現場親身經歷了災難事件者;(2)次級受害者:指有親屬在災難中遭受傷亡者;(3)三級受害者:指參與營救與救護的人員,主要有醫生、護士、精神衛生人員、紅十字協會工作人員、牧師、急救人員、戰士、警察;(4)四級受害者:指受災區域的其他人員,如:公務員、記者等;(5)五級受害者:指通過媒體看到或聽到有關災難報道的人(如看到或聽到2001年9月紐約的恐怖襲擊中有人從雙子塔墜落的報道)。
受災後不同時間的反應將受災後所出現的一系列反應根據時間的推移分成不同的階段加以甄別,有利於更准確地認識受災者的反應,以便進行更有效的幫助。通常我們將受災後的反應大致分成「恐慌」/「受沖擊」、「短期反應」和「長期反應」幾個階段[2]。災難後的反應包括了失落與居喪中出現的情緒、思維、行為等一系列反應。雖然各個反應階段持續的時間並不固定,但總的來說,這是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有關文獻對這一過程已有記載。受災後生理心理的變化最開始常表現為懷疑、困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定作為主要的心理防禦手段,同時在焦慮和恐懼之後最終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悲傷,如果在這一階段出現繼發的應激事件,則有可能促進受災者的康復,但也有可能加劇受災者的反應以至出現各種病理症狀。此外,災害沖擊的強度、受災的范圍、緊急救援的速度等因素也影響著受災者對災害的反應方式。在恐怖分子用商用飛機撞擊紐約世貿中心之後,許多人由於無法正視這一災難現實而導致了多種精神障礙的出現,當時媒體對這些反應進行了大量報道。
受沖擊階段災難發生後,人們的境遇將發生急劇慘烈的變化。此時,受災區的民眾會迅速、自發地動員起來參與營救受難同胞,搭建避難所,保障大眾安全的行動。在這些自救活動中,人們會全身心投入到掩埋罹難者,救助傷員,幫助老幼病殘者,以及在等待外部救援的過程中,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開始第一現場的自救[3]。
在最初的幾天之後,當傷者救治,避難所搭建,食品、飲水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災難帶來的精神衛生問題開始顯現,這些問題,應引起我們注意,因為它們通常會持續到軀體創傷痊癒之後。本文下面的內容,將就制定、組織、實施精神衛生救助計劃以減輕易感人群精神障礙所需進行的重要活動做一概述。
心理干預范圍
對受災人群進行精神方面救助的活動可在受災地區的臨時避難所、民眾聚集地、以及受災者家中進行,其目的主要是在災難之後的急性期為受災者提供情緒、情感支持。對受災者進行精神幫助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他們正確表達、理解災難所帶來的應激、睡眠障礙以及思維困難和悲傷反應等,以幫助他們盡快回到穩定平和的狀態和保持良好的社會功能。我們應該告訴民眾,在災難後出現各種反應和行為的變化是正常的,而且這些變化都是由於我們突然置身於急劇變化的反常的環境中造成的,是可理解的[4]。1988年,前蘇聯亞美尼亞共和國發生大地震,造成25萬人死亡,當時有關國際組織開展了一項精神衛生救助計劃,之後, Sanentz,A[5]在她的報告中還就此次救助行動與發生於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州的舊金山和哈尼凱因安德魯大地震中的救助行動進行了比較,描述了兩次地震的救助中救助准備、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差異、指出了組織能力在救災中的重要性。
近年來,災難救助的實踐經驗使專業人員調整並重建了災難後心理干預的模式,新的干預模式主要集中於「個體境遇配置」,並把它作為災難後心理治療的目標。現在這種災難後的心理干預已被人們熟知。目前,災難後的心理應激干預的定義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預技術,它有助於人們在災難事件後保持良好的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並在災難中保持清醒。災難後心理干預的目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恢復受災者的個體功能b)幫助調整受災者適應新的災後環境3)幫助受災者配合響應官方的緊急減災程序[6]。在心理干預的方法學上,由於各個專業人員所運用的理論不同,因而為達成以上目標所採取的方法也可能各不相同。但災後殘酷的現實環境要求我們必須運用一套簡潔、靈活、有創造性、實用的干預方法而不是通常採用的結構嚴謹的系統的臨床方法。目前,專業人員正在一個又一個的災後干預實踐中,通過運用、改進相應的臨床技能和方法不斷地提高心理干預手段。在具體的心理干預中,由於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傳統、不同信仰地區的兒童、成人和老人的災後反應不同,因此要成功地進行災後心理干預,所採取的措施也應各不相同。
家庭心理救助
當家庭中有人在災難中遇難時,其他成員則會成為災後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因此他們急需精神衛生防治機構的幫助[7]。對他們而言,親人的離去、財產的損失、工作的失去、住所的消失、陌生的環境等等,一切都可能摧毀他們的意志,使他們無力應對眼前的困境。
停屍間、公共掩埋地(遇難者遺體可能會被集中焚毀以預防傳染病的流行)可能是最需要精神衛生工作者提供心理干預的地方。同時,在進行心理干預時,加強與精神和宗教界的人士進行合作十分重要,尤其在一些無法找到遇難者的事故,如空難或火災中,救援工作或火化罹難者遺體無法進行時,其痛苦尤為深切,這時更需要加強與這些人士的協作。
避難所的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程序的制定與避難所里倖存者的具體情況息息相關。當倖存者在避難所停留超過幾個星期之後,他們的在災難中所遭受的挫折感可能就會轉化為暴虐、憤怒、抑鬱等情緒爆發出來。因此,在避難所進行心理干預時,專業人員將不得不對避難所的環境進行評估,以判斷這種環境如何影響受災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避難所環境的能力,而這些避難所往往由於國家資源有限而顯得擁擠不堪。同時,在進行干預時,要有一套優化的有關衛生資源分配的方法,其中,在受災人群中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比例和能提供心理幫助的專業人員的數量是指導精神衛生資源分配的重要參考。在避難所進行危機干預的目的包括幫助災民恢復身體健康,增強他們生產自救的能力以及幫助解決一些現實困難。在實際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應當首先把自己融入到救援隊伍中,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被人們認可的救援人員。只有這樣,才能自然隨意地與受災者進行接觸,引導並尊重他們的思想流露和情感表達。同時,當災民們彼此談起他們在災難中所發生的事情時,專業人員應當對這些材料進行記錄整理,以對他們所遭受的應激進行初步診斷和評估。隨後,專業人員將逐漸運用情感支持、移情、和對否定和扭曲等心理防禦方式的理解和接受等危機干預技巧進行規范的災後心理干預。在災後最初的時間里,受災者的認知系統會渾沌現實,這樣他們便可「濾掉」那些痛苦的想法。此刻,在獲得物質救援的同時,他們也需要精神上的幫助,來引導他們獲取信息,制定計劃,走出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災民們會搬出避難所進入臨時住所,此時精神衛生工作人員或其他救援團隊會隨同他們一道進入臨時住所繼續進行援助活動。在此階段,各種各樣的問題會涌現出來,這對於身心已備受折磨的災民來說是難以應付的。
同處理傷者或焚燒死者的醫療急救人員進行協作、宣教和磋商將有助於受災者的早日康復。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弄清楚災民們在遭受災難打擊之後,是否遺留有大量的軀體和精神的健康問題。同時,有必要對災民們的精神狀況進行分類,這將有助於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有助於判斷受災者是否需要進行長期、專業的心理輔導。
短期階段對受災者進行咨詢、宣教、救助的內容在災後的數周、數月會發生變化。急性期之後,緊接著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災後反應階段,這一階段可能會持續數月,受災者將會面臨著各種不同的問題。從事災後精神衛生工作的人員通過培訓可發現受災者所出現的新問題,它們包括各種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心理學和葯物的治療手段,近年來發展了多種治療方法。許多災民的創傷體驗不僅表現為應激有關的綜合征,而且還出現了抑鬱、酒精和葯物依賴以及人格障礙等。如果災害導致了一個美滿家庭的破裂—家庭成員中有人遇難,那麼想辦法讓其他家庭成員盡快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就成為危機干預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通常,對大多數災民進行的心理治療主要針對兩方面的內容:即創傷性記憶及在危險境遇中所出現的各種生理反應。這兩種情況在災害結束後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心理治療中,專業人員通常會運用認知療法、暴露療法和行為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其目的主要是讓災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身心得到療養,盡快從災難帶來的創傷性記憶、空想、恐懼和悲痛中解脫出來。有關災難的記憶常常會在受災者的腦子里一遍又一遍的浮現,慢慢地、他們逐漸喪失了對焦慮和痛苦的感知,精神變得麻木。葯物治療主要針對各種生理障礙,抗抑鬱劑可減輕焦慮症狀,改善睡眠紊亂,緩解驚恐反應以及促進體力的恢復。目前,大量有關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葯物實驗正在進行,以評價這類葯物對上述這些症狀的療效。此外,災後集體心理治療、家庭心理治療以及專門針對兒童的心理治療也在有條件的地方選擇性地進行。
在這階段如果預防措施得當則可以阻止受災者在以後發生進一步的功能減退。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是針對學生、家長、教師、及學校管理人員進行的學校教育計劃,這一計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人都能為了孩子的教育而聚集在一起,這樣就有機會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核心群體,來非常有效地接受精神障礙預防方面的宣教[8]。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婦女,是家務的主要承擔者,是一個重要的急需幫助的群體,需要通過幫助使她們盡快擔當起照顧家人的職責和開始重新生活的勇氣。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群體是那些在災難中失去了家園而變得無家可歸的人們,他們在漫長的等待政府重建計劃中逐漸變得消沉。在這些人中出現可明確診斷的病理症狀的患者明顯增多,需引起專業人員的重視。
在這階段,如果專業人員沒有經過良好的有關災難引起的精神衛生問題的培訓,則有可能忽略、誤診、誤治那些嚴重的急性應激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焦慮抑鬱綜合症等在急性期有可能逐漸加重的症狀。
長期階段對受災人員進行的援助計劃的時限比我們通常所預期的時間要長。當救助機構意識到有相當比例的災民由於各種原因陷入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困境時,救助的內容就應當包括幫助他們尋找避難所,解決就業,和尋找衛生資源等,而這類救助在某些國家會由於資源的短缺而難以實施。
救助者的「耗竭綜合症」在災後參與緊急救助的專業隊伍中,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9]。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會最大程度地耳聞目睹各種最悲慘的場面,因此,即使他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但象警察、消防隊員和救護車司機那樣的日常工作,使他們感受了各種痛苦體驗,當這種體驗在救助成千上萬的災民中重復出現後,對實施救助的專業人員的身心打擊將是巨大的。沒有人能對這種體驗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有充分的准備或對這種沖擊有天然的免疫力。此外,我們還應當理解為什麼許多救援人員在工作中能無私奉獻,甚至極度疲憊也不願意離開他們的工作,哪怕是短暫的休息。這一點在參與911救援的消防隊員中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他們接到命令,要求停止工作時,卻表現出了憤怒,只因此時他們正與警察並肩戰斗在市世貿中心的廢墟上。對這些救援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的基本內容包括:任務報告、緊急事件識別,幫助他們從全局的角度審視面臨的局勢,補充工作人員體力及增強他們的技能[10]。其具體的循序漸進的實施程序如下:
1.向工作人員介紹正式的,有時間進度表的,機密的任務報告。
2.讓救援成員說出他們的感受。
3.就彼此的反響、反應進行交流。
4.解釋並理解所出現的各種反應。
5.用認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別出應對各種反應的方法。
6.必要時,讓有關救援人員停止工作,並對其實施進一步的心理干預。
利用輔助專業人員進行工作在有的地區,需要建立專業人員與輔助專業人員合作進行的救援團隊。基於危機干預理論和技術,專業人員和輔助專業人員可通力合作成功地為災民提供康復幫助。專業人員根據當地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利用其他人員進行相關危機干預的嘗試。當然,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輔助專業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素質,包括:
1.一定的從事咨詢服務的經驗;
2.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對受災者的種族、社會和宗教特徵敏感。
3.在整個干預過程中,要不斷接受培訓,並與管理人員保持密切聯系。
利用個人從事干預工作最近,在市區居民遭受災難襲擊之後,私人從事精神衛生服務的志願者活動在逐漸增加。當然,私人要參與災後的精神衛生服務,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1.了解當地的災後救助計劃及從事災後救助的各個機構(如紅十字會,政府機構,神職人員等)。
2.具備一定的危機干預技巧、咨詢技巧和宣教技能。
災後援助的跨文化問題通常,政府機構會介入災後救助,有時候,這種介入還相當廣泛。在不同的社會中,政府介入災難事故的程度有著明顯不同。在美國,除非當地自救的能力在災難中遭到直接的沖擊而大大減弱,否則進行災難救助將首先被認為是地方政府的責任。而在其他國家,進行災難自救則首先被認為是整個國家的責任。在這些地方,軍隊不僅扮演著主要的災後救助者的角色,還通常扮演著各種災後救助活動控制者的角色。
宗教機構介入災後救助工作的情況也是各不相同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分化和制度化的程度不同,而另一方面,從一定程度講也與他們凡俗化和平時活動所涉足的范圍有關。神職人員在人們的災後精神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到大量傷亡的重大災難,如亞美尼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大地震和宏都拉斯大滑坡中,其作用尤為重要[11]。
宣教災後,媒體報道的有關精神衛生方面的信息為人們提供了了解災後精神健康方面知識的機會。人們在災難中的故事往往引人注目,同時專業媒體也會適時地邀請一些精神病學專家就有關問題進行訪談。在災後的社區危機中期,這些信息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宣教的方式,我們可以給民眾澄清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災難如何影響心理健康以及災難後出現的一系列應激反應;另一方面是災難後精神衛生機構會採取哪些措施以及什麼樣的專業人員能在災後為人們提供幫助。每一方面的信息都應包括:a)方法;b)目錄;c)知識結構。另外,關於精神衛生機構的信息應包括:咨詢服務、科普宣教、以及如何更便利地獲得實際幫助等。
(翻譯:譚淑平校對:周東豐)
參考文獻:
1. Taylor AJW, Frazer AG. The stress ofpostdisaster body handling and victim identification. J Human Stress1981;8:4-12.
2. Cohen R. Reacciones indiviales ante desastresnaturales. Boll Sanit Panam1985;98:171-9.
3. Chavez O, Samaniego H, Sotomayor N.Lacapacidad del trabajador de atencion
primaria. In: Lima B, Gaviria M (eds).Consequenciaspsicosociales de los desastres. Programa de Cooperacion Internacional en Saludmental SimonBolivar』, Chicago, 1989:241-9.
4. Flynn B. Disaster mental health: the US experienceand beyond. In: Leaning J
(ed). Humanitarian cris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9:97-123.
5. Sanentz Kalayjian A. Disaster and mass trauma.Long Branch: Vista Publishing,
1985.
6.Cohen 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disasters.Workers and instructors guide.
Washington: Pan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7. aphael B. When disaster strikes: how indivialsand communities cope with
catastrophe. New York: Basic Books,1986.
8. Wentraub P, Hall H, Pynoos R.Columbine HighSchool shootings: community response. In: Shafi M (ed).School violence:assessment, management,prevention.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2001:129-61.
9.Baron R.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relief workers.In: Leaning J (ed). umanitarian cri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3-75.
10. Mitchell JT. When disaster strikes: the criticalstress debriefing. J Med Emerg
Serv 1986;8:36-9.
11. Prewitt D. Salud psicosocial en un desastre complejo.El efecto de Huracan Mitch en Nicaragua, Guatemala. Cruz Roja Nicaraguense,Universidad la Paz, Nicaragua,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