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記錄
❶ 留守兒童之家心理健康疏導活動記錄表怎樣填寫
婦女之家。
------------
❷ 幼兒園留守兒童觀察記錄
觀察時間: 2014 年 4 月—— 6 月 觀察對象:劉宇翔(男) 年齡: 4 歲半 家庭情況: 父母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帶,家中還有一個讀小學的姐姐。 觀察記錄: 記錄片段一 翔翔是本學期剛轉來的新生, 年齡也已符合中班下學期入學標准。 入園初期, 經常表 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 入園初期,語言很少,幾乎不與同伴交流。 2. 幾乎不參與集體活動,自由游戲時間很活躍。 3. 認知水平發展較同齡孩子明顯滯後,最明顯的表現在不能唱數 1-10 ,不會點數說 總數。 記錄片段二 入園半個學期左右,翔翔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 1. 開始表現出對交友的渴望, 但是與朋友交往過程中經常會被其他孩子告狀 「翔翔打 人」 ,大部分孩子不喜歡與其交往。老師觀察發現,翔翔最容易與朋友發生矛盾的地方在 自由游戲時間,當別的孩子在游戲(玩積木)時,他會以「搶奪」 、 「破壞」的方式吸引同 伴注意。 2. 集體活動中,漸漸開始有了一定的興趣,表現在對老師誇張的表現、生動的描述、 動聽的音樂有愉快、開心並給予關注的表情和表現,但是從不給予老師的問題回應。 3. 對動手活動, 尤其是繪畫不感興趣。 表現在, 繪畫手工等動手活動時, 不願意動手, 多以觀望的狀態參與活動。 記錄片段三 在對翔翔進行了一定時間的觀察後, 老師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指導, 發現翔翔在臨近學 期末時,有了以下一些表現: 1. 與同伴交往依然有些困難, 很難得到同伴的接納和認同。 每當這時會表現出失落感, 會一個人坐到座位上不啃聲。 2. 喜歡為老師做事情, 比如疊毛巾, 擺桌子 (尤為積極) 等, 甚至有時會主動參與不 需要任何提醒和指導。 3. 集體活動中的表現變化不太明顯, 但在動手活動上有所進步, 表現在: 在老師的鼓 勵和陪伴下願意嘗試動手操作,得到鼓勵後會表現出開心、更有積極性。 4. 最明顯的變化在於, 當受到排擠或者高興時, 會主動靠近老師, 表現出對老師的依 賴或是依戀。 觀察分析: 一、成長環境的了解 在與翔翔爺爺奶奶的交談過程中了解到, 翔翔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教養陪伴, 幾乎都 是由爺爺奶奶包辦, 而爺爺還有一份工作。 另外, 家周圍都是與之年齡相仿或稍大的同伴, 翔翔習慣了與朋友們在一起打打鬧鬧, 爺爺奶奶因為生活、 身體、 勞作等原因疏於教養教 育,基本上是任其發展。 對於翔翔會打人這一現象, 爺爺奶奶都表現出無奈, 問起他們的解決方法時, 也多是 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另外,爺爺奶奶很關注翔翔的學習狀況,但是「不會教,沒有教過。 」 二、行為表現的分析 1. 觀察中經常能看到翔翔與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 問起原因小夥伴覺得被打了, 而翔 翔沒有任何「打人」的意識。這說明他已經很習慣這樣「打鬧」的方式與人交往。一方面 體現出家庭教養方式的不恰當: 家人對翔翔 「頑皮」 的表現習慣性的責罵、 恐嚇或者是打, 都讓翔翔將與人交往理解成了「粗暴的方式」 ,所以,不論是對待家人還是朋友都是「言 語少、動作多」 ;另一方面,因為沒有長輩的陪伴和指導,翔翔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方 法, 不擅於語言表達也成了他與人交往的一道屏障。 因此, 他需要通過「破壞」 的方式吸 引同伴的注意,以此得到關注,尋求交往需要。 2. 集體活動中, 翔翔所表現出來的 「不感興趣」 也來源於內心的不自信: 不擅於表達, 所以不自信表達; 不擅於動手, 所以不自信動手。 這也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家庭 中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安靜活動的場所,無人陪伴、無人指導。 「放羊式」的成長環境讓翔 翔練就了一身好體質的同時, 也影響了他認知能力的發展。 爺爺奶奶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 「有心無力」 ,因此錯過了很多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3. 情感的需求。 翔翔在與老師、 同伴熟悉了之後, 會表現出對我們的需要和依賴。 這 源於他在家庭中情感得不到滿足。 少有人給予關注、 鼓勵或者是表揚, 這都讓他產生了 「極 度自信或者自卑」的心理。所以會在被同伴拒絕之後獨自躲起來、或者尋求老師的安慰, 得到表揚時也表現出對老師的依賴。 三、教養策略 針對翔翔這類留守兒童,最重要的是首先滿足孩子成長中「情感的需要」 。在對翔翔 的教養中, 我更多的是給予他生活中表現的機會, 例如, 請他幫助老師搬桌子、 疊毛巾等, 從而鼓勵他、 表揚他。 情感的需要還表現在對他細微心情的關註上。 在面對一個集體的孩 子時, 給予翔翔的細微關注和私下談話會相對較多, 以此讓他對老師產生親切感、 依賴感, 讓他在集體中有歸屬感、存在感。 其次, 要幫助他得到同伴的認可。 老師作為一個集體中 「權威」 的體現, 更多時候要 表現在 「對孩子在集體中樹立正面、 積極形象」 的引導作用上。 在對翔翔的幫助中, 我經 常在全體孩子面前表揚翔翔不為人知的優秀表現, 引導孩子們一起來發現和肯定他, 從而 給予他融入集體的自信。 再者, 要幫助家人解決認知上的發展瓶頸。 翔翔所處的家庭環境是一個不能夠給予他 很好教養的環境。 因此, 更多時候, 老師會為他提供單獨的指導, 例如陪伴他一起完成 「家 庭任務」 ,活動後讓他與小部分年齡偏小的孩子一起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未完成的活動任 務等等,以此來彌補家庭環境中的教育缺失。 對於留守兒童, 其實更多地要給他們的是時間和關注, 最重要的是關愛。 以此來彌補 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老人家帶養所產生的種種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